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5章 带着泪渍的答卷-《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夜色渐深,宣政殿内的烛火不知换过了几轮。

  众臣虽疲惫,却仍是判笔不停。

  其间,又陆续有几份策问答得出彩的试卷被挑出,呈送到李彻案头。

  李彻一一细览,分别给出了‘中上’、‘上’等评价,但再未有如林清源那篇般,让他毫不犹豫批下‘上上’之作。

  其余臣子也是差不多,陛下已经给出了判罚标准,所以文章不以辞藻华丽为高,而是以观点取胜,答案大多中规中矩。

  其实也不能怪这些考生,毕竟判卷的人就是官和君,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敢帮着百姓骂官、骂皇帝的勇士毕竟是少数。

  陶潜年事已高,精力已不如年轻人,加之有些老花眼,阅卷速度稍慢。

  他揉了揉酸涩的眼角,取过下一份卷子。

  刚入手,指尖便触到卷面空白处有些许异样的凹凸感。

  他凑近烛光仔细一看,又用手摸了摸,确认那是干涸的水渍晕染开的痕迹,使得纸张微微起皱。

  “嗯?”陶潜不由得眉头一皱。

  科场规矩,卷面务必整洁。

  这空白处的水渍,虽未污损字迹,算不得‘大污’,但终究是留下了痕迹,属于卷面不洁。

  若是严按照规矩,此类卷子即便内容尚可,也当降等处理。

  若遇苛责之上官,直接判入‘下下’等亦不为过。

  “可惜了......”

  陶潜心中暗叹一声,便欲将这份卷子归入不合格之列,手腕都已抬起。

  然而,就在卷子即将离手的瞬间,他的目光无意间扫过了卷首那三道逻辑题的答案。

  【四支】、【朝下】、【三十九岁】。

  陶潜的动作瞬间僵住,瞳孔微微一缩。

  全对?!

  这三道刁钻古怪的逻辑题,竟全数答对?!

  此次科举,逻辑题并不直接计入总分,只在两位考生其他成绩完全相同时,作为区分排名的参考。

  但其难度众人有目共睹,即便是那些策问得了‘上’评的考生,也罕有能三道题全部答对者。

  此人逻辑题能得满分,至少证明其思维敏捷,有急智。

  “或许......此子只是不慎污了卷面?”

  陶潜心中一动,起了爱才之心,改变了主意。

  无论如何,先看看此人的策问写得如何,再下定论不迟。

  他重新铺开卷子,将目光投向最后的策问部分。

  这一看,浑浊的一对老眼如同被磁石吸住,再也挪不开眼。

  起初,他还能保持冷静审阅的姿态。

  但越往下读,呼吸便越是急促,昏花的老眼越来越亮,持卷的手甚至开始微微颤抖。

  文中源自田野乡间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饱含血泪的控诉与近乎悲鸣的呐喊,毫不掩饰对官僚体系的质疑。

  一字一句,仿佛带着千钧重量,重重敲击在他这位老臣的心坎上。

  这已不是一篇策问,更像是一篇为民请命的血书!

  读到激愤痛切之处,陶潜仿佛能看到那书写者一边流泪一边挥毫的模样。

  而那卷面上的泪痕,此刻在他眼中,已不再是污迹,而是至诚至性之情的烙印。

  “啪!”

  陶潜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拍案几,霍然起身。

  由于动作过猛,他身形不禁晃了一晃,引得周围几位大臣一阵担忧。

  “陶老慢着些。”

  霍端孝和诸葛哲连忙起身搀扶。

  但陶潜浑然不顾,抓起那份带着泪痕的考卷,步履踉跄地冲向御阶。

  李彻正专注于手中一份卷子,被陶潜的动静惊动,连忙关切道:“陶老,何事如此急切?当心脚下,莫要摔着了!”

  陶潜却已来到御案前,也顾不得太多礼节,双手将那份考卷高高举起:“陛下!陛下!此文......此文您一定要看!老臣......老臣......”

  李彻见他如此情状,心知必有非凡文章出现。

  他接过卷子,入手便觉纸张有些异样。

  目光落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带着泪痕的卷面。

  只是这一眼,李彻心中便是一动,嘴角不由微微勾起一丝弧度。

  是他!

  正是他苦等多时的答卷!

  “陶老莫急,朕这便看。”李彻安抚了一下激动不已的陶潜,深吸一口气。

  怀着前所未有的期待,开始阅读这份早已在他心中挂了号的策问。

  【陛下垂问君、民、世家之要。

  草茅寒士,斗胆妄言:三者之中,民最众,亦最苦,却最真!】

  李彻轻吸一口气,面露震惊之色。

  不愧是自己看中的人,一点铺垫都没有,直接大胆表明态度。

  民为重!

  李彻侧目看向陶潜,心中有了计较。

  怪不得陶老如此激动,他本就是农学泰斗,是整个大庆除了自己之外,最赞成民主的人。

  换个时代,那就是革命先锋。

  看到如此大胆的开篇,陶老自然是喜不自胜,全力推荐。

  李彻凝气,往下看了下去:

  【纵观青史,王朝更迭如四季轮转。

  唯有田间农人,市井小贩,边关士卒等百姓,始终如一。

  所求者何?不过一餐饱饭,一身暖衣,一屋避雨,一条活路矣。

  何人能令其活,便认谁为君主。

  故学生私以为,千载光阴,天下可无特定之君,无特定之官,无特定之世家,却不可无生生不息之百姓!

  天下,实乃百姓之天下!】

  李彻读到这里,只觉得脑海一阵清明。

  这文章毫无词藻堆砌,甚至近乎于白话文,但其中的情真意切却是扑面而来。

  是他,绝对是那位学子!

  若无在底层生活的经验,是写不出如此接地气,又切入中心的文字的。

  自古套路留不住,唯有真诚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