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光州工厂,转换一条生产线。
峻熙,你密切监控所有相关数据,每天向我汇报。
大勇,准备好运输车队,一旦南方确认订单,我要货物在二十四小时内发出。”
他的命令清晰而果断:
“我们就用这五千匹防水布料,来验证一下这台‘千里眼’到底灵不灵。”
命令下达,整个强盛机器开始围绕计算中心的预测运转起来。
接下来的十天,对朴峻熙来说是漫长的煎熬。
他几乎吃住都在计算中心,眼睛死死盯着南部地区的销售数据和天气报告。
每一次电话铃响,他都会惊跳起来。
第七天,南部地区销售报告显示,防水布料批发量平稳,并无起色。
李相定来到计算中心,没说什么,只是轻轻叹了口气,拍了拍朴峻熙的肩膀。
第八天,依旧平静。
朴大勇打来电话,嗓门依然很大,但语气里带着担忧:
“峻熙啊,厂子那边可都准备着了,仓库都快堆满了,这雨……到底还下不下了?”
朴峻熙嘴唇干裂,只能回答:
“大勇哥,再等等,模型显示就在这几天。”
第九天下午,气象厅发布预报:
南部地区即将迎来一轮持续时间较长的强降雨天气。
当天晚上,朴峻熙桌上的专线电话刺耳地响了起来。
他几乎是扑过去接起电话。
“金……金主任吗?我是光州分销点的朴仁宰!”电话那头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结巴。
“疯了!都疯了!一下午,订单像雪片一样飞过来!全是找防水布料的!我们的库存……我们的库存快见底了!其他商家根本来不及反应!”
朴峻熙猛地挂断电话,冲到主机前,双手颤抖着调出数据。
屏幕上,代表南部地区防水布料需求的曲线,以一个近乎垂直的角度,陡然飙升!
他瘫坐在椅子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湿透。
他定了定神,抓起电话,拨通了会长办公室的号码。
“会长”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南部……南部市场需求爆发了。我们的预测,成功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然后传来李振宇平静的声音:“我知道了。告诉大勇,发货。”
强盛的卡车车队,如同早已蓄势待发,在暴雨降临之前,将五千匹防水布料精准地投送到了南部各个急需的市场。不仅迅速销售一空,而且因为抢占了绝对先机,利润率比平常高了近二十个百分点。
当晚的总结会议上,朴大勇兴奋地满脸红光,用力拍着朴峻熙的背,差点把他拍散架:
“好小子!真让你说中了!这下可赚大了!以后哥就听你这铁疙瘩的指挥!”
初战告捷,计算中心的地位水涨船高。
朴峻熙和他的团队开始将系统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优化运输路线、调整库存水平、甚至分析不同区域消费者的颜色偏好,以指导纺织厂的花色设计。
效率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报表上的数字越来越好看了。
然而,任何变革都会触及原有的利益格局。
计算中心的成功,让强盛集团这艘大船驶入了快车道。
朴峻熙团队将系统的应用深化到了各个角落:
运输路线优化、库存水平动态调整、甚至开始分析区域消费偏好来指导产品设计。
报表上的数字日益亮眼。
一天下午,朴大勇带着一阵风闯进了计算中心,将一张路线优化图拍在控制台上,震得旁边咖啡杯里的液体都在晃荡。
“峻熙!你这宝贝疙瘩是不是中邪了?!”
朴峻熙接过图纸:
“大勇哥,怎么了?这是系统根据实时运单和路况计算出的最高效方案。”
“高效?”
朴大勇的手指粗壮,几乎要把图纸戳破:
“它让我把跑忠清北道三条老线的车,全抽调到庆尚南道的新线去!
那三条老线我们经营了多少年?沿途每个仓库、每个歇脚点、甚至哪个餐馆老板能赊账,都是兄弟们用脚板踩出来的交情!
现在说扔就扔?那边老客户的货延迟了怎么办?那些靠我们吃饭的伙计们怎么办?”
朴峻熙调出数据面板,耐心解释:
“大勇哥,你看,新线连接三个新兴工业区,单趟利润高出15%,需求紧迫。
老线的货物积压指数不高,延迟一两天影响有限。系统计算的是全局效率最大化……”
“狗屁全局!”
朴大勇涨红了脸:
“效率再高,冷了兄弟们的心,这船就得翻!这铁疙瘩懂什么叫人情世故吗?”
这时,李相定也闻讯赶来。他拿起图纸仔细看了看,语气平和但立场鲜明:
“峻熙,系统的计算逻辑我相信是没错的。
但企业不只是数字,更是人。大勇的顾虑很实际。骤然变动,容易生乱。”
他转向朴大勇,“大勇,你也别急,新技术总有个适应过程。”
朴峻熙感到一种无力感,他试图用数据说服,对方却用经验和人情抵挡。
争论声引来了李振宇。
他静静听完双方陈述,走到主屏幕前,目光扫过那条被标记为“低效”的老路线和旁边系统自动标注的“潜在人际风险系数”。
作为穿越者,他太熟悉这种场景了——先进生产力与旧有生产关系的碰撞。
在他来的那个时代,AI算法优化配送路线时,同样会遇到老快递员的抵触。
但没想到,在当时的韩国,他竟能亲眼目睹如此“原始”版本的数据驱动决策所引发的冲突。
他心中感慨万分。
朴峻熙这小子,真是个天才。
仅凭着这些简陋的设备和有限的数据,他居然无师自通地搞出了“运营效率优化”和“数据驱动决策”这一套。
这简直是在刀耕火种的时代,点燃了工业革命的星星之火。
“大勇”
李振宇开口,声音沉稳:
峻熙,你密切监控所有相关数据,每天向我汇报。
大勇,准备好运输车队,一旦南方确认订单,我要货物在二十四小时内发出。”
他的命令清晰而果断:
“我们就用这五千匹防水布料,来验证一下这台‘千里眼’到底灵不灵。”
命令下达,整个强盛机器开始围绕计算中心的预测运转起来。
接下来的十天,对朴峻熙来说是漫长的煎熬。
他几乎吃住都在计算中心,眼睛死死盯着南部地区的销售数据和天气报告。
每一次电话铃响,他都会惊跳起来。
第七天,南部地区销售报告显示,防水布料批发量平稳,并无起色。
李相定来到计算中心,没说什么,只是轻轻叹了口气,拍了拍朴峻熙的肩膀。
第八天,依旧平静。
朴大勇打来电话,嗓门依然很大,但语气里带着担忧:
“峻熙啊,厂子那边可都准备着了,仓库都快堆满了,这雨……到底还下不下了?”
