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紧急任务
沈隽博士离开后,康复中心似乎恢复了往日的节奏,但某些东西已经悄然改变。顾锦城和宋墨涵之间,那层薄薄的窗户纸虽未彻底捅破,但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与日俱增。顾锦城的康复训练更加刻苦,目标明确——不仅要重新站立,更要恢复足以肩负起职责的体魄,去兑现那个月光下的无声誓言。
然而,命运的考验总是不期而至。
---
一周后的周二下午,康复中心紧急会议室的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来。墙上投影显示着邻省山区受灾地区的卫星图,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已导致多处道路中断,数个村庄成为孤岛。
“伤亡情况不明,但根据前方传回的消息,情况不容乐观。”院长神色严肃,“当地驻军和医疗队已第一时间投入救援,但急需增援经验丰富的战创伤康复专家,特别是擅长脊柱和神经损伤的专家。”
名单上报时,宋墨涵毫不犹豫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她清晰地知道,这种极端环境下的救援,正是她专业价值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对顾锦城一直信奉的“军人使命”的一种呼应。
散会后,宋墨涵直接去了康复训练室。顾锦城正满头大汗地进行负重训练,脊背挺直如松。她站在门口看了片刻,才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去。
“锦城,有任务。”她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静专业,“邻省突发山洪泥石流,我需要随医疗队前往增援。”
顾锦城缓缓放下器械,转过身来。汗水沿着他棱角分明的脸颊滑下,他的目光紧紧锁在宋墨涵脸上,仿佛要从她故作平静的表情中读出更多信息。
“多长时间?”他声音低沉。
“暂定一周,但要看具体情况。”宋墨涵递过毛巾,“你的康复计划我已经安排好,由李医生接手。关键阶段的训练不能停。”
顾锦城没有接毛巾,而是直接抓住她的手:“危险吗?”三个字问得直白而有力。
宋墨涵没有回避他的注视:“山区地形复杂,降雨还在继续,但救援队伍有充分准备。这是我的工作,就像你当年接到命令奔赴战场一样。”
顾锦城沉默片刻,最终只是重重地点头:“什么时候出发?”
“明天清晨。”
----
出发前夜,宋墨涵特意来到顾锦城的病房做详细交代。窗外夜色深沉,病房内只亮着一盏床头灯,勾勒出他棱角分明的侧脸和紧抿的唇线。
“……你的康复数据我已经分析过了,现阶段重点是大腿肌群的力量恢复和平衡训练,切忌冒进。”宋墨涵递过一个文件夹,“这是详细计划。”
顾锦城接过文件夹放在一旁,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她:“墨涵,你知道我问的不是这个。”
宋墨涵轻轻叹了口气,走到他床边。她太了解顾锦城了,这个曾经在战场上无所畏惧的男人,此刻眼中闪烁的是不加掩饰的担忧。
“锦城,我受过专业的野外救援训练,而且这次是同大批救援人员一起行动。”她声音柔和了几分,“我向你保证,会格外小心。”
顾锦城放在膝上的手无意识地攥紧了病号服布料。山洪、泥石流——这些词汇对他而言,关联着太多战场之外同样残酷的自然威胁。一想到宋墨涵要深入那种危机四伏、通讯可能中断的区域,一种近乎本能的恐惧便攫住了他的心。这比他亲身面对枪林弹雨时更加煎熬。
“非去不可吗?”他的声音沙哑,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紧绷。
宋墨涵迎上他的目光,看到了那深不见底的眸子里翻涌的担忧。她的心微微一动,泛起酸涩的暖意。她主动伸出手,轻轻覆盖在他紧握的拳头上:“那里有需要帮助的人。就像当初你需要我一样。”
“呼叫即救护,上车即入院”——这是联勤保障部队医院秉持的保障理念,而作为战创伤康复专家,宋墨涵比谁都清楚早期干预对伤员预后的决定性作用。
