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三国:开局娶蔡琰,争霸天下》

  \"但梁国睢阳距许县不过百里,乃必经之地,我们可前往等候。\"

  顿了顿,他又补充道:\"此次投军全凭自愿,绝不勉强!\"

  \"想必陆将军也不愿见到勉强报恩之人。\"

  \"另外,家中独子及孤儿寡母者,尽量留下吧。\"

  “就说到这!想去的,来我这报名!明早动身,直奔睢阳。”

  话音未落,人群呼啦涌向许褚。

  “我!带我去!”

  “加我一个!”

  “兄弟别愁!你欠的恩,我们替你还!回头替你多宰几个黄巾贼!”

  “好兄弟!”

  不到两个时辰,众人皆已决断。

  好些人明明不合要求,仍挤着报名,都被许褚挡了回去。清点下来,共一百二十六人应征。

  许褚交待完时辰便遣散众人,让各自收拾行装,与家人辞别。

  安顿妥当,许褚归家面见双亲。甫一说明,许父霍然起身,大手拍上儿子肩头:“好!我许家儿郎正该如此!陆将军非池中物,跟着他必有大出息!”

  “爹娘等你衣锦还乡!”

  话虽如此,二老眉间仍凝着忧色——那可是百万黄巾盘踞的青州。

  “儿!”许母攥着袖口抹泪,“娘不要富贵,只求你全须全尾地回来!”

  “娘放心!”许褚喉头一哽,攥拳道:“儿子定闯出功名,让二老过上好日子!”

  “痴儿!”许母抚着儿子面庞直摇头,“平安比什么都强!”

  许父沉声补道:“记住!蛮力再大也莫逞强!”

  “别忘了照看好陆将军!他是咱们的救命恩人!”

  “你大哥在家盯着呢,别担心!”

  许父又嘱咐了一遍。

  “是!儿子记住了!”

  “出发!”

  清点完人数,许褚大手一挥,带队向北进发。

  “一定平安回来!”

  身后,家人们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

  ——

  与此同时,陆风一行刚踏入梁国地界,便收到了暗卫传来的消息。

  陆一将信报递上:“公子,谯郡许县那边传来消息,两天前,许褚带着许家庄一百二十六名子弟赶往睢阳,说是要在那儿等您。”

  “他们想追随您平定青州叛乱,报答当年的救命之恩!”

  陆一觉得许褚这人挺靠谱,是个重信义的汉子。

  先前他还担心许褚忘了这事,现在看来,人家记着呢!

  “哦?”

  陆风眉梢一扬,露出喜色:“好!许褚果然没让我白等!”

  “那咱们就加快速度,争取中午赶到睢阳,别让人家久等!”

  “驾!”

  “遵命!”

  陆风当即下令全军提速。

  正午时分,队伍抵达睢阳西侧的十里长亭,远远望见许褚一行已在等候。

  “来了来了!”

  “是陆将军的旗帜!”

  “哈哈哈,我就说今天准能等到!”

  见陆家军旗帜渐近,许褚等人兴奋大笑,纷纷走出凉亭,来到路 ** 相迎。

  “轰隆隆——”

  马蹄声渐近。

  “吁!”

  陆风勒马停在许褚五步之外。

  他纵身跃下马背,大步流星地走向许褚一行,张开双臂朗声笑道:\"仲康!别来无恙!你这身板可愈发结实了!\"

  许褚领着一众汉子快步迎上,满脸喜色:\"将军!某带着许家庄一百二十六名儿郎赴约来了!\"

  \"大伙儿想跟着将军去青州闯荡!只盼将军莫嫌我们来迟!\"

  庄户们七嘴八舌附和:\"正是这个理儿!\"

  (系统提示音掠过)

  \"哈哈哈!欢喜都来不及,怎会嫌弃?\"陆风笑着给许褚个熊抱,又拍他肩膀道:\"诸位肯来,便是给我陆风脸面,哪有嫌弃的道理?\"

