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又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下,将山村裹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屋檐下挂满了冰凌,在阳光下闪着剔透的光。年关的气息,在这冰天雪地里,反而被衬得愈发浓郁温暖。
医馆里,炭火烧得比平日更旺些。沈远山正在给一位患有老寒腿的孙大爷做艾灸,艾绒燃烧的独特香气混合着药香,弥漫在空气中。林小荷则在一旁的桌子上,和安生一起包装准备送给乡亲们的年礼——是她亲手做的润肺梨膏和健脾茯苓糕,用红纸细心地包好,系上麻绳。
安生现在已经是个满院子跑的小家伙了,穿着红棉袄,像个小福娃。他努力地想帮娘亲的忙,可惜通常是越帮越忙,不是把红纸扯破,就是把糕点捏得变了形。林小荷也不恼,笑着由他去,偶尔递给他一块完整的糕,让他自己啃。
“沈大夫,您这手艺真是没得说,”孙大爷感受着膝盖处传来的温热,舒服地眯起眼,“灸这么一会儿,俺这老寒腿就跟泡了热水似的,松快多了!比吃多少药都管用!”
沈远山微微一笑,调整着艾柱的位置:“艾灸温通经络,对您这寒湿痹痛正对症。以后天冷觉得不舒服了,就过来灸一灸。”
这时,陈榆提着一条还活蹦乱跳的大鲤鱼从外面进来,裤脚上沾满了雪:“师傅,师娘,村长让送来的!说是河里新凿冰捞的,给咱们添个年菜!”
“哎呦,这么大一条!”林小荷赶紧起身接过,“正好,晚上咱们就炖了它!小榆,快把湿裤子换了,别着了凉。”
陈榆憨厚地笑笑,跑去后院换衣服。这一年多的磨练,他长高了不少,肩膀也宽了,眉宇间褪去了少年的稚嫩,多了几分沉稳。
刚安顿好鲤鱼,李婶和周大娘又结伴而来,一人挎着一个盖着布的篮子。
“小荷!俺们蒸了年馍,给你们送点来!豆沙馅的,甜着呢!”
“还有俺做的炸麻叶,香脆得很,给安生当零嘴!”
篮子里是白白胖胖的开花馒头和金黄酥脆的麻叶,带着刚出锅的热气和香气。林小荷连声道谢,又要留她们吃饭,两人都笑着摆手说家里还一堆事,放下东西就走了。
这样的场景,在年节前的医馆里几乎天天上演。乡亲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对沈家医馆的感激和亲近。有时是一把自家种的干枣,有时是几颗腌好的咸鸭蛋,有时甚至只是一句真诚的“过年好”。东西不多,情意却重,堆满了医馆的角落,也暖透了沈远山和林小荷的心。
傍晚,沈远山送走最后一位来做艾灸的病人,关上了医馆的大门。外面的世界一片洁白静谧,屋内却灯火通明,暖意盎然。
灶上的羊肉萝卜汤咕嘟咕嘟地冒着泡,香气四溢。林小荷炒了几个小菜,又把李婶送的年馍蒸热。四人围坐在桌旁,安生也有了自己的小碗和小勺,虽然吃得满脸都是,却兴致勃勃。
“又是一年了。”沈远山给每人倒了一杯温好的黄酒,感慨道,“回想去年此时,咱们刚回来不久,诸事草创。如今,医馆算是立住了,药园也有了收成,药膳坊也开起来了。”他看向林小荷和陈榆,“辛苦你们了。”
林小荷笑着摇头:“辛苦什么,看着一切都好起来,心里只有高兴。”她夹了块鱼肉放到沈远山碗里,“倒是你,最是劳心劳力。”
陈榆也连忙说:“师傅师娘才辛苦,我…我就是跟着学点本事。”
安生举起小勺子,学着大人的样子,含糊地喊:“干…干杯!”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清脆的碰杯声在温暖的屋内回荡。
饭后,林小荷拿出给陈榆准备的新棉衣和一份红封:“小榆,过年了,添件新衣裳。这是压岁钱,拿着。”
陈榆眼圈又红了,接过东西,声音哽咽:“谢谢师傅,谢谢师娘…我…我一定好好学…”
窗外,不知谁家点燃了烟花,咻地一声窜上夜空,炸开一团绚烂的光彩,瞬间照亮了雪地,也透过窗纸,映亮了一家人幸福的脸庞。
瑞雪兆丰年。这洁白的雪花,不仅覆盖了田野,预示着的来年的好收成,更仿佛将这一年所有的艰辛与汗水、温暖与感动,都轻轻覆盖、沉淀,化作来年春天破土而出的力量。
寒冬虽冷,但医馆内的温情,足以抵御一切风雪。新的一年,就在这静谧的雪夜和温暖的守候中,悄然临近。
医馆里,炭火烧得比平日更旺些。沈远山正在给一位患有老寒腿的孙大爷做艾灸,艾绒燃烧的独特香气混合着药香,弥漫在空气中。林小荷则在一旁的桌子上,和安生一起包装准备送给乡亲们的年礼——是她亲手做的润肺梨膏和健脾茯苓糕,用红纸细心地包好,系上麻绳。
安生现在已经是个满院子跑的小家伙了,穿着红棉袄,像个小福娃。他努力地想帮娘亲的忙,可惜通常是越帮越忙,不是把红纸扯破,就是把糕点捏得变了形。林小荷也不恼,笑着由他去,偶尔递给他一块完整的糕,让他自己啃。
“沈大夫,您这手艺真是没得说,”孙大爷感受着膝盖处传来的温热,舒服地眯起眼,“灸这么一会儿,俺这老寒腿就跟泡了热水似的,松快多了!比吃多少药都管用!”
