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还跪在地上据理力争的文官们,此刻像被抽走了主心骨,有的垂着头盯着地面,有的偷偷用眼角瞟向身旁同僚,连呼吸都放轻了——方才那些“世家儿郎品貌双全”的话,在“赢过小侍、挣得军功”的硬条件前,全成了站不住脚的空话。
御座上的女皇将这一幕尽收眼底,嘴角的笑意再也藏不住,先是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弯,到后来干脆微微扬起下巴,声音里带着显而易见的赞许:“嗯!林女君这话在理。”
她目光扫过阶下群臣,语气放缓了些,却仍带着帝王的威严:“谁家真有拿得出手的优秀儿郎,想送进林府伺候,也不是不行。”这话让几个心存侥幸的文官悄悄抬起了头,可女皇接下来的话,又给他们泼了盆冷水,“但有一条——必须得林女君点头同意,她瞧着顺眼、认了对方的本事才算数。”
说到这儿,她特意看向站在一旁的萧烬玦,语气添了几分郑重:“昭亲王,你虽为林女君的主君,这事上也不得掺和半分意见。毕竟是要进她府里的人,合不合心意,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萧烬玦早对文官们的纠缠不耐烦,此刻听得女皇定调,知道这是林芊芊和女皇在给他撑腰,立刻上前一步躬身领旨:“臣遵陛下旨意。”
女皇点点头,她眼神锐利如刀,扫过殿内还想说些什么的文官,“眼下边境告急,国朝安危为重,谁再揪着林府后院的事不放,便是置凤鸾国于不顾,休怪朕不讲情面!”
这话掷地有声,满殿文官再无一人敢多言,唯有林芊芊站在殿中,依旧是那副从容模样,仿佛方才那场“怼得群臣哑口无言”的风波,于她而言不过是生活的一段小插曲。
女皇陛下看着萧烬玦,坚定又骄傲道:“17年前,凤鸾国祚飘摇之际,有一人如擎天之柱,撑起朝野危局——此人便是昭亲王萧烬玦。
他非仅靠亲王爵位立足,更凭“战神”之名震慑四方:论武,他十岁便在皇家校场以一敌百,枪法出神入化,马背上能挽六石强弓,箭无虚发,更是以13岁之幼龄,隐姓埋名投身军中,并屡战奇功;论智,他曾于边境以三千轻骑破匈奴万人大营,用“围点打援”之计生擒敌将,朝堂之上论及兵事,满朝文武无一人能及。这般天纵神武、智勇冠世之姿,早已成凤鸾百姓心中的“定心石”。
而今北境危局非萧烬玦不能解,遂于太极殿亲授兵符斧钺!”
那青铜斧钺上刻着饕餮纹,是凤鸾国“代天子征伐”的象征。
女皇陛下执斧钺递于他时,声音带着期许与凝重:“北境数十万生民,天下安危,今日尽付于昭亲王。”
萧烬玦接钺时,玄色朝服下摆扫过殿阶,他单膝跪地,额头抵着冰冷的金砖,沉声道:“臣定不辱君命,荡平诸寇,还凤鸾一个朗朗乾坤。
三天后
誓师之日选在凤都西校场,晨光刚刺破云层,校场上已列满了凤鸾将士——玄甲在晨光下泛着冷光,长枪如林、旌旗如潮,连风中都裹着肃杀之气。萧烬玦身着银白战甲,甲胄上的凤凰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手持帝授的斧钺,一步步走上高台,目光扫过台下数万将士,每到一处,将士们皆挺直脊背,目光灼灼地望他。
他抬手按在胸口,那里贴着一块浸过朱砂的白绸——是昨夜刺破指尖,以血写下“不破诸夷,誓不还朝”八字的信物。“吾皇在上,黎民在下!”萧烬玦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在空旷的校场上回荡,“今北境匈奴逞凶,河西羯族肆虐,漠北远夷窥伺,我凤鸾河山蒙尘,生民涂炭!玦今日出征,持此斧钺,率我三军,若不能荡平诸寇,护我百姓,便战死沙场,永不还朝!”
