谷雨过后,天气彻底暖和起来,雨水也多了。药园里的药材苗喝足了水,见足了光,铆足了劲地往上长,绿油油地铺满了坡地,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
这日,医馆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邻镇“济仁堂”的坐堂大夫,姓吴,是沈远山早年游历行医时结识的旧友。吴大夫年近五旬,医术扎实,为人宽厚,他的药铺在邻镇颇有声望。
“远山兄,别来无恙啊!”吴大夫拱手笑道,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医馆里忙碌却有序的景象吸引,尤其是看到陈榆熟练地抓药、称量、包捆,动作麻利,态度恭谨,眼中不由露出赞赏之色。
“吴兄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沈远山连忙将老友请进内室奉茶。
两人寒暄过后,吴大夫呷了口茶,叹道:“不瞒远山兄,我此次前来,一是叙旧,二来,也是有事相求。”
“吴兄但说无妨。”
“我那药铺里,原先有个老伙计,跟了我十几年,前些日子家里儿子在州府谋了差事,接他过去享福了。”吴大夫面露难色,“这一下子,抓药、炮制、照料铺面的人手就紧巴了。一时半会儿,也难找到可靠又懂行的。我观你这学徒,年纪虽轻,却沉稳踏实,手脚利落,不知…可否割爱,让他去我那儿帮衬一段时日?”
沈远山闻言,沉吟片刻。陈榆跟着他学习已近两年,基础打得牢固,常用药材的辨认、炮制、保管都已熟练,简单的方子也能独立抓配,确实已经能独当一面。去吴大夫那里,接触更广的病患和药材,见识不同的经营模式,对他而言是极好的锻炼机会。
“此事,我得问问小榆自己的意思。”沈远山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唤来了陈榆。
陈榆听闻吴大夫的来意,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既期待又忐忑的神情。他看了看师傅,又看了看吴大夫,低下头搓着衣角,没立刻说话。
林小荷也闻讯过来,轻轻拍了拍陈榆的肩膀:“小榆,别怕,这是好事。吴大夫是远近闻名的良医,你去他那儿,能学到不少新东西。”
陈榆抬起头,眼神渐渐坚定:“师傅,师娘,我…我愿意去!我一定好好干,不给师傅丢脸!”
沈远山看着徒弟眼中闪烁的光芒,知道这只雏鸟是时候离巢去经历风雨了。他点点头,对吴大夫说:“既然小榆愿意,那就让他去吴兄那里历练一番吧。只是年轻人难免有疏漏之处,还望吴兄多加指点,严加管教。”
吴大夫大喜:“远山兄放心!我定将他当作自家子侄看待!”
事情就这么定下了。三日后,陈榆便要随吴大夫去邻镇。
临走的前一晚,林小荷张罗了一桌好菜,算是给陈榆饯行。饭桌上,气氛有些微的感伤,更多的是鼓励和期盼。
沈远山将一本自己手抄的《濒湖脉学》递给陈榆:“这本脉诀,你带着,闲暇时多翻看。诊脉是医家根本,需时时揣摩,不可懈怠。”
林小荷则准备了一个包袱,里面是她给陈榆新做的两身夏衣,还有几罐他爱吃的酱菜和肉干:“在外面照顾好自己,按时吃饭,别舍不得花钱。有空就捎个信回来。”
陈榆接过东西,眼圈泛红,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沈远山和林小荷结结实实地磕了三个头:“师傅,师娘,你们的养育教导之恩,小榆一辈子不忘!我一定努力学本事,早日…早日回来孝敬你们!”