朴峻熙嘴唇干裂,只能回答:
“大勇哥,再等等,模型显示就在这几天。”
第九天下午,气象厅发布预报:
南部地区即将迎来一轮持续时间较长的强降雨天气。
当天晚上,朴峻熙桌上的专线电话刺耳地响了起来。
他几乎是扑过去接起电话。
“金……金主任吗?我是光州分销点的朴仁宰!”电话那头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结巴。
“疯了!都疯了!一下午,订单像雪片一样飞过来!全是找防水布料的!我们的库存……我们的库存快见底了!其他商家根本来不及反应!”
朴峻熙猛地挂断电话,冲到主机前,双手颤抖着调出数据。
屏幕上,代表南部地区防水布料需求的曲线,以一个近乎垂直的角度,陡然飙升!
他瘫坐在椅子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湿透。
他定了定神,抓起电话,拨通了会长办公室的号码。
“会长”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南部……南部市场需求爆发了。我们的预测,成功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然后传来李振宇平静的声音:“我知道了。告诉大勇,发货。”
强盛的卡车车队,如同早已蓄势待发,在暴雨降临之前,将五千匹防水布料精准地投送到了南部各个急需的市场。不仅迅速销售一空,而且因为抢占了绝对先机,利润率比平常高了近二十个百分点。
当晚的总结会议上,朴大勇兴奋地满脸红光,用力拍着朴峻熙的背,差点把他拍散架:
“好小子!真让你说中了!这下可赚大了!以后哥就听你这铁疙瘩的指挥!”
初战告捷,计算中心的地位水涨船高。
朴峻熙和他的团队开始将系统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优化运输路线、调整库存水平、甚至分析不同区域消费者的颜色偏好,以指导纺织厂的花色设计。
效率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报表上的数字越来越好看了。
然而,任何变革都会触及原有的利益格局。
计算中心的成功,让强盛集团这艘大船驶入了快车道。
朴峻熙团队将系统的应用深化到了各个角落:
运输路线优化、库存水平动态调整、甚至开始分析区域消费偏好来指导产品设计。
报表上的数字日益亮眼。
一天下午,朴大勇带着一阵风闯进了计算中心,将一张路线优化图拍在控制台上,震得旁边咖啡杯里的液体都在晃荡。
“峻熙!你这宝贝疙瘩是不是中邪了?!”
朴峻熙接过图纸:
“大勇哥,怎么了?这是系统根据实时运单和路况计算出的最高效方案。”
“高效?”
朴大勇的手指粗壮,几乎要把图纸戳破:
“它让我把跑忠清北道三条老线的车,全抽调到庆尚南道的新线去!
那三条老线我们经营了多少年?沿途每个仓库、每个歇脚点、甚至哪个餐馆老板能赊账,都是兄弟们用脚板踩出来的交情!
现在说扔就扔?那边老客户的货延迟了怎么办?那些靠我们吃饭的伙计们怎么办?”
朴峻熙调出数据面板,耐心解释:
“大勇哥,你看,新线连接三个新兴工业区,单趟利润高出15%,需求紧迫。
老线的货物积压指数不高,延迟一两天影响有限。系统计算的是全局效率最大化……”
“狗屁全局!”
朴大勇涨红了脸:
“效率再高,冷了兄弟们的心,这船就得翻!这铁疙瘩懂什么叫人情世故吗?”
这时,李相定也闻讯赶来。他拿起图纸仔细看了看,语气平和但立场鲜明:
“峻熙,系统的计算逻辑我相信是没错的。
但企业不只是数字,更是人。大勇的顾虑很实际。骤然变动,容易生乱。”
他转向朴大勇,“大勇,你也别急,新技术总有个适应过程。”
朴峻熙感到一种无力感,他试图用数据说服,对方却用经验和人情抵挡。
争论声引来了李振宇。
他静静听完双方陈述,走到主屏幕前,目光扫过那条被标记为“低效”的老路线和旁边系统自动标注的“潜在人际风险系数”。
作为穿越者,他太熟悉这种场景了——先进生产力与旧有生产关系的碰撞。
在他来的那个时代,AI算法优化配送路线时,同样会遇到老快递员的抵触。
但没想到,在当时的韩国,他竟能亲眼目睹如此“原始”版本的数据驱动决策所引发的冲突。
他心中感慨万分。
朴峻熙这小子,真是个天才。
仅凭着这些简陋的设备和有限的数据,他居然无师自通地搞出了“运营效率优化”和“数据驱动决策”这一套。
这简直是在刀耕火种的时代,点燃了工业革命的星星之火。
“大勇”
李振宇开口,声音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