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春节前夕-《平凡人生叶不凡》

  腊月廿三,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也是大扫除的日子。山坳村的晨雾还没散尽,就被各家各户升起的炊烟搅得支离破碎。檐角的冰棱挂了半尺长,在稀薄的阳光下泛着冷光,可村里的空气里,已经悄悄飘起了年味。家每户打扫卫生,要把家里扫得干干净净,把一年来不好的扫出去,灶王爷把好事迎回家。

  叶不凡天不亮就醒了。他裹紧了打补丁的棉被,眼睛却直勾勾盯着窗纸——再过七天就是除夕,爷爷说,爸妈今天准能到家。

  “凡娃子,醒了就起来烧灶,你奶奶在蒸灶糖呢!”爷爷叶超堂的声音从外屋传来,带着清晨的沙哑。他手里攥着一把稻草,正往灶膛里添,火光映得他黝黑的脸上沟壑分明。

  叶不凡一骨碌爬起来,套上那件洗得发白的粗布棉袄。棉袄是去年奶奶改的,袖口磨破了边,他却宝贝得很——这是要穿给爸妈和弟妹看的。他赤着脚踩在冰凉的泥地上,刚跑到灶房门口,就被一股甜香裹住了。

  灶房里蒸汽腾腾,奶奶庞桂妹正站在灶台前,手里拿着竹筛子,筛着黄澄澄的灶糖面。她头上的蓝布帕子沾了层白霜似的糖粉,眼角的笑纹里都藏着暖意:“醒啦?快帮奶奶把灶台上的芝麻罐递过来,今天的灶糖得多撒点芝麻,你妹妹瑶瑶最爱吃这个。”

  叶不凡踮着脚够到芝麻罐,罐子是粗陶的,边缘磨得发亮。他打开盖子,一股醇厚的芝麻香混着灶糖的甜气涌出来,馋得他直咽口水。“奶奶,爸妈真的今天到吗?他们会不会带椰子糖回来?”他扒着灶台边,眼睛亮晶晶地盯着蒸笼里渐渐成型的灶糖。

  “准到。”庞桂妹用竹刀把灶糖切成菱形小块,撒上芝麻,“你爸上个月托人捎信说,腊月廿三准回。椰子糖不好带,路上颠得久,能带回块椰子糕就不错了。不过你爸妈肯定给瑶瑶和初初带了新玩意儿,也少不了你的。”

  叶不凡用力点头,手指在灶台沿上画着圈。他已经攒了满满一铁盒糖纸,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有红牡丹牌水果糖的,还有两张稀罕的橘子味硬糖糖纸,是去年三婶家表哥给的。他早就想好了,等妹妹弟弟回来,就把糖纸铺在炕上,一张一张给他们讲糖纸上的故事。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哐当”一声,是爷爷在劈柴。叶不凡跑出去看,只见爷爷抡着斧头,把码在墙角的松木劈成小块,劈好的柴火堆得整整齐齐,冒着松脂的清香。院墙上,奶奶前几天挂的腊肉在风里晃,油珠顺着肉皮往下滴,在地上积成小小的油点。

  “爷爷,我帮你抱柴火。”叶不凡抱起一捆细柴,往灶房送。路过鸡窝时,芦花鸡正伸着脖子打鸣,看到他,扑腾着翅膀往窝里缩——它窝里的鸡蛋是奶奶留着给弟妹做蛋羹的,谁也不许碰。

  早饭吃的是红薯粥配腌萝卜,可叶不凡没心思细嚼。他扒拉了两口就放下筷子,跑到村口等。还有几个伙伴早早到了村口和他一样盼着亲人回家。

  “不凡,你爸妈今天真回啊?”隔壁的叶辉啃着冻硬的窝窝头,含糊不清地问。叶辉的爸妈在县城水泥厂上班,一年到头回不了两次家。

  “真回!我爷爷说的!”叶不凡挺起胸脯,眼睛盯着通往村外的土路。路是黄土的,前两天下过雨,被踩得坑坑洼洼。

  “那他们给你带花炮不?”另一个孩子叶花凑过来,她的羊角辫上系着红布条,是去年过年扎的。

  叶不凡摇摇头,又赶紧点头:“不知道,可能带吧?我爸说海南没有花炮,不过他会给我带贝壳,能吹出声的那种!”

  孩子们正叽叽喳喳说着,远处传来“吱呀吱呀”的车轮声。叶不凡一下子蹦起来,伸长脖子向前看——是辆自行车,车后座绑着两个大包袱,骑车的人穿着军绿色的棉袄,背影看着眼熟。

  “是我爸!”叶不凡喊了一声,拔腿就往土路跑。冻硬的土路硌得脚底板生疼,他却跑得飞快,棉裤的裤脚扫过路边的枯草,带起一串冰碴子。

  自行车越来越近,骑车的人看到他,放慢了速度,脸上露出笑容。真是爸爸叶芬!他比去年黑了些,颧骨更高了,军绿色棉袄的袖口磨破了,露出里面的棉花,可那双眼睛亮得很,看着叶不凡的眼神里全是热乎气。

  “凡娃子!”叶芬跳下车,一把把扑过来的叶不凡抱起来,转了个圈。他身上有股海风吹过的咸腥味,还有淡淡的汗味,叶不凡把脸埋在爸爸的棉袄里,闻着这熟悉的味道,鼻子突然一酸。

  “爸!你可回来了!”

