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县境,官道旁的一片杨树林里,主仆二人正在歇脚。
公子王全,年约三十,头戴翠蓝文生巾,身穿翠蓝文生氅,腰系丝绦,白袜云鞋,面如冠玉,一派儒雅。他是台州府天台县永宁村人氏,父亲王安士是当地有名的乡绅。此番离家,是奉父命寻找失踪多年的表弟李修缘。
老仆李福,五十多岁年纪,青衣小帽,一脸风霜。他是王家的老管家,从小看着王全和李修缘长大。此刻,他正从行囊里取出干粮和水壶,递给王全:“公子爷,走了这大半日,歇歇脚,吃点东西吧。”
王全接过干粮,却无心下咽,望着远方叹道:“福伯,咱们出来快一年了,走遍江南各府县,贴了无数寻人告示,却连表弟的一点音讯都没有。父亲临行前说,找不着不许回家……这茫茫人海,可叫我到哪里去找啊!”
李福宽慰道:“公子爷莫急。表少爷吉人天相,定然平安。咱们慢慢打听,总有找到的一天。”
主仆二人正说着,忽见一个穷和尚踢踏踢踏地走进树林。这和尚破衣烂衫,满脸油泥,短头发二寸多长,走路歪歪斜斜,正是济公。
济公走到王全面前,打个问讯:“阿弥陀佛!这位施主,贫僧有礼了!”
王全见是出家人,连忙起身还礼:“大师父不必多礼。”
济公笑嘻嘻地问:“施主贵姓?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啊?” 其实他早已认出这是自己的亲表兄和老家仆,却故意装作不认识。
王全答道:“在下姓王,台州府天台县人,出来寻亲的。”
济公一拍大腿:“巧了!贫僧也是台州府天台县人!咱们是老乡啊!施主,看在老乡份上,布施几个钱,让和尚买壶酒喝吧?”
王全心地善良,见和尚落魄,便从钱袋里抓了一把铜钱递过去:“大师父拿去打酒喝。”
济公接过钱,在手里掂了掂,皱眉道:“施主啊,你这点钱,喝酒不够尽兴,吃饭又嫌太少,叫和尚我好生为难!”
王全一愣,又抓了一把钱给他:“那就再多给些,够师父吃顿饭的。”
济公把钱揣进怀里,又苦着脸说:“现在吃饭是够了,可和尚我这身破衣裳……你看,都快遮不住体了!施主行行好,再给点钱,让和尚凑钱做件新僧袍吧?”
王全正要再掏钱,旁边的李福看不下去了,插话道:“哎!我说你这和尚,怎么贪得无厌呢?我家公子好心布施,你倒没完没了了!还要不要脸?”
济公也不生气,呵呵一笑:“这位老施主莫急。和尚我可不是白要钱的人,我会看相。我看这位公子印堂发暗,此地不宜久留!听和尚一句劝,赶紧离开这是非之地,趋吉避凶为妙!言尽于此,告辞!” 说罢,晃晃悠悠地走了。
李福冲着和尚背影啐了一口:“呸!什么玩意儿!公子爷,您就是太善了!这种江湖骗子,专骗好心人!”
王全摆摆手:“算了福伯,出门在外,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些许小钱,不值什么。”
主仆二人歇了一会,李福忽然觉得肚子疼,对王全说:“公子爷,您看着行李,老奴去方便一下。”
王全点头:“去吧。”
李福钻进南边一片芦苇荡,找了个隐蔽处出恭。完事后正要起身,忽见草丛里有个蓝布包袱。李福好奇,捡起来打开一看——吓得魂飞魄散!包袱里竟是一颗血淋淋的女人头!面色惨白,双目圆睁!
李福手一抖,人头掉在地上。他定了定神,心想:“这……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得赶紧告诉公子!” 于是捡起包袱,慌慌张张跑回树林。
王全见李福脸色不对,忙问:“福伯,怎么了?”
李福颤声道:“公子爷!不好了!我在芦苇荡里……捡到这个!” 说着打开包袱。
王全一看,也吓得不轻:“哎呀!这……这是谁的人头?快!快放回原处!若是失主来找,或是官府查案,咱们拿着就是天大的麻烦!”
李福道:“公子爷说的是!我这就送回去!”
正要动身,忽听树林外一阵喧哗!十几名官差手持铁链、钢刀,冲了进来!为首一个班头厉声喝道:“好哇!正愁找不到凶手,你们倒在这儿分赃呢!给我拿下!”