顾锦城深吸一口气,试图压下胸腔里的翻涌。他反手握住她的手,力道很大,仿佛要通过这种方式将她的安危与自己紧密相连:“注意安全。一定要完好无损地回来。”千言万语,最终化作最朴素的叮嘱。
“我会的。”宋墨涵承诺道,另一只手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你在这里,也要好好的。等我回来,我要看到你的步态更稳一些。”
顾锦城郑重地点头:“我等你。”三个字,重若千钧。
---
次日清晨,医疗队冒雨出发。康复中心门口,顾锦城坚持坐着轮椅前来相送。雨幕中,宋墨涵穿着雨衣,回头看了他一眼,眼神交汇,一切尽在不言中。
那一刻,顾锦城无比渴望自己能站起来,像一个真正的战士那样护送她,或者与她并肩同行。
途中,宋墨涵翻阅着灾区资料。到达集结点后,医疗队接到了具体任务:前往灾情最严重的凤台村建立临时医疗点。由于道路被毁,他们只能徒步前行,医疗器械和药品由官兵们肩扛手抬。
医护人员全流程融入战场救护链路,参与伤员搜救、检伤分类、重症伤员急救复苏等联合救治任务。宋墨涵作为康复专家,主要负责创伤后脊柱、神经损伤的评估和固定,防止二次伤害。
泥泞的山路异常难行,雨水模糊了视线。宋墨涵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进,脑海中却不合时宜地浮现出顾锦城进行步态训练时坚毅的表情。他那句“我等你”在耳边回响,成为支撑她前行的力量。
经过数小时艰难跋涉,终于抵达凤台村。眼前景象令人揪心:泥石流冲毁了半数房屋,幸存者们聚集在高处,眼神空洞。临时医疗点设在相对完好的村小学内,伤员源源不断被送来。
宋墨涵立刻投入工作。她凭借精湛的专业知识和过人的冷静,处理着各种复杂的伤情。一位被坍塌房屋压砸导致脊柱损伤的老人,经过她的科学固定和初步处理,疼痛明显缓解。
“谢谢您,医生。”老人虚弱地说。
宋墨涵轻轻摇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
救援工作进行到第三天,宋墨涵已经连续工作超过四十小时。深夜,她终于有机会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稍作休息。雨水敲打帐篷的声音不绝于耳,她拿出手机,发现竟有一格微弱的信号。
她立刻编写了一条简短的信息:“安,勿念。”收件人是顾锦城。
几乎同时,手机震动,竟是顾锦城发来的信息:“一切可好?我今日已能扶墙行走十步。”文字后附着一张照片——昏暗的灯光下,他扶着墙壁站立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却异常坚定。
宋墨涵眼眶发热,回复道:“为你骄傲。救援顺利,勿忧。”
她不知道的是,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康复中心,顾锦城正盯着手机屏幕,直到收到她的回复,紧绷的神情才略微放松。他将手机贴在胸口,仿佛这样能离她更近一些。
“宋医生,有新伤员!”帐篷外传来呼喊。
宋墨涵立刻收起手机,重新披上白大褂。临时医疗点里,几位参与救援的战士因二次滑坡受伤,其中一人左腿被石块压砸,可能伴有神经损伤。
宋墨涵蹲下身,仔细检查伤员的腿部和足部运动感觉功能。“能动一下脚趾吗?有感觉吗?”她专业而温和地问道。
“伤情评估快捷高效,能为战创伤救治赢得宝贵时间。”在战场或灾害救援中,早期专业干预至关重要。
处理完伤员,天边已泛起鱼肚白。宋墨涵毫无睡意,她想着顾锦城发来的照片,心中充满复杂的情绪——既有为他康复进展感到的喜悦,也有不能陪伴他身边的遗憾,更有对未来的期待。
---
救援进行到第五天,一场突如其来的余震导致救援区域一侧山体再次滑坡,虽未直接冲击医疗点,但刚恢复不久的通讯彻底中断。
消息传回康复中心,虽然公开信息只是“通讯受阻”,但顾锦城从工作人员凝重的表情和零碎的信息中,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心理辅导室内,顾锦城第一次在陆文轩面前失控,拳头狠狠砸在墙上,骨节泛白:“我应该在那里的!我他妈就不该让她一个人去!”
