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渭水的河面,姜子牙便已站在昨日选定的青石板旁。他取出储物空间中的直钩鱼竿,指尖抚过木杆表面——经过张铁匠的初步打磨,垂柳木虽已光滑,却仍残留着些许木纹凸起,若长期握持,掌心易生磨损。“既然要以‘直钩’显志,便需让这钓具处处见匠心。”姜子牙心中暗道,决定今日先对鱼竿进行精细修缮,再深入了解渭水周边的情况,为三日后与姬昌的会面做更充分的准备。
他将鱼竿放回储物空间,施展“御风术”朝着村西的柳树林飞去。清晨的柳树林间还弥漫着薄雾,湿润的空气带着柳叶的清香,沾在衣袖上,凝成细小的露珠。昨日砍伐的垂柳旁,几株新抽的嫩芽正从树桩上冒头,透着勃勃生机。姜子牙没有再砍伐新的树枝,而是在树林中仔细搜寻——他需要一些柔韧性极佳的柳条,用于编织鱼竿的握把,既能增加握持的舒适度,又能体现“以柔衬刚”的深意。
“系统,解析附近柳条的材质特性。”姜子牙在意识中呼唤系统。淡蓝色的扫描线随即展开,扫过林间的柳条,最终停留在几株生长在溪水边的柳条上:“目标:三年生垂柳柳条,材质特性:纤维细腻、柔韧性强、耐磨损,经浸泡后可编织成紧密的绳结,适合制作握把衬层。”
姜子牙走上前,小心地剪下几根手指粗细的柳条。这些柳条长约三尺,表皮呈淡绿色,用手指轻轻弯折,能轻松弯成环形而不断裂。他将柳条放入随身携带的陶碗中,倒入从溪水打来的清水,开始浸泡——根据在昆仑山学习的“草木处理”知识,柳条需在清水中浸泡两个时辰,让纤维充分吸水软化,后续编织时才不易断裂。
浸泡柳条的间隙,姜子牙又在树林中寻找打磨工具。他发现一块表面光滑的砂岩,边缘呈弧形,硬度适中,恰好可用于打磨鱼竿。接着,他又找到几株结满果实的皂角树,摘下几颗成熟的皂角——皂角果肉捣烂后可制成天然的清洁剂,能去除木材表面的油脂和杂质,让后续的打磨更加顺畅。
两个时辰后,柳条已充分软化。姜子牙将浸泡好的柳条取出,放在石板上反复揉搓,去除表皮的粗纤维,只留下内部细腻的纤维层。随后,他从储物空间中取出鱼竿,用砂岩蘸着皂角制成的清洁剂,开始细细打磨——他先打磨鱼竿的杆身,按照从粗到细的顺序,先用砂岩的粗面磨去木纹凸起,再用细面抛光,让木杆表面呈现出温润的光泽。打磨过程中,他刻意在鱼竿的中段留下一圈浅浅的环形纹路,既不影响鱼竿的整体美观,又能在握持时增加摩擦力,不易打滑。
杆身打磨完成后,姜子牙开始编织握把。他将软化的柳条分成细股,以“双螺旋”的方式缠绕在鱼竿的末端——每缠绕一圈,便用指尖轻轻按压,让柳条与木杆紧密贴合,再用细柳条在接口处打结固定。编织好的握把呈深褐色,纹理紧密,握在手中,恰好能贴合掌心的弧度,舒适而稳固。最后,他又在握把的末端钻了一个细小的圆孔,穿上一根用麻绳编织的挂绳,便于携带。
当朝阳升至半空时,鱼竿的修缮终于完成。姜子牙将鱼竿举起,对着阳光仔细端详——打磨后的垂柳木泛着淡淡的金黄光泽,编织的握把与杆身浑然一体,直钩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整根钓具既不失山野的质朴,又透着匠心独运的精致。“如此,方配得上‘钓天下’的志向。”姜子牙满意地点点头,将鱼竿收入储物空间,准备返回村里,向村民打听渭水周边的情况。
返回村里时,恰逢村民们在打谷场集合,准备按照昨日讲解的方法制作改良农具。张铁匠已经按照图纸打造出了第一把改良型锄头,正给围拢的村民演示如何使用——只见他手持锄头,轻轻一锄,便能将土壤深耕三寸,比普通锄头省力不少。村民们看得啧啧称奇,纷纷拿着自家的旧农具,围着张铁匠请教改造方法。
“姜先生来了!”人群中有人喊道,大家纷纷回过头,热情地与姜子牙打招呼。李老三拿着一把刚做好的除草耙,快步走到姜子牙面前,兴奋地说道:“先生您看,这除草耙果然好用!刚才我在田里试了试,一下就能把杂草连根拔起,比用手快多了!”