话音未落,台下的孟之州已跨步向前,他摘下头盔,露出满是锐气的脸庞,振臂高呼:“末将孟之州,愿随王爷,效死疆场,保我河山!”他的声音清亮却坚定,如一道惊雷,瞬间点燃了三军将士的热血。
“效死疆场,保我河山!”前排的将领率先嘶吼,声音震得旌旗猎猎作响;紧接着,这声呐喊如潮水般蔓延开来,从高台之下传到校场边缘,再传到远处的营垒,数万将士的吼声汇聚在一起,似要冲破云霄——有的士兵握紧了手中的长枪,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有的老兵眼中泛起泪光,想起了儿时那被匈奴掳走的家人;连刚入营的少年兵,也涨红了脸,跟着嘶吼,把对家乡的牵挂,都化作了杀敌的决心。
晨光彻底洒满校场,萧烬玦望着眼前这股冲天的士气,缓缓举起手中的斧钺,指向北方——那里,是匈奴铁骑盘踞之地,是他此行要荡平的疆场。而身后的孟之州,已重新戴上头盔,翻身上马,长枪斜指地面,只待一声令下,便随他奔赴那烽火连天的北境。
一个月后,虎门关外,黄沙漫卷,匈奴数十万铁骑如黑色潮水般铺开,旌旗上的狼头纹在风中狰狞舞动。单于勒马立于阵前,鎏金头盔映着烈日,目光扫过紧闭的关隘,嘴角满是不屑——他自恃控弦之士众多,又摸清了雁门关守军底细,料定凤鸾军不敢出关迎战?凤鸾国已经近十年无战事了,他们的兵也不知道提不提得动刀!况且,听说那王爷今日刚到,怎么也得好好歇息歇息吧?自己这方的军队也还没有全到,只要联军全到,就是凤鸾国覆灭之时。
关内,萧烬玦身披黑甲,立于城楼之上,手中长枪斜倚栏杆,目光如鹰隼般掠过匈奴大阵。
他看得分明:匈奴骑兵虽多,却杂乱无章地挤在一起,左营粮草堆积处毫无隐蔽,连巡逻的哨兵都懒懒散散倚着马桩。
身旁参军轻声问“王爷,蛮夷只围不打,我们是否主动出击?”
萧烬玦挥了挥手:“主帐议事!”
入夜后,虎门关西侧的山道上,五千精骑马蹄裹着麻布,在夜色中如幽灵般潜行。孟之州一身玄色劲装,腰间别着短刃,手中长枪斜握,目光警惕地扫视四周——他领的是萧烬玦的死令:务必在黎明前烧了匈奴左营粮草,断其退路。
临行前萧烬玦拿出一个匣子,那是林芊芊给的,他从里面取出一个夜视眼镜:“一人一骑从蛮夷那里取粮草,用不上了全烧了!放火之后,不要恋战,带人藏起来,我会给你打掩护!”
孟之州带上夜视眼镜,满脸新奇的把玩一番:“妻主好东西真多!主君放心!就是丢命,我也不会丢了这宝贝!”
萧烬玦瞪了他一眼:“宝贝是为了让你保命的!”
