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内部审查-《从赤贫到半岛财阀》

  “你的兄弟和客户关系,是强盛最宝贵的资产之一,不能丢。”

  他又看向朴峻熙,“峻熙,系统的最优解是基石,我们必须追求效率。但管理,是把冷冰冰的数据,变成活生生的效益的艺术。”

  他做出了决断:

  “老路线的车辆,先调两辆支援新线,留一辆维持基本运营和客户关系。

  同时,峻熙,你的团队要立项研究,尝试将‘路线熟悉度’、‘客户稳定性’这些软性指标,想办法量化,建立模型,纳入系统的综合评估体系。

  我们要的优化,不是简单的数学题,是能让整个组织,连人带机器,都向前进的优化。”

  这个决定,既肯定了朴峻熙系统的价值,也照顾了朴大勇的情绪,更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朴大勇和李相定都点头接受。朴峻熙也意识到,技术落地远非易事,他需要学习更多技术之外的东西。

  真正的考验,在不久后一个深夜降临。

  朴峻熙在测试一个新开发的“异常交易检测”模块时,屏幕突然弹出刺眼的红色警报。

  几条来自“三友商社”的棉纱采购记录被高亮标记。

  数据显示,该供应商近三个月的报价,比市场均价系统性高出8%,且交易多集中在月末,频率异常。

  朴峻熙心头一紧,立刻调取关联数据:

  合同、审批记录、入库单。所有线索都指向采购部的一位课长——李炳灿。

  更细致的数据比对发现,这些批次棉纱的入库验收单签名笔迹,与常规单据存在细微差异,且入库后很快被调配到几个长期处于微亏状态的下属工厂。

  亏损,恰好模糊了采购环节可能存在的资金缺口。

  一条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财务漏洞进行利益输送的链条,在数据的透视下,清晰得令人心惊。

  朴峻熙背后冒出冷汗。这不仅仅是一起贪污,更棘手的是,李炳灿是李相定一手提拔起来的嫡系。

  他不敢怠慢,连夜整理好所有异常数据截图和分析报告,第二天一早便呈送到李振宇的办公室。

  李振宇仔细地翻阅着报告,脸上看不出喜怒。

  但内心却掀起了波澜。他再一次被震撼了。

  这套他寄予厚望的系统,竟然这么快就展现出了超越这个时代的“数据审计”能力。

  它就像一台高精度金属探测器,轻易地就从日常运营中,找到了埋藏最深的那颗“锈钉”。

  这不仅验证了投资的价值,更让他看到了在现代企业治理中建立“数据防火墙”的可能性。

  在这个普遍依靠人情、信任和模糊管理的时代,这种基于数据的、冷酷的客观性,具有颠覆性的力量。

  “这件事,还有谁知道?”李振宇放下报告,平静地问。

  “只有我,会长。”朴峻熙回答。

  “很好。”李振宇点了点头,拿起内线电话,语气如常:“相定,你来我办公室一下。”

  李相定很快到来,脸上带着惯常的从容:“会长,您找我?”

  李振宇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那份报告轻轻推到他面前,语气和煦,仿佛在讨论一件寻常公事:

  “相定,你先看看这个。峻熙他们搞的这个新模块,有点意思,发现了一些不太寻常的数据模式。”

  李相定疑惑地拿起报告,刚开始还有些不解,但随着阅读深入,他的脸色逐渐变得苍白,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太熟悉业务了,几乎瞬间就明白了数据背后意味着什么。

  他拿着报告的手微微颤抖,猛地抬起头,看向李振宇,眼神里充满了震惊、羞愧,还有一丝惶恐。

  “会长!我……”李相定声音发紧。

  “我失察!我万万没想到,李炳灿他……他竟然敢做出这种事!

  辜负了您的信任,也辜负了我的……我这就去处理!”他霍地站起来,语气决绝。

  李振宇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态度依然平静,甚至带着一丝感慨:

  “相定啊,人都有看走眼的时候。这世上,最难测的就是人心。

  以前我们没有这么好的工具,很多事藏在暗处,发现不了,不全是你的责任。

  重要的是,现在我们有‘眼睛’了,看到了,就不能视而不见。”

  他看着李相定,语气转为严肃,但依然保持着信任的基调:

  “这件事,交给你亲自去办。查清楚,按规矩处理,给所有人一个交代。

  要让兄弟们明白,强盛能走到今天,靠的是规矩,是诚信。

  谁坏了规矩,谁就是和我们所有人过不去。”

  “是!会长!您放心!”

  李相定挺直腰板,语气斩钉截铁:

  “我绝不会姑息!一定严肃处理,清理门户!”

  他眼中闪过一抹厉色。李振宇的信任和宽容,比任何斥责都让他感到压力。

  李相定的行动雷厉风行。

  他亲自带人核查了所有证据,当天下午就控制了李炳灿和相关供应商负责人。

  事情办得干净利落,李炳灿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

  处理结果迅速公布:李炳灿被立即开除,并移送法办。

  涉事供应商被永久列入黑名单;李相定自请处分,扣罚三个月奖金。

  李振宇批准了对李炳灿的处理,但对李相定的自请处分,只象征性地批准扣罚一个月奖金,并公开表示:

  “相定为集团劳苦功高,一时失察,引以为戒即可,处分不必过重。”

  这件事在集团内部引起了巨大震动。

  所有人都清晰地看到了计算中心的另一种力量——它不仅能向外看市场,更能向内明察秋毫。

  计算中心带来的变革持续深化,朴峻熙团队开发的优化模型也越来越精细。

  然而,与朴大勇之间因理念差异产生的摩擦,并未完全消失,只是从表面的争执,转化为了更深层的执行阻力。

  一次关于车辆调度的小型会议上,朴峻熙根据系统最新模型,提出应削减两条长期效益偏低的老线路运力,将资源集中到新兴工业区。

  数据清晰,逻辑严密。

  朴大勇闷头抽着烟,半晌才瓮声瓮气地说:

  “峻熙啊,道理哥都懂。但那两条线上的老伙计,跟了我好几年了,现在突然减少他们的活儿,你让他们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去?再缓缓,再找找别的办法行不?”

  他眼神里带着恳求,那是属于江湖义气的固执。

  朴峻熙试图用数据说服:

  “大勇哥,系统计算过,即使削减部分运力,通过优化排班,他们的基本收入也能保障。而将这些资源投入新线路,产生的额外利润足以弥补甚至反哺老线路……”

  “那不是钱的事儿!”

  朴大勇有些烦躁地打断他:“是人心!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会议不欢而散。

  朴峻熙感到无奈,他知道朴大勇对集团的忠诚毋庸置疑,但他这种过于重情义、念旧情的性格,确实成了推进更高效的数据化管理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