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城南的山坳里,藏着个巴掌大的村子,青石板路绕着稻田蜿蜒,炊烟升起时,总能飘来各家饭菜的香。村里的人都认识钓钓,那扎着羊角辫、一笑就露出两颗小虎牙的小姑娘,每天蹦蹦跳跳地穿梭在巷子里,像只快活的小麻雀。
钓钓家的隔壁,住着张爷爷和李奶奶。老两口守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棵老桂花树,每到秋天,金黄的花瓣落得满地都是,李奶奶就会捡些回去,和着糯米蒸成桂花糕,分给钓钓和邻里的孩子们。张爷爷话不多,却总爱坐在门槛上,看着钓钓和其他孩子追跑打闹,嘴角挂着温和的笑。村里的人都说,这老两口这辈子没红过脸,是顶好的人。
可岁月不饶人,去年冬天,张爷爷的身体突然垮了。一开始只是咳嗽,后来连下床都费劲。李奶奶没日没夜地守着他,熬药、擦身,头发几天就白了大半。钓钓每天放学都会去院子里看看,有时帮李奶奶递块毛巾,有时坐在床边,给张爷爷念学校里教的儿歌。可终究没能留住张爷爷,腊月初八那天,他握着李奶奶的手,安安静静地走了。
张爷爷走后,李奶奶像变了个人。院子里的桂花树没人打理,叶子落了一地;以前总敞开的院门,如今整日关着,偶尔能听到院里传来压抑的哭声。钓钓的奶奶时常过去陪她说话,可李奶奶大多时候只是坐着,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嘴里反复念叨着张爷爷的名字。没过多久,李奶奶也病倒了,不吃不喝,没撑到开春,也跟着张爷爷去了。
老两口的后事办得简单,村里人都来帮忙,看着空荡荡的院子,心里都不是滋味。可谁也没料到,更奇怪的事还在后头。
从李奶奶下葬后的第三天起,每到夜深人静,钓钓的奶奶总能听到一个声音。那声音很轻,像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又像有人在耳边低语,仔细听,竟是在叫她的名字:“阿桂…… 阿桂……”
钓钓的奶奶本名叫王桂英,村里年纪大的人都叫她阿桂。起初,她以为是自己老了,耳朵出了毛病,或是夜里风吹过窗棂的声响,没放在心上。可连续三个晚上,那声音都准时在半夜响起,不早不晚,刚好是子时。那声音越来越清晰,有时像是从院墙外传来,有时又像就在屋里,绕着床头转,让她心里直发毛。
第四天晚上,钓钓的奶奶实在睡不着,坐在床边等着。子时一到,那声音果然又来了,比前几天更清楚,就贴在窗户外,像是有人扒着窗户缝在叫她。她的心 “怦怦” 直跳,手心全是汗,可转念一想,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了,就算是李奶奶,也不会害自己。她咬着牙,起身走到窗边,手指哆嗦着拉开了窗帘。
窗外一片漆黑,只有天上的星星眨着微弱的光,院墙外的老槐树影影绰绰,像个站着的人。她揉了揉眼睛,仔细看了半天,什么都没有。就在她准备关上窗帘时,那声音又响了,就在她耳边,轻轻的,带着点委屈:“阿桂…… 我冷……”
钓钓的奶奶吓得尖叫一声,猛地缩回屋里,“哐当” 一声关上窗户,钻回被子里,用被子蒙住头,浑身发抖。那一夜,她睁着眼睛到天亮,耳朵里总回响着那个声音。
第二天一早,钓钓的奶奶就把这事告诉了村里人。大家听了,都炸开了锅。有人说,肯定是李奶奶的亡魂舍不得走,记挂着老邻居,所以回来看看;有人说,是不是老两口的坟地出了问题,亡魂不安宁;还有人说,可能是李奶奶有什么心愿没完成,回来求助。
村里最年长的赵爷爷捋着胡子,皱着眉说:“这怕是亡魂滞留,心里有牵挂。得请个道士来做场法事,超度一下,让她安心去阴间,不然时间长了,怕是要出别的事。”
钓钓的爸妈也慌了,赶紧托人去镇上请道士。隔天,道士就来了,穿着青色的道袍,背着个布包,里面装着桃木剑、符纸和铃铛。他在钓钓家的院子里摆了法坛,供桌上放着香烛、水果,还有老两口的牌位。道士先绕着院子走了一圈,嘴里念念有词,然后点燃符纸,撒在院子里,又摇着铃铛,念起了超度的经文。
法事做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夕阳西下,道士才停下来,对钓钓的家人说:“亡魂已经超度了,她就是记挂着和你们这些老邻居的情分,还有院子里那棵桂花树,放心吧,以后不会再来了。”
说来也奇怪,从那以后,钓钓的奶奶再也没听到过那诡异的呼唤声。村里的人也松了口气,只是路过老两口的院子时,总会多望几眼。
后来,这个故事就在村里流传开了。每当夜幕降临,大人们聚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聊天,总会有人提起这事。孩子们围在旁边,听得眼睛瞪得溜圆,既害怕又好奇,追问着 “后来呢”“声音真的很吓人吗”。大人们就会笑着说:“都是老邻居的情分,没什么好怕的。”
钓钓也常听大人们说这个故事,有时她会跑到隔壁的院子里,看着那棵老桂花树,想起李奶奶做的桂花糕,心里暖暖的。她总觉得,李奶奶和张爷爷没有走远,就像院里的桂花树一样,一直守着这个小村子,守着他们牵挂的人。
