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通商代替割地和赔款-《我上交一个皇帝儿子》

  夏府的马车在寂静的街道上疾行,车轮碾过青石板,发出单调而急促的辘辘声,打破了黑夜的宁静。

  夏挽靠坐在车厢内,闭目养神,脸上看不出丝毫倦意,只有一种极度专注后的清冽。

  此刻,她的脑海中正飞速运转着一个刚刚成型的、大胆得近乎疯狂的计划。

  这个计划风险极大,需要精准的时机,需要足够的力量推动,更需要······来自最高处的默许甚至支持。她一个人做不到,夏家或许也分量不够,它必须直达天听。

  马车在夏府侧门停下,夏挽径直下车,王护卫用力的敲击着夏府的大门。

  门房打开门后,看到夏挽,连忙将房门打开。

  夏挽一路急行朝着府内走去,管家边系衣服边迎面朝着夏挽赶过来。

  “大小姐,不知何事如此急切,这般匆忙赶来。”

  “我有急事要见父亲。”

  夏挽目光深邃的看向管家,管家脸色微变,不敢怠慢,立刻转身向内院疾步走去。

  已是深夜,夏父早已歇下。

  继母王氏正对镜卸下钗环,听闻下人急报,说大小姐连夜回府,有急事求见老爷,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真是越来越没规矩了!”

  王氏将手中的玉梳重重拍在妆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保养得宜的脸上尽是愠怒。

  “一个出了阁的女儿,三天两头往娘家跑成何体统!如今更是变本加厉,深更半夜将父亲从被窝里叫起来!她眼里还有没有长辈,还有没有这个家!”

  王氏胸口剧烈起伏着,她越想越气,夏挽的存在,仿佛无时无刻不在挑战她身为主母的权威。

  “老爷也是,就由着她这般胡闹!”

  然而,无论王氏如何愤怒,她也无法阻止。

  夏父听闻女儿深夜急返,心知必有要事,甚至来不及穿戴整齐,只披了件外袍便匆匆去了书房。

  书房的门紧紧关闭,烛火亮了一夜。

  窗外,夜色由浓转淡,天际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鱼肚白。

  没有人知道这一夜里,父女二人究竟谈了些什么。

  只偶尔有守夜的下人隐约听到,室内时而寂静无声,时而传来压低的、急促的讨论,夏挽清冷而清晰的话语断续可闻,夹杂着夏父偶尔沉重的呼吸和短暂的质疑。

  当书房的门终于在晨曦微露中打开时,夏父率先走了出来。

  他眼眶下有着明显的青黑,显是一夜未眠,但奇异的是,他的脸上并无多少倦色,那双历经官海沉浮的眼睛里,反而闪烁着一种久违的、混合着凝重与难以抑制的激动光芒,仿佛沉寂多年的火山,看到了喷薄的希望。

  他甚至没有去看候在门外、脸色铁青的王氏一眼,只匆匆整理了衣冠,沉声吩咐:“备轿,上朝!”

  而夏挽则留在书房内,望着父亲离去的背影,轻轻吁出了一口气。

  她端起桌上早已冰凉的茶水,抿了一口,冰冷的液体滑入喉咙,却压下了一丝心中的燥热。

  计划的种子已经播下,接下来,就看它在朝堂之上,能否寻到破土而出的时机了。

  ······分割线······

  随着羌族使者入京,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朝堂之上,与羌族的谈判。

  羌族使节兀术哈在京驿馆前勒马而立,鹰隼般的目光扫过朱红大门两侧披甲持戟的卫兵。

  他翻身下马,兽皮靴重重踏在青石板上,腰间银铃发出一串脆响,引得路旁百姓纷纷侧目。

  “蛮夷之辈,也敢在皇城脚下耀武扬威。”茶摊上,一个书生捏紧了手中的茶杯。

  他身侧的同伴连忙按住他的手腕:“慎言!听说这些羌人狮子大开口,不仅要地要钱,还妄想尚公主。”

  兀术哈对四周的窃窃私语恍若未闻,昂首迈入驿馆。

  他腰间别着一把镶着红宝石的弯刀,这是大宴朝特许的殊荣,却让每一个看见它的朝臣心中憋闷。

  消息如野火般传遍京城。

  羌族不仅要回临县,还要求尚临安长公主,陪嫁二百万两白银。茶楼酒肆里,愤怒的议论不绝于耳。

  “这是要把咱们大宴的脸面踩在脚下啊!”