差役们一拥而上,不由分说,用铁链锁住了王全和李福!
李福急忙辩解:“差爷!冤枉啊!这人头是我们捡的!正要送回去呢!”
班头冷笑:“捡的?说的轻巧!这荒郊野外,偏偏你们捡到人头?分明是杀人抛尸,被我们撞个正着!有什么话,到县衙大堂上说去!”
王全也道:“差爷,我乃读书人,岂会做这等伤天害理之事?这人头确是我们偶然捡到……”
班头不耐烦地一挥手:“少废话!人赃俱获,还想狡辩?带走!”
差役们推推搡搡,将王全和李福押往萧山县衙。王全心中叫苦不迭:“真是祸从天降!那和尚说我印堂发暗,果然应验!早知如此,真该听他的话赶紧离开!”
到了县衙,知县升堂问案。这知县姓胡,是个糊涂官,最爱用酷刑逼供。他见王全文质彬彬,李福老实巴交,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们是伪装善良的歹人。
胡知县一拍惊堂木:“呔!下跪何人?为何杀人越货?从实招来!”
王全叩头道:“青天大老爷明鉴!学生王全,乃台州府天台县秀才,奉父命外出寻亲。今日路过此地,仆从李福在芦苇荡中偶然捡到此包袱,发现人头后,正要送还,便被差爷们拿获。学生实不知此人头来历,更未杀人,望老爷明察!”
李福也连连磕头:“老爷!小的句句实话!这人头真是捡的!”
胡知县冷笑:“捡的?哼!本县办案多年,还没见过捡人头的!看来不用刑,你们是不招了!来呀!大刑伺候!”
衙役们如狼似虎,将王全、李福按倒在地,就要动刑!
正在这危急时刻,堂外传来一声佛号:“阿弥陀佛!且慢动刑!”
众人一看,一个穷和尚晃晃悠悠走上堂来——正是济公!
胡知县怒道:“哪来的野和尚?竟敢扰乱公堂!”
济公嘻嘻一笑:“县太爷,贫僧是来作证的。这人头案,贫僧知道内情。”
胡知县将信将疑:“哦?你知道什么?从实道来!若有半句虚言,连你一起治罪!”
济公道:“县太爷,您可知道本县有个‘花蝴蝶’柳云?”
胡知县一愣:“花蝴蝶柳云?可是那个采花淫贼?本县通缉他多时了!”
济公点头:“正是!这人头,就是柳云昨日奸杀刘家媳妇后割下的!他杀人后,将人头包裹丢弃在芦苇荡,正巧被这主仆二人捡到。您不去抓真凶,反倒冤枉好人,岂不是让亲者痛仇者快?”
胡知县皱眉:“和尚,你空口无凭,让本县如何信你?”
济公道:“县太爷若不信,可派人去城西土地庙的神像底下搜查,柳云作案时穿的血衣和凶刀就藏在那里!另外,柳云此刻正在城南‘醉仙楼’喝酒,腰间还挂着死者的金耳环呢!”
胡知县见济公说的有鼻子有眼,便派两名精干衙役速去查证。
不到半个时辰,衙役回报:果然在土地庙搜出血衣凶刀!并在醉仙楼抓获柳云,人赃并获!柳云已当堂画供认罪!
胡知县这才知错怪了好人,连忙下堂亲手给王全、李福解开枷锁,赔礼道:“本县糊涂,冤枉了二位,还请海涵!”
王全、李福死里逃生,对济公感激不尽!王全道:“多谢圣僧搭救!若非圣僧明察秋毫,我主仆二人今日必遭不白之冤!”
济公摆摆手:“施主不必客气。不过……和尚我帮了这么大忙,施主是不是该表示表示?”
王全连忙掏钱:“应该的!应该的!这些银两,请圣僧笑纳!”
济公却不接钱,盯着王全看了一会,忽然道:“施主,你可是天台县永宁村人氏?父亲叫王安士?你出来是寻找表弟李修缘的?”
王全大吃一惊:“圣僧如何得知?”
济公高深莫测地一笑:“我不但知道你的来历,还知道你表弟李修缘的下落。”
王全激动得抓住济公的手:“圣僧!您……您知道我表弟在哪?他如今可好?”
济公叹道:“施主,你表弟他……他已经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了。”
王全如遭雷击,踉跄后退:“出……出家了?这……这如何是好?他可是订过亲的!刘家小姐还在等他啊!”
