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第二位员工:退休会计-《说好的摆烂,粉丝非要我当顶流》

  随着林碗的加入,工作室的宣传和日常事务逐渐走上了正轨,如同生锈的齿轮被注入了润滑剂,开始发出轻快而高效的运转声。然而,一个核心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并且日益凸显——钱。

  成立工作室需要初始投入,租赁新场地、基础装修、设备采购、员工薪资……每一笔支出都如同小溪汇入江河,虽然单看不多,累积起来却颇为可观。更重要的是,未来随着合作增多,收入渠道打开,如何管理这些资金,如何合理避税,如何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或者,用江城的话说,花在“不麻烦”的地方),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专业问题。

  林婉和林碗虽然能力出众,但在财务领域终究是门外汉。而江城本人,对数字的概念仅限于“系统奖励到账”和“桂香村点心价格”,让他去研究财务报表和税务筹划,不如让他去表演胸口碎大石——后者可能还省力点。

  招聘一位专业财务人员,迫在眉睫。

  但这一次的招聘,比寻找宣传更加棘手。娱乐圈的财务,往往与复杂的合同、模糊的报销、以及各种心照不宣的“操作”联系在一起,需要的是圆滑、变通,甚至在某些灰色地带游走的“能力”。而这,恰恰是江城工作室最想避免的“麻烦”。

  就在林婉对着招聘网站上一堆写着“精通娱乐圈财务运作”、“能处理复杂账务关系”的简历发愁时,赵伯,这位被返聘来负责初期行政和杂务的退休老会计,在某次核对装修费用清单时,看似无意地提了一句:

  “林助理,要是信得过我这把老骨头,财务这块……我或许还能再盯几年。”

  林婉当时正被一笔含糊其辞的灯具安装费弄得心烦意乱,闻言猛地抬起头,看向坐在对面、戴着老花镜、正用计算器飞快复核着一叠票据的赵伯。

  赵伯,全名赵德柱,六十五岁,之前在国企干了一辈子会计,退休金丰厚,子女有成。他出来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纯粹是闲得发慌,又看不惯现在年轻人毛手毛脚做账的样子”。他平时话不多,做事一丝不苟,甚至有些刻板,工作室初期那些琐碎的支出,被他整理得条分缕析,一分一厘都清清楚楚。

  “赵伯,您……愿意接手财务?”林婉有些惊喜,又有些犹豫,“可是,工作室以后业务可能会比较复杂,娱乐圈的账……”

  赵伯推了推老花镜,表情严肃地打断了她:“账就是账,哪行哪业的账,归根结底都是数字。有发票的,合规的,入账。没发票的,说不清的,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能入账。”他顿了顿,补充道,“我这个人,没什么大本事,就会死磕规矩。只要你们不怕我太古板,耽误了‘灵活操作’就行。”

  他这话里带着点自嘲,但眼神却清澈而坚定。

  林婉瞬间就心动了!死磕规矩?要的就是死磕规矩!江城工作室最不需要的就是“灵活操作”!他们要的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按规矩来,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未来的麻烦和风险!

  她立刻将赵伯的毛遂自荐汇报给了江城,并附上了赵伯整理的、堪称范本的初期账目明细。

  江城当时正在试吃“桂香村”模仿古籍复原的“莲叶羹”,汤清味雅,他很满意。听到林婉的汇报,他放下汤匙,只问了一个问题:

  “他,能让账本看起来,不麻烦吗?”

  林婉立刻保证:“绝对能!赵伯做的账,清晰得像教科书,保证您一眼就能看明白钱花哪儿了,赚哪儿了,绝不会有任何糊涂账!”

  “嗯。”江城点了点头,“那就他。”

  于是,连正式的面试都省了,工作室的第二位员工,退休老会计赵德柱,正式走马上任,担任财务兼行政总管,主要负责管钱和……盯着所有人别乱花钱。

  赵伯的加入,立刻让工作室的运转模式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了严格的财务流程。所有支出,无论金额大小,必须提前申请,附上详细说明和至少三家比价(如果可能的话),经林婉或林碗审批后,再由他复核无误,方可支出。报销单据必须齐全,时间、事由、金额、经手人缺一不可,连江城买点心的开销,都被要求附上“桂香村”的明细小票(后来在林碗的争取下,鉴于这是老板的“日常能量补给”,特批了月度定额,但仍需记录)。

  起初,林碗还有些不适应,觉得有些繁琐。但很快,她就发现了这样做的好处。所有资金流向一目了然,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和糊涂账,更重要的是,这种严谨从根本上杜绝了未来可能出现的财务纠纷和税务风险——要知道,在娱乐圈,因为财务不清不楚而翻车的明星可不在少数。

  赵伯不仅管支出,也开始规划收入。他仔细研究了江城现有的几个代言合同和合作意向,评估了付款周期和税率,开始为工作室制定稳健的现金流计划和税务筹划方案。他的原则是:该缴的税一分不能少,不该缴的税一分不能多,一切以法律法规和合同条款为准,绝不搞小动作。

  有一次,一个合作方试图在合同付款条款上玩文字游戏,将“收到发票后30个工作日内付款”悄悄改成了“收到发票且我方确认无误后30个工作日内付款”,试图无限期拖延支付。

  这份合同送到赵伯这里复核时,他戴着老花镜,用红笔将那行小字重重圈了出来,对林婉说:“这个‘且我方确认无误’是陷阱。告诉他们,要么按标准条款来,要么这合作就算了。我们工作室,不赚这种扯皮的钱。”

  林婉将意见反馈过去,对方起初还想狡辩,但在赵伯引经据典、搬出合同法相关条款后,最终悻悻地改回了标准条款。

  这件事传到江城耳朵里,他正在吃赵伯严格按照预算采购回来的、性价比极高的某品牌酸奶。

  他点了点头,评价道:“嗯,省心。”

  赵伯的存在,就像给工作室这艘刚刚启航、风格另类的小船,加上了一个沉稳无比的压舱石。他或许不懂娱乐圈的光怪陆离,但他懂得数字的严谨和规则的重量。他用最传统、最“古板”的方式,为江城那个“怕麻烦”的核心诉求,构建起了一道坚固的财务和合规防火墙。

  而赵伯自己,对于这份新工作也颇为满意。环境舒适,没人逼他加班,老板事儿少(只要别动他的点心预算),还能发挥余热,跟数字打交道让他觉得充实。偶尔,他还能凭借多年的人生阅历,给林婉和林碗一些工作上的建议。

  工作室的团队,至此凑齐了最关键的三块拼图:

  怕麻烦但身怀绝技的老板,

  精通传播且深谙老板习性的宣传,

  以及,死磕规矩、确保船不会翻的财务。

  一个看似奇葩,却意外地稳固、高效,且高度契合老板“省力”哲学的团队,正式成型。

  江城看着这各司其职、运转良好的小团队,安心地躺回了他的沙发。

  看来,以后可以更理直气壮地……“摆烂”了。

  毕竟,专业的事,已经交给了专业的人。

  而他,只需要负责继续做那个独一无二的、怕麻烦的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