“是是是!主君教训的是!侍还要留着命回去伺候妻主呢!”孟之州调皮道。
匈奴左营果然如萧烬玦所料,防备松懈。哨兵困得耷拉着脑袋,营内士兵大多醉卧在帐篷里,只有几处篝火旁,还有人在高声喧哗。
孟之州抬手示意,身后骑兵立刻分成两队:一队穿着匈奴的军服,悄悄摸向营门,手起刀落间,哨兵连哼都没哼一声便倒在地上。倒下的哨兵被迅速拖进暗处,他原本的位置,迅速被乔装打扮的凤鸾国士兵占了。
剩下的几千人静悄悄的摸进粮仓,一人提起一袋粮食扔到马背上。
御座上的女皇将这一幕尽收眼底,嘴角的笑意再也藏不住,先是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弯,到后来干脆微微扬起下巴,声音里带着显而易见的赞许:“嗯!林女君这话在理。”
她目光扫过阶下群臣,语气放缓了些,却仍带着帝王的威严:“谁家真有拿得出手的优秀儿郎,想送进林府伺候,也不是不行。”这话让几个心存侥幸的文官悄悄抬起了头,可女皇接下来的话,又给他们泼了盆冷水,“但有一条——必须得林女君点头同意,她瞧着顺眼、认了对方的本事才算数。”
说到这儿,她特意看向站在一旁的萧烬玦,语气添了几分郑重:“昭亲王,你虽为林女君的主君,这事上也不得掺和半分意见。毕竟是要进她府里的人,合不合心意,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萧烬玦早对文官们的纠缠不耐烦,此刻听得女皇定调,知道这是林芊芊和女皇在给他撑腰,立刻上前一步躬身领旨:“臣遵陛下旨意。”
女皇点点头,她眼神锐利如刀,扫过殿内还想说些什么的文官,“眼下边境告急,国朝安危为重,谁再揪着林府后院的事不放,便是置凤鸾国于不顾,休怪朕不讲情面!”
这话掷地有声,满殿文官再无一人敢多言,唯有林芊芊站在殿中,依旧是那副从容模样,仿佛方才那场“怼得群臣哑口无言”的风波,于她而言不过是生活的一段小插曲。
女皇陛下看着萧烬玦,坚定又骄傲道:“17年前,凤鸾国祚飘摇之际,有一人如擎天之柱,撑起朝野危局——此人便是昭亲王萧烬玦。
他非仅靠亲王爵位立足,更凭“战神”之名震慑四方:论武,他十岁便在皇家校场以一敌百,枪法出神入化,马背上能挽六石强弓,箭无虚发,更是以13岁之幼龄,隐姓埋名投身军中,并屡战奇功;论智,他曾于边境以三千轻骑破匈奴万人大营,用“围点打援”之计生擒敌将,朝堂之上论及兵事,满朝文武无一人能及。这般天纵神武、智勇冠世之姿,早已成凤鸾百姓心中的“定心石”。
而今北境危局非萧烬玦不能解,遂于太极殿亲授兵符斧钺!”
那青铜斧钺上刻着饕餮纹,是凤鸾国“代天子征伐”的象征。
女皇陛下执斧钺递于他时,声音带着期许与凝重:“北境数十万生民,天下安危,今日尽付于昭亲王。”
萧烬玦接钺时,玄色朝服下摆扫过殿阶,他单膝跪地,额头抵着冰冷的金砖,沉声道:“臣定不辱君命,荡平诸寇,还凤鸾一个朗朗乾坤。
三天后
誓师之日选在凤都西校场,晨光刚刺破云层,校场上已列满了凤鸾将士——玄甲在晨光下泛着冷光,长枪如林、旌旗如潮,连风中都裹着肃杀之气。萧烬玦身着银白战甲,甲胄上的凤凰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手持帝授的斧钺,一步步走上高台,目光扫过台下数万将士,每到一处,将士们皆挺直脊背,目光灼灼地望他。
他抬手按在胸口,那里贴着一块浸过朱砂的白绸——是昨夜刺破指尖,以血写下“不破诸夷,誓不还朝”八字的信物。“吾皇在上,黎民在下!”萧烬玦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在空旷的校场上回荡,“今北境匈奴逞凶,河西羯族肆虐,漠北远夷窥伺,我凤鸾河山蒙尘,生民涂炭!玦今日出征,持此斧钺,率我三军,若不能荡平诸寇,护我百姓,便战死沙场,永不还朝!”