姜子牙接过除草耙,仔细查看——耙齿的间距均匀,倾斜角度恰到好处,木柄的长度也符合之前的设计。“做得很好,只是耙齿的末端还需再打磨得锋利些,这样除草时会更省力。”姜子牙一边说,一边用砂岩轻轻打磨耙齿的末端,“另外,木柄与耙齿的连接处,最好用铜钉加固,避免长期使用后松动。”
张铁匠闻言,连忙说道:“先生提醒得是,我这就去准备铜钉。”说着,便提着锄头返回铁匠铺。
姜子牙看着忙碌的村民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意。他走到村长赵老汉身边,笑着说道:“赵村长,今日想向您请教些事——不知这渭水周边除了咱们磻溪村,还有哪些村落或势力?近来可有什么特别的传闻?”
赵老汉闻言,叹了口气,说道:“先生不问,我也正想跟您说说这事。这渭水全长数百里,沿岸除了咱们磻溪村,还有十几个村落,大多以农耕和捕鱼为生。不过近年来,渭水下游的情况可不太安宁。”
“哦?此话怎讲?”姜子牙心中一动,连忙追问。
赵老汉压低声音,说道:“下游三十里处有个黑风寨,寨子里聚集了一群山贼,为首的叫黑熊,据说力大无穷,还会些粗浅的拳脚功夫。这些山贼经常在官道上劫掠过往的商队,有时甚至会闯进村里抢夺粮食。上个月,下游的李家村就被他们抢了一次,好几户人家的粮食被抢光,还有两个壮丁被打伤了。”
姜子牙眉头微皱——黑风寨的存在,不仅威胁着沿岸村民的安全,也可能影响他三日后与姬昌的会面。若是姬昌的车队在往返途中遭遇山贼,后果不堪设想。他继续问道:“那官府不管吗?”
赵老汉摇了摇头,无奈地说道:“官府?如今商纣无道,官员们只顾着搜刮民脂民膏,哪会管百姓的死活。咱们向西禀报西岐的官府,他们说黑风寨势力太大,需要调动大军才能剿灭,可这大军迟迟不见踪影。向东禀报朝歌的官府,更是石沉大海,连个回音都没有。”
“那西伯侯姬昌知道此事吗?”姜子牙又问。
“西伯侯倒是知道,前阵子还派了几名士兵来探查情况,可黑风寨的山贼十分狡猾,士兵一来,他们就躲进深山里,士兵一走,又出来作恶。”赵老汉说道,“不过西伯侯仁厚,上个月还派人给李家村送了些粮食和药材,帮他们渡过难关。”
姜子牙心中暗暗点头——姬昌的做法既体现了他的仁厚,也暴露了西岐目前的困境:虽有安抚百姓之心,却缺乏彻底解决问题的实力。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辅佐姬昌的决心——只有早日积蓄力量,推翻商纣,才能让天下百姓真正过上安稳的日子。
“除了黑风寨,渭水周边还有其他势力吗?”姜子牙继续追问。
赵老汉想了想,说道:“渭水上游有一座玉泉山,山上有个玉虚宫,宫里住着一位道长,叫云中子。这位道长据说道行高深,能呼风唤雨,经常下山帮助百姓,咱们村里之前闹蝗灾,就是云中子道长施法解决的。不过玉虚宫向来与世无争,道长也很少过问世间的纷争。”
“云中子?”姜子牙心中一震——他在昆仑山修行时,曾听闻过这位道长的名号,据说他是阐教的高人,修为深不可测。没想到竟会在渭水上游遇到他。“不知这位道长何时会下山?”