  叶芬放下他,用粗糙的手掌擦了擦他的脸:“想爸了?快,看谁来了。”他往车后座指了指。

  叶不凡这才看到,车后座的大包袱旁边,坐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穿着件红色的小花袄,正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看他。是妹妹瑶瑶!她比去年照片上高了不少,脸蛋红扑扑的,像个熟透的苹果。

  “瑶瑶!”叶不凡喊了一声。

  瑶瑶怯生生地往妈妈怀里缩了缩。妈妈陈丽抱着弟弟初初,正从自行车另一边下来。她穿着件蓝色的卡其布褂子,头发用橡皮筋扎在脑后,额前的碎发被风吹得有些乱,可眼睛里的笑意藏不住。她怀里的初初穿着件黄色的小棉袄,正啃着手指头,看到叶不凡,咧开嘴笑了,露出两颗刚长出来的小门牙。

  “凡娃子,长高了。”陈丽把初初递给叶芬,走过来摸了摸叶不凡的头。她的手很暖,指尖有些粗糙,是常年洗衣做饭磨的。

  “妈!”叶不凡喊了一声,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他想告诉妈妈,他攒了很多糖纸,想告诉她爷爷种的谷子丰收了,想告诉她学堂的伯伯教了新课文,可话到嘴边,只变成了红扑扑的脸蛋。

  瑶瑶从妈妈身后探出头,小手抓着妈妈的衣角,小声说:“哥……”

  叶不凡赶紧从兜里掏出块用手帕包着的灶糖,是早上趁奶奶不注意偷偷藏的:“瑶瑶,吃灶糖,芝麻的。”

  瑶瑶看了看妈妈,陈丽笑着点头:“拿着吧,谢谢哥哥。”她才伸出小手接过去,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小口,眼睛立刻亮了,含糊不清地说:“甜……”

  “初初也有。”叶不凡又掏出块小的,递到初初嘴边。初初一把抓住,往嘴里塞,弄得满脸都是芝麻,逗得大家都笑了。

  叶芬把自行车推到家门口,车后座的两个大包袱沉甸甸的。爷爷听到动静,从屋里迎出来,看到儿子儿媳和小孙子孙女,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回来了?路上冷不冷?”

  “爹,不冷,骑一段路就热了。”叶芬把包袱卸下来,“给您和娘带了点海南的特产,有块椰子糕,还有两把芭蕉扇,夏天用着凉快。”

  庞桂妹也迎了出来,拉着陈丽的手,上下打量着:“瘦了,在那边肯定受了不少苦。瑶瑶长这么高了,初初都会笑了,快进屋,屋里暖和。”她眼圈有些红,赶紧用袖子擦了擦。

  进屋坐下,陈丽打开一个包袱,里面是给家人带的东西:给爷爷的一双解放鞋,给奶奶的一块蓝色的布料,给叶不凡的一本连环画《鸡毛信》,给瑶瑶的红头绳,给初初的小帽子。东西不多,却都是用心挑的。叶不凡捧着连环画,翻来覆去地看,眼睛都舍不得移开——这是他盼了好久的书。

  叶芬和爷爷坐在灶房的小板凳上,说着话。叶芬说海南的日子:“那边冬天不冷,就是夏天热得很,地里种的是水稻和甘蔗,我和你娘在农场干活,挣的工分够吃穿,就是想家里。”爷爷听着,时不时点头:“回来就好,家里啥都有,今年谷子分了三担,红薯也够吃。”

  陈丽和庞桂妹在厨房忙活午饭,剁肉馅的声音、拉风箱的声音、说笑声混在一起,暖暖的烟火气从灶房飘出来,裹着肉香和面香,填满了整个屋子。叶不凡给瑶瑶讲糖纸上的故事,瑶瑶听得入了迷,小脑袋靠在他胳膊上,再也不怯生了。初初则在炕上睡着了,小脸红扑扑的,像个小太阳。

  院门外很快围了不少村民,都是来看看叶芬一家的。三婶子挎着篮子,里面装着几个刚蒸的米糕:“芬啊,回来了?尝尝婶子做的米糕,热乎的。”

  “三婶子,您太客气了。”叶芬赶紧接过来。

  “瑶瑶长这么俊了,初初这小模样,随他娘。”三婶子逗着孩子,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

  村里的孩子们也围在门口,看着瑶瑶的小花袄和叶不凡的连环画,眼睛里满是羡慕。叶不凡很大方地把连环画递给大家看,瑶瑶则把哥哥给的灶糖分给小伙伴们,很快就和大家混熟了,跟着叶花去看鸡窝里的鸡蛋了。

  下午,村里的年味更浓了。各家各户都开始备年货,劈柴的“哐当”声、磨面的“嗡嗡”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在村子里此起彼伏。

  “大哥,写春联呢?”叶芬笑着打招呼。

  叶玉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弯了弯:“回来了?刚想去找你,给你家写副春联。今年写‘阖家团圆’怎么样?”

  “好!就写这个!”叶芬高兴地说。

  叶不凡凑过去看,只见红纸上的字笔力遒劲,墨香混着纸的味道,好闻得很。叶玉伯伯写好春联,又剪了几个窗花,有胖娃娃抱鱼的,有喜鹊登梅的,递给叶不凡:“给瑶瑶和初初玩,贴在窗户上好看。”

  叶不凡拿着窗花,蹦蹦跳跳地往家跑。路过叔叔叶光的木匠铺,里面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他探头进去看,只见叔叔正给隔壁家做新板凳,刨子刮过木头,卷出长长的木花,带着松木的清香。

  “叔叔!”叶不凡喊了一声。

  叶光抬起头,手里还拿着锤子:“凡娃子,你爸妈回来了?快进来,叔叔给你做了个小玩意儿。”他从抽屉里拿出个木头刻的小木马,刷了红漆,脖子上还系着红绳。

  “给我的?”叶不凡眼睛一亮。

  “给你弟弟的,他还小,玩这个安全。”叶光笑着把木马递给他,“你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