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暮雨送李胄 / 赋得暮雨送李曹(唐代 韦应物 着)-《每日一诗》

  《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楚江,这条流淌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长河,在那一刻,被一层薄薄的、细腻的微雨轻轻笼罩。雨丝如织,轻轻拂过江面,带来一丝丝凉意,也增添了几分朦胧与诗意。江面上,波光粼粼,雨珠与江水交织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笔触,在这广阔的天地间勾勒出一幅幅细腻入微的景致。

  建业城,这座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怀的古城,在暮色四合之时,正悠悠地敲响着暮钟。那钟声,深沉而悠远,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钟声与雨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和谐与宁静,让人心生敬畏,也让人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温暖与安慰。

  雨丝繁密,如同天空洒下的无数细针,轻轻地落在江面上,落在船帆上,也落在行人的肩头。船帆在这样的雨中,显得格外沉重,仿佛承载了太多的思念与离愁。船儿在江面上缓缓前行,每一次摇曳都似乎在诉说着离别的故事。而那天空,也因为雨幕的遮挡,变得昏暗而深邃,仿佛连鸟儿也感受到了这份沉重,飞得格外迟缓,似乎在留恋着什么,又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长江,这条中华大地的母亲河,在流向海门的过程中,展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壮阔与深邃。海门,作为长江的入海口,更是充满了神秘与未知。在那一刻,海门深不见底,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一切,也孕育着一切。江边的树木,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更加郁郁葱葱,每一片叶子都饱含着雨滴,闪烁着晶莹的光芒。这些树木,就像是大地的守护者,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也守望着每一个过往的行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送别老朋友的心情变得格外复杂。离别,总是让人心生伤感,但在这份伤感中,又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深情与不舍。诗人与老朋友相送于江边,彼此间的情谊如同这江水一般,深厚而绵长。他们相互倾诉着彼此的心声,也相互鼓励着对方。在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所有的忧愁与烦恼都被这份深情所融化。

  然而,离别的时刻终究还是到来了。诗人看着老朋友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悲伤。他忍不住泪水盈眶,沾湿了衣襟。那泪水,就像江面上的雨丝一样,细腻而绵长,每一滴都承载着他对老朋友的思念与不舍。在这一刻,他仿佛能够感受到老朋友的每一丝情感波动,也仿佛能够听到老朋友在远方的呼唤。

  首先,从题目中的“暮雨”二字便可感受到一种朦胧、黯淡的氛围。暮雨,即傍晚时分的雨,它不仅带来了视觉上的模糊与朦胧,更在心灵上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不舍。这种氛围贯穿全诗,使得整首诗都沉浸在一种淡淡的忧伤之中。

  诗中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便点明了送别的时间与地点。楚江,即长江,在微雨的笼罩下显得更加宽广而深邃。建业,即今江苏南京,是送别之地。暮钟的响起,不仅标志着一天的结束,更预示着离别的到来。这两句诗以景起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场景之中。

  接着,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氛围。漠漠,形容水气迷茫的样子;冥冥,则形容天色昏暗。船帆在雨中显得沉重而缓慢,鸟儿也因天色昏暗而飞得迟缓。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离别的哀愁与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则进一步拓展了诗的意境。海门,即长江的入海处,这里用“深不见”来形容其深远与神秘。浦树,即江边的树木,它们在雨中显得更加青翠欲滴。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江边的景色,更通过“深不见”与“远含滋”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后的无限眷恋与不舍。

  最后,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相送之情无限深长,以至于泪水沾湿了衣襟,如同细雨般洒落。这里用“散丝”来比喻泪水,既形象又生动,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与不舍,又与前文的“暮雨”相呼应,形成了全诗意境的完美统一。

  《赋得暮雨送李胄》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哀婉的意境。诗人在诗中不仅描绘了江边的景色与离别的氛围,更通过情感的抒发与意象的运用,将内心的悲伤与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