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的民间,总藏着最实在的答案。
还记得魔修刚穿上官服那阵子,京城的坊市能在黄昏时分就变得门可罗雀。老百姓攥着家门的门栓,耳朵贴在门缝上听外面的动静,只要听见带着几分沙哑的魔修口音,或是看到衣角飘着的魔气纹路,立马吓得把孩子往怀里一搂,连灯都不敢点。南方的小城里,甚至有老人告诫孙子:“看见穿黑官服的,赶紧躲,那是吃人的魔头变的!”
可日子就像筛子,滤掉的是谣言,留下的是实打实的日子。
最先改变态度的,是京城外黑水湾附近的村民。以前那条臭水河常年泛着绿泡,夏天蚊虫漫天,庄稼种在河边都长不出好穗。自从毒蠡门的鬼手医带着弟子来治理,往河里投了几批“化浊丹”,没过半个月,黑水湾就变了模样——河水清了,能看见水底的鱼虾,岸边种上的灵稻长得郁郁葱葱。鬼手医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以前村里人见了就躲,后来却成了河边的常客,村民们见了他,会主动端上一碗凉茶:“鬼长老,歇会儿吧!”
变化也发生在偏远的山村。南方青溪镇的村民,以前最怕山火。每年秋天天干物燥,一场山火就能烧光半座山的柴薪,甚至威胁到村子。今年秋天,山火又烧起来了,村民们正抱着水桶哭天抢地时,一支魔修巡逻队赶了过来。领头的原幽冥教修士,抬手放出一团带着寒气的魔气,居然硬生生把火势压了下去,其他魔修则用魔气编织成网,把未燃尽的火星兜住,很快就把山火扑灭了。看着毫发无损的山林,村民们愣了半晌,才想起给魔修们道谢。
真正让“官家魔爷”这个称呼传遍民间的,是那场惊心动魄的山体滑坡。
南方云雾山脚下的石家村,一夜暴雨后,后山突然发生滑坡。巨石裹挟着泥土,瞬间冲毁了村头的几间民房,五六个村民被埋在下面,其中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村里的壮丁们拿着锄头铁锹,急得满头大汗,可面对千斤重的巨石,根本无从下手。
就在这时,一支正在附近执行灵脉勘探任务的魔修小队赶来了。领头的是尸傀门的弟子石敢当,他那张脸因为早年修炼留下了一道狰狞的疤痕,加上常年操控铜尸,身上总带着几分阴寒气,村里人私下都叫他“骷髅老爷”,见了他都绕着走。
可那天,石敢当二话不说,挥手放出两具铜尸。那两具铜尸力大无穷,却又异常灵巧,在石敢当的指挥下,小心翼翼地搬开压在村民身上的巨石,生怕用劲太大伤了人。石敢当则蹲在废墟旁,用魔气轻轻托起压在孩子身上的木板,一点点把孩子从缝隙里抱出来。
当最后一个被困的老奶奶被救出来时,石敢当的官服已经沾满了泥土,脸上的疤痕被汗水冲刷得更明显了,可他看着老奶奶平安无事的样子,咧开嘴笑了笑,露出一口白牙。
孩子的父母扑通一声跪在石敢当面前,磕了好几个头,眼泪止不住地流:“多谢仙长!多谢仙长救命之恩!”