无力感像毒蛇般噬咬着他的心。这种无力,比他当年在战场上负伤时更加强烈——至少那时,他还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还能与战友并肩作战。
陆文轩没有阻止他,任由他发泄,然后才缓缓开口:“锦城,你相信墨涵的专业能力吗?”
“当然相信!”顾锦城毫不犹豫。
“那你是否相信,她和你一样,清楚自己的职责和使命?”陆文轩平静地追问。
顾锦城沉默了。他太了解了,那种面对危险时的责任感和信念感。正是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让他们彼此吸引。
“真正的信任,是即使无法掌控局面,也相信对方能够应对。”陆文轩轻声道,“这也是爱的一部分。”
顾锦城深吸一口气,缓缓坐回轮椅。是的,他相信宋墨涵,就像她相信他一定能重新站起来一样。
焦灼等待了三十多个小时后,终于传来了通讯恢复、救援队伍全员安全的消息。顾锦城悬着的心才重重落下,整个人仿佛虚脱般靠在轮椅上。
---
在救援工作中,宋墨涵结识了当地女民兵连长何卫红。这位三十五岁的女性在灾难中失去了家园,却始终坚守在救援第一线。
“宋医生,又送来一位伤员,被落石砸中背部。”何卫红的声音沙哑却有力,她协助将伤员平稳抬上临时诊疗床。
宋墨涵迅速进行检查:“怀疑腰椎损伤,需要立即固定。”
何卫红熟练地递过夹板和绷带,眼神专注。在接下来的交谈中,宋墨涵了解到何卫红曾在部队服役八年,退伍后回到家乡担任民兵连长。这次灾害中,她组织村民转移,救出了十几位老人孩子,自己却因保护群众旧伤复发。
“你的腰伤不轻,需要休息。”宋墨涵为她检查后严肃地说。
何卫红却满不在乎地摆摆手:“没事,老毛病了。现在人手不够,我撑得住。”
宋墨涵不由分说地为她进行了神经松动和贴扎固定:“保护别人之前,先要保护好自己。”这句话,仿佛也是对她自己说的。
何卫红感激地看着宋墨涵:“宋医生,你们从那么远赶来帮助我们,让我想起了在部队时的日子。那时候,我们也经常执行各种任务。”
两位女性在艰苦的环境下结下友谊。何卫红的爽朗坚韧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让宋墨涵看到了另一种形式的坚守和责任。
“等灾后重建完成,欢迎你再来我们这里做客。”分别时,何卫红紧紧握着宋墨涵的手说。
“一定。”宋墨涵郑重承诺。
---
一周后,宋墨涵随医疗队凯旋。她瘦了些,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神依然清亮有神。回到中心的第一时间,她甚至没来得及换下沾满泥点的作训服,就直接去了康复训练室。
训练室里,顾锦城正背对着门口,在进行器械训练。夕阳的金辉透过窗户,洒在他汗湿的背脊和贲张的肌肉上,那努力挺直的背影,充满了力量感。
宋墨涵停下脚步,静静地看着。分别不过半月,却仿佛隔了许久。她看到他每一次用力的呼吸,看到他脖颈上凸起的青筋,也看到了他比离开时明显更加扎实稳健的动作。
仿佛心有灵犀,顾锦城缓缓停下了动作,转过身。当看到门口那个风尘仆仆却笑容温柔的身影时,他愣住了,随即,巨大的喜悦和安心如潮水般涌来。
他没有说话,只是扶着器械,尝试着,第一次在没有助行器的情况下,向着她,迈出了艰难却无比坚定的一步。步伐虽慢,却稳如磐石。
宋墨涵眼眶一热,快步上前,在他即将失衡的瞬间,稳稳地扶住了他的手臂。
两人相对而立,他的手紧紧抓住她的手臂,仿佛抓住失而复得的珍宝。周围的一切都模糊了,只剩下彼此眼中倒映的身影。
“我回来了。”宋墨涵轻声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顾锦城深深地望着她,千言万语在喉头滚动,最终化作一个用力到指节发白的拥抱。他将头埋在她的颈窝,嗅着她身上混合着消毒水和泥土气息的味道,哑声道:“欢迎回来。”
这个拥抱,超越了医患,逾越了性别,是历经生死考验后的信任依赖,是硝烟与药水交织出的铁血柔情。
---
夜幕降临,康复中心的花园里,星光再次洒落。这一次,顾锦城和宋墨涵并肩坐在长椅上,手紧紧相握。
“何卫红邀请我们灾后去她那里看看。”宋墨涵轻声说,“她说想当面感谢你。”
顾锦城挑眉:“感谢我?”
