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底的风裹着寒气,刮在脸上像小刀子,田埂上的枯草被吹得贴在地上,连村口的老树都落光了叶子,枝桠光秃秃地指着天。秋收早结了尾,大人们难得歇下来,屋里的柴火却烧得更勤了,烟囱里的烟慢悠悠地飘,在冷空气中散成淡白的雾。叶不凡裹紧了单薄的褂子,往手上哈着气,指尖冻得通红——前几天帮爷爷劈柴,虎口裂了道小口子,冷风一吹就钻心地疼。
这天午后,叶不凡正蹲在院里帮奶奶择白菜,叶月英的声音从篱笆外飘进来:“不凡在家吗?”叶不凡抬头,看见她拎着个竹篮站在门口,红头绳在风里轻轻晃,鼻尖冻得红红的。“进来吧,风大。”叶不凡刚起身,她已经掀着篱笆门进来了,竹篮往石桌上一放,“我娘让我给你送点东西。”
她打开篮子上的棉布,里面是双灰布棉手套,针脚密密匝匝的,边缘还用红布滚了圈边,看着就暖和。“我看你劈柴时手裂了,”她拿起手套往叶不凡手上套,指尖碰到叶不凡虎口的裂口,动作猛地轻了,“娘说棉布软和,戴着不磨手。”手套刚合适,掌心还缝了层厚布,显然是特意加固过的,暖乎乎的热度顺着指尖往心里钻。
“你咋知道我手裂了?”叶不凡摩挲着软和的棉布,心里甜丝丝的。她往院里扫了眼,看见墙角堆着的柴禾,撇撇嘴:“上次路过看见你劈柴,手都在抖,裂了口子还逞能。”说着从篮子里掏出个小瓷瓶,塞给叶不凡,“这是我大伯配的冻疮膏,晚上睡觉前抹上,好得快。”瓷瓶冰冰凉凉的,却带着她指尖的温度。
奶奶从屋里出来,看见手套直夸:“月英手真巧,这针脚比我纳的鞋底还匀。”叶月英红了脸,挠挠头:“娘教的,不难。”她帮着叶不凡把择好的白菜抱进厨房,看见灶台上晾着的红薯干,伸手捏了块:“婶婆晒的红薯干真甜,上次不凡给我的还没吃完呢。”奶奶笑着往她兜里塞了一把:“多拿点,回去给你爹娘尝尝。”
今天是星期六,许柔柔来叶不凡村找叶不凡和月英玩。背着书包,手里捧着个布包,风把她的刘海吹得乱乱的,看见叶不凡就往手里呵气。她走到叶不凡面前,把布包递过来,布包暖暖的,还带着热气,“我娘说你前阵子受伤,该补补,让我给你送点红糖。”
布包里是块用牛皮纸包着的红糖,还有个小陶罐,里面装着她娘熬的姜茶,罐口用布塞着,揭开就闻到浓浓的姜香。“我娘说姜茶驱寒,你腰伤还没好利索,别着凉了。”她说话时声音软软的,眼睛看着叶不凡冻红的手,忽然从书包里掏出块手帕,“给你。”手帕是浅蓝色的,绣着朵小梅花,“我娘说擦手用这个软和,别用粗布擦,越擦越裂。”
叶不凡接过手帕,指尖碰到她的手,凉丝丝的,原来她自己的手也冻得通红。“你咋不戴手套?”叶不凡问她,她低下头,小声说:“我不常劈柴,不碍事。”说话时,她看见叶不凡手上叶月英给的手套,眼睛亮了亮,笑着说:“月英姐手真巧,这手套看着就暖和。”
正说着,叶月英去而复返,手里拿着件半旧的蓝布袄子。“刚想起你那件袄子破了个洞,”她把袄子递过来,袄子腋下缝着块新布,针脚细细的,“我娘昨晚给你补的,说天冷了,别冻着后背。”叶不凡想起那件穿了两年的旧袄子,前几天劈柴时刮破了腋下,自己都忘了这回事,她却记在了心上。
