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监护室
顾锦城那一声微弱的呼唤,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涟漪扩散至每一个关心他的人的心里。监护室外,闻讯赶来的“利刃”突击队几名核心队员,虽不能进入,却都自发地守在玻璃窗外,看到宋墨涵含泪却带着笑意的点头确认时,这些铁打的汉子们纷纷红了眼眶,无声地立正,向病房内敬上一个庄重的军礼。
接下来的两天,顾锦城的恢复进程如同苏清音所预料的,充满了波折与反复。他时而有短暂的清醒,眼神不再全然迷茫,能随着宋墨涵的声音微微移动视线,但认知依旧碎片化。有时他会将宋墨涵误认为是多年前的战友,用含糊的气音下达着不成句的战术指令;有时则在夜间因噩梦骤然惊醒,心率飙升,浑身紧绷,充满戒备,甚至无意识地挥动手臂,需要宋墨涵和值班护士轻柔而坚定地安抚,才能慢慢平静。
每一次认知混乱或情绪波动,对宋墨涵而言都是一场心灵的考验。但她始终记得苏清音的叮嘱和林枫教授的方案,用无尽的耐心和专业的态度应对。她不再是那个只会心痛的妻子,更是他康复路上最坚定的引导者。她会一遍遍重复:“锦城,我是墨涵,这里是军区总院,你很安全。”她会拿出两人的结婚照,指着照片上穿着军装的他和平常便服的她,帮他重新构建记忆的锚点。那枚“利刃”队徽,也始终放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象征着他不容置疑的身份和荣耀。
这天下午,顾锦城的精神状态似乎平稳了一些。林枫教授和陆北辰决定引入新的康复刺激——一段经过精心筛选的、记录“利刃”突击队日常训练(非战斗)的视频资料,旨在温和地激活他的职业记忆模块。
视频播放时,顾锦城的目光被屏幕吸引。画面上是烈日下的格斗训练、器械操作,队员们挥汗如雨,口号铿锵。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床单上轻微敲击,节奏竟隐约契合着训练的步伐。当镜头扫过叶晓芸等熟悉的面孔时,他的喉咙会滚动一下。
宋墨涵紧紧握着他的手,同步解说:“看,那是晓芸在进行障碍训练。李铮的枪法还是那么准……锦城,这些都是你的兵,他们在等你。”
一切看似顺利,视频结束后,顾锦城甚至尝试着对宋墨涵露出了一个极其短暂、几乎难以察觉的微笑。这让宋墨涵欣喜若狂。
然而,深夜的监护室,危机悄然而至。
后半夜,顾锦城突然开始烦躁不安,呼吸急促,额角青筋暴起,监测仪发出心率过速的警报。他双眼圆睁,瞳孔深处却是一片混乱的空洞,仿佛陷入了极度的恐惧或愤怒之中。他试图挣扎,虚弱的手臂抬起,却又无力地落下,喉咙里发出困兽般的低吼。
“锦城!你怎么了?”宋墨涵立刻按下呼叫铃,同时俯身试图安抚他。
“……撤退……快……有埋伏……”他断断续续地吐出破碎的词语,汗水瞬间浸湿了病号服。这显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急性发作,战斗记忆的碎片以噩梦的形式汹涌反噬。
苏清音和值班医生迅速赶到,准备使用镇静药物。
“等一下,苏主任!”宋墨涵阻止道,她的声音因紧张而微颤,但眼神却异常清亮,“让我再试试。强行镇静可能会打断他正在进行的记忆整合过程。”
在苏清音默许的目光下,宋墨涵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她没有选择更柔和的语言安抚,而是深吸一口气,用清晰、冷静、甚至带着一丝战场上才有的决断力的声音,模仿着他可能熟悉的指令口吻,在他耳边说道:
“顾锦城!听我命令!我是宋墨涵,你的后方医官!你现在已脱离战场,重复,已脱离战场!坐标军区总院,安全等级最高!敌人不存在!你的任务是休息和恢复!明白吗?”