“感谢你培养了一位优秀的医生。”宋墨涵微笑,“我告诉她,恰恰相反,是那位医生从你这里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坚韧。”
顾锦城轻轻摩挲着她的手:“墨涵,当你身处险境时,我才真正理解了你每次看我冒险时的心情。”
宋墨涵靠在他肩上:“我们都选择了需要承担风险的道路,但这让我们的相遇更加珍贵。”
“等我能真正站稳了,”顾锦城的声音在夜风中格外清晰,“我想和你一起去见何卫红,看看那片土地。”
“好。”宋墨涵轻声应道。
星光下,两人的手紧紧相握,目光共同望向不再遥远的未来。“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对于顾锦城和宋墨涵而言,这不仅是职责,更是共同的信念。淬火成钢的爱情,经此一役,愈发闪烁着无法磨灭的微光。
而远在灾区,何卫红正带领村民们清理废墟,她的腰间还贴着宋墨涵留下的肌内效贴布。重建家园的道路漫长,但她相信,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正如宋墨涵告诉她的那个正在康复中、永不放弃的战士一样。
沈隽博士离开后,康复中心似乎恢复了往日的节奏,但某些东西已经悄然改变。顾锦城和宋墨涵之间,那层薄薄的窗户纸虽未彻底捅破,但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与日俱增。顾锦城的康复训练更加刻苦,目标明确——不仅要重新站立,更要恢复足以肩负起职责的体魄,去兑现那个月光下的无声誓言。
然而,命运的考验总是不期而至。
---
一周后的周二下午,康复中心紧急会议室的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来。墙上投影显示着邻省山区受灾地区的卫星图,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已导致多处道路中断,数个村庄成为孤岛。
“伤亡情况不明,但根据前方传回的消息,情况不容乐观。”院长神色严肃,“当地驻军和医疗队已第一时间投入救援,但急需增援经验丰富的战创伤康复专家,特别是擅长脊柱和神经损伤的专家。”
名单上报时,宋墨涵毫不犹豫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她清晰地知道,这种极端环境下的救援,正是她专业价值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对顾锦城一直信奉的“军人使命”的一种呼应。
散会后,宋墨涵直接去了康复训练室。顾锦城正满头大汗地进行负重训练,脊背挺直如松。她站在门口看了片刻,才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去。
“锦城,有任务。”她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静专业,“邻省突发山洪泥石流,我需要随医疗队前往增援。”
顾锦城缓缓放下器械,转过身来。汗水沿着他棱角分明的脸颊滑下,他的目光紧紧锁在宋墨涵脸上,仿佛要从她故作平静的表情中读出更多信息。
“多长时间?”他声音低沉。
“暂定一周,但要看具体情况。”宋墨涵递过毛巾,“你的康复计划我已经安排好,由李医生接手。关键阶段的训练不能停。”
顾锦城没有接毛巾,而是直接抓住她的手:“危险吗?”三个字问得直白而有力。
宋墨涵没有回避他的注视:“山区地形复杂,降雨还在继续,但救援队伍有充分准备。这是我的工作,就像你当年接到命令奔赴战场一样。”
顾锦城沉默片刻,最终只是重重地点头:“什么时候出发?”