  “打!必须打!让这些蛮夷知道天朝威严!”

  然而,金銮殿上的气氛,却远比市井之间的激昂更为凝重。

  ······分割线······

  夏府书房内,檀香袅袅,夏挽端坐于紫檀木椅上,纤长手指轻轻抚过青瓷茶杯的边缘。

  “父亲急召女儿回来,是为羌族使团之事吧?”

  夏挽声音平静,打破了沉默。

  夏父转身,眼中带着疲惫。

  “朝堂上已吵了三日,割地、和亲、赔款,这是羌人提出的条件。

  陛下不允,可若开战,窦太后一党以国库空虚、南节军新败为由,坚持和亲。”

  他叹了口气,“挽儿,为父知你见识不凡,此事关系国运,为父想听听你的想法。”

  夏挽走到案前,手指轻抚过摊开的地图:“南节军之败,败在轻敌冒进,非战之过。但父亲,这一仗,我们现在确实打不起。”

  “难道真要割地赔款,送出公主?”夏明远声音苦涩。

  夏挽抬起眼,眼中闪过一丝锐利,“不,我们有第三条路。女儿有一计,可解眼下之困。”

  “何计?”夏父闪过一丝精明。

  “通商。”夏挽吐出两个字,见父亲面露不解,继续道:“以通商代替割地、和亲与赔款。”

  夏明远愕然:“通商?这不是滋养敌寇吗?”

  “这是麻痹与蚕食。”

  夏挽唇角微扬,勾勒出一个冷静得近乎冷酷的弧度,“父亲可知道,为何羌族年年秋犯回临?”

  “为抢粮草。”夏父沉吟。

  “正是。若我们开放五市,让他们常年有稳定的粮食来源,他们还有必要拿人命来换过冬之粮吗?”

  夏挽顿了顿,“仗是上头想打,但百姓不一定愿意。毕竟战火一起,死的都是两国平民。”

  夏明远皱眉:“这岂非助长他们国力?”

  “短期内或许如此,”夏挽承认,“但长期来看,充足的粮食会削弱他们的战斗力。当不再需要为生存而战时,勇武之气自然衰退。此其一。”

  她的手指从地图上抬起,在空中虚划:“其二,通商不只是商品往来,更是文化渗透。

  当羌人使用我们的铜钱交易,穿我们的丝绸,用我们的瓷器,学我们的文字,甚至渐渐喜欢上我们的茶叶、我们的戏曲,我们的生活方式便会悄然渗透。

  不出三代,羌族贵族会以说大宴话为荣,以收藏大宴书画为雅。

  届时,羌族首领再想举兵攻宴,必遭内部反对,那些已习惯大宴生活方式的贵族和百姓,谁会愿意打破安稳日子去打仗?”

  夏父震惊地看着女儿,手中的茶盏微微颤动。

  “但这需要时间,非数十年不能成。”

  夏挽继续道,“这期间,朝廷可暂时安抚羌族,集中精力解决内忧,扳倒窦太后势力,收回兵权,整肃大宴兵权。

  待内政清明,军力强盛,届时方是我们一雪前耻之时。”

  夏父终于动容:“你是想...”

  “先稳住羌族,争取时间扳倒窦党,夺回兵权。我们的计划需要时间,内忧不能为外患所知。当圣上拿回兵权后,若羌族仍未归化,再战不迟。”

  书房内陷入长久的沉默。夏明远凝视着女儿,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她已经不再是需要他庇护的闺中少女,而是一个能够左右国运的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