济公道:“世事无常,缘分天定。施主,我劝你一句:别再找了。回家告诉你父亲,李修缘尘缘已了,让他死了这条心吧。刘家小姐那边,也该早做打算。”
王全泪流满面:“可是……父亲之命,岂敢违背?找不到表弟,我……我不能回家啊!”
济公摇摇头:“痴儿!你父亲那是气话!你离家一年,他不知多么惦记!听和尚的话,回去吧!”
李福也劝道:“公子爷,圣僧说的有理。老爷嘴上虽硬,心里定然牵挂。咱们还是先回家报个平安吧。”
王全思前想后,终于点头:“也罢……就依圣僧。福伯,我们明日就启程回乡。”
济公点点头,又对王全低声道:“王公子,和尚我再送你一卦:你回家途中,恐有血光之灾。切记,逢林莫入,遇水莫渡,见美色莫贪,闻恶声莫理。谨记这四句,可保平安。”
王全将信将疑,但还是躬身道:“多谢圣僧指点,学生谨记。”
济公又从破僧袍里掏出两张符纸,递给王全和李福:“这两张护身符,贴身戴好,关键时刻或可保命。”
主仆二人千恩万谢,收了符纸。济公不再多言,转身晃晃悠悠地走了。
王全望着济公远去的背影,喃喃道:“福伯,这位圣僧,我总觉得……有些面熟,尤其是那双眼睛……像极了修缘表弟小时候……”
李福揉揉眼睛:“公子爷说笑了。表少爷何等俊雅,这和尚如此邋遢,怎会是他?定是您思亲心切,看花了眼。”
王全叹道:“或许是吧……唉,既然表弟已出家,我们留在此地也无益。福伯,收拾行李,明日一早,我们回家!”
第二天,王全和李福离开萧山县,踏上了归乡之路。而济公的预言,如同一片阴影,笼罩在旅途之上。他们并不知道,前方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惊险与磨难……
与此同时,济公已然与孙道全、胡秀章会合,一行三人继续赶往绍兴白水湖。济公知道,那里有一场更大的劫难,正等待他去化解。而表兄王全的劫数,他也已暗中埋下化解的伏笔。一切,似乎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又似乎充满了未知的变数……
        公子王全,年约三十,头戴翠蓝文生巾,身穿翠蓝文生氅,腰系丝绦,白袜云鞋,面如冠玉,一派儒雅。他是台州府天台县永宁村人氏,父亲王安士是当地有名的乡绅。此番离家,是奉父命寻找失踪多年的表弟李修缘。
老仆李福,五十多岁年纪,青衣小帽,一脸风霜。他是王家的老管家,从小看着王全和李修缘长大。此刻,他正从行囊里取出干粮和水壶,递给王全:“公子爷,走了这大半日,歇歇脚,吃点东西吧。”
王全接过干粮,却无心下咽,望着远方叹道:“福伯,咱们出来快一年了,走遍江南各府县,贴了无数寻人告示,却连表弟的一点音讯都没有。父亲临行前说,找不着不许回家……这茫茫人海,可叫我到哪里去找啊!”
李福宽慰道:“公子爷莫急。表少爷吉人天相,定然平安。咱们慢慢打听,总有找到的一天。”
主仆二人正说着,忽见一个穷和尚踢踏踢踏地走进树林。这和尚破衣烂衫,满脸油泥,短头发二寸多长,走路歪歪斜斜,正是济公。
济公走到王全面前,打个问讯:“阿弥陀佛!这位施主,贫僧有礼了!”
王全见是出家人,连忙起身还礼:“大师父不必多礼。”
济公笑嘻嘻地问:“施主贵姓?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啊?” 其实他早已认出这是自己的亲表兄和老家仆,却故意装作不认识。
王全答道:“在下姓王,台州府天台县人,出来寻亲的。”
济公一拍大腿:“巧了!贫僧也是台州府天台县人!咱们是老乡啊!施主,看在老乡份上,布施几个钱,让和尚买壶酒喝吧?”
王全心地善良,见和尚落魄,便从钱袋里抓了一把铜钱递过去:“大师父拿去打酒喝。”
济公接过钱,在手里掂了掂,皱眉道:“施主啊,你这点钱,喝酒不够尽兴,吃饭又嫌太少,叫和尚我好生为难!”
