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三国:智引玄德秦牧遇月英定荆襄》

  秦牧却未留意她的异样,只顾埋首享用她烹制的点心,风卷残云般吃了个酣畅。

  午后暖阳慵懒,酒足饭饱后,倦意便悄然袭来。

  见诸葛亮迟迟未至,秦牧打着哈欠道:

  \"诸葛姑娘,我这会实在困倦,借你这草堂小憩片刻可好?\"

  \"?\"

  诸葛玲一时怔住。

  这位秦军师倒是不客气,吃饱喝足不说,竟还要在她家安寝。

  怎的这般自来熟...

  她暗自腹诽,却又不敢推拒,只得挤出笑容:

  \"秦军师若乏了,请自便。\"

  \"那就叨扰了。\"

  秦牧舒展筋骨,大剌剌往竹榻上一躺。

  不多时,轻微的鼾声便响了起来,显是睡得香甜。

  诸葛玲不敢惊扰,只得轻手轻脚退出草堂。

  \"这诸葛亮究竟有何能耐,竟让兄长亲自来寻?\"

  \"不但饮宴作乐,此刻竟索性睡下了...\"

  随侍的秦艾小声嘟囔,满脸困惑不解,却也只得在旁静候。

  他自然不知,兄长要见的这位,是何等经天纬地之才。

  诸葛孔明。

  卧龙先生!

  正史上辅佐刘备开创蜀汉基业的第一功臣!

  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为刘氏江山殚精竭虑,最终鞠躬尽瘁,成为千古流芳的一代贤相。

  从某种意义来说,秦牧如今的位置,原本该属于诸葛亮。

  他深信自己能比孔明做得更出色。

  但这绝不意味着,刘备就不需要这位卧龙了。

  《卧龙初遇》

  暮色渐沉,草堂外马蹄声稀。

  诸葛玲在院中来回踱步,时而望向内室,时而盯着山路尽头,指尖不住地绞着衣角。

  “日头都落了,阿亮怎还不归?”

  “那位秦军师更是古怪,一觉睡到此刻……莫非真要在此过夜?”

  正心焦时,忽闻车轴吱呀作响。

  虬枝掩映处,一青衫少年驾驴车而来,正是诸葛亮。他见草堂外甲士林立,眉峰猛然一蹙。

  “来者止步!”周仓横刀喝止。

  诸葛玲赶忙上前:“将军容禀,此乃家弟孔明,正是秦军师要见之人。”

  周仓狐疑地审视片刻,这才侧身放行,手却始终按在刀柄上。

  “阿姐,这些兵卒从何而来?”诸葛亮压低嗓音,“那秦军师又是何人?”

  姐弟二人避至院角,待诸葛玲将前情尽述,诸葛亮瞳孔骤缩——

  “刘备帐下的秦子璟,专程来寻我?!”

  诸葛玲抿唇点头:“初知他身份时,我也骇得不轻。”

  晚风掠过竹林,掀起少年郎君半幅衣袂。他望向烛火摇曳的草堂,喉结微微滚动。

  诸葛亮眼波流转,百思不得其解。

  他按下心中疑惑,急忙询问秦牧身在何处,欲当面拜会。

  诸葛玲朝屋内撇了撇嘴:\"还在里头呢~\"

  诸葛亮闻言一怔,探头望去,只见秦牧正躺在竹榻上酣睡。

  \"这秦军师竟在我家睡着了?\"他难以置信地望向姐姐。

  \"何止是睡,还吃喝不客气呢...\"诸葛玲无奈叹息。

  诸葛亮暗暗吸气,眼中闪过惊疑之色。

  他实在想不通,这位盛名在外的谋士为何会屈尊造访自己这山野之人。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他整了整衣冠,迈步进屋,对着竹榻拱手道:

  \"在下诸葛亮,不知秦军师光临寒舍,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竹榻上的秦牧翻了个身,仍在熟睡。

