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衙大堂之上,风云突变。知县冯老爷正要下令提审蓬头鬼恽芳来指认雷鸣、陈亮,却被堂外一阵突如其来的喊冤声打断。只见济公和尚拉着一个面色惨白的书生,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
“青天大老爷!冤枉啊!冤死小人啦!”那书生扑倒在地,声音凄厉。
冯知县认得济公,连忙起身相迎:“圣僧,您这是……?”
济公指着地上的书生道:“县太爷,你先别管那俩傻小子(指雷鸣、陈亮)的事了!这位相公的冤屈,比天还大!你再不给他做主,他家就要出人命了!”
冯知县见济公神色凝重,不敢怠慢,只得暂时压下雷鸣、陈亮一案,先问这书生:“堂下何人?有何冤情,速速道来!”
那书生还未开口,济公却抢着说:“这事说来话长!老爷,借你后堂说话,这里人多嘴杂,不便细说。”
冯知县无奈,只得吩咐将雷鸣、陈亮、孙康氏、孙二虎等人暂且带下候审,自己与济公、书生来到后堂。
到了后堂,济公却不急着说书生的冤情,反而笑嘻嘻地对冯知县说:“县太爷,你可知和尚我昨夜宿在何处?”
冯知县一愣:“圣僧行踪飘忽,下官如何得知?”
济公道:“和尚我昨夜宿在城南十里庄,一位姓赵的老员外家中。这位赵员外,可是个有故事的人呐!”
于是,济公便将他昨夜的经历娓娓道来。
原来,济公与柴、杜二位班头离开马家湖后,行至十里庄附近。忽见一乘小轿急匆匆抬进一座气派的宅院。济公掐指一算,道:“阿弥陀佛,这事和尚我不能不管!” 便带着柴、杜二人跟了进去。
到了门前,济公对柴、杜说:“你二人在外等候。” 自己迈步进了院子,口念:“辛苦,辛苦!”
一位管家模样的人迎出来,见是个穷和尚,便道:“大师父,若是化缘,请改日再来吧。我家员外近日心烦,僧道无缘,一概不施舍了。”
济公笑道:“和尚我不是来化缘的。你家员外为何心烦?说与和尚听听,或许我能化解。”
管家叹道:“大师父是出家人,说与你听也无用。实不相瞒,我家三少奶奶临盆在即,可已经三天三夜了,就是生不下来!请了多少接生婆都不行,有的说保大人不保孩子,有的说保孩子不保大人。方才刚把最有经验的刘妈妈接来。我家员外急得团团转,哪还有心思布施?”
济公一听,拍手道:“巧了!和尚我专会催生!快去禀报你家员外,就说有灵隐寺的和尚能保母子平安!”
管家将信将疑,但见济公说得笃定,便进去禀报。那赵员外正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听有高僧能救,哪还管什么僧道,连声道:“快请!快请!”
济公被请进书房。赵员外见济公衣衫褴褛,心中有些打鼓,但仍客气道:“圣僧宝刹何处?如何称呼?”
济公道:“贫僧乃西湖灵隐寺僧,上一字‘道’,下一字‘济’,讹传济颠的就是我。老员外尊姓大名?”
赵员外道:“老汉姓赵,名德芳。方才家人说,圣僧有灵药可催生?若真能救我儿媳和孙儿,老汉必当重谢!”
济公从破僧袖中摸出一粒黑乎乎的药丸,递过去:“拿去用阴阳水(一半开水一半凉水)化开,给产妇服下,立见功效。”
赵德芳半信半疑,将药交给内眷。不多时,内宅传来喜讯:“老爷大喜!少奶奶服药后,顺利生产,是个大胖孙子!”