这番话,如同冷水滴入滚油。顾锦城的挣扎停顿了一瞬,涣散的目光艰难地试图聚焦到宋墨涵脸上。她此刻的神情,不再是纯粹的温柔,而是糅合了医生的专业、守护者的坚定,甚至还有一种与他并肩般的无畏。
宋墨涵趁热打铁,拿起那枚队徽,用力按进他的掌心,让他感受那金属的棱角和冰凉:“‘利刃’队长顾锦城,抓住你的锚点!我在这里,和你在一起!没有我的允许,你不准迷失!”
掌心的刺痛和耳边熟悉又陌生的、充满力量的声音,仿佛在他混沌的意识中劈开了一道光。他剧烈起伏的胸膛慢慢平复,急促的呼吸也逐渐缓和,充满血丝的眼睛一点点闭上,最终归于平静,只是紧紧攥着那枚队徽和宋墨涵的手指,如同溺水者抓住救命的浮木。
监测仪上的数字缓缓回归安全区间。
苏清音长长舒了一口气,看向宋墨涵的目光充满了敬佩:“宋医生,你做得比任何药物都好。你找到了与他深层意识沟通的‘钥匙’。”
这一刻,宋墨涵不仅仅是拯救他生命的医生,更是将他从记忆梦魇中唤醒的战友。这种在极端情况下迸发出的、超越传统医患关系甚至寻常夫妻关系的深刻理解与支撑,让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淬炼和升华。
次日,顾锦城的状况明显稳定,甚至能在宋墨涵的辅助下,进行极少量流质饮食。他的眼神越来越清明,虽然语言功能恢复缓慢,但已能用点头摇头进行简单的交流。
林枫教授团队决定,引入新的康复力量——一位刚从国外交流归来、专攻创伤后应激障碍及神经系统康复的心理学专家,同时也是林枫的旧识,沈南舟博士。
沈南舟年纪与林枫相仿,气质儒雅,目光敏锐而包容。他仔细查阅了顾锦城的所有病历和监测数据,又与宋墨涵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深入交流,认真倾听她描述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昨夜的那次危机处理。
“宋医生,”沈南舟温和地说,“你做得非常出色。顾队长意识的复苏,你居功至伟。接下来,我们需要系统性地帮助他整合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和情绪,重建认知秩序。我建议,可以开始尝试‘生命回顾’疗法,从最积极、最稳固的记忆点入手。”
与此同时,军区党委和“利刃”突击队所在旅部,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委派一位特殊人物前来探望。这位人物是顾锦城军旅生涯的引路人,也是他极为敬重的前辈——已退休的老首长,前特种部队指挥官,周振山将军。
周将军虽已两鬓斑白,但身板笔直,步伐稳健,眉宇间自有不怒自威的气势。他的到来,让整个医疗小组都感到了无形的压力,也充满了期待。
当周振山穿着没有军衔的旧军装,走进监护室时,顾锦城正由宋墨涵扶着,微微半坐着。看到老首长的那一刻,顾锦城明显怔住了,随即,他试图抬起虚弱的手臂敬礼,眼中闪动着复杂的光芒,有激动,有愧疚,仿佛在为自己此刻的“失职”而不安。
周振山快步上前,一把按住他的肩膀,声音洪亮而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躺好!顾锦城,你的任务就是给老子好好养伤!别的不用管!”
他坐在床边,没有过多嘘寒问暖,而是像拉家常一样,讲起了顾锦城刚入伍时的糗事,讲他如何从一个愣头青成长为一把出鞘的“利刃”。这些尘封的、带着阳光味道的记忆,与血腥的战斗记忆形成了鲜明对比,悄然滋润着顾锦城干涸的心田。
“小子,”周振山最后拍了拍他的手,语气深沉,“你选的这个媳妇,很好!有她在,我放心。你这条命,不光是国家的,也是她的!给老子牢牢记住!”