  诸葛亮提高声音又道:\"诸葛亮拜见秦军师。\"

  秦牧再度翻身,毫无醒转之意。

  诸葛亮喉头微动,正欲再次开口,却被秦艾眼色制止。

  他只得咽回话语,静立榻前等候。

  一炷香过去。

  诸葛亮站得浑身不自在,神色愈发尴尬。

  秦牧毫无察觉,身后的诸葛亮正悄然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

  此计实则是借鉴了诸葛亮的故智。昔年刘备三顾茅庐时,卧龙先生也是这般假寐,让刘关张三人在门外苦候多时。

  这般作态,既为试探来者诚意,更为确立出山后的地位。须知来之不易之物,方显珍贵,才知珍惜...

  如今秦牧\"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将诸葛亮当年的把戏原样奉还。他要颠倒主客,让卧龙先生成为登门求见之人。

  用意不言自明——定要诸葛亮主动央他引荐,好为刘备效犬马之劳。

  估摸着时辰差不多了,秦牧假意哈欠连天,懒洋洋地支起身子,随口吟道: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此诗一出,秦艾不禁愕然。心道兄长这是唱的哪出,睡醒还要先赋诗一首?

  诸葛亮却心头剧震,面色陡变。这《梁父吟》分明是他平日醒时自吟之作,除却亲友鲜有人知。眼前这位秦军师从何得知?

  望着这位睡眼惺忪的奇人,诸葛亮眼中燃起浓浓兴味。

  \"这位公子是...\"

  秦牧故作茫然地望向诸葛亮。后者这才回过神来,连忙拱手作揖:

  \"山野之人诸葛亮,见过秦军师。\"

  秦牧佯装不悦,责备地看向弟弟:\"小艾,诸葛先生驾到,怎不早些唤醒我?\"

  秦艾只得暗自叫苦,这口黑锅算是结结实实背上了。

  “大哥你之前不是说过嘛,吃饭睡觉比啥都重要,就算天帝来了也别想吵醒你,我哪敢喊你起来呀...”

  “孔明也是刚到,稍候片刻无妨。”

  诸葛亮深谙人情世故,立刻笑着打圆场,替秦艾解围。

  秦牧本就在做戏,自然不会真怪秦艾。见诸葛亮这么说,便借坡下驴揭过此事。

  “诸葛公子别站着,快请坐吧。”

  “小艾,发什么呆呢?赶紧给诸葛公子上茶。”

  秦牧反客为主,俨然化身主人招待起诸葛亮。

  诸葛亮一时恍惚,暗想:这明明是我家,怎么我倒成客人了?

  秦艾也呆住了,手足无措地站在原地。

  还是守在门外的诸葛玲反应快,赶紧重新奉上茶点,化解了这场尴尬。

  诸葛亮轻抚茶盏,正思忖着如何开口。

  “诸葛公子,逝者已矣,还请节哀。”

  秦牧却抢先道破诸葛玄病逝之事。

  诸葛亮瞳孔骤缩,难掩震惊。

  当初诸葛玄离世时,恰逢襄阳城易主,局势动荡危险。

  姐弟俩便未对外声张,只简单操办了丧仪。除徐庶等至交外,根本无人知晓此事。

  更何况诸葛玄并非显赫人物,他的死讯在襄阳城不过一粒微尘。

  如此隐秘之事,眼前这位秦子璟竟了如指掌?

  诸葛亮猛地转头看向诸葛玲。

  堂下的诸葛玲同样惊诧,立刻摇头示意自己从未向秦牧提及此事。

  “这位秦先生,当真深不可测...”

