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文创的会议室里,初冬的阳光透过竹编窗帘,在原木长桌上投下细碎的光影。桌上没有繁杂的文件,只摆着三份烫金封面的研修通知书,旁边放着三枚小巧的徽章——分别刻着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的校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的樱花纹样。陆砚辞坐在主位,指尖轻轻摩挲着徽章边缘,目光落在对面的李岩、王珂、陈曦身上,三人挺直脊背,眼里藏着按捺不住的期待,却又带着几分对未知的紧张,像即将踏上新征程的“幼苗”,既渴望阳光,又需鼓足勇气扎根远方。
“今天叫你们来,是想和你们说一件关于‘未来’的事。”陆砚辞的声音比往常更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郑重,他先拿起刻着戏剧学院校徽的徽章,递到李岩面前,“李岩,公司会送你去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参加为期半年的古典戏剧表演研修。”
李岩接过徽章,指尖触到金属的凉意,心跳瞬间加快。他下意识抬头,陆砚辞的眼神里满是期许:“你饰演的郭靖,最打动人的是‘侠’的情感内核——不是招式的刚猛,是面对襄阳城时的愧疚与坚守,是面对百姓时的责任与温柔。而英国古典戏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最擅长在宏大叙事里挖掘人物的细腻情感,比如《亨利五世》里国王的家国情怀,和郭靖的‘侠之大者’有共通之处。你去那里,不是学‘怎么演’,是学‘怎么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看懂这份情感’。”
李岩用力点头,徽章被他攥在手心,渐渐有了温度:“我明白,陆导。比如之前拍郭靖守襄阳的夜戏,我总担心海外观众不懂‘为什么要守一座快破的城’,现在去学古典戏剧,或许能找到把‘家国大义’转化成‘人类共通情感’的方法——比如用父亲对孩子的守护,来类比郭靖对襄阳百姓的责任,这样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观众,都能共情。”
陆砚辞笑着点头,又拿起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徽章,转向王珂:“王珂,你的方向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王珂愣了一下,随即想起自己写《老街》续集时的困惑——如何让海外读者理解“竹编匠人对木纹的执念”,这种根植于东方农耕文化的情感,总怕翻译成外文后会流失。
“你在哥大要学的,不是‘写西方故事’,是‘怎么把东方故事讲给世界听’。”陆砚辞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指尖点了点《老街》英文版的样书,“比如你写张师傅编竹篮时‘留一道不完美的纹’,西方读者可能不懂‘缺憾美’,但你可以类比他们熟悉的‘手工陶瓷的冰裂纹’,用他们的文化符号,搭桥解释我们的情感。哥大的创意写作教授里,有很多研究‘跨文化叙事’的专家,你要多和他们聊,把这种‘搭桥’的方法学回来。”
王珂用力攥紧徽章,眼眶微微发热:“我之前总觉得,把《老街》翻译成英文就够了,现在才明白,真正的文化传播,不是语言的转换,是情感的互通。我会带着《老街》的手稿去,和教授们讨论怎么让‘竹编的温度’,变成全世界都能触摸到的温暖。”
最后,陆砚辞拿起刻着樱花纹样的徽章,递给陈曦:“陈曦,你去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深入学习传统乐器的现代化改良。”陈曦眼睛一亮,她之前用陶埙改编《侠心》时,总觉得传统乐器的音色在流行音乐里“融得不够自然”,一直想找方法突破。
“日本的尺八、三味线,和我们的陶埙、竹琴一样,都是古老的乐器,但他们在‘传统与现代融合’上走得更早。”陆砚辞想起之前看到的日本民乐乐队,用三味线演奏流行歌曲,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听众的审美,“你去那里,要去拜访东京的乐器工坊,看他们怎么给尺八加拾音器,怎么调整三味线的弦距来适配流行旋律;还要去听当地的民乐演出,看他们怎么用传统乐器表达‘孤独’‘思念’这些共通情感。回来后,把这些经验用在我们的音乐创作里,让我们的陶埙、竹琴,既能奏出宋代的古意,也能唱出现代的心声。”