话音未落,台下的孟之州已跨步向前,他摘下头盔,露出满是锐气的脸庞,振臂高呼:“末将孟之州,愿随王爷,效死疆场,保我河山!”他的声音清亮却坚定,如一道惊雷,瞬间点燃了三军将士的热血。
“效死疆场,保我河山!”前排的将领率先嘶吼,声音震得旌旗猎猎作响;紧接着,这声呐喊如潮水般蔓延开来,从高台之下传到校场边缘,再传到远处的营垒,数万将士的吼声汇聚在一起,似要冲破云霄——有的士兵握紧了手中的长枪,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有的老兵眼中泛起泪光,想起了儿时那被匈奴掳走的家人;连刚入营的少年兵,也涨红了脸,跟着嘶吼,把对家乡的牵挂,都化作了杀敌的决心。
晨光彻底洒满校场,萧烬玦望着眼前这股冲天的士气,缓缓举起手中的斧钺,指向北方——那里,是匈奴铁骑盘踞之地,是他此行要荡平的疆场。而身后的孟之州,已重新戴上头盔,翻身上马,长枪斜指地面,只待一声令下,便随他奔赴那烽火连天的北境。
一个月后,虎门关外,黄沙漫卷,匈奴数十万铁骑如黑色潮水般铺开,旌旗上的狼头纹在风中狰狞舞动。单于勒马立于阵前,鎏金头盔映着烈日,目光扫过紧闭的关隘,嘴角满是不屑——他自恃控弦之士众多,又摸清了雁门关守军底细,料定凤鸾军不敢出关迎战?凤鸾国已经近十年无战事了,他们的兵也不知道提不提得动刀!况且,听说那王爷今日刚到,怎么也得好好歇息歇息吧?自己这方的军队也还没有全到,只要联军全到,就是凤鸾国覆灭之时。
关内,萧烬玦身披黑甲,立于城楼之上,手中长枪斜倚栏杆,目光如鹰隼般掠过匈奴大阵。
他看得分明:匈奴骑兵虽多,却杂乱无章地挤在一起,左营粮草堆积处毫无隐蔽,连巡逻的哨兵都懒懒散散倚着马桩。
身旁参军轻声问“王爷,蛮夷只围不打,我们是否主动出击?”
萧烬玦挥了挥手:“主帐议事!”
入夜后,虎门关西侧的山道上,五千精骑马蹄裹着麻布,在夜色中如幽灵般潜行。孟之州一身玄色劲装,腰间别着短刃,手中长枪斜握,目光警惕地扫视四周——他领的是萧烬玦的死令:务必在黎明前烧了匈奴左营粮草,断其退路。
临行前萧烬玦拿出一个匣子,那是林芊芊给的,他从里面取出一个夜视眼镜:“一人一骑从蛮夷那里取粮草,用不上了全烧了!放火之后,不要恋战,带人藏起来,我会给你打掩护!”
孟之州带上夜视眼镜,满脸新奇的把玩一番:“妻主好东西真多!主君放心!就是丢命,我也不会丢了这宝贝!”
萧烬玦瞪了他一眼:“宝贝是为了让你保命的!”
“是是是!主君教训的是!侍还要留着命回去伺候妻主呢!”孟之州调皮道。
匈奴左营果然如萧烬玦所料,防备松懈。哨兵困得耷拉着脑袋,营内士兵大多醉卧在帐篷里,只有几处篝火旁,还有人在高声喧哗。
孟之州抬手示意,身后骑兵立刻分成两队:一队穿着匈奴的军服,悄悄摸向营门,手起刀落间,哨兵连哼都没哼一声便倒在地上。倒下的哨兵被迅速拖进暗处,他原本的位置,迅速被乔装打扮的凤鸾国士兵占了。
剩下的几千人静悄悄的摸进粮仓,一人提起一袋粮食扔到马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