  诸葛亮暗自惊叹,对秦牧又添三分敬意。

  表面上仍保持镇定,郑重向秦牧致谢。

  “你们诸葛氏在徐州琅琊世代望族,家底丰厚。想来公子与令姐从前过的都是富贵日子吧。”

  正值曹操二次攻打徐州,为报杀父之仇纵兵屠城,致使诸葛家族百年基业付之一炬。族人死的死,散的散,你们姐弟只得流落荆州。

  异乡漂泊,想必清贫度日。如今叔父去世,更是孤苦无依,仅靠几亩薄田勉强度日。

  今日我特备些许钱粮,略表心意,还望诸葛公子笑纳。

  说罢,秦牧便命周仓带人往院中搬运钱粮。他看似关切的一番话,却将诸葛家与曹操的血海深仇重新揭开。

  诸葛亮闻言神色骤变,眼中浮现复杂之色。

  惊的是秦牧竟对自己身世遭遇了如指掌;感的是素不相识却雪中送炭;恨的则是当年徐州 ** ——祖宅化为焦土,族人四散飘零,自己从锦衣玉食的世家子沦为躬耕垄亩的布衣。

  这份刻骨之仇,正是秦牧替刘备招揽诸葛亮的关键筹码。史载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固然因敬重其仁德、心系汉室,但这血仇亦为重要缘由。

  然而,更关键的因素在于,刘备始终高举着抗击曹操的大旗。

  作为昔日曹操血洗徐州的受害者之一,诸葛亮心中不可能对曹操毫无恨意。

  因此,辅佐刘备,讨伐曹贼,复兴汉室,便成了诸葛亮理所当然的选择。

  秦牧正是要抓住这一点,引导诸葛亮主动表达投效刘备的决心。

  “多谢秦军师关照,亮与家姐在此谢过。”

  诸葛亮拱手致谢,随后感慨道:

  “未曾想,亮区区一介布衣,秦军师竟对在下的过往如此了解。”

  “军师所言极是,若非当年曹贼在徐州大开杀戒,我诸葛家也不会家道衰败,亮与家姐更不会漂泊异乡,过着清贫的日子。”

  秦牧目光微斜,从诸葛亮的言语神情间,读出了那份深藏的愤恨。

  “诸葛公子不必感伤。”

  “秦某必将竭尽全力,辅佐主公刘玄德,铲除各地逆贼,早日平定天下,重振汉室江山。”

  “依公子之才,相信用不了多久,便可重返徐州,光耀门楣。”

  秦牧为他描绘了一幅恢宏画卷——

  剿灭汉贼,统一四海,复兴汉室,荣归故里,振兴家族……

  只字未提招揽之意,却字字直击诸葛亮内心深处,点燃了他潜藏的热血豪情。

  “秦军师,我们姐弟……当真还能回到故乡吗?”

  诸葛玲情绪激动,脸上浮现出惊喜交加的神色。

  对她而言,什么家国大义,什么复兴汉室,这些宏图伟业并非她所在意的。

  唯有落叶归根,重返琅琊故土,在父亲坟前祭拜,才是她此生最大的心愿。

  “这是自然,秦某一向言出必行。”

  “如今主公正攻下襄阳,下一步便是夺取江陵,掌控整个荆州。”

  “继而东进江东,西取巴蜀,席卷长江流域,占据半壁河山。”

  “待时机成熟,三路大军北上中原——西路取关中陇右,中路攻河洛腹地,东路收复徐淮故土。”

  “天下可定,汉室可兴!”

  “时机成熟之日,你们姐弟自可重返故土。”

  秦牧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将改良后的《隆中对》娓娓道与诸葛亮。

  诸葛亮闻言,面露震撼之色,心中仿佛展开一幅恢弘图景。

  “亮苦思已久,刘使君出身寒微,何以能扭转乾坤,匡扶汉室江山?”

  “今闻秦军师高论,豁然开朗,如拨云见日!”

  “秦军师真乃刘使君之张良再世!”

  诸葛亮连连赞叹,眼中满是敬服。

  他虽年少,尚未能构思出《隆中对》这般宏图,但天赋卓绝,轻易便领会了秦牧谋略的精妙之处。

  见时机成熟,秦牧知晓铺垫已足,遂起身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