“说不准,有时一个月会下山一两次,有时几个月都见不到人影。”赵老汉说道,“不过道长下山时,常会在渭水河畔的一块巨石上打坐,若是先生有缘,或许能见到他。”
姜子牙将“玉泉山”“云中子”这两个名字牢记在心——若是日后能得到云中子的指点,对他的修行和封神大业必然大有裨益。
就在这时,村里的孩童二柱跑了过来,手中拿着一条用草绳串着的小鱼,兴奋地说道:“姜先生,您看!我在渭水河里钓到的鱼!今天河里的鱼特别多,好多村民都在河边钓鱼呢!”
姜子牙顺着二柱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渭水河畔聚集了不少村民,有的坐在石板上钓鱼,有的站在浅水区撒网,岸边的竹篮里已经装满了鲜活的小鱼。“今日为何会有这么多鱼?”姜子牙好奇地问道。
赵老汉笑着解释道:“先生有所不知,每年初夏,渭水都会有一次鱼汛,大量的小鱼会从下游游到上游产卵,这时候钓鱼最容易上钩。不过今年的鱼汛似乎比往年早了些,而且鱼的数量也比往年多。”
姜子牙心中一动,决定去渭水河畔看看——鱼汛的异常或许与天气有关,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他跟着二柱来到河畔,只见清澈的河水中,无数银色的小鱼正成群结队地向上游游动,水面上泛起密密麻麻的涟漪。村民们的鱼线刚放入水中,便有鱼上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姜先生,您也来钓鱼吗?我这有多余的鱼竿!”一位村民热情地递过一根鱼竿。姜子牙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我今日只是来看看。”他蹲下身,仔细观察水中的鱼群——这些鱼体型较小,约有手指长短,鳞片呈银白色,与寻常的鲫鱼、鲤鱼不同。
“系统,解析这些鱼的种类和生长环境。”姜子牙在意识中说道。扫描线随即扫过水中的鱼群,弹出信息框:“目标:渭水银鱼,特殊习性:每年初夏洄游产卵,对水质和水温极为敏感,仅生存于无污染的淡水环境中。当前异常:洄游时间提前15天,数量增加30%,推测原因:近期渭水上游降雨量增加,导致水温下降,水质改善,适宜银鱼生长。”
“原来如此。”姜子牙心中释然——鱼汛的异常并非坏事,反而说明渭水的生态环境良好。他站起身,看着村民们丰收的场景,心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银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若是能将其捕捞后晒干保存,不仅能作为村民们的储备粮食,还能作为日后前往西岐的礼物,送给姬昌,既显诚意,又能体现磻溪村的特色。
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赵老汉,赵老汉闻言大喜:“先生这个主意好!往年咱们捕捞的银鱼大多是现吃,吃不完的就浪费了。若是能晒干保存,冬天就能有更多的粮食,还能给西岐的西伯侯送些去,让他也尝尝咱们渭水的特产。”
当即,赵老汉便召集村民们,安排一部分人继续钓鱼,一部分人回家准备晾晒的席子和盐巴,一部分人则去山上砍伐木材,搭建晾晒架。姜子牙也加入其中,他教村民们如何将银鱼清洗干净,去除内脏,用盐巴腌制后再晾晒——盐巴不仅能增加风味,还能延长保存时间。同时,他还建议村民们将晾晒好的银鱼按照大小分类包装,便于储存和运输。
忙碌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间,夕阳已西斜。渭水河畔的晾晒架上,已经挂满了腌制好的银鱼,在夕阳的照射下,泛着诱人的金黄色。村民们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李老三走到姜子牙身边,递过一条刚烤好的银鱼,说道:“先生,您尝尝!这银鱼烤着吃最香了!”
姜子牙接过银鱼,咬了一口——肉质细嫩,带着淡淡的咸香,果然美味。他笑着说道:“味道确实好,若是能将其推广到西岐,想必会很受欢迎。”
当晚,王婆婆特意用晒干的银鱼做了一碗银鱼汤,还炒了一盘银鱼炒蛋。银白色的银鱼在汤中舒展,汤色清亮,香气扑鼻。姜子牙喝着鲜美的鱼汤,听着王婆婆讲述村里的往事——王婆婆的丈夫早年在渭水捕鱼时不幸溺水身亡,儿子长大后去了西岐当兵,至今未归。“若是先生日后去了西岐,能不能帮老婆子打听一下我儿子的消息?他叫王大牛,在西岐的兵营里当兵。”王婆婆眼中带着期盼的目光。
姜子牙心中一暖,郑重地说道:“王婆婆放心,三日后我去西岐,定会帮您打听王大牛的消息,若是能见到他,定会让他给您捎信回来。”
王婆婆闻言,激动得热泪盈眶,连连说道:“多谢先生!多谢先生!”