石敢当连忙把他们扶起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别叫仙长,我是灵务总局的公务员,这是我该做的。”
几天后,石家村的村民们凑钱做了一面鲜红的锦旗,上面绣着四个金灿灿的大字——“魔道仁心”。村民们敲锣打鼓,一路从石家村走到了几十里外的灵务分局,把锦旗亲手送到了石敢当手里。这件事很快被《大周日报》报道,“官家魔爷”的称呼也跟着传遍了大街小巷。
渐渐地,民间对魔修的态度彻底变了。
在集市上,以前见了魔修就躲的商贩,现在会主动招呼:“官爷,要不要来点刚摘的灵果?”;在田埂上,魔修用魔气帮农民除虫,农民会笑着递上一壶水;甚至在私塾里,先生会给孩子们讲“骷髅老爷救村民”的故事,告诉他们:“判断一个人好不好,不是看他修炼的是仙法还是魔功,而是看他做了什么事。”
有一次,几个外地来的修士,见石敢当长得吓人,以为他是魔头,想出手“除魔”,结果被石家村的村民们围了起来:“你们别搞错了!这是救过我们村子的石官爷,是好人!” 最后还是石敢当出面解围,才没闹出事来。
更有意思的是,民间还出现了不少关于“官家魔爷”的趣闻。有人说,某个合欢宗的女修,用温和的幻术帮失眠的老人入睡;有人说,某个血影门的修士,用凝血术救了难产的产妇;还有人说,尸傀门的修士用铜尸帮村里盖房子,又快又结实。这些故事越传越广,让魔修在民间的形象,从“凶神恶煞的魔头”变成了“样子古怪但心地善良的官爷”。
御书房里,周玄翻看着各地报上来的民情汇总,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百姓对魔修的好评,还有各地送锦旗、写感谢信的事迹。他放下汇总表,感慨万千地对王德福说:“你看,老百姓最实在了。你对他们好,他们就认你;你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就拥护你。什么正魔之分,什么道统之争,在柴米油盐、安居乐业面前,都是虚的。”
王德福笑着点头:“陛下说得对!以前百姓怕魔修,现在却把他们当成亲人一样,这就是民心所向啊!”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周玄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万里无云的天空,眼神坚定,“朕花这么大心思改造魔修、融合仙魔,不是为了争什么正魔正统,就是为了让天下百姓能安居乐业。现在看来,朕做到了。”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一丝自豪:“当百姓们主动给魔修送锦旗,当孩子们不再害怕穿黑官服的魔修,当‘官家魔爷’成为一个亲切的称呼时,就说明大周对魔教的改造和融合,真正在社会的土壤里扎下了根。这比打赢任何一场仗、签下任何一份盟约,都更有说服力,也更能让朕的江山稳固!”
远处的石家村,石敢当正带着铜尸帮村民们修缮被滑坡损坏的房屋。阳光洒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村民们围着他说说笑笑,场面温馨而和谐。民心的转向,就像一股温柔而强大的力量,悄然推动着大周走向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繁荣的未来。
        还记得魔修刚穿上官服那阵子,京城的坊市能在黄昏时分就变得门可罗雀。老百姓攥着家门的门栓,耳朵贴在门缝上听外面的动静,只要听见带着几分沙哑的魔修口音,或是看到衣角飘着的魔气纹路,立马吓得把孩子往怀里一搂,连灯都不敢点。南方的小城里,甚至有老人告诫孙子:“看见穿黑官服的,赶紧躲,那是吃人的魔头变的!”
可日子就像筛子,滤掉的是谣言,留下的是实打实的日子。
最先改变态度的,是京城外黑水湾附近的村民。以前那条臭水河常年泛着绿泡,夏天蚊虫漫天,庄稼种在河边都长不出好穗。自从毒蠡门的鬼手医带着弟子来治理,往河里投了几批“化浊丹”,没过半个月,黑水湾就变了模样——河水清了,能看见水底的鱼虾,岸边种上的灵稻长得郁郁葱葱。鬼手医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以前村里人见了就躲,后来却成了河边的常客,村民们见了他,会主动端上一碗凉茶:“鬼长老,歇会儿吧!”