许柔柔看见袄子,伸手摸了摸布料:“婶娘的针线活真好,补得一点都看不出来。”叶月英眼睛弯成月牙:“柔柔要是不嫌弃,让你娘把旧衣服拿来,我娘也能帮着补。”许柔柔用力点头:“真的吗?那太谢谢了!”两个女孩凑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说着针线活,阳光透过光秃秃的树枝洒下来,落在她们脸上,暖融融的。
奶奶在厨房烧火,喊叶不凡进去喝姜茶。许柔柔把姜茶倒进碗里,先给叶不凡端了一碗:“慢点喝,有点烫。”姜茶辣辣的,混着红糖的甜,喝下去从喉咙暖到肚子里。叶月英看着叶不凡喝完,又往叶不凡碗里续了半碗:“多喝点,腰就不疼了。”她记得叶不凡腰伤还没好利索,连喝姜茶都想着帮叶不凡暖腰。
许柔柔从书包里掏出个小本子,翻开给叶不凡看:“这是我抄的草药方子,”本子上是她娟秀的字迹,记着治腰疼、防冻疮的方子,“我问镇上的老中医要的,他说按方子煮水洗,伤好得快。”纸上还有她画的草药样子,歪歪扭扭的,却看得出来很用心。叶月英凑过去看,指着其中一味药说:“这味药岭上有,明天我陪你去采。”
她们帮着叶不凡奶奶把红薯干收进屋里,许柔柔就帮着整理散落的碎块,两人配合得默契极了。收拾完,叶月英看见叶不凡袖口磨破了边,拉着叶不凡到屋檐下:“我给你缝几针,不然越磨越破。”她从兜里掏出针线包,穿针引线的动作很熟练,许柔柔站在旁边帮着扯着袖口,阳光落在她们低垂的眼睫上,长长的睫毛像小扇子。
线在破口处来回穿梭,叶月英的手指灵活地动着,偶尔抬头看叶不凡一眼,眼里带着认真:“这样缝结实,能再穿半年。”许柔柔在旁边小声说:“等过年,我让我娘给你扯块新布做件袄子,蓝色的,你穿蓝色好看。”叶不凡挠挠头,心里甜得像喝了蜜,看着她们一个缝袖口,一个数着过年的日子,冷风好像都不那么刺骨了。
叶不凡送许柔柔回去,许柔柔把姜茶罐盖紧:“明天我再给你熬点,姜茶要天天喝才有用。”风把她们的头发吹乱了,叶月英的红头绳缠在了许柔柔的发梢上,两人笑着解开,发丝缠在一起又分开,像她们的心意,紧紧地系在叶不凡心上。
回到家,叶不凡把红糖放进灶房,把姜茶罐摆在桌上,戴上叶月英缝的手套,摸着许柔柔给的手帕,心里暖烘烘的。奶奶看着叶不凡笑:“这俩女娃子,比亲妹子还贴心。”叶不凡点点头,往手上抹冻疮膏,药膏凉凉的,却带着她们的暖意,连虎口的裂口都好像不那么疼了。
那天晚上,叶不凡躺在床上,窗外的风呼呼地刮,屋里却暖得很。叶月英的手套放在枕边,带着淡淡的皂角香;许柔柔的草药方子压在枕头下,字迹娟秀得像她的笑。叶不凡想起叶月英缝袖口时认真的侧脸,想起许柔柔递姜茶时红红的指尖,想起她们说“别冻着”“别逞能”时的语气,忽然觉得,这初冬的日子一点都不冷,因为有她们的关心,像灶里的火,像身上的暖袄,像碗里的姜茶,把所有的寒意都挡在了外面。