赵德芳喜出望外,对济公连连作揖:“圣僧真乃活佛也!请受老汉一拜!” 立刻吩咐摆下丰盛酒宴款待。
济公道:“我外面还有两个跟班的(指柴、杜班头)在门口站着呢。”
赵员外忙命人将柴、杜二人请入,一同入席。
酒过三巡,赵德芳脸上喜色渐退,露出一丝愁容,对济公道:“圣僧,老汉有一事不明,憋在心里多年,如鲠在喉,想请教圣僧。”
济公啃着鸡腿,含糊道:“但说无妨。”
赵德芳长叹一声,道出心中积郁:“圣僧,不瞒您说,老汉我出身贫寒,年轻时是以‘指身为业’(指做买卖,但语带双关,暗示不光彩),说白了,就是靠瞒心昧己、缺斤短两起家的。白手成家,挣下这份产业。用的是一杆‘空心秤’!买进时,十二两算一斤;卖出时,十四两算一斤!那秤杆里灌了水银,随心所欲地坑人。”
他顿了顿,面露愧色:“记得有一回,我收了几千斤棉花,一斤就多赚了人家四两!那卖棉花的客人本是薄利,被我这一坑,血本无归,回去后又气又急,竟得了伤寒,一病不起,死了!这事我一直耿耿于怀。”
“去年我过六十大寿,看着儿孙满堂,忽然良心发现。我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儿啊,咱家这产业,是爹用一杆空心秤,坑蒙拐骗挣来的!造孽啊!从今往后,咱家再也不做这亏心事了!’ 当时,我就当着全家人的面,把那杆害人的秤给砸了!发誓要改恶向善,积德行善。”
说到此处,赵德芳眼圈红了,声音哽咽:“可……可苍天无眼啊!那秤砸了还不到一个月,我大儿子就暴病身亡!大儿媳守不住,改嫁了。丧事刚办完,二儿子又没了!二儿媳也走了。没过两个月,三儿子也撒手人寰!就剩下三儿媳,怀有身孕,尚未改嫁。圣僧您说,这……这难道是‘修桥补路双瞎眼,杀人放火子孙多’吗?我诚心改恶向善,为何遭此恶报?我……我真想不通啊!” 说罢,老泪纵横。
济公听完,哈哈一笑,将鸡骨头一扔,道:“赵员外,你胡思乱想些什么!我告诉你,你这三个儿子的死,非但不是恶报,反而是天大的善报!”
赵德芳愣住了:“圣僧,此话怎讲?”
济公正色道:“你那大儿子,前世就是那个被你坑害、气病而死的卖棉花客人!他投胎到你家长子,是来找你要债、败你家的!你那二儿子,是来败家的;三儿子更是要来闯下塌天大祸,让你晚年饿死街头的!皆因你真心改恶向善,上天垂怜,才把这三个‘讨债鬼’、‘败家子’提前收走了!你这是因祸得福,躲过了家破人亡的大劫!好比寡妇失节,名声已坏,不如老妓从良,回头是岸!你如今得了孙子,这才是你赵家真正的血脉,将来光宗耀祖的根苗!”
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说得赵德芳茅塞顿开,心中块垒顿消!他连忙离席,对着济公深深一拜:“多谢圣僧指点迷津!老汉我明白了!从此更要多多行善积德!”
济公笑道:“这就对了!来,喝酒喝酒!”
当夜,济公与柴、杜二人便宿在赵家。
次日一早,济公起来对赵员外说要去“出恭”,溜溜达达就来到了常山县城内。在十字街头,看见路北一座门楼前围了二十多人,吵吵嚷嚷。济公凑过去问:“诸位,聚在这里做什么呢?”
众人道:“等着瞧病呢!这里是许景魁许先生的医馆,他是名医,一天只看二十个门诊,来晚了就排不上了。我们都起早来等号,先生还没起来呢。”
济公一听,道:“哦?我去叫他!” 说着就走进门洞,扯开嗓子喊:“瞧病的!掌柜的!太阳晒屁股啦!还不起床!”
一个管家从门房出来,斥道:“和尚休得胡闹!瞧病的地方哪有什么掌柜的?”
济公道:“没掌柜的,总有伙计吧?”
管家道:“也没伙计!只有许先生!”
济公道:“那就把许先生叫出来,和尚我要瞧病!”
正吵闹间,一位先生从里面踱步而出。只见他头戴翠蓝文生巾,身穿翠蓝文生氅,腰系丝绦,脚踏厚底竹履鞋,三十多岁年纪,面皮白净,正是本地名医许景魁。他刚起床,听得外面喧哗,出来一看是个穷和尚,便皱眉道:“和尚,何事喧哗?”
济公道:“瞧病!”