“明天清晨。”
----
出发前夜,宋墨涵特意来到顾锦城的病房做详细交代。窗外夜色深沉,病房内只亮着一盏床头灯,勾勒出他棱角分明的侧脸和紧抿的唇线。
“……你的康复数据我已经分析过了,现阶段重点是大腿肌群的力量恢复和平衡训练,切忌冒进。”宋墨涵递过一个文件夹,“这是详细计划。”
顾锦城接过文件夹放在一旁,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她:“墨涵,你知道我问的不是这个。”
宋墨涵轻轻叹了口气,走到他床边。她太了解顾锦城了,这个曾经在战场上无所畏惧的男人,此刻眼中闪烁的是不加掩饰的担忧。
“锦城,我受过专业的野外救援训练,而且这次是同大批救援人员一起行动。”她声音柔和了几分,“我向你保证,会格外小心。”
顾锦城放在膝上的手无意识地攥紧了病号服布料。山洪、泥石流——这些词汇对他而言,关联着太多战场之外同样残酷的自然威胁。一想到宋墨涵要深入那种危机四伏、通讯可能中断的区域,一种近乎本能的恐惧便攫住了他的心。这比他亲身面对枪林弹雨时更加煎熬。
“非去不可吗?”他的声音沙哑,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紧绷。
宋墨涵迎上他的目光,看到了那深不见底的眸子里翻涌的担忧。她的心微微一动,泛起酸涩的暖意。她主动伸出手,轻轻覆盖在他紧握的拳头上:“那里有需要帮助的人。就像当初你需要我一样。”
“呼叫即救护,上车即入院”——这是联勤保障部队医院秉持的保障理念,而作为战创伤康复专家,宋墨涵比谁都清楚早期干预对伤员预后的决定性作用。
顾锦城深吸一口气,试图压下胸腔里的翻涌。他反手握住她的手,力道很大,仿佛要通过这种方式将她的安危与自己紧密相连:“注意安全。一定要完好无损地回来。”千言万语,最终化作最朴素的叮嘱。
“我会的。”宋墨涵承诺道,另一只手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你在这里,也要好好的。等我回来,我要看到你的步态更稳一些。”
顾锦城郑重地点头:“我等你。”三个字,重若千钧。
---
次日清晨,医疗队冒雨出发。康复中心门口,顾锦城坚持坐着轮椅前来相送。雨幕中,宋墨涵穿着雨衣,回头看了他一眼,眼神交汇,一切尽在不言中。
那一刻,顾锦城无比渴望自己能站起来,像一个真正的战士那样护送她,或者与她并肩同行。
途中,宋墨涵翻阅着灾区资料。到达集结点后,医疗队接到了具体任务:前往灾情最严重的凤台村建立临时医疗点。由于道路被毁,他们只能徒步前行,医疗器械和药品由官兵们肩扛手抬。
医护人员全流程融入战场救护链路,参与伤员搜救、检伤分类、重症伤员急救复苏等联合救治任务。宋墨涵作为康复专家,主要负责创伤后脊柱、神经损伤的评估和固定,防止二次伤害。
泥泞的山路异常难行,雨水模糊了视线。宋墨涵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进,脑海中却不合时宜地浮现出顾锦城进行步态训练时坚毅的表情。他那句“我等你”在耳边回响,成为支撑她前行的力量。
经过数小时艰难跋涉,终于抵达凤台村。眼前景象令人揪心:泥石流冲毁了半数房屋,幸存者们聚集在高处,眼神空洞。临时医疗点设在相对完好的村小学内,伤员源源不断被送来。
宋墨涵立刻投入工作。她凭借精湛的专业知识和过人的冷静,处理着各种复杂的伤情。一位被坍塌房屋压砸导致脊柱损伤的老人,经过她的科学固定和初步处理,疼痛明显缓解。
“谢谢您,医生。”老人虚弱地说。
宋墨涵轻轻摇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