王全一愣,又抓了一把钱给他:“那就再多给些,够师父吃顿饭的。”
济公把钱揣进怀里,又苦着脸说:“现在吃饭是够了,可和尚我这身破衣裳……你看,都快遮不住体了!施主行行好,再给点钱,让和尚凑钱做件新僧袍吧?”
王全正要再掏钱,旁边的李福看不下去了,插话道:“哎!我说你这和尚,怎么贪得无厌呢?我家公子好心布施,你倒没完没了了!还要不要脸?”
济公也不生气,呵呵一笑:“这位老施主莫急。和尚我可不是白要钱的人,我会看相。我看这位公子印堂发暗,此地不宜久留!听和尚一句劝,赶紧离开这是非之地,趋吉避凶为妙!言尽于此,告辞!” 说罢,晃晃悠悠地走了。
李福冲着和尚背影啐了一口:“呸!什么玩意儿!公子爷,您就是太善了!这种江湖骗子,专骗好心人!”
王全摆摆手:“算了福伯,出门在外,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些许小钱,不值什么。”
主仆二人歇了一会,李福忽然觉得肚子疼,对王全说:“公子爷,您看着行李,老奴去方便一下。”
王全点头:“去吧。”
李福钻进南边一片芦苇荡,找了个隐蔽处出恭。完事后正要起身,忽见草丛里有个蓝布包袱。李福好奇,捡起来打开一看——吓得魂飞魄散!包袱里竟是一颗血淋淋的女人头!面色惨白,双目圆睁!
李福手一抖,人头掉在地上。他定了定神,心想:“这……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得赶紧告诉公子!” 于是捡起包袱,慌慌张张跑回树林。
王全见李福脸色不对,忙问:“福伯,怎么了?”
李福颤声道:“公子爷!不好了!我在芦苇荡里……捡到这个!” 说着打开包袱。
王全一看,也吓得不轻:“哎呀!这……这是谁的人头?快!快放回原处!若是失主来找,或是官府查案,咱们拿着就是天大的麻烦!”
李福道:“公子爷说的是!我这就送回去!”
正要动身,忽听树林外一阵喧哗!十几名官差手持铁链、钢刀,冲了进来!为首一个班头厉声喝道:“好哇!正愁找不到凶手,你们倒在这儿分赃呢!给我拿下!”
差役们一拥而上,不由分说,用铁链锁住了王全和李福!
李福急忙辩解:“差爷!冤枉啊!这人头是我们捡的!正要送回去呢!”
班头冷笑:“捡的?说的轻巧!这荒郊野外,偏偏你们捡到人头?分明是杀人抛尸,被我们撞个正着!有什么话,到县衙大堂上说去!”
王全也道:“差爷,我乃读书人,岂会做这等伤天害理之事?这人头确是我们偶然捡到……”
班头不耐烦地一挥手:“少废话!人赃俱获,还想狡辩?带走!”
差役们推推搡搡,将王全和李福押往萧山县衙。王全心中叫苦不迭:“真是祸从天降!那和尚说我印堂发暗,果然应验!早知如此,真该听他的话赶紧离开!”
到了县衙,知县升堂问案。这知县姓胡,是个糊涂官,最爱用酷刑逼供。他见王全文质彬彬,李福老实巴交,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们是伪装善良的歹人。
胡知县一拍惊堂木:“呔!下跪何人?为何杀人越货?从实招来!”
王全叩头道:“青天大老爷明鉴!学生王全,乃台州府天台县秀才,奉父命外出寻亲。今日路过此地,仆从李福在芦苇荡中偶然捡到此包袱,发现人头后,正要送还,便被差爷们拿获。学生实不知此人头来历,更未杀人,望老爷明察!”
李福也连连磕头:“老爷!小的句句实话!这人头真是捡的!”
胡知县冷笑:“捡的?哼!本县办案多年,还没见过捡人头的!看来不用刑,你们是不招了!来呀!大刑伺候!”
衙役们如狼似虎,将王全、李福按倒在地,就要动刑!
正在这危急时刻,堂外传来一声佛号:“阿弥陀佛!且慢动刑!”
众人一看,一个穷和尚晃晃悠悠走上堂来——正是济公!
胡知县怒道:“哪来的野和尚?竟敢扰乱公堂!”
济公嘻嘻一笑:“县太爷,贫僧是来作证的。这人头案,贫僧知道内情。”
胡知县将信将疑:“哦?你知道什么?从实道来!若有半句虚言,连你一起治罪!”