许景魁心想,打发他走了便是,便道:“既如此,请到门房来,我给你瞧瞧。”
进了门房,济公往椅子上一瘫,哼哼道:“哎呀,浑身酸懒,大腿膀硬(大腿僵硬)。”
许先生道:“伸手,我给你诊脉。”
济公却把腿一伸:“给,诊吧!”
许先生哭笑不得:“诊脉诊手腕!”
济公这才伸出手,嘴里还嘟囔:“不诊脑袋啊?那你诊吧。”
许先生耐着性子诊了半天,道:“和尚,你脉象平和,没病啊。”
济公瞪眼:“谁说没病?我有病!你也有病!”
许先生不悦:“我有什么病?”
济公指着他肚子:“你一肚子阴阳鬼胎(指心术不正)!”
许先生大怒:“和尚休得胡言!”
济公一把揪住他的丝绦:“胡言?走!咱们衙门说理去!” 说着就往外拖。
外面等号的人忙来劝阻,济公力大,谁也拉不住,硬是把许景魁拖到了县衙大堂,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后堂之中,济公对冯知县说完经过,又道:“这许景魁,可不是简单的郎中。他与那孙二虎、孙康氏的案子,大有牵连!老爷若不信,可当场试验。”
冯知县将信将疑,三人回到大堂。冯知县命人将许景魁带上堂来。
许景魁上堂,一脸委屈:“老爷明鉴!这和尚一大早就来医馆胡闹,说我昧了他的银子,纯属诬告!”
济公跳起来道:“诬告?你那怀里揣着的五十两银子,难道是假的?老爷不信,让他解下丝绦抖抖看!”
冯知县便道:“许景魁,你解下丝绦。”
许景魁无奈,解下腰间丝绦,刚一抖,果然掉下一个揉皱的纸团!他刚要弯腰去捡,济公眼疾手快,抢先一步捡起,递给冯知县:“老爷请看!”
冯知县展开纸团一看,上面赫然写着几行字,墨迹犹新:
雷鸣陈亮恶贼人,广结天下众绿林。
前者劫牢反过狱,原为恽芳是至亲。
正是他刚才在签筒上看到的那张字条的内容!冯知县勃然变色,一拍惊堂木:“许景魁!这字条从何而来?!”
许景魁吓得脸色煞白,支吾道:“是……是捡的。”
“何处捡的?何时捡的?”
“早……早晨在院里捡的。”
“哼!如此巧合?看来不用刑,你是不肯招了!来人……”
济公拦住道:“老爷且慢!先把孙康氏带上来。”
孙康氏被带上堂,一眼看见许景魁,脱口道:“许贤弟,你怎么也来了?”
冯知县问:“孙康氏,你认得他?”
孙康氏道:“回老爷,先夫在日开药铺,与许先生是结拜兄弟。先夫病重时是他诊治,丧事也是他帮忙料理。先夫去世后,我曾对他说,寡妇门前是非多,有事我去请他,请他少来我家,以免闲话。此后他便来得少了。”
济公又道:“再把孙二虎带上来。”
孙二虎上堂,见了许景魁,叫了声:“许大叔。”
冯知县问:“孙二虎,他既与你哥哥是结拜兄弟,你为何称他大叔?”
孙二虎讪讪道:“原本是称兄道的。只因我常找他借钱,十吊八吊的,欠了人情,不敢再平辈相称,就改叫大叔了。”
济公让众人退下,单留孙二虎,厉声道:“孙二虎!许景魁都已招了!你还不从实招来?难道要等大刑伺候吗?”
孙二虎本就心虚,见许景魁在场,心理防线彻底崩溃,扑通跪下:“老爷饶命!我招!我全招!”
于是,孙二虎将许景魁如何与他合谋,如何指使他污蔑嫂嫂、陷害雷鸣陈亮,如何写下字条塞入衙门等事,一五一十供了出来。原来,许景魁早已垂涎孙康氏美色及孙家财产,与孙二虎狼狈为奸,意图霸占!