        钓钓家的隔壁,住着张爷爷和李奶奶。老两口守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棵老桂花树,每到秋天,金黄的花瓣落得满地都是,李奶奶就会捡些回去,和着糯米蒸成桂花糕,分给钓钓和邻里的孩子们。张爷爷话不多,却总爱坐在门槛上,看着钓钓和其他孩子追跑打闹,嘴角挂着温和的笑。村里的人都说,这老两口这辈子没红过脸,是顶好的人。
可岁月不饶人,去年冬天,张爷爷的身体突然垮了。一开始只是咳嗽,后来连下床都费劲。李奶奶没日没夜地守着他,熬药、擦身,头发几天就白了大半。钓钓每天放学都会去院子里看看,有时帮李奶奶递块毛巾,有时坐在床边,给张爷爷念学校里教的儿歌。可终究没能留住张爷爷,腊月初八那天,他握着李奶奶的手,安安静静地走了。
张爷爷走后,李奶奶像变了个人。院子里的桂花树没人打理,叶子落了一地;以前总敞开的院门,如今整日关着,偶尔能听到院里传来压抑的哭声。钓钓的奶奶时常过去陪她说话,可李奶奶大多时候只是坐着,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嘴里反复念叨着张爷爷的名字。没过多久,李奶奶也病倒了,不吃不喝,没撑到开春,也跟着张爷爷去了。
老两口的后事办得简单,村里人都来帮忙,看着空荡荡的院子,心里都不是滋味。可谁也没料到,更奇怪的事还在后头。
从李奶奶下葬后的第三天起,每到夜深人静,钓钓的奶奶总能听到一个声音。那声音很轻,像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又像有人在耳边低语,仔细听,竟是在叫她的名字:“阿桂…… 阿桂……”
钓钓的奶奶本名叫王桂英,村里年纪大的人都叫她阿桂。起初,她以为是自己老了,耳朵出了毛病,或是夜里风吹过窗棂的声响,没放在心上。可连续三个晚上,那声音都准时在半夜响起,不早不晚,刚好是子时。那声音越来越清晰,有时像是从院墙外传来,有时又像就在屋里,绕着床头转,让她心里直发毛。
第四天晚上,钓钓的奶奶实在睡不着,坐在床边等着。子时一到,那声音果然又来了,比前几天更清楚,就贴在窗户外,像是有人扒着窗户缝在叫她。她的心 “怦怦” 直跳,手心全是汗,可转念一想,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了,就算是李奶奶,也不会害自己。她咬着牙,起身走到窗边,手指哆嗦着拉开了窗帘。
窗外一片漆黑,只有天上的星星眨着微弱的光,院墙外的老槐树影影绰绰,像个站着的人。她揉了揉眼睛,仔细看了半天,什么都没有。就在她准备关上窗帘时,那声音又响了,就在她耳边,轻轻的,带着点委屈:“阿桂…… 我冷……”
钓钓的奶奶吓得尖叫一声,猛地缩回屋里,“哐当” 一声关上窗户,钻回被子里,用被子蒙住头,浑身发抖。那一夜,她睁着眼睛到天亮,耳朵里总回响着那个声音。
第二天一早,钓钓的奶奶就把这事告诉了村里人。大家听了,都炸开了锅。有人说,肯定是李奶奶的亡魂舍不得走,记挂着老邻居,所以回来看看;有人说,是不是老两口的坟地出了问题,亡魂不安宁;还有人说,可能是李奶奶有什么心愿没完成,回来求助。
村里最年长的赵爷爷捋着胡子,皱着眉说:“这怕是亡魂滞留,心里有牵挂。得请个道士来做场法事,超度一下,让她安心去阴间,不然时间长了,怕是要出别的事。”
钓钓的爸妈也慌了,赶紧托人去镇上请道士。隔天,道士就来了,穿着青色的道袍,背着个布包,里面装着桃木剑、符纸和铃铛。他在钓钓家的院子里摆了法坛,供桌上放着香烛、水果,还有老两口的牌位。道士先绕着院子走了一圈,嘴里念念有词,然后点燃符纸,撒在院子里,又摇着铃铛,念起了超度的经文。
法事做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夕阳西下,道士才停下来,对钓钓的家人说:“亡魂已经超度了,她就是记挂着和你们这些老邻居的情分,还有院子里那棵桂花树,放心吧,以后不会再来了。”
说来也奇怪,从那以后,钓钓的奶奶再也没听到过那诡异的呼唤声。村里的人也松了口气,只是路过老两口的院子时,总会多望几眼。
后来,这个故事就在村里流传开了。每当夜幕降临,大人们聚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聊天,总会有人提起这事。孩子们围在旁边,听得眼睛瞪得溜圆,既害怕又好奇,追问着 “后来呢”“声音真的很吓人吗”。大人们就会笑着说:“都是老邻居的情分,没什么好怕的。”
钓钓也常听大人们说这个故事,有时她会跑到隔壁的院子里,看着那棵老桂花树,想起李奶奶做的桂花糕,心里暖暖的。她总觉得,李奶奶和张爷爷没有走远,就像院里的桂花树一样,一直守着这个小村子,守着他们牵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