变化也发生在偏远的山村。南方青溪镇的村民,以前最怕山火。每年秋天天干物燥,一场山火就能烧光半座山的柴薪,甚至威胁到村子。今年秋天,山火又烧起来了,村民们正抱着水桶哭天抢地时,一支魔修巡逻队赶了过来。领头的原幽冥教修士,抬手放出一团带着寒气的魔气,居然硬生生把火势压了下去,其他魔修则用魔气编织成网,把未燃尽的火星兜住,很快就把山火扑灭了。看着毫发无损的山林,村民们愣了半晌,才想起给魔修们道谢。
真正让“官家魔爷”这个称呼传遍民间的,是那场惊心动魄的山体滑坡。
南方云雾山脚下的石家村,一夜暴雨后,后山突然发生滑坡。巨石裹挟着泥土,瞬间冲毁了村头的几间民房,五六个村民被埋在下面,其中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村里的壮丁们拿着锄头铁锹,急得满头大汗,可面对千斤重的巨石,根本无从下手。
就在这时,一支正在附近执行灵脉勘探任务的魔修小队赶来了。领头的是尸傀门的弟子石敢当,他那张脸因为早年修炼留下了一道狰狞的疤痕,加上常年操控铜尸,身上总带着几分阴寒气,村里人私下都叫他“骷髅老爷”,见了他都绕着走。
可那天,石敢当二话不说,挥手放出两具铜尸。那两具铜尸力大无穷,却又异常灵巧,在石敢当的指挥下,小心翼翼地搬开压在村民身上的巨石,生怕用劲太大伤了人。石敢当则蹲在废墟旁,用魔气轻轻托起压在孩子身上的木板,一点点把孩子从缝隙里抱出来。
当最后一个被困的老奶奶被救出来时,石敢当的官服已经沾满了泥土,脸上的疤痕被汗水冲刷得更明显了,可他看着老奶奶平安无事的样子,咧开嘴笑了笑,露出一口白牙。
孩子的父母扑通一声跪在石敢当面前,磕了好几个头,眼泪止不住地流:“多谢仙长!多谢仙长救命之恩!”
石敢当连忙把他们扶起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别叫仙长,我是灵务总局的公务员,这是我该做的。”
几天后,石家村的村民们凑钱做了一面鲜红的锦旗,上面绣着四个金灿灿的大字——“魔道仁心”。村民们敲锣打鼓,一路从石家村走到了几十里外的灵务分局,把锦旗亲手送到了石敢当手里。这件事很快被《大周日报》报道,“官家魔爷”的称呼也跟着传遍了大街小巷。
渐渐地,民间对魔修的态度彻底变了。
在集市上,以前见了魔修就躲的商贩,现在会主动招呼:“官爷,要不要来点刚摘的灵果?”;在田埂上,魔修用魔气帮农民除虫,农民会笑着递上一壶水;甚至在私塾里,先生会给孩子们讲“骷髅老爷救村民”的故事,告诉他们:“判断一个人好不好,不是看他修炼的是仙法还是魔功,而是看他做了什么事。”
有一次,几个外地来的修士,见石敢当长得吓人,以为他是魔头,想出手“除魔”,结果被石家村的村民们围了起来:“你们别搞错了!这是救过我们村子的石官爷,是好人!” 最后还是石敢当出面解围,才没闹出事来。
更有意思的是,民间还出现了不少关于“官家魔爷”的趣闻。有人说,某个合欢宗的女修,用温和的幻术帮失眠的老人入睡;有人说,某个血影门的修士,用凝血术救了难产的产妇;还有人说,尸傀门的修士用铜尸帮村里盖房子,又快又结实。这些故事越传越广,让魔修在民间的形象,从“凶神恶煞的魔头”变成了“样子古怪但心地善良的官爷”。
御书房里,周玄翻看着各地报上来的民情汇总,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百姓对魔修的好评,还有各地送锦旗、写感谢信的事迹。他放下汇总表,感慨万千地对王德福说:“你看,老百姓最实在了。你对他们好,他们就认你;你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就拥护你。什么正魔之分,什么道统之争,在柴米油盐、安居乐业面前,都是虚的。”
王德福笑着点头:“陛下说得对!以前百姓怕魔修,现在却把他们当成亲人一样,这就是民心所向啊!”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周玄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万里无云的天空,眼神坚定,“朕花这么大心思改造魔修、融合仙魔,不是为了争什么正魔正统,就是为了让天下百姓能安居乐业。现在看来,朕做到了。”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一丝自豪:“当百姓们主动给魔修送锦旗,当孩子们不再害怕穿黑官服的魔修,当‘官家魔爷’成为一个亲切的称呼时,就说明大周对魔教的改造和融合,真正在社会的土壤里扎下了根。这比打赢任何一场仗、签下任何一份盟约,都更有说服力,也更能让朕的江山稳固!”
远处的石家村,石敢当正带着铜尸帮村民们修缮被滑坡损坏的房屋。阳光洒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村民们围着他说说笑笑,场面温馨而和谐。民心的转向,就像一股温柔而强大的力量,悄然推动着大周走向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