案情至此,真相大白!冯知县怒不可遏,当堂将许景魁、孙二虎收监,宣布雷鸣、陈亮无罪释放,并褒奖了孙康氏的贞烈。
济公笑眯眯地看着这一切,对身旁惊魂未定的书生说:“瞧见没?善恶到头终有报。你的冤屈,也该昭雪了。” 那书生望着济公,眼中充满了希望。
        “青天大老爷!冤枉啊!冤死小人啦!”那书生扑倒在地,声音凄厉。
冯知县认得济公,连忙起身相迎:“圣僧,您这是……?”
济公指着地上的书生道:“县太爷,你先别管那俩傻小子(指雷鸣、陈亮)的事了!这位相公的冤屈,比天还大!你再不给他做主,他家就要出人命了!”
冯知县见济公神色凝重,不敢怠慢,只得暂时压下雷鸣、陈亮一案,先问这书生:“堂下何人?有何冤情,速速道来!”
那书生还未开口,济公却抢着说:“这事说来话长!老爷,借你后堂说话,这里人多嘴杂,不便细说。”
冯知县无奈,只得吩咐将雷鸣、陈亮、孙康氏、孙二虎等人暂且带下候审,自己与济公、书生来到后堂。
到了后堂,济公却不急着说书生的冤情,反而笑嘻嘻地对冯知县说:“县太爷,你可知和尚我昨夜宿在何处?”
冯知县一愣:“圣僧行踪飘忽,下官如何得知?”
济公道:“和尚我昨夜宿在城南十里庄,一位姓赵的老员外家中。这位赵员外,可是个有故事的人呐!”
于是,济公便将他昨夜的经历娓娓道来。
原来,济公与柴、杜二位班头离开马家湖后,行至十里庄附近。忽见一乘小轿急匆匆抬进一座气派的宅院。济公掐指一算,道:“阿弥陀佛,这事和尚我不能不管!” 便带着柴、杜二人跟了进去。
到了门前,济公对柴、杜说:“你二人在外等候。” 自己迈步进了院子,口念:“辛苦,辛苦!”
一位管家模样的人迎出来,见是个穷和尚,便道:“大师父,若是化缘,请改日再来吧。我家员外近日心烦,僧道无缘,一概不施舍了。”
济公笑道:“和尚我不是来化缘的。你家员外为何心烦?说与和尚听听,或许我能化解。”
管家叹道:“大师父是出家人,说与你听也无用。实不相瞒,我家三少奶奶临盆在即,可已经三天三夜了,就是生不下来!请了多少接生婆都不行,有的说保大人不保孩子,有的说保孩子不保大人。方才刚把最有经验的刘妈妈接来。我家员外急得团团转,哪还有心思布施?”
济公一听,拍手道:“巧了!和尚我专会催生!快去禀报你家员外,就说有灵隐寺的和尚能保母子平安!”
管家将信将疑,但见济公说得笃定,便进去禀报。那赵员外正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听有高僧能救,哪还管什么僧道,连声道:“快请!快请!”
济公被请进书房。赵员外见济公衣衫褴褛,心中有些打鼓,但仍客气道:“圣僧宝刹何处?如何称呼?”
济公道:“贫僧乃西湖灵隐寺僧,上一字‘道’,下一字‘济’,讹传济颠的就是我。老员外尊姓大名?”
赵员外道:“老汉姓赵,名德芳。方才家人说,圣僧有灵药可催生?若真能救我儿媳和孙儿,老汉必当重谢!”
济公从破僧袖中摸出一粒黑乎乎的药丸,递过去:“拿去用阴阳水(一半开水一半凉水)化开,给产妇服下,立见功效。”
赵德芳半信半疑,将药交给内眷。不多时,内宅传来喜讯:“老爷大喜!少奶奶服药后,顺利生产,是个大胖孙子!”
