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远方的“良药”-《战地医生和特战队军人相互救赎》

  第七十六章 远方的“良药”

  张宸的到来,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顾锦城看似沉寂的心底漾开了一圈圈复杂的涟漪。部队没有忘记他,这份认知带来慰藉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他不再是那个只需专注于冲锋陷阵的利刃,如今,他成了一个需要被评估、被担忧、甚至需要被“保护”起来的“问题”。这种身份的转换,比身体的伤痛更让他感到窒息。

  周院长办公室的谈话内容,顾锦城无从得知细节,但他能敏锐地察觉到周围气氛的微妙变化。秦天医生在后续的康复评估中,更加注重对他情绪稳定性的观察;李铮护工在协助他训练时,眼神里多了几分欲言又止的谨慎。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事实:他那次在电钻声下的失控,不仅暴露了自己的脆弱,也引来了系统对他精神状态更严格的审视。

  而所有这些变化中,唯一不变的,是宋墨涵。

  她依然是那个沉静如水的陪伴者。只是,她的陪伴里,多了一种更为坚定的守护。当顾锦城因康复进度缓慢而焦躁时,她会用清晰的医学数据告诉他,他的恢复速度已经远超预期;当他在夜深人静再次被梦魇缠绕时,她不再仅仅是用专业技巧干预,而是会坐在他床边,用低缓的语调,讲述一些无关紧要的见闻,或是窗外星月的故事,直到他紧绷的神经重新松弛下来。

  张宸到访后的第三天,一位气质干练、约莫三十五六岁的女性出现在了康复中心。她叫林薇,是军方心理支援部门的资深咨询师,受张宸上尉委托,前来对顾锦城进行非强制性的心理评估和辅助干预。林薇不同于宋墨涵的温柔内敛,她言辞精准,逻辑清晰,带着一种学术性的冷静,但眼神深处不乏人文关怀。

  “顾队长,您好。我是林薇。”她与顾锦城的初次见面安排在阳光充足的治疗室里,尽量营造轻松的氛围,“我了解您对谈论过去可能存在的抵触。我们今天可以不涉及任何任务细节,只是简单聊聊,比如睡眠质量,或者日常训练中遇到的困难。”

  顾锦城对林薇保持着礼貌而疏离的态度。他本能地抗拒这种带有“评估”性质的谈话,这让他感觉自己是需要被修复的器械。他简短地回答着问题,大部分时间保持沉默,钢铁般的意志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壁垒。

  林薇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种阻抗,她并未强求,而是将部分注意力转向了与宋墨涵的沟通。在周院长的安排下,林薇与宋墨涵进行了一次专业交流。

  “宋医生,我观察到你与顾队长建立了非常良好的治疗关系,这是非常宝贵的。”林薇坦诚地说,“但根据部队的关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规范,我们通常建议避免患者对单一治疗师产生过度依赖。这既是为了保护治疗师,也是为了促使患者建立更广泛的支持系统,利于长期康复。”

  宋墨涵安静地听着,她理解林薇话语中的专业性和背后的考量。“林医生,我明白您的担忧。我会注意把握分寸。但目前,顾队长正处于情感认知重新建立的关键期,强行剥离他已建立的信任纽带,可能会适得其反。我认为,可以尝试一种渐进式的过渡。”

  两位专业女性在如何平衡治疗深度与风险防控上,进行了坦诚而富有建设性的探讨。林薇认可宋墨涵对顾锦城情况的深刻理解,而宋墨涵也接受了林薇提出的引入更多元化放松训练和团体辅导的建议。这次交流,为顾锦城的康复方案注入了新的思路,也暗示着未来治疗团队可能出现的协作与磨合。

  ----

  林薇的出现,无形中加深了顾锦城与宋墨涵之间的某种联结。当顾锦城结束与林薇那场令他倍感压力的谈话后,宋墨涵像往常一样送来温水和新换的衣物。她没有立即询问谈话内容,只是敏锐地察觉到他眉宇间比往日更深的疲惫与戒备。

