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升学冲刺-《平凡人生叶不凡》

  寒假里残留的鞭炮硝烟味仿佛还沾在棉袄袖口,空气里已经有了早春微醺的暖意。叶不凡和同学们背着明显沉甸甸的书包,一脚踏进了小学阶段五年级最后一个学期。

  教室里,那被阳光照得发亮的玻璃窗依旧,粉笔灰与旧书本混合的气息也依然熟悉。但气氛,却截然不同了。五年级第一学期期末那炸了锅般的欢呼声、拍掌声,此刻被一种更沉静、更凝聚的紧张感所取代。课桌上摊开的,不再是期末复习的练习册,而是厚厚一沓的升学模拟卷。

  赖老师走进教室时,脚步不再是期末时的轻快,而是带着一种沉甸甸的郑重。他怀里抱着的不是成绩单,而是几大摞油墨味浓重的复习资料和一份贴在教室后墙正中央的、醒目的“升学倒计时牌”。粉笔盒被重新填满,旁边那六本卷边的“进步档案”依旧整整齐齐地码着,只是旁边又摞上了几本新的空白册子,封面上写着“冲刺足迹”。

  “同学们,”赖老师的声音不高,却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让所有低语瞬间消失,“欢迎回来,也欢迎进入小学的最后一程。这个学期,不再有‘五2班’作为追赶的目标,但有一个更大的目标——为你们的小学生涯,也为即将到来的新起点,交上一份无愧于心的答卷。”

  他环视全班,目光扫过每一张熟悉的脸庞,在叶木生紧握着新语文书的手上停顿片刻,在潘华金下意识摩挲着数学课本封面的动作上掠过,最后落在叶不凡和许柔柔、叶月英等几个小组长身上。“上学期,我们拧成一股绳,跨过了那座‘高山岗’。这学期,我们要拧得更紧,跑好这场最后的冲刺。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是我们42个人共同的‘春耕’!播种努力,浇灌汗水,才能收获金秋的果实。”

  教室里安静得只剩下呼吸声。叶木生挺直了背脊,仿佛要把“耕耘”两个字刻进骨头里。潘华金翻开数学书,第一页就是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他深吸一口气,手指无意识地在那道题上画着,像是在勾勒无形的线段图。柔柔摊开崭新的笔记本,扉页上,她用娟秀的字迹写下“冲刺100天”,旁边,依旧画着一个小小的加油符号,只是这次,是画给她自己的。

  紧张的学习立刻像上紧了发条。晨读的声音比以前更洪亮,沙沙的书写声填满了每一个课间和自习。赖老师的粉笔在黑板上飞舞得更快,讲解的节奏也明显提速。那六本“进步档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不再仅仅是记录过去的辉煌,更是规划未来的阶梯。每个小组都制定了更精细的“冲刺计划”:

  语文组:农活认字法”升级为“古文典故田埂解”。叶木生负责整理易错字词,他像梳理田埂一样梳理着知识点,把“之乎者也”的用法编成了“浇水口诀”。薛宝妹的作文不再是数白菜苗,而是开始描写“责任田的四季变迁”和“邻里互助的温情”,她的作文本越来越厚,文笔也越发细腻流畅。

  数学组:田埂解题图”的应用范围扩大到复杂的工程问题、比例行程。潘华金俨然成了“解题小老师”的先锋,他不仅自己钻研,还主动拉上李雄仔和观丰林成立“攻坚小组”,专门对付最刁钻的应用题。李雄仔的“农活口诀”也与时俱进,把圆柱体积换算成了“粮囤容量”,把圆锥体积想象成“堆起的谷堆”。

  基础组(叶柔柔负责):重点攻克拼音和基础语法。柔柔为李水娣量身定制了“声母韵母田埂图”,把易混淆的发音和字形,画成田埂上不同的作物标识,形象又直观。她的小组笔记成了全班争相传阅的宝典。

  压力如影随形。模拟考试接踵而至,每一次的成绩单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有时,潘华金对着满是红叉的应用题卷子会沮丧地趴在桌上,那道他引以为傲的“鸡兔同笼图”似乎也失去了魔力;叶木生偶尔也会在古文默写时卡壳,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连一向沉稳的柔柔,面对一份难度超常的数学卷,眉头也难得地紧锁起来。

  每当这时,教室里那根无形的“绳子”就再次显现出力量。不需要言语,潘华金沮丧时,观丰林会默默递过一张草稿纸,上面画着重新梳理的线段图;叶木生卡壳,旁边立刻会有同学小声提醒那个“田埂口诀”的关键词;叶柔柔遇到难题,叶月英会拿着自己的几何卡片坐过来,轻声说:“别急,你看这个立方体,像不像咱们砌的沼气池?六个面都一样……”

  赖老师看在眼里。他没有过多地安慰,只是在一次模拟考后的小结会上,再次翻开了那几本被摩挲得更加陈旧的“进步档案”。“看看去年十月,潘华金还在为画不标准线段图发愁;看看十一月,叶宋读短文还像走迷宫;再看看现在!”他的手指点着最新的记录,“潘华金解出了三道超纲题,叶宋的阅读理解拿了满分!困难像田埂上的石头,搬开一块,路就宽一寸。记住,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搬石头,你们身后,有41双手在推着,在拉着!”

  他的话像春风,吹散了短暂的阴霾。放学后的教室,灯火通明的时间越来越长。叶木生耐心地给薛宝妹讲解如何用“田埂法”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潘华金、李雄仔、观丰林三人头碰头,在草稿纸上激烈地争论着一道行程问题的多种解法,演算纸铺满了半张桌子;叶柔柔身边围着好几个同学,她正用清晰的声音讲解着如何区分复杂的复句关系,窗外的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

  叶不凡整理着新的“冲刺足迹”档案本,里面记录着:

  3月:潘华金独立解出“工程合作”难题,方法被命名为“分段协作田埂法”。

  4月:语文组“古文田埂解”手册初稿完成,叶宋主笔。

  4月中旬:李水娣拼音听写首次全对!柔柔小组记一等功。

  4月底模拟考:全班平均分较上学期末提升15分!应用题正确率创新高。

  每一行记录,都像一颗在早春奋力破土的嫩芽,积蓄着向上生长的力量。

  窗外的稻田,秧苗已经泛出新绿,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教室里,叶不凡他们42个人,也在这最后的学期里,如同这亟待生长的秧苗,根须在知识的土壤里紧紧缠绕,枝叶向着名为“未来”的阳光奋力伸展。冲刺的号角已经吹响,汗水滴落在田埂般的书页上,大家知道,只有耕耘不辍,才能在这个盛夏,收获一片最灿烂的金黄。而那份名为“互助”的种子,早已在心底长成了最坚实的藤蔓,将他们牢牢系在一起,无惧任何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