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雾溪村浸在湿雾里,稻田翻着青黑的浪。我叫陈默,是来安化山区搜集民俗传说的,刚落脚张阿公的老木屋,就被他烟袋锅里的火星子映着眼睛:“姑娘,夜里别往村西头的稻田走,那是王氏的地界。”
王氏是村里人口中的 “蛊婆”。张阿公说,二十年前她男人跟邻村寡妇跑了,王氏就把毒蛇、蜈蚣塞进黑瓦罐,埋在自家灶台下。七七四十九天后开罐,罐里只剩一滩暗红的水,风一吹就往人鼻子里钻。
有年秋收,邻村的李屠户路过她家门口,吐了口唾沫骂 “毒妇”。当天半夜,李屠户就抱着肚子在院里打滚,家人掀开他衣服,只见皮肤下有东西在爬,鼓出一条条细痕,像蜈蚣在里面跑。没到天亮,李屠户就七窍流血,身子蜷缩成一团,手指弯得跟虫脚似的。村里人都说,是王氏放了蛊。
我问张阿公 “蛊真能杀人吗”,他只是敲着烟袋锅摇头:“男人怕她,是怕女人心里的气;说她养蛊,是怕她不肯忍气。”
住到第五天,我遇上了赶尸。那天子夜,我被一阵铜铃声吵醒,声音在夜雾里飘得发颤,像极了山鬼的呜咽。我偷偷扒着窗缝看,只见昏黄的月光下,一个穿青布短打的人走在前面,头戴宽檐帽,帽檐压得低低的,手里摇着铜铃。他身后跟着两个 “人”,穿着褪色的寿衣,双臂垂在身侧,脚不沾地似的往前跳,裤脚扫过路面的石子,没发出一点声响。
“是李老倌。” 张阿公不知何时站在我身后,声音压得极低,“他年轻时帮人赶尸,说要把在外死的安化人都送回家。” 后来我查桃江县志,果然有记载:民国三十五年,赶尸匠李老倌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说,哪有什么赶尸,不过是把尸体绑在背上,夜里借着雾色走,铜铃是给路人报信,让他们躲远些。可村里人不信,他们总说,曾看见李老倌走在前面,尸体跟在后面自己跳,要是有人回头看,尸体的眼睛就会睁开。
最让我难忘的,是仙娘刘三妹的 “过阴”。那天村里的李家阿婆走了,李家儿子跪在刘三妹家门口,磕得额头流血,请她跟阿婆说句话。
刘三妹的屋子很小,正中间摆着神龛,供着模糊的神像。她点燃三炷香,插在神龛前的香炉里,然后坐在蒲团上,闭上眼睛开始念咒。咒语晦涩难懂,像山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念着念着,她的身子开始发抖,肩膀一抽一抽的,双手在膝盖上抓得紧紧的,指甲都泛了白。
突然,她睁开眼睛,声音变了,变得沙哑又苍老,正是李家阿婆的语气:“伢子,我腌菜坛子里还有半坛酸豆角,记得给你爹下饭。”
李家儿子 “扑通” 一声跪下,哭得撕心裂肺:“娘,我知道了,我都知道了!”
