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千手观音的血腥救赎-《全国各地恐怖民间故事》

  平凉城的老人们总爱坐在城隍庙的老槐树下,摇着蒲扇讲那段渗着血的传说。说是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归妙庄王管,他有三个女儿,前两个如温室里的牡丹,捧着金簪子过日子,唯有最小的妙善,总爱往城外的白雀寺跑,青灯古佛伴晨钟,素衣布鞋沾晨露,满心满眼都是要救苦救难的佛心。

  妙庄王见小女儿放着公主的荣华不享,偏要去受那份清苦,气得摔了玉如意。他先是派太监去劝,许了她满箱的珠宝、最华丽的凤冠;见妙善不为所动,又把她锁在寝宫,断了她的素斋。可妙善夜里竟砸了窗棂,踩着月光又跑回了白雀寺。

  “反了!真是反了!” 妙庄王红着眼眶发了狠,下令拆了白雀寺的大雄宝殿,把寺里的和尚全赶去了深山。木梁砸在地上的巨响震得山谷发抖,可妙善只是跪在废墟前,对着碎成两半的佛像,双手合十,泪珠子砸在青砖上,晕开小小的湿痕。

  没等妙善起身,天就变了。正午的太阳突然被乌云吞了,狂风卷着沙砾砸在宫墙上,紧接着,妙庄王就觉得浑身发痒,掀开龙袍一看,背上、胳膊上竟密密麻麻起了脓疮,红得发紫,一碰就流脓,腥臭味儿飘得满宫都是。御医们来了一波又一波,把脉的手都在抖,最后只能跪地磕头:“陛下,这是天罚,臣等无能为力啊!”

  妙庄王躺在床上,疼得整夜整夜地叫,指甲抠破了锦被,眼泪混着冷汗往下淌。就在他快断气的时候,宫门外来了个穿灰布道袍的医生,说能治他的病。可医生一开口,满殿的人都变了脸色:“要治这病,得用至亲的一手一眼做药引,少一样都不行。”

  妙庄王先叫人去请大女儿妙金。妙金听说要割手挖眼,吓得躲在屏风后哭:“父王,女儿还没嫁人,没了手眼,以后可怎么活啊!” 二女儿妙银也跟着哭,说自己最怕疼,宁可不做公主,也绝不肯献手眼。

  消息传到妙善耳朵里时,她刚在深山里搭了个草棚。听到父王快不行了,她连鞋都没来得及穿,赤着脚往宫里跑,脚底被石子划得全是血口子,却一点也不觉得疼。见到躺在床上气若游丝的妙庄王,她没说一句话,只跟宫女要了间小屋,把门从里面拴紧了。

  两个时辰后,大女儿妙金端着空药碗去敲门,想问问药引准备好了没。刚掀开帘子,她 “啊” 的一声就瘫在地上 —— 屋里的青砖被血浸成了暗红色,妙善坐在蒲团上,素衣前襟全是血,空荡荡的眼眶里还在渗血,两只断手放在旁边的瓷盘里,指节还微微蜷着。可她脸上竟没什么表情,只是把瓷盘推给妙金:“快,趁热给父王熬药。”

  药熬好端到妙庄王面前时,他还不知道这药里藏着女儿的血肉。一碗药下肚,身上的脓疮竟真的开始结痂,疼痛也一点点退了。直到妙金哭着说出真相,妙庄王才猛地从床上坐起来,疯了似的往小屋跑。看到妙善空荡荡的眼眶和断臂,他抱着女儿的肩膀,哭得像个孩子:“爹错了,爹不该逼你,不该拆你的庙啊!”

  病好后,妙庄王下了道圣旨,要召集全国最好的工匠,给妙善建一座最气派的寺庙,再塑一尊 “全手全眼” 的佛像,让所有人都记得女儿的孝行。可工匠们在工地上忙得晕头转向,竟把 “全手全眼” 听成了 “千手千眼”。等佛像塑好揭幕时,妙庄王才傻了眼 —— 那佛像足有三丈高,千只手臂从背后层层叠叠伸展而出,每只手掌心都嵌着一颗琉璃般的眼珠,在阳光下闪着冷光。佛像的脸倒是和妙善一模一样,眉眼慈悲,可配上那千只手、千只眼,总让人觉得脊背发凉。

  寺庙建好后,怪事就来了。每到深夜,守庙的和尚总能听到佛像那边传来轻轻的叹息声,像极了妙善忍着疼的模样。有一次,一个小偷想偷佛像上的金箔,刚爬上供桌,就看见佛像的千只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吓得他连滚带爬地跑了,再也不敢来。

  后来,平凉人就把这尊佛像叫做千手千眼观音,逢年过节都来拜。老人们总说,观音的千只手是为了多帮些受苦的人,千只眼是为了看清谁需要帮忙。而那段渗着血的传说,也跟着观音像一起,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提醒着人们,什么是真正的孝,什么是真正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