那些藏在针脚里的在意,那些记在本子上的方子,那些暖在心里的叮嘱,就像这十一月底的阳光,不耀眼,却绵长,轻轻落在叶不凡的心上,留下一层化不开的暖。后来每次想起那个冬天,最先记起的不是寒风,而是叶月英密密的针脚,许柔柔暖暖的姜茶,和她们眼里藏不住的关心——那是比棉袄更暖的心意。
这天午后,叶不凡正蹲在院里帮奶奶择白菜,叶月英的声音从篱笆外飘进来:“不凡在家吗?”叶不凡抬头,看见她拎着个竹篮站在门口,红头绳在风里轻轻晃,鼻尖冻得红红的。“进来吧,风大。”叶不凡刚起身,她已经掀着篱笆门进来了,竹篮往石桌上一放,“我娘让我给你送点东西。”
她打开篮子上的棉布,里面是双灰布棉手套,针脚密密匝匝的,边缘还用红布滚了圈边,看着就暖和。“我看你劈柴时手裂了,”她拿起手套往叶不凡手上套,指尖碰到叶不凡虎口的裂口,动作猛地轻了,“娘说棉布软和,戴着不磨手。”手套刚合适,掌心还缝了层厚布,显然是特意加固过的,暖乎乎的热度顺着指尖往心里钻。
“你咋知道我手裂了?”叶不凡摩挲着软和的棉布,心里甜丝丝的。她往院里扫了眼,看见墙角堆着的柴禾,撇撇嘴:“上次路过看见你劈柴,手都在抖,裂了口子还逞能。”说着从篮子里掏出个小瓷瓶,塞给叶不凡,“这是我大伯配的冻疮膏,晚上睡觉前抹上,好得快。”瓷瓶冰冰凉凉的,却带着她指尖的温度。
奶奶从屋里出来,看见手套直夸:“月英手真巧,这针脚比我纳的鞋底还匀。”叶月英红了脸,挠挠头:“娘教的,不难。”她帮着叶不凡把择好的白菜抱进厨房,看见灶台上晾着的红薯干,伸手捏了块:“婶婆晒的红薯干真甜,上次不凡给我的还没吃完呢。”奶奶笑着往她兜里塞了一把:“多拿点,回去给你爹娘尝尝。”
今天是星期六,许柔柔来叶不凡村找叶不凡和月英玩。背着书包,手里捧着个布包,风把她的刘海吹得乱乱的,看见叶不凡就往手里呵气。她走到叶不凡面前,把布包递过来,布包暖暖的,还带着热气,“我娘说你前阵子受伤,该补补,让我给你送点红糖。”
布包里是块用牛皮纸包着的红糖,还有个小陶罐,里面装着她娘熬的姜茶,罐口用布塞着,揭开就闻到浓浓的姜香。“我娘说姜茶驱寒,你腰伤还没好利索,别着凉了。”她说话时声音软软的,眼睛看着叶不凡冻红的手,忽然从书包里掏出块手帕,“给你。”手帕是浅蓝色的,绣着朵小梅花,“我娘说擦手用这个软和,别用粗布擦,越擦越裂。”
叶不凡接过手帕,指尖碰到她的手,凉丝丝的,原来她自己的手也冻得通红。“你咋不戴手套?”叶不凡问她,她低下头,小声说:“我不常劈柴,不碍事。”说话时,她看见叶不凡手上叶月英给的手套,眼睛亮了亮,笑着说:“月英姐手真巧,这手套看着就暖和。”
正说着,叶月英去而复返,手里拿着件半旧的蓝布袄子。“刚想起你那件袄子破了个洞,”她把袄子递过来,袄子腋下缝着块新布,针脚细细的,“我娘昨晚给你补的,说天冷了,别冻着后背。”叶不凡想起那件穿了两年的旧袄子,前几天劈柴时刮破了腋下,自己都忘了这回事,她却记在了心上。
许柔柔看见袄子,伸手摸了摸布料:“婶娘的针线活真好,补得一点都看不出来。”叶月英眼睛弯成月牙:“柔柔要是不嫌弃,让你娘把旧衣服拿来,我娘也能帮着补。”许柔柔用力点头:“真的吗?那太谢谢了!”两个女孩凑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说着针线活,阳光透过光秃秃的树枝洒下来,落在她们脸上,暖融融的。