夜深人静时,姜子牙进入系统空间,开始演练“洞察术”。他模拟了三日后与姬昌会面的场景,将姬昌可能提出的问题一一列出,再思考应对之策。同时,他还利用系统的“沙盘推演”功能,模拟了黑风寨山贼可能出现的劫掠路线,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方案——虽然他目前修为不高,但“御风术”和“洞察术”的配合,足以在遇到山贼时自保,甚至帮助姬昌的车队规避风险。
演练结束后,姜子牙打开系统面板,查看当前的状态:
【宿主信息面板】
宿主姓名:姜子牙(字:子牙,号:飞熊)
当前状态:意识体与肉身绑定稳定
当前年龄:30岁
当前修为:凡人境(灵力:15/100,通过日常修炼提升5点)
掌握技能:1.洞察术(基础辅助型,熟练度50/500,通过模拟演练提升50点);2.御风术(基础辅助型,熟练度60/1000,通过声望值提升10点)
拥有道具:1.清心丹×1;2.基础农耕工具图纸×1;3.改良型直钩鱼竿×1;4.渭水银鱼干(若干,存于储物空间)
声望值:110点(无消耗)
储物维度:10立方米(初级权限,永久)
当前任务:1.支线任务(进行中)——帮助磻溪村改善农耕条件(进度2/3,已完成修复水渠、改良农具讲解);2.主线任务(未触发)——前往西岐,成为西伯侯姬昌的谋士;3.临时任务(自愿)——为村民王婆婆寻找儿子王大牛的下落
看着面板上的信息,姜子牙心中充满了底气。三日后的会面,他不仅要展现自己的才华,还要带着磻溪村的诚意——改良农具的经验、渭水银鱼干,以及对百姓的关怀。他知道,这些看似平凡的东西,恰恰是姬昌最看重的“仁德之基”。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桌面上,照亮了放在上面的银鱼干。姜子牙拿起一块银鱼干,放在鼻尖轻嗅,淡淡的鱼香中似乎还带着渭水的气息。他轻轻握紧拳头,心中默念:“姬昌,三日后,渭水河畔,我必以‘直钩’钓出一个太平天下!”
他将鱼竿放回储物空间,施展“御风术”朝着村西的柳树林飞去。清晨的柳树林间还弥漫着薄雾,湿润的空气带着柳叶的清香,沾在衣袖上,凝成细小的露珠。昨日砍伐的垂柳旁,几株新抽的嫩芽正从树桩上冒头,透着勃勃生机。姜子牙没有再砍伐新的树枝,而是在树林中仔细搜寻——他需要一些柔韧性极佳的柳条,用于编织鱼竿的握把,既能增加握持的舒适度,又能体现“以柔衬刚”的深意。
“系统,解析附近柳条的材质特性。”姜子牙在意识中呼唤系统。淡蓝色的扫描线随即展开,扫过林间的柳条,最终停留在几株生长在溪水边的柳条上:“目标:三年生垂柳柳条,材质特性:纤维细腻、柔韧性强、耐磨损,经浸泡后可编织成紧密的绳结,适合制作握把衬层。”
姜子牙走上前,小心地剪下几根手指粗细的柳条。这些柳条长约三尺,表皮呈淡绿色,用手指轻轻弯折,能轻松弯成环形而不断裂。他将柳条放入随身携带的陶碗中,倒入从溪水打来的清水,开始浸泡——根据在昆仑山学习的“草木处理”知识,柳条需在清水中浸泡两个时辰,让纤维充分吸水软化,后续编织时才不易断裂。
浸泡柳条的间隙,姜子牙又在树林中寻找打磨工具。他发现一块表面光滑的砂岩,边缘呈弧形,硬度适中,恰好可用于打磨鱼竿。接着,他又找到几株结满果实的皂角树,摘下几颗成熟的皂角——皂角果肉捣烂后可制成天然的清洁剂,能去除木材表面的油脂和杂质,让后续的打磨更加顺畅。