我站在门口,看着刘三妹浑身是汗,看着李家亲属又哭又笑,忽然觉得后背发凉。不是怕鬼,是怕这种生死界限被打破的恍惚 —— 前一刻还在说阿婆走了,后一刻 “阿婆” 就坐在那里,说着家里的琐事。就像张阿公说的:“仙娘可怕,不是因为能通鬼,是因为她让活人觉得,死人没走,就藏在身边的雾里。”
离开雾溪村那天,我又路过村西头的稻田。雾还没散,青黑的稻穗在风里晃,像有什么东西藏在里面。我想起王氏的瓦罐、李老倌的铜铃、刘三妹发抖的肩膀,忽然明白,这些传说从来不是什么巫术,是山里人把说不出的恐惧、舍不得的牵挂,都装进了雾里,装进了故事里。
风一吹,故事就飘起来,缠着稻田,缠着山路,缠着每个不肯忘记的人。
        王氏是村里人口中的 “蛊婆”。张阿公说,二十年前她男人跟邻村寡妇跑了,王氏就把毒蛇、蜈蚣塞进黑瓦罐,埋在自家灶台下。七七四十九天后开罐,罐里只剩一滩暗红的水,风一吹就往人鼻子里钻。
有年秋收,邻村的李屠户路过她家门口,吐了口唾沫骂 “毒妇”。当天半夜,李屠户就抱着肚子在院里打滚,家人掀开他衣服,只见皮肤下有东西在爬,鼓出一条条细痕,像蜈蚣在里面跑。没到天亮,李屠户就七窍流血,身子蜷缩成一团,手指弯得跟虫脚似的。村里人都说,是王氏放了蛊。
我问张阿公 “蛊真能杀人吗”,他只是敲着烟袋锅摇头:“男人怕她,是怕女人心里的气;说她养蛊,是怕她不肯忍气。”
住到第五天,我遇上了赶尸。那天子夜,我被一阵铜铃声吵醒,声音在夜雾里飘得发颤,像极了山鬼的呜咽。我偷偷扒着窗缝看,只见昏黄的月光下,一个穿青布短打的人走在前面,头戴宽檐帽,帽檐压得低低的,手里摇着铜铃。他身后跟着两个 “人”,穿着褪色的寿衣,双臂垂在身侧,脚不沾地似的往前跳,裤脚扫过路面的石子,没发出一点声响。
“是李老倌。” 张阿公不知何时站在我身后,声音压得极低,“他年轻时帮人赶尸,说要把在外死的安化人都送回家。” 后来我查桃江县志,果然有记载:民国三十五年,赶尸匠李老倌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说,哪有什么赶尸,不过是把尸体绑在背上,夜里借着雾色走,铜铃是给路人报信,让他们躲远些。可村里人不信,他们总说,曾看见李老倌走在前面,尸体跟在后面自己跳,要是有人回头看,尸体的眼睛就会睁开。
最让我难忘的,是仙娘刘三妹的 “过阴”。那天村里的李家阿婆走了,李家儿子跪在刘三妹家门口,磕得额头流血,请她跟阿婆说句话。
刘三妹的屋子很小,正中间摆着神龛,供着模糊的神像。她点燃三炷香,插在神龛前的香炉里,然后坐在蒲团上,闭上眼睛开始念咒。咒语晦涩难懂,像山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念着念着,她的身子开始发抖,肩膀一抽一抽的,双手在膝盖上抓得紧紧的,指甲都泛了白。
突然,她睁开眼睛,声音变了,变得沙哑又苍老,正是李家阿婆的语气:“伢子,我腌菜坛子里还有半坛酸豆角,记得给你爹下饭。”
李家儿子 “扑通” 一声跪下,哭得撕心裂肺:“娘,我知道了,我都知道了!”
我站在门口,看着刘三妹浑身是汗,看着李家亲属又哭又笑,忽然觉得后背发凉。不是怕鬼,是怕这种生死界限被打破的恍惚 —— 前一刻还在说阿婆走了,后一刻 “阿婆” 就坐在那里,说着家里的琐事。就像张阿公说的:“仙娘可怕,不是因为能通鬼,是因为她让活人觉得,死人没走,就藏在身边的雾里。”
离开雾溪村那天,我又路过村西头的稻田。雾还没散,青黑的稻穗在风里晃,像有什么东西藏在里面。我想起王氏的瓦罐、李老倌的铜铃、刘三妹发抖的肩膀,忽然明白,这些传说从来不是什么巫术,是山里人把说不出的恐惧、舍不得的牵挂,都装进了雾里,装进了故事里。
风一吹,故事就飘起来,缠着稻田,缠着山路,缠着每个不肯忘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