赵德芳喜出望外,对济公连连作揖:“圣僧真乃活佛也!请受老汉一拜!” 立刻吩咐摆下丰盛酒宴款待。
济公道:“我外面还有两个跟班的(指柴、杜班头)在门口站着呢。”
赵员外忙命人将柴、杜二人请入,一同入席。
酒过三巡,赵德芳脸上喜色渐退,露出一丝愁容,对济公道:“圣僧,老汉有一事不明,憋在心里多年,如鲠在喉,想请教圣僧。”
济公啃着鸡腿,含糊道:“但说无妨。”
赵德芳长叹一声,道出心中积郁:“圣僧,不瞒您说,老汉我出身贫寒,年轻时是以‘指身为业’(指做买卖,但语带双关,暗示不光彩),说白了,就是靠瞒心昧己、缺斤短两起家的。白手成家,挣下这份产业。用的是一杆‘空心秤’!买进时,十二两算一斤;卖出时,十四两算一斤!那秤杆里灌了水银,随心所欲地坑人。”
他顿了顿,面露愧色:“记得有一回,我收了几千斤棉花,一斤就多赚了人家四两!那卖棉花的客人本是薄利,被我这一坑,血本无归,回去后又气又急,竟得了伤寒,一病不起,死了!这事我一直耿耿于怀。”
“去年我过六十大寿,看着儿孙满堂,忽然良心发现。我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儿啊,咱家这产业,是爹用一杆空心秤,坑蒙拐骗挣来的!造孽啊!从今往后,咱家再也不做这亏心事了!’ 当时,我就当着全家人的面,把那杆害人的秤给砸了!发誓要改恶向善,积德行善。”
说到此处,赵德芳眼圈红了,声音哽咽:“可……可苍天无眼啊!那秤砸了还不到一个月,我大儿子就暴病身亡!大儿媳守不住,改嫁了。丧事刚办完,二儿子又没了!二儿媳也走了。没过两个月,三儿子也撒手人寰!就剩下三儿媳,怀有身孕,尚未改嫁。圣僧您说,这……这难道是‘修桥补路双瞎眼,杀人放火子孙多’吗?我诚心改恶向善,为何遭此恶报?我……我真想不通啊!” 说罢,老泪纵横。
济公听完,哈哈一笑,将鸡骨头一扔,道:“赵员外,你胡思乱想些什么!我告诉你,你这三个儿子的死,非但不是恶报,反而是天大的善报!”
赵德芳愣住了:“圣僧,此话怎讲?”
济公正色道:“你那大儿子,前世就是那个被你坑害、气病而死的卖棉花客人!他投胎到你家长子,是来找你要债、败你家的!你那二儿子,是来败家的;三儿子更是要来闯下塌天大祸,让你晚年饿死街头的!皆因你真心改恶向善,上天垂怜,才把这三个‘讨债鬼’、‘败家子’提前收走了!你这是因祸得福,躲过了家破人亡的大劫!好比寡妇失节,名声已坏,不如老妓从良,回头是岸!你如今得了孙子,这才是你赵家真正的血脉,将来光宗耀祖的根苗!”
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说得赵德芳茅塞顿开,心中块垒顿消!他连忙离席,对着济公深深一拜:“多谢圣僧指点迷津!老汉我明白了!从此更要多多行善积德!”
济公笑道:“这就对了!来,喝酒喝酒!”
当夜,济公与柴、杜二人便宿在赵家。
次日一早,济公起来对赵员外说要去“出恭”,溜溜达达就来到了常山县城内。在十字街头,看见路北一座门楼前围了二十多人,吵吵嚷嚷。济公凑过去问:“诸位,聚在这里做什么呢?”
众人道:“等着瞧病呢!这里是许景魁许先生的医馆,他是名医,一天只看二十个门诊,来晚了就排不上了。我们都起早来等号,先生还没起来呢。”
济公一听,道:“哦?我去叫他!” 说着就走进门洞,扯开嗓子喊:“瞧病的!掌柜的!太阳晒屁股啦!还不起床!”
一个管家从门房出来,斥道:“和尚休得胡闹!瞧病的地方哪有什么掌柜的?”
济公道:“没掌柜的,总有伙计吧?”
管家道:“也没伙计!只有许先生!”
济公道:“那就把许先生叫出来,和尚我要瞧病!”
正吵闹间,一位先生从里面踱步而出。只见他头戴翠蓝文生巾,身穿翠蓝文生氅,腰系丝绦,脚踏厚底竹履鞋,三十多岁年纪,面皮白净,正是本地名医许景魁。他刚起床,听得外面喧哗,出来一看是个穷和尚,便皱眉道:“和尚,何事喧哗?”
济公道:“瞧病!”