两个时辰后,柳条已充分软化。姜子牙将浸泡好的柳条取出,放在石板上反复揉搓,去除表皮的粗纤维,只留下内部细腻的纤维层。随后,他从储物空间中取出鱼竿,用砂岩蘸着皂角制成的清洁剂,开始细细打磨——他先打磨鱼竿的杆身,按照从粗到细的顺序,先用砂岩的粗面磨去木纹凸起,再用细面抛光,让木杆表面呈现出温润的光泽。打磨过程中,他刻意在鱼竿的中段留下一圈浅浅的环形纹路,既不影响鱼竿的整体美观,又能在握持时增加摩擦力,不易打滑。
杆身打磨完成后,姜子牙开始编织握把。他将软化的柳条分成细股,以“双螺旋”的方式缠绕在鱼竿的末端——每缠绕一圈,便用指尖轻轻按压,让柳条与木杆紧密贴合,再用细柳条在接口处打结固定。编织好的握把呈深褐色,纹理紧密,握在手中,恰好能贴合掌心的弧度,舒适而稳固。最后,他又在握把的末端钻了一个细小的圆孔,穿上一根用麻绳编织的挂绳,便于携带。
当朝阳升至半空时,鱼竿的修缮终于完成。姜子牙将鱼竿举起,对着阳光仔细端详——打磨后的垂柳木泛着淡淡的金黄光泽,编织的握把与杆身浑然一体,直钩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整根钓具既不失山野的质朴,又透着匠心独运的精致。“如此,方配得上‘钓天下’的志向。”姜子牙满意地点点头,将鱼竿收入储物空间,准备返回村里,向村民打听渭水周边的情况。
返回村里时,恰逢村民们在打谷场集合,准备按照昨日讲解的方法制作改良农具。张铁匠已经按照图纸打造出了第一把改良型锄头,正给围拢的村民演示如何使用——只见他手持锄头,轻轻一锄,便能将土壤深耕三寸,比普通锄头省力不少。村民们看得啧啧称奇,纷纷拿着自家的旧农具,围着张铁匠请教改造方法。
“姜先生来了!”人群中有人喊道,大家纷纷回过头,热情地与姜子牙打招呼。李老三拿着一把刚做好的除草耙,快步走到姜子牙面前,兴奋地说道:“先生您看,这除草耙果然好用!刚才我在田里试了试,一下就能把杂草连根拔起,比用手快多了!”
姜子牙接过除草耙,仔细查看——耙齿的间距均匀,倾斜角度恰到好处,木柄的长度也符合之前的设计。“做得很好,只是耙齿的末端还需再打磨得锋利些,这样除草时会更省力。”姜子牙一边说,一边用砂岩轻轻打磨耙齿的末端,“另外,木柄与耙齿的连接处,最好用铜钉加固,避免长期使用后松动。”
张铁匠闻言,连忙说道:“先生提醒得是,我这就去准备铜钉。”说着,便提着锄头返回铁匠铺。
姜子牙看着忙碌的村民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意。他走到村长赵老汉身边,笑着说道:“赵村长,今日想向您请教些事——不知这渭水周边除了咱们磻溪村,还有哪些村落或势力?近来可有什么特别的传闻?”
赵老汉闻言,叹了口气,说道:“先生不问,我也正想跟您说说这事。这渭水全长数百里,沿岸除了咱们磻溪村,还有十几个村落,大多以农耕和捕鱼为生。不过近年来,渭水下游的情况可不太安宁。”
“哦?此话怎讲?”姜子牙心中一动,连忙追问。
赵老汉压低声音,说道:“下游三十里处有个黑风寨,寨子里聚集了一群山贼,为首的叫黑熊,据说力大无穷,还会些粗浅的拳脚功夫。这些山贼经常在官道上劫掠过往的商队,有时甚至会闯进村里抢夺粮食。上个月,下游的李家村就被他们抢了一次,好几户人家的粮食被抢光,还有两个壮丁被打伤了。”
姜子牙眉头微皱——黑风寨的存在,不仅威胁着沿岸村民的安全,也可能影响他三日后与姬昌的会面。若是姬昌的车队在往返途中遭遇山贼,后果不堪设想。他继续问道:“那官府不管吗?”