陈曦把徽章别在帆布包上,包上还绣着她自己编的竹琴图案:“我早就想试试给陶埙加个小音箱,让它在演唱会现场也能有清晰的音色!这次去日本,我要把每个乐器工坊的改良方案都记下来,回来后和赵宇一起,做一套‘中国传统乐器现代化套装’,让更多年轻人
“今天叫你们来,是想和你们说一件关于‘未来’的事。”陆砚辞的声音比往常更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郑重,他先拿起刻着戏剧学院校徽的徽章,递到李岩面前,“李岩,公司会送你去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参加为期半年的古典戏剧表演研修。”
李岩接过徽章,指尖触到金属的凉意,心跳瞬间加快。他下意识抬头,陆砚辞的眼神里满是期许:“你饰演的郭靖,最打动人的是‘侠’的情感内核——不是招式的刚猛,是面对襄阳城时的愧疚与坚守,是面对百姓时的责任与温柔。而英国古典戏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最擅长在宏大叙事里挖掘人物的细腻情感,比如《亨利五世》里国王的家国情怀,和郭靖的‘侠之大者’有共通之处。你去那里,不是学‘怎么演’,是学‘怎么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看懂这份情感’。”
李岩用力点头,徽章被他攥在手心,渐渐有了温度:“我明白,陆导。比如之前拍郭靖守襄阳的夜戏,我总担心海外观众不懂‘为什么要守一座快破的城’,现在去学古典戏剧,或许能找到把‘家国大义’转化成‘人类共通情感’的方法——比如用父亲对孩子的守护,来类比郭靖对襄阳百姓的责任,这样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观众,都能共情。”
陆砚辞笑着点头,又拿起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徽章,转向王珂:“王珂,你的方向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王珂愣了一下,随即想起自己写《老街》续集时的困惑——如何让海外读者理解“竹编匠人对木纹的执念”,这种根植于东方农耕文化的情感,总怕翻译成外文后会流失。
“你在哥大要学的,不是‘写西方故事’,是‘怎么把东方故事讲给世界听’。”陆砚辞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指尖点了点《老街》英文版的样书,“比如你写张师傅编竹篮时‘留一道不完美的纹’,西方读者可能不懂‘缺憾美’,但你可以类比他们熟悉的‘手工陶瓷的冰裂纹’,用他们的文化符号,搭桥解释我们的情感。哥大的创意写作教授里,有很多研究‘跨文化叙事’的专家,你要多和他们聊,把这种‘搭桥’的方法学回来。”
王珂用力攥紧徽章,眼眶微微发热:“我之前总觉得,把《老街》翻译成英文就够了,现在才明白,真正的文化传播,不是语言的转换,是情感的互通。我会带着《老街》的手稿去,和教授们讨论怎么让‘竹编的温度’,变成全世界都能触摸到的温暖。”
最后,陆砚辞拿起刻着樱花纹样的徽章,递给陈曦:“陈曦,你去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深入学习传统乐器的现代化改良。”陈曦眼睛一亮,她之前用陶埙改编《侠心》时,总觉得传统乐器的音色在流行音乐里“融得不够自然”,一直想找方法突破。
“日本的尺八、三味线,和我们的陶埙、竹琴一样,都是古老的乐器,但他们在‘传统与现代融合’上走得更早。”陆砚辞想起之前看到的日本民乐乐队,用三味线演奏流行歌曲,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听众的审美,“你去那里,要去拜访东京的乐器工坊,看他们怎么给尺八加拾音器,怎么调整三味线的弦距来适配流行旋律;还要去听当地的民乐演出,看他们怎么用传统乐器表达‘孤独’‘思念’这些共通情感。回来后,把这些经验用在我们的音乐创作里,让我们的陶埙、竹琴,既能奏出宋代的古意,也能唱出现代的心声。”
陈曦把徽章别在帆布包上,包上还绣着她自己编的竹琴图案:“我早就想试试给陶埙加个小音箱,让它在演唱会现场也能有清晰的音色!这次去日本,我要把每个乐器工坊的改良方案都记下来,回来后和赵宇一起,做一套‘中国传统乐器现代化套装’,让更多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