沈远山扶起他,语重心长:“医道无止境,仁心是根本。无论走到哪里,都别忘了当初为何要学医。”
第二天一早,吴大夫的马车停在了医馆门口。陈榆背着简单的行囊,一步三回头地上了车。
安生似乎也感觉到榆哥要出远门,瘪着小嘴,挥舞着小手:“榆哥…回…回来…”
马车渐行渐远,消失在村口的晨雾中。
医馆里一下子安静了许多,少了陈榆忙碌的身影和憨厚的笑声,连安生都显得有些没精打采。
林小荷整理着陈榆住过的小屋,心里空落落的。沈远山站在药柜前,习惯性地想喊陈榆拿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自己动手拉开抽屉。
“孩子长大了,总要出去闯荡的。”沈远山轻声道,像是在安慰林小荷,也像是在安慰自己。
“是啊,”林小荷叹口气,随即又振作起来,“咱们也得赶紧物色个新的帮手了,不然这药园和药膳坊,可真忙不过来。”
雏鸟离巢,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欣慰与期盼。他们知道,陈榆的离开,意味着他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而他们这片小小的杏林,也因为培养出了一位能独当一面的学徒,而显得更加枝繁叶茂。
新的忙碌和新的希望,也即将在这略显空寂的医馆里,悄然萌发。
这日,医馆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邻镇“济仁堂”的坐堂大夫,姓吴,是沈远山早年游历行医时结识的旧友。吴大夫年近五旬,医术扎实,为人宽厚,他的药铺在邻镇颇有声望。
“远山兄,别来无恙啊!”吴大夫拱手笑道,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医馆里忙碌却有序的景象吸引,尤其是看到陈榆熟练地抓药、称量、包捆,动作麻利,态度恭谨,眼中不由露出赞赏之色。
“吴兄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沈远山连忙将老友请进内室奉茶。
两人寒暄过后,吴大夫呷了口茶,叹道:“不瞒远山兄,我此次前来,一是叙旧,二来,也是有事相求。”
“吴兄但说无妨。”
“我那药铺里,原先有个老伙计,跟了我十几年,前些日子家里儿子在州府谋了差事,接他过去享福了。”吴大夫面露难色,“这一下子,抓药、炮制、照料铺面的人手就紧巴了。一时半会儿,也难找到可靠又懂行的。我观你这学徒,年纪虽轻,却沉稳踏实,手脚利落,不知…可否割爱,让他去我那儿帮衬一段时日?”
沈远山闻言,沉吟片刻。陈榆跟着他学习已近两年,基础打得牢固,常用药材的辨认、炮制、保管都已熟练,简单的方子也能独立抓配,确实已经能独当一面。去吴大夫那里,接触更广的病患和药材,见识不同的经营模式,对他而言是极好的锻炼机会。
“此事,我得问问小榆自己的意思。”沈远山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唤来了陈榆。
陈榆听闻吴大夫的来意,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既期待又忐忑的神情。他看了看师傅,又看了看吴大夫,低下头搓着衣角,没立刻说话。
林小荷也闻讯过来,轻轻拍了拍陈榆的肩膀:“小榆,别怕,这是好事。吴大夫是远近闻名的良医,你去他那儿,能学到不少新东西。”
陈榆抬起头,眼神渐渐坚定:“师傅,师娘,我…我愿意去!我一定好好干,不给师傅丢脸!”
沈远山看着徒弟眼中闪烁的光芒,知道这只雏鸟是时候离巢去经历风雨了。他点点头,对吴大夫说:“既然小榆愿意,那就让他去吴兄那里历练一番吧。只是年轻人难免有疏漏之处,还望吴兄多加指点,严加管教。”
吴大夫大喜:“远山兄放心!我定将他当作自家子侄看待!”
事情就这么定下了。三日后,陈榆便要随吴大夫去邻镇。
临走的前一晚,林小荷张罗了一桌好菜,算是给陈榆饯行。饭桌上,气氛有些微的感伤,更多的是鼓励和期盼。
沈远山将一本自己手抄的《濒湖脉学》递给陈榆:“这本脉诀,你带着,闲暇时多翻看。诊脉是医家根本,需时时揣摩,不可懈怠。”
林小荷则准备了一个包袱,里面是她给陈榆新做的两身夏衣,还有几罐他爱吃的酱菜和肉干:“在外面照顾好自己,按时吃饭,别舍不得花钱。有空就捎个信回来。”
陈榆接过东西,眼圈泛红,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沈远山和林小荷结结实实地磕了三个头:“师傅,师娘,你们的养育教导之恩,小榆一辈子不忘!我一定努力学本事,早日…早日回来孝敬你们!”
沈远山扶起他,语重心长:“医道无止境,仁心是根本。无论走到哪里,都别忘了当初为何要学医。”
第二天一早,吴大夫的马车停在了医馆门口。陈榆背着简单的行囊,一步三回头地上了车。
安生似乎也感觉到榆哥要出远门,瘪着小嘴,挥舞着小手:“榆哥…回…回来…”
马车渐行渐远,消失在村口的晨雾中。
医馆里一下子安静了许多,少了陈榆忙碌的身影和憨厚的笑声,连安生都显得有些没精打采。
林小荷整理着陈榆住过的小屋,心里空落落的。沈远山站在药柜前,习惯性地想喊陈榆拿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自己动手拉开抽屉。
“孩子长大了,总要出去闯荡的。”沈远山轻声道,像是在安慰林小荷,也像是在安慰自己。
“是啊,”林小荷叹口气,随即又振作起来,“咱们也得赶紧物色个新的帮手了,不然这药园和药膳坊,可真忙不过来。”
雏鸟离巢,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欣慰与期盼。他们知道,陈榆的离开,意味着他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而他们这片小小的杏林,也因为培养出了一位能独当一面的学徒,而显得更加枝繁叶茂。
新的忙碌和新的希望,也即将在这略显空寂的医馆里,悄然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