  “今天阳光很好,要不要去楼下小花园坐坐?就五分钟。”宋墨涵轻声提议,这是一种不经意的情绪转移。

  顾锦城没有拒绝。坐在轮椅上,被宋墨涵推着穿过走廊,来到被冬日暖阳笼罩的小花园。空气中带着清冷的气息,却也让久居室内的顾锦城精神一振。

  他看着宋墨涵细致地帮他调整轮椅位置,避免阳光直射他的眼睛,又拿出一条薄毯盖在他腿上。这些细微的举动,自然而妥帖,与他刚才面对林薇时那种被“分析”的感觉截然不同。

  “她问了很多问题。”顾锦城忽然开口,声音有些低沉,像是在对宋墨涵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关于梦的内容,关于……害怕的感觉。” 这些词汇从一个铁血军人口中说出,带着难以启齿的艰涩。

  宋墨涵在他旁边的石凳上坐下,没有看他,目光落在远处一棵常青树上:“回答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勇气,顾队长。你不必一次说完所有。”

  “我不需要同情。”顾锦城硬邦邦地说,更像是在对自己强调。

  “我知道。”宋墨涵转过头,目光清澈地看着他,“你需要的是理解,和一个不会因为你的‘害怕’而看轻你的人。”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轻轻叩动了顾锦城心中那扇紧闭的门。他转头,对上宋墨涵的视线。她的眼神里,没有林薇那样的探究,没有周院长那样的忧虑,更没有他想象中的任何一丝怜悯。那里只有一种平静的接纳,仿佛在说:我看见了你的全部,包括那些你自己都无法面对的碎片,而我依然在这里。

  在这种目光的注视下,他连日来因外部介入而重新绷紧的心防,悄然松动了一丝。他或许还无法对林薇那样的专家敞开心扉,但在宋墨涵身边,他可以允许自己暂时卸下那副钢铁铠甲,流露出一点点真实的疲惫。

  他极其轻微地叹了口气,将头向后靠在轮椅背垫上,闭上了眼睛,任由阳光洒在脸上。这一刻,沉默不再是抵抗,而是一种无声的信任与放松。

  宋墨涵看着他微微舒展的眉头,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暖流。她知道自己正走在一条越来越窄的平衡木上,一边是职业操守的警示,另一边是内心无法忽视的情感牵引。但看到他能在她营造的微小空间里获得片刻安宁,她又觉得,这一切的如履薄冰,都是值得的。

  ----

  几天后,张宸再次到访,这次他带来了一个厚厚的信封。“顾队,”他语气轻快了些,“这是大队里那帮小子们非要我捎给您的。都是些照片和信,还有几个U盘,里面是他们最近一次非对抗性演练的录像,剔除了所有敏感信息,您放心看。”

  顾锦城接过信封,手感沉甸甸的。他打开,里面滑出几十张照片:有熟悉的训练场,有年轻队员们搞怪的笑脸,有整齐划一的内务,还有一面在晨光中迎风招展的军旗。照片背后,写着歪歪扭扭却充满真诚的祝福:“队长,快点好起来,我们等您归队!”“队长,新来的小子们欠收拾,您快回来操练他们!”

  这些充满生活气息和部队印记的物品,像一股暖流,缓缓注入顾锦城有些冰冷的心田。他一张张翻看着照片,指尖甚至有些不易察觉的颤抖。这是他抛头颅洒热血守护的地方,是他视为家的地方。如今,这个“家”没有忘记他,用这种最朴实的方式,传递着对他的需要和期盼。

  宋墨涵悄悄退到一旁,留给顾锦城独自品味这份礼物的空间。她看到,顾锦城的嘴角,在她认识他以来,第一次勾起了一个清晰可见的、温暖的弧度。那不再是面对她时偶尔流露的缓和,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带着怀念与骄傲的笑容。

  张宸对宋墨涵使了个眼色,两人走到病房外。“宋医生,看来这剂‘药’效果不错。”张宸低声道,“部队是他的根,重新连接上,对他的意义可能胜过任何药物。”

  宋墨涵点头,心中却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怅然。部队是他的根,是他终将回归的广阔天地。而康复中心,连同她在这里为他点亮的微弱烛火,或许终究只是他漫长人生中的一个驿站。

  夜晚降临,顾锦城没有再看那些照片,而是将它们仔细收好,放在了枕头下面。他破天荒地主动对宋墨涵说:“宋医生,谢谢。”

  宋墨涵微微一怔。

  顾锦城看向她,目光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深邃:“谢谢你……让我觉得,我或许还有资格回到那里。”

  这一刻,钢铁壁垒与温柔烛火相互映照。他的世界正在一点点重新构建,而她的身影,已然成为这座重建之城中最温暖的一束光。前路依旧迷雾重重,但彼此交付的信任,已成为照亮脚下最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