  随即促狭地挑眉:\"不过确实来得迟——黄巾平定后怎不直接来寻我?\"

  许褚挠着后脑勺憨笑:\"这个...当初抹不开脸,怕人说咱们攀高枝嘛!嘿嘿...\"

  \"你们!\"陆风摇头失笑,一拳轻捶在许褚胸口:\"管旁人作甚?只要我陆风不当回事,谁敢多嘴?莫非觉得我是心胸狭窄之人?\"

  \"岂敢岂敢!\"众人慌忙摆手。

  \"可知我等得多心焦?眼珠子都快望穿了!今日总算是等到了!\"

  \"走!先痛痛快快喝一场!\"说着便揽住许褚肩膀往营地走。

  那厢亲兵们早已支起营帐,灶火正旺。

  陆风引着众人挨个介绍:\"仲康,这位是典韦,这是黄汉升,陈叔至,周仓,甘兴霸。\"

  \"这边是荀公达,咱的头号军师!旁边戏志才先生,第二军师!\"

  \"还有这小家伙——魏延魏文长,别看他才十三,武学天赋了得,将来必是我帐下虎将!\"

  陆风向许褚和许家庄众人介绍自己麾下的将领。他指着一位少年说道:“这位是黄叙,黄忠将军之子,继承了父亲的武学天赋,日后必成大将之才!”

  魏延和黄叙都得到了引荐,许褚热情地与典韦等人寒暄。性格豪爽的他很快与众人打成一片,对荀攸、戏志才等谋士也礼敬有加。

  在陆风的悉心 ** 下,魏延进步神速,已具备三流武将实力。他与黄叙在典韦、黄忠等人指导下快速成长。这得益于陆风独特的\"练兵光环\",不仅能加速训练,更能提升习武者50%的潜力上限。

  此时青州北海郡的黄巾大营中,管亥捏着一份密报冷笑道:\"这些狗官永远改不了内斗的本性!\"这份匿名情报透露了朝廷派陆风前来平叛的消息,并暗示愿意提供支援——当然,要用黄巾军劫掠来的金银交换。

  比起其他,他更急需武器军械与物资补给。

  \"这样也好!合作就合作!正好我也缺军械!呵!\"

  管亥狞笑。

  无论对方有何企图,只要于己有利,他不介意顺势而为。

  \"陆风?\"

  瞥见这个名字,管亥眯起眼,凶光毕露:\"当年就是他害死了大贤良师、地公将军、人公将军和张牛角弟兄们!来得正好,新仇旧恨一并清算!\"

  今时不同往日。

  当年黄巾军遭受天下官军围剿。

  而今不仅没有其他官军支援,据那神秘势力透露——朝廷连一兵一卒、一粒粮草都未拨给陆风。

  更别提还有内鬼暗中作梗。管亥心想,就算是头猪来指挥,也能打败陆子翼吧?

  单枪匹马能召集多少兵马?

  筹措多少粮饷军备?

  他管亥手握百万黄巾大军——

  咳!虽大半是裹挟的流民,但精锐也有二三十万!

  虽说战力马马虎虎......

  胜在人多势众!

  情报显示,陆风仅有九千铁骑。

  \"见鬼!九千铁骑?这陆子翼哪来这么多骑兵?\"

  看清数字,管亥惊得跳脚。

  他太清楚供养战马的耗费了。

  眼红得几乎发狂。

  \"都是我的!这些战马必须归我!\"

  \"若能歼灭陆风夺得战马,我就能组建上万精骑。届时莫说青州,就连兖州、冀州也敢碰一碰!\"

  当然只是幻想。

  即便真能夺得战马,他也不会立刻去碰兖、冀两州找死。

  顶多在青州各城劫掠一番罢了。

  这两年管亥算是看清了,只要自己安分待在青州闹腾,朝廷根本不会大动干戈来剿灭他。就算朝廷真派兵来讨伐,大不了带人躲进泰山深处避避风头。可要是胆敢进犯冀州、兖州,当年剿灭黄巾军的惨烈局面定然会重演。