奶奶在厨房烧火,喊叶不凡进去喝姜茶。许柔柔把姜茶倒进碗里,先给叶不凡端了一碗:“慢点喝,有点烫。”姜茶辣辣的,混着红糖的甜,喝下去从喉咙暖到肚子里。叶月英看着叶不凡喝完,又往叶不凡碗里续了半碗:“多喝点,腰就不疼了。”她记得叶不凡腰伤还没好利索,连喝姜茶都想着帮叶不凡暖腰。
许柔柔从书包里掏出个小本子,翻开给叶不凡看:“这是我抄的草药方子,”本子上是她娟秀的字迹,记着治腰疼、防冻疮的方子,“我问镇上的老中医要的,他说按方子煮水洗,伤好得快。”纸上还有她画的草药样子,歪歪扭扭的,却看得出来很用心。叶月英凑过去看,指着其中一味药说:“这味药岭上有,明天我陪你去采。”
她们帮着叶不凡奶奶把红薯干收进屋里,许柔柔就帮着整理散落的碎块,两人配合得默契极了。收拾完,叶月英看见叶不凡袖口磨破了边,拉着叶不凡到屋檐下:“我给你缝几针,不然越磨越破。”她从兜里掏出针线包,穿针引线的动作很熟练,许柔柔站在旁边帮着扯着袖口,阳光落在她们低垂的眼睫上,长长的睫毛像小扇子。
线在破口处来回穿梭,叶月英的手指灵活地动着,偶尔抬头看叶不凡一眼,眼里带着认真:“这样缝结实,能再穿半年。”许柔柔在旁边小声说:“等过年,我让我娘给你扯块新布做件袄子,蓝色的,你穿蓝色好看。”叶不凡挠挠头,心里甜得像喝了蜜,看着她们一个缝袖口,一个数着过年的日子,冷风好像都不那么刺骨了。
叶不凡送许柔柔回去,许柔柔把姜茶罐盖紧:“明天我再给你熬点,姜茶要天天喝才有用。”风把她们的头发吹乱了,叶月英的红头绳缠在了许柔柔的发梢上,两人笑着解开,发丝缠在一起又分开,像她们的心意,紧紧地系在叶不凡心上。
回到家,叶不凡把红糖放进灶房,把姜茶罐摆在桌上,戴上叶月英缝的手套,摸着许柔柔给的手帕,心里暖烘烘的。奶奶看着叶不凡笑:“这俩女娃子,比亲妹子还贴心。”叶不凡点点头,往手上抹冻疮膏,药膏凉凉的,却带着她们的暖意,连虎口的裂口都好像不那么疼了。
那天晚上,叶不凡躺在床上,窗外的风呼呼地刮,屋里却暖得很。叶月英的手套放在枕边,带着淡淡的皂角香;许柔柔的草药方子压在枕头下,字迹娟秀得像她的笑。叶不凡想起叶月英缝袖口时认真的侧脸,想起许柔柔递姜茶时红红的指尖,想起她们说“别冻着”“别逞能”时的语气,忽然觉得,这初冬的日子一点都不冷,因为有她们的关心,像灶里的火,像身上的暖袄,像碗里的姜茶,把所有的寒意都挡在了外面。
那些藏在针脚里的在意,那些记在本子上的方子,那些暖在心里的叮嘱,就像这十一月底的阳光,不耀眼,却绵长,轻轻落在叶不凡的心上,留下一层化不开的暖。后来每次想起那个冬天,最先记起的不是寒风,而是叶月英密密的针脚,许柔柔暖暖的姜茶,和她们眼里藏不住的关心——那是比棉袄更暖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