沈远山微微一笑,调整着艾柱的位置:“艾灸温通经络,对您这寒湿痹痛正对症。以后天冷觉得不舒服了,就过来灸一灸。”
这时,陈榆提着一条还活蹦乱跳的大鲤鱼从外面进来,裤脚上沾满了雪:“师傅,师娘,村长让送来的!说是河里新凿冰捞的,给咱们添个年菜!”
“哎呦,这么大一条!”林小荷赶紧起身接过,“正好,晚上咱们就炖了它!小榆,快把湿裤子换了,别着了凉。”
陈榆憨厚地笑笑,跑去后院换衣服。这一年多的磨练,他长高了不少,肩膀也宽了,眉宇间褪去了少年的稚嫩,多了几分沉稳。
刚安顿好鲤鱼,李婶和周大娘又结伴而来,一人挎着一个盖着布的篮子。
“小荷!俺们蒸了年馍,给你们送点来!豆沙馅的,甜着呢!”
“还有俺做的炸麻叶,香脆得很,给安生当零嘴!”
篮子里是白白胖胖的开花馒头和金黄酥脆的麻叶,带着刚出锅的热气和香气。林小荷连声道谢,又要留她们吃饭,两人都笑着摆手说家里还一堆事,放下东西就走了。
这样的场景,在年节前的医馆里几乎天天上演。乡亲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对沈家医馆的感激和亲近。有时是一把自家种的干枣,有时是几颗腌好的咸鸭蛋,有时甚至只是一句真诚的“过年好”。东西不多,情意却重,堆满了医馆的角落,也暖透了沈远山和林小荷的心。
傍晚,沈远山送走最后一位来做艾灸的病人,关上了医馆的大门。外面的世界一片洁白静谧,屋内却灯火通明,暖意盎然。
灶上的羊肉萝卜汤咕嘟咕嘟地冒着泡,香气四溢。林小荷炒了几个小菜,又把李婶送的年馍蒸热。四人围坐在桌旁,安生也有了自己的小碗和小勺,虽然吃得满脸都是,却兴致勃勃。
“又是一年了。”沈远山给每人倒了一杯温好的黄酒,感慨道,“回想去年此时,咱们刚回来不久,诸事草创。如今,医馆算是立住了,药园也有了收成,药膳坊也开起来了。”他看向林小荷和陈榆,“辛苦你们了。”
林小荷笑着摇头:“辛苦什么,看着一切都好起来,心里只有高兴。”她夹了块鱼肉放到沈远山碗里,“倒是你,最是劳心劳力。”
陈榆也连忙说:“师傅师娘才辛苦,我…我就是跟着学点本事。”
安生举起小勺子,学着大人的样子,含糊地喊:“干…干杯!”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清脆的碰杯声在温暖的屋内回荡。
饭后,林小荷拿出给陈榆准备的新棉衣和一份红封:“小榆,过年了,添件新衣裳。这是压岁钱,拿着。”
陈榆眼圈又红了,接过东西,声音哽咽:“谢谢师傅,谢谢师娘…我…我一定好好学…”
窗外,不知谁家点燃了烟花,咻地一声窜上夜空,炸开一团绚烂的光彩,瞬间照亮了雪地,也透过窗纸,映亮了一家人幸福的脸庞。
瑞雪兆丰年。这洁白的雪花,不仅覆盖了田野,预示着的来年的好收成,更仿佛将这一年所有的艰辛与汗水、温暖与感动,都轻轻覆盖、沉淀,化作来年春天破土而出的力量。
寒冬虽冷,但医馆内的温情,足以抵御一切风雪。新的一年,就在这静谧的雪夜和温暖的守候中,悄然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