  他本就没有改天换日的野心,当个逍遥自在的土皇帝就心满意足了。连张角那般雄才大略的人物都功败垂成,他可不认为自己能成什么气候——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来人!升帐议事!\"想通这些关节,管亥猛地起身向帐外亲兵喝道。

  与此同时,谯县曹氏老宅里,曹操正翻阅着最新军报。陆风升任东莱太守并总领青州 ** 事务的消息传来时,距其与许褚睢阳相会已过去两日,此时再想截住陆风为时已晚。

  当初任济南相时,曹操雷厉风行整顿吏治,一口气罢免了八成渎职官员,吓得 ** 污吏纷纷逃窜。这般铁腕手段既得罪了权贵,更触犯了当地豪强的利益,最终导致政令难行。心灰意冷之下,曹操只得称病辞官,回老家过着耕读射猎的闲散日子。

  \"这般明升暗降的把戏,怕是袁氏与何进的手笔?\"曹操冷笑捏着军报。

  \"不止如此,\"前来送信的荀彧轻啜清茶,\"其中多半还有当今天子的意思在。\"

  \"天子?\"曹操眉头骤然拧紧,\"子翼何时开罪了陛下?\"

  荀彧端起茶盏沉吟道:\"南阳与东莱虽同为一郡,却有云泥之别。\"

  曹操轻叩桌面:\"一秤铜金同重,价值岂可同日而语?\"

  \"正是此理。\"荀彧颔首,\"近岁与公达书信往来,方知其中玄机。天子欲以吴侯为刃,制衡何进与袁氏...\"

  \"谁知这少年州牧并非池中之物,\"曹操接口道,\"赴任南阳后竟按兵不动。\"

  茶烟袅袅中,荀彧续道:\"如此不作为,自然触怒天颜。加之大将军与袁氏联手施压,才有了这东莱之迁。\"

  \"洛阳这盘棋...\"曹操斟茶轻叹,\"吴侯置身事外,反倒比入局更高明。\"

  窗外暮色渐沉,荀彧忽然话锋一转:\"当今天下,除却袁本初与孙文台,黄巾乱后竟无人能立足。皇甫将军尚且...\"

  \"大厦将倾。\"曹操摩挲着茶盏,\"孟德兄还要继续蛰伏谯郡?\"

  \"济南往事历历在目。\"曹操望向庭院深处飘落的枯叶,\"还不是出山之时。\"

  \"如今的日子倒也惬意!哈哈!\"

  \"每日读书 ** ,难得清净。置身事外,反而将天下局势看得更透彻了!\"

  \"这样不也很好吗?\"

  隐居蓄势,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荀彧仔细打量着他,含笑摇头:\"非也!我看得出,你仍想为大汉出一份力。\"

  \"唉!\"

  荀彧轻叹:\"不过眼下确实不是时候,且再观望吧。\"

  \"半年前公达还邀我去吴侯帐下效力,我推辞了。\"

  \"哦?\"

  曹操挑眉,饶有兴致:\"为何?子翼贤弟可是难得的人才。\"

  当然,若能招揽荀彧,他曹操也是求之不得。

  但他心里清楚,以自己如今闲居在野的身份,即便当初任济南相时,也不够资格延请荀彧这样的人物。

  才士自有其傲骨。

  \"性情不太相合吧。\"

  荀彧微眯双眸,摇头道:\"总觉得,吴侯此人深不可测。\"

  话到即止。

  但从与荀攸的书信往来中,他确实察觉了些端倪。

  不过那都是后话。

  更何况,那终究是荀攸的选择,他虽不会参与,但也不会妨碍族弟的前程。

  荀氏一族,确实该多方下注。

  荀攸此举也是一种谋划。

  对于天下大势,他本人及荀爽等族老都有推演。

  乃至颍川书院那边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