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笔驿(李商隐)-《每日一诗》

  《筹笔驿》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筹笔驿怀诸葛,叹英雄之运舛

  在大唐宣宗大中九年,李商隐随着柳仲郢踏上还朝之路,途经利州绵谷那闻名遐迩的筹笔驿。此地,因诸葛亮昔日在此筹谋军事而得名,岁月悠悠,往昔的烽火硝烟虽已散去,但其留下的厚重历史气息,依然弥漫在每一寸土地之上,令李商隐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看那四周的猿猴在山林间跳跃啼鸣,飞鸟在空中盘旋翱翔,它们的眼神中似乎还留存着对诸葛亮当年军令的敬畏之情。想当年,诸葛丞相军令如山,威严赫赫,即便是这些灵慧的生灵,历经了悠悠岁月,仿佛依然能够感受到那军令的肃杀之气。而天空中的风云,也似通人意,常常聚集在昔日蜀军的营垒栅栏之上,像是忠诚的卫士,年复一年地守护着这片曾经充满热血与壮志的地方。那残垣断壁,在风云的笼罩下,更显庄严肃穆,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每一块石头,每一寸土地,都似乎承载着诸葛丞相的智慧与谋略,见证着他为兴复汉室而殚精竭虑的身影。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遥想诸葛丞相,他智谋超群,在这筹笔驿中,手持羽扇,运筹帷幄,那如神来之笔的军事部署,一次次令敌军闻风丧胆。他曾以非凡的胆略和卓越的智慧,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又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一心只为实现兴复汉室的宏图大业。然而,命运却似乎总在捉弄英雄。尽管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那懦弱的后主刘禅,在邓艾大军兵临城下之时,竟轻易地放弃抵抗,乘坐传车,出城投降。一个 “徒令”,饱含着诗人对诸葛亮壮志难酬的深切叹惋;一个 “终见”,则道出了历史结局的残酷与无奈。李商隐站在这片土地上,仿佛能看到当年诸葛丞相那落寞而又不甘的背影,心中涌起无尽的悲哀。他深知,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才华与努力,有时在命运和时势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与无力。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诸葛亮之才,足以与古代名相管仲、乐毅相媲美,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他的智慧与谋略,他的治国安邦之能,在那个乱世之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蜀汉的天空。可是,命运的车轮无情地转动,关羽大意失荆州,兵败身亡;张飞被部下所害,英年早逝。失去了这两位忠勇无比的臂膀,诸葛亮纵有回天之力,又能怎样呢?他只能独自扛起兴复汉室的重任,在艰难险阻中苦苦支撑。李商隐对诸葛亮的遭遇深感同情,他从诸葛亮的命运中,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己空有一腔才华,却在这晚唐的乱世之中,仕途坎坷,报国无门。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这是英雄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往昔,李商隐在成都锦里路过武侯祠时,怀着崇敬之心,在祠庙中吟诵起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喜爱的《梁父吟》。那一刻,他仿佛穿越时空,与诸葛丞相的英灵对话。他感受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时的壮志豪情,也体会到了他一生功业未竟的深深遗憾。如今,站在筹笔驿,这种遗憾之情在他心中愈发浓烈。他恨那历史的风云变幻,恨那命运的不公与无常,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像诸葛亮那样驰骋疆场,建功立业。这 “恨有余”,不仅仅是对诸葛亮的缅怀与惋惜,更是诗人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悲愤与不甘。在这筹笔驿的残迹前,李商隐的思绪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他用手中的笔,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筹笔驿》,让后人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沧桑与无奈,以及诗人内心深处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命运的深沉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