济公道:“县太爷,您可知道本县有个‘花蝴蝶’柳云?”
胡知县一愣:“花蝴蝶柳云?可是那个采花淫贼?本县通缉他多时了!”
济公点头:“正是!这人头,就是柳云昨日奸杀刘家媳妇后割下的!他杀人后,将人头包裹丢弃在芦苇荡,正巧被这主仆二人捡到。您不去抓真凶,反倒冤枉好人,岂不是让亲者痛仇者快?”
胡知县皱眉:“和尚,你空口无凭,让本县如何信你?”
济公道:“县太爷若不信,可派人去城西土地庙的神像底下搜查,柳云作案时穿的血衣和凶刀就藏在那里!另外,柳云此刻正在城南‘醉仙楼’喝酒,腰间还挂着死者的金耳环呢!”
胡知县见济公说的有鼻子有眼,便派两名精干衙役速去查证。
不到半个时辰,衙役回报:果然在土地庙搜出血衣凶刀!并在醉仙楼抓获柳云,人赃并获!柳云已当堂画供认罪!
胡知县这才知错怪了好人,连忙下堂亲手给王全、李福解开枷锁,赔礼道:“本县糊涂,冤枉了二位,还请海涵!”
王全、李福死里逃生,对济公感激不尽!王全道:“多谢圣僧搭救!若非圣僧明察秋毫,我主仆二人今日必遭不白之冤!”
济公摆摆手:“施主不必客气。不过……和尚我帮了这么大忙,施主是不是该表示表示?”
王全连忙掏钱:“应该的!应该的!这些银两,请圣僧笑纳!”
济公却不接钱,盯着王全看了一会,忽然道:“施主,你可是天台县永宁村人氏?父亲叫王安士?你出来是寻找表弟李修缘的?”
王全大吃一惊:“圣僧如何得知?”
济公高深莫测地一笑:“我不但知道你的来历,还知道你表弟李修缘的下落。”
王全激动得抓住济公的手:“圣僧!您……您知道我表弟在哪?他如今可好?”
济公叹道:“施主,你表弟他……他已经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了。”
王全如遭雷击,踉跄后退:“出……出家了?这……这如何是好?他可是订过亲的!刘家小姐还在等他啊!”
济公道:“世事无常,缘分天定。施主,我劝你一句:别再找了。回家告诉你父亲,李修缘尘缘已了,让他死了这条心吧。刘家小姐那边,也该早做打算。”
王全泪流满面:“可是……父亲之命,岂敢违背?找不到表弟,我……我不能回家啊!”
济公摇摇头:“痴儿!你父亲那是气话!你离家一年,他不知多么惦记!听和尚的话,回去吧!”
李福也劝道:“公子爷,圣僧说的有理。老爷嘴上虽硬,心里定然牵挂。咱们还是先回家报个平安吧。”
王全思前想后,终于点头:“也罢……就依圣僧。福伯,我们明日就启程回乡。”
济公点点头,又对王全低声道:“王公子,和尚我再送你一卦:你回家途中,恐有血光之灾。切记,逢林莫入,遇水莫渡,见美色莫贪,闻恶声莫理。谨记这四句,可保平安。”
王全将信将疑,但还是躬身道:“多谢圣僧指点,学生谨记。”
济公又从破僧袍里掏出两张符纸,递给王全和李福:“这两张护身符,贴身戴好,关键时刻或可保命。”
主仆二人千恩万谢,收了符纸。济公不再多言,转身晃晃悠悠地走了。
王全望着济公远去的背影,喃喃道:“福伯,这位圣僧,我总觉得……有些面熟,尤其是那双眼睛……像极了修缘表弟小时候……”
李福揉揉眼睛:“公子爷说笑了。表少爷何等俊雅,这和尚如此邋遢,怎会是他?定是您思亲心切,看花了眼。”
王全叹道:“或许是吧……唉,既然表弟已出家,我们留在此地也无益。福伯,收拾行李,明日一早,我们回家!”
第二天,王全和李福离开萧山县,踏上了归乡之路。而济公的预言,如同一片阴影,笼罩在旅途之上。他们并不知道,前方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惊险与磨难……
与此同时,济公已然与孙道全、胡秀章会合,一行三人继续赶往绍兴白水湖。济公知道,那里有一场更大的劫难,正等待他去化解。而表兄王全的劫数,他也已暗中埋下化解的伏笔。一切,似乎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又似乎充满了未知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