赵老汉摇了摇头,无奈地说道:“官府?如今商纣无道,官员们只顾着搜刮民脂民膏,哪会管百姓的死活。咱们向西禀报西岐的官府,他们说黑风寨势力太大,需要调动大军才能剿灭,可这大军迟迟不见踪影。向东禀报朝歌的官府,更是石沉大海,连个回音都没有。”
“那西伯侯姬昌知道此事吗?”姜子牙又问。
“西伯侯倒是知道,前阵子还派了几名士兵来探查情况,可黑风寨的山贼十分狡猾,士兵一来,他们就躲进深山里,士兵一走,又出来作恶。”赵老汉说道,“不过西伯侯仁厚,上个月还派人给李家村送了些粮食和药材,帮他们渡过难关。”
姜子牙心中暗暗点头——姬昌的做法既体现了他的仁厚,也暴露了西岐目前的困境:虽有安抚百姓之心,却缺乏彻底解决问题的实力。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辅佐姬昌的决心——只有早日积蓄力量,推翻商纣,才能让天下百姓真正过上安稳的日子。
“除了黑风寨,渭水周边还有其他势力吗?”姜子牙继续追问。
赵老汉想了想,说道:“渭水上游有一座玉泉山,山上有个玉虚宫,宫里住着一位道长,叫云中子。这位道长据说道行高深,能呼风唤雨,经常下山帮助百姓,咱们村里之前闹蝗灾,就是云中子道长施法解决的。不过玉虚宫向来与世无争,道长也很少过问世间的纷争。”
“云中子?”姜子牙心中一震——他在昆仑山修行时,曾听闻过这位道长的名号,据说他是阐教的高人,修为深不可测。没想到竟会在渭水上游遇到他。“不知这位道长何时会下山?”
“说不准,有时一个月会下山一两次,有时几个月都见不到人影。”赵老汉说道,“不过道长下山时,常会在渭水河畔的一块巨石上打坐,若是先生有缘,或许能见到他。”
姜子牙将“玉泉山”“云中子”这两个名字牢记在心——若是日后能得到云中子的指点,对他的修行和封神大业必然大有裨益。
就在这时,村里的孩童二柱跑了过来,手中拿着一条用草绳串着的小鱼,兴奋地说道:“姜先生,您看!我在渭水河里钓到的鱼!今天河里的鱼特别多,好多村民都在河边钓鱼呢!”
姜子牙顺着二柱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渭水河畔聚集了不少村民,有的坐在石板上钓鱼,有的站在浅水区撒网,岸边的竹篮里已经装满了鲜活的小鱼。“今日为何会有这么多鱼?”姜子牙好奇地问道。
赵老汉笑着解释道:“先生有所不知,每年初夏,渭水都会有一次鱼汛,大量的小鱼会从下游游到上游产卵,这时候钓鱼最容易上钩。不过今年的鱼汛似乎比往年早了些,而且鱼的数量也比往年多。”
姜子牙心中一动,决定去渭水河畔看看——鱼汛的异常或许与天气有关,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他跟着二柱来到河畔,只见清澈的河水中,无数银色的小鱼正成群结队地向上游游动,水面上泛起密密麻麻的涟漪。村民们的鱼线刚放入水中,便有鱼上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姜先生,您也来钓鱼吗?我这有多余的鱼竿!”一位村民热情地递过一根鱼竿。姜子牙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我今日只是来看看。”他蹲下身,仔细观察水中的鱼群——这些鱼体型较小,约有手指长短,鳞片呈银白色,与寻常的鲫鱼、鲤鱼不同。
“系统,解析这些鱼的种类和生长环境。”姜子牙在意识中说道。扫描线随即扫过水中的鱼群,弹出信息框:“目标:渭水银鱼,特殊习性:每年初夏洄游产卵,对水质和水温极为敏感,仅生存于无污染的淡水环境中。当前异常:洄游时间提前15天,数量增加30%,推测原因:近期渭水上游降雨量增加,导致水温下降,水质改善,适宜银鱼生长。”
“原来如此。”姜子牙心中释然——鱼汛的异常并非坏事,反而说明渭水的生态环境良好。他站起身,看着村民们丰收的场景,心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银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若是能将其捕捞后晒干保存,不仅能作为村民们的储备粮食,还能作为日后前往西岐的礼物,送给姬昌,既显诚意,又能体现磻溪村的特色。
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赵老汉,赵老汉闻言大喜:“先生这个主意好!往年咱们捕捞的银鱼大多是现吃,吃不完的就浪费了。若是能晒干保存,冬天就能有更多的粮食,还能给西岐的西伯侯送些去,让他也尝尝咱们渭水的特产。”
当即,赵老汉便召集村民们,安排一部分人继续钓鱼,一部分人回家准备晾晒的席子和盐巴,一部分人则去山上砍伐木材,搭建晾晒架。姜子牙也加入其中,他教村民们如何将银鱼清洗干净,去除内脏,用盐巴腌制后再晾晒——盐巴不仅能增加风味,还能延长保存时间。同时,他还建议村民们将晾晒好的银鱼按照大小分类包装,便于储存和运输。
忙碌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间,夕阳已西斜。渭水河畔的晾晒架上,已经挂满了腌制好的银鱼,在夕阳的照射下,泛着诱人的金黄色。村民们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李老三走到姜子牙身边,递过一条刚烤好的银鱼,说道:“先生,您尝尝!这银鱼烤着吃最香了!”