救援工作进行到第三天,宋墨涵已经连续工作超过四十小时。深夜,她终于有机会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稍作休息。雨水敲打帐篷的声音不绝于耳,她拿出手机,发现竟有一格微弱的信号。
她立刻编写了一条简短的信息:“安,勿念。”收件人是顾锦城。
几乎同时,手机震动,竟是顾锦城发来的信息:“一切可好?我今日已能扶墙行走十步。”文字后附着一张照片——昏暗的灯光下,他扶着墙壁站立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却异常坚定。
宋墨涵眼眶发热,回复道:“为你骄傲。救援顺利,勿忧。”
她不知道的是,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康复中心,顾锦城正盯着手机屏幕,直到收到她的回复,紧绷的神情才略微放松。他将手机贴在胸口,仿佛这样能离她更近一些。
“宋医生,有新伤员!”帐篷外传来呼喊。
宋墨涵立刻收起手机,重新披上白大褂。临时医疗点里,几位参与救援的战士因二次滑坡受伤,其中一人左腿被石块压砸,可能伴有神经损伤。
宋墨涵蹲下身,仔细检查伤员的腿部和足部运动感觉功能。“能动一下脚趾吗?有感觉吗?”她专业而温和地问道。
“伤情评估快捷高效,能为战创伤救治赢得宝贵时间。”在战场或灾害救援中,早期专业干预至关重要。
处理完伤员,天边已泛起鱼肚白。宋墨涵毫无睡意,她想着顾锦城发来的照片,心中充满复杂的情绪——既有为他康复进展感到的喜悦,也有不能陪伴他身边的遗憾,更有对未来的期待。
---
救援进行到第五天,一场突如其来的余震导致救援区域一侧山体再次滑坡,虽未直接冲击医疗点,但刚恢复不久的通讯彻底中断。
消息传回康复中心,虽然公开信息只是“通讯受阻”,但顾锦城从工作人员凝重的表情和零碎的信息中,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心理辅导室内,顾锦城第一次在陆文轩面前失控,拳头狠狠砸在墙上,骨节泛白:“我应该在那里的!我他妈就不该让她一个人去!”
无力感像毒蛇般噬咬着他的心。这种无力,比他当年在战场上负伤时更加强烈——至少那时,他还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还能与战友并肩作战。
陆文轩没有阻止他,任由他发泄,然后才缓缓开口:“锦城,你相信墨涵的专业能力吗?”
“当然相信!”顾锦城毫不犹豫。
“那你是否相信,她和你一样,清楚自己的职责和使命?”陆文轩平静地追问。
顾锦城沉默了。他太了解了,那种面对危险时的责任感和信念感。正是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让他们彼此吸引。
“真正的信任,是即使无法掌控局面,也相信对方能够应对。”陆文轩轻声道,“这也是爱的一部分。”
顾锦城深吸一口气,缓缓坐回轮椅。是的,他相信宋墨涵,就像她相信他一定能重新站起来一样。
焦灼等待了三十多个小时后,终于传来了通讯恢复、救援队伍全员安全的消息。顾锦城悬着的心才重重落下,整个人仿佛虚脱般靠在轮椅上。
---
在救援工作中,宋墨涵结识了当地女民兵连长何卫红。这位三十五岁的女性在灾难中失去了家园,却始终坚守在救援第一线。
“宋医生,又送来一位伤员,被落石砸中背部。”何卫红的声音沙哑却有力,她协助将伤员平稳抬上临时诊疗床。
宋墨涵迅速进行检查:“怀疑腰椎损伤,需要立即固定。”
何卫红熟练地递过夹板和绷带,眼神专注。在接下来的交谈中,宋墨涵了解到何卫红曾在部队服役八年,退伍后回到家乡担任民兵连长。这次灾害中,她组织村民转移,救出了十几位老人孩子,自己却因保护群众旧伤复发。
“你的腰伤不轻,需要休息。”宋墨涵为她检查后严肃地说。
何卫红却满不在乎地摆摆手:“没事,老毛病了。现在人手不够,我撑得住。”