许景魁心想,打发他走了便是,便道:“既如此,请到门房来,我给你瞧瞧。”
进了门房,济公往椅子上一瘫,哼哼道:“哎呀,浑身酸懒,大腿膀硬(大腿僵硬)。”
许先生道:“伸手,我给你诊脉。”
济公却把腿一伸:“给,诊吧!”
许先生哭笑不得:“诊脉诊手腕!”
济公这才伸出手,嘴里还嘟囔:“不诊脑袋啊?那你诊吧。”
许先生耐着性子诊了半天,道:“和尚,你脉象平和,没病啊。”
济公瞪眼:“谁说没病?我有病!你也有病!”
许先生不悦:“我有什么病?”
济公指着他肚子:“你一肚子阴阳鬼胎(指心术不正)!”
许先生大怒:“和尚休得胡言!”
济公一把揪住他的丝绦:“胡言?走!咱们衙门说理去!” 说着就往外拖。
外面等号的人忙来劝阻,济公力大,谁也拉不住,硬是把许景魁拖到了县衙大堂,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后堂之中,济公对冯知县说完经过,又道:“这许景魁,可不是简单的郎中。他与那孙二虎、孙康氏的案子,大有牵连!老爷若不信,可当场试验。”
冯知县将信将疑,三人回到大堂。冯知县命人将许景魁带上堂来。
许景魁上堂,一脸委屈:“老爷明鉴!这和尚一大早就来医馆胡闹,说我昧了他的银子,纯属诬告!”
济公跳起来道:“诬告?你那怀里揣着的五十两银子,难道是假的?老爷不信,让他解下丝绦抖抖看!”
冯知县便道:“许景魁,你解下丝绦。”
许景魁无奈,解下腰间丝绦,刚一抖,果然掉下一个揉皱的纸团!他刚要弯腰去捡,济公眼疾手快,抢先一步捡起,递给冯知县:“老爷请看!”
冯知县展开纸团一看,上面赫然写着几行字,墨迹犹新:
雷鸣陈亮恶贼人,广结天下众绿林。
前者劫牢反过狱,原为恽芳是至亲。
正是他刚才在签筒上看到的那张字条的内容!冯知县勃然变色,一拍惊堂木:“许景魁!这字条从何而来?!”
许景魁吓得脸色煞白,支吾道:“是……是捡的。”
“何处捡的?何时捡的?”
“早……早晨在院里捡的。”
“哼!如此巧合?看来不用刑,你是不肯招了!来人……”
济公拦住道:“老爷且慢!先把孙康氏带上来。”
孙康氏被带上堂,一眼看见许景魁,脱口道:“许贤弟,你怎么也来了?”
冯知县问:“孙康氏,你认得他?”
孙康氏道:“回老爷,先夫在日开药铺,与许先生是结拜兄弟。先夫病重时是他诊治,丧事也是他帮忙料理。先夫去世后,我曾对他说,寡妇门前是非多,有事我去请他,请他少来我家,以免闲话。此后他便来得少了。”
济公又道:“再把孙二虎带上来。”
孙二虎上堂,见了许景魁,叫了声:“许大叔。”
冯知县问:“孙二虎,他既与你哥哥是结拜兄弟,你为何称他大叔?”
孙二虎讪讪道:“原本是称兄道的。只因我常找他借钱,十吊八吊的,欠了人情,不敢再平辈相称,就改叫大叔了。”
济公让众人退下,单留孙二虎,厉声道:“孙二虎!许景魁都已招了!你还不从实招来?难道要等大刑伺候吗?”
孙二虎本就心虚,见许景魁在场,心理防线彻底崩溃,扑通跪下:“老爷饶命!我招!我全招!”
于是,孙二虎将许景魁如何与他合谋,如何指使他污蔑嫂嫂、陷害雷鸣陈亮,如何写下字条塞入衙门等事,一五一十供了出来。原来,许景魁早已垂涎孙康氏美色及孙家财产,与孙二虎狼狈为奸,意图霸占!
案情至此,真相大白!冯知县怒不可遏,当堂将许景魁、孙二虎收监,宣布雷鸣、陈亮无罪释放,并褒奖了孙康氏的贞烈。
济公笑眯眯地看着这一切,对身旁惊魂未定的书生说:“瞧见没?善恶到头终有报。你的冤屈,也该昭雪了。” 那书生望着济公,眼中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