姜子牙接过银鱼,咬了一口——肉质细嫩,带着淡淡的咸香,果然美味。他笑着说道:“味道确实好,若是能将其推广到西岐,想必会很受欢迎。”
当晚,王婆婆特意用晒干的银鱼做了一碗银鱼汤,还炒了一盘银鱼炒蛋。银白色的银鱼在汤中舒展,汤色清亮,香气扑鼻。姜子牙喝着鲜美的鱼汤,听着王婆婆讲述村里的往事——王婆婆的丈夫早年在渭水捕鱼时不幸溺水身亡,儿子长大后去了西岐当兵,至今未归。“若是先生日后去了西岐,能不能帮老婆子打听一下我儿子的消息?他叫王大牛,在西岐的兵营里当兵。”王婆婆眼中带着期盼的目光。
姜子牙心中一暖,郑重地说道:“王婆婆放心,三日后我去西岐,定会帮您打听王大牛的消息,若是能见到他,定会让他给您捎信回来。”
王婆婆闻言,激动得热泪盈眶,连连说道:“多谢先生!多谢先生!”
夜深人静时,姜子牙进入系统空间,开始演练“洞察术”。他模拟了三日后与姬昌会面的场景,将姬昌可能提出的问题一一列出,再思考应对之策。同时,他还利用系统的“沙盘推演”功能,模拟了黑风寨山贼可能出现的劫掠路线,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方案——虽然他目前修为不高,但“御风术”和“洞察术”的配合,足以在遇到山贼时自保,甚至帮助姬昌的车队规避风险。
演练结束后,姜子牙打开系统面板,查看当前的状态:
【宿主信息面板】
宿主姓名:姜子牙(字:子牙,号:飞熊)
当前状态:意识体与肉身绑定稳定
当前年龄:30岁
当前修为:凡人境(灵力:15/100,通过日常修炼提升5点)
掌握技能:1.洞察术(基础辅助型,熟练度50/500,通过模拟演练提升50点);2.御风术(基础辅助型,熟练度60/1000,通过声望值提升10点)
拥有道具:1.清心丹×1;2.基础农耕工具图纸×1;3.改良型直钩鱼竿×1;4.渭水银鱼干(若干,存于储物空间)
声望值:110点(无消耗)
储物维度:10立方米(初级权限,永久)
当前任务:1.支线任务(进行中)——帮助磻溪村改善农耕条件(进度2/3,已完成修复水渠、改良农具讲解);2.主线任务(未触发)——前往西岐,成为西伯侯姬昌的谋士;3.临时任务(自愿)——为村民王婆婆寻找儿子王大牛的下落
看着面板上的信息,姜子牙心中充满了底气。三日后的会面,他不仅要展现自己的才华,还要带着磻溪村的诚意——改良农具的经验、渭水银鱼干,以及对百姓的关怀。他知道,这些看似平凡的东西,恰恰是姬昌最看重的“仁德之基”。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桌面上,照亮了放在上面的银鱼干。姜子牙拿起一块银鱼干,放在鼻尖轻嗅,淡淡的鱼香中似乎还带着渭水的气息。他轻轻握紧拳头,心中默念:“姬昌,三日后,渭水河畔,我必以‘直钩’钓出一个太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