宋墨涵不由分说地为她进行了神经松动和贴扎固定:“保护别人之前,先要保护好自己。”这句话,仿佛也是对她自己说的。
何卫红感激地看着宋墨涵:“宋医生,你们从那么远赶来帮助我们,让我想起了在部队时的日子。那时候,我们也经常执行各种任务。”
两位女性在艰苦的环境下结下友谊。何卫红的爽朗坚韧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让宋墨涵看到了另一种形式的坚守和责任。
“等灾后重建完成,欢迎你再来我们这里做客。”分别时,何卫红紧紧握着宋墨涵的手说。
“一定。”宋墨涵郑重承诺。
---
一周后,宋墨涵随医疗队凯旋。她瘦了些,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神依然清亮有神。回到中心的第一时间,她甚至没来得及换下沾满泥点的作训服,就直接去了康复训练室。
训练室里,顾锦城正背对着门口,在进行器械训练。夕阳的金辉透过窗户,洒在他汗湿的背脊和贲张的肌肉上,那努力挺直的背影,充满了力量感。
宋墨涵停下脚步,静静地看着。分别不过半月,却仿佛隔了许久。她看到他每一次用力的呼吸,看到他脖颈上凸起的青筋,也看到了他比离开时明显更加扎实稳健的动作。
仿佛心有灵犀,顾锦城缓缓停下了动作,转过身。当看到门口那个风尘仆仆却笑容温柔的身影时,他愣住了,随即,巨大的喜悦和安心如潮水般涌来。
他没有说话,只是扶着器械,尝试着,第一次在没有助行器的情况下,向着她,迈出了艰难却无比坚定的一步。步伐虽慢,却稳如磐石。
宋墨涵眼眶一热,快步上前,在他即将失衡的瞬间,稳稳地扶住了他的手臂。
两人相对而立,他的手紧紧抓住她的手臂,仿佛抓住失而复得的珍宝。周围的一切都模糊了,只剩下彼此眼中倒映的身影。
“我回来了。”宋墨涵轻声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顾锦城深深地望着她,千言万语在喉头滚动,最终化作一个用力到指节发白的拥抱。他将头埋在她的颈窝,嗅着她身上混合着消毒水和泥土气息的味道,哑声道:“欢迎回来。”
这个拥抱,超越了医患,逾越了性别,是历经生死考验后的信任依赖,是硝烟与药水交织出的铁血柔情。
---
夜幕降临,康复中心的花园里,星光再次洒落。这一次,顾锦城和宋墨涵并肩坐在长椅上,手紧紧相握。
“何卫红邀请我们灾后去她那里看看。”宋墨涵轻声说,“她说想当面感谢你。”
顾锦城挑眉:“感谢我?”
“感谢你培养了一位优秀的医生。”宋墨涵微笑,“我告诉她,恰恰相反,是那位医生从你这里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坚韧。”
顾锦城轻轻摩挲着她的手:“墨涵,当你身处险境时,我才真正理解了你每次看我冒险时的心情。”
宋墨涵靠在他肩上:“我们都选择了需要承担风险的道路,但这让我们的相遇更加珍贵。”
“等我能真正站稳了,”顾锦城的声音在夜风中格外清晰,“我想和你一起去见何卫红,看看那片土地。”
“好。”宋墨涵轻声应道。
星光下,两人的手紧紧相握,目光共同望向不再遥远的未来。“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对于顾锦城和宋墨涵而言,这不仅是职责,更是共同的信念。淬火成钢的爱情,经此一役,愈发闪烁着无法磨灭的微光。
而远在灾区,何卫红正带领村民们清理废墟,她的腰间还贴着宋墨涵留下的肌内效贴布。重建家园的道路漫长,但她相信,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正如宋墨涵告诉她的那个正在康复中、永不放弃的战士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