顾锦城的目光转向一旁默默垂泪的宋墨涵,用力地、缓慢地点了点头。那眼神里,有依赖,有感激,更有一种历经生死后愈发清晰的、铁血般的承诺。
沈南舟的专业介入,周振山带来的精神力量,与宋墨涵日夜不息的温柔守护,共同编织成一张更为牢固的康复之网。光影重塑之路,依然漫长,但淬火成钢的誓言,已无声地铭刻在彼此的心跳之间。新的支持系统的加入,为接下来的康复之旅,增添了更多的希望与可能。
顾锦城那一声微弱的呼唤,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涟漪扩散至每一个关心他的人的心里。监护室外,闻讯赶来的“利刃”突击队几名核心队员,虽不能进入,却都自发地守在玻璃窗外,看到宋墨涵含泪却带着笑意的点头确认时,这些铁打的汉子们纷纷红了眼眶,无声地立正,向病房内敬上一个庄重的军礼。
接下来的两天,顾锦城的恢复进程如同苏清音所预料的,充满了波折与反复。他时而有短暂的清醒,眼神不再全然迷茫,能随着宋墨涵的声音微微移动视线,但认知依旧碎片化。有时他会将宋墨涵误认为是多年前的战友,用含糊的气音下达着不成句的战术指令;有时则在夜间因噩梦骤然惊醒,心率飙升,浑身紧绷,充满戒备,甚至无意识地挥动手臂,需要宋墨涵和值班护士轻柔而坚定地安抚,才能慢慢平静。
每一次认知混乱或情绪波动,对宋墨涵而言都是一场心灵的考验。但她始终记得苏清音的叮嘱和林枫教授的方案,用无尽的耐心和专业的态度应对。她不再是那个只会心痛的妻子,更是他康复路上最坚定的引导者。她会一遍遍重复:“锦城,我是墨涵,这里是军区总院,你很安全。”她会拿出两人的结婚照,指着照片上穿着军装的他和平常便服的她,帮他重新构建记忆的锚点。那枚“利刃”队徽,也始终放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象征着他不容置疑的身份和荣耀。
这天下午,顾锦城的精神状态似乎平稳了一些。林枫教授和陆北辰决定引入新的康复刺激——一段经过精心筛选的、记录“利刃”突击队日常训练(非战斗)的视频资料,旨在温和地激活他的职业记忆模块。
视频播放时,顾锦城的目光被屏幕吸引。画面上是烈日下的格斗训练、器械操作,队员们挥汗如雨,口号铿锵。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床单上轻微敲击,节奏竟隐约契合着训练的步伐。当镜头扫过叶晓芸等熟悉的面孔时,他的喉咙会滚动一下。
宋墨涵紧紧握着他的手,同步解说:“看,那是晓芸在进行障碍训练。李铮的枪法还是那么准……锦城,这些都是你的兵,他们在等你。”
一切看似顺利,视频结束后,顾锦城甚至尝试着对宋墨涵露出了一个极其短暂、几乎难以察觉的微笑。这让宋墨涵欣喜若狂。
然而,深夜的监护室,危机悄然而至。
后半夜,顾锦城突然开始烦躁不安,呼吸急促,额角青筋暴起,监测仪发出心率过速的警报。他双眼圆睁,瞳孔深处却是一片混乱的空洞,仿佛陷入了极度的恐惧或愤怒之中。他试图挣扎,虚弱的手臂抬起,却又无力地落下,喉咙里发出困兽般的低吼。
“锦城!你怎么了?”宋墨涵立刻按下呼叫铃,同时俯身试图安抚他。
“……撤退……快……有埋伏……”他断断续续地吐出破碎的词语,汗水瞬间浸湿了病号服。这显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急性发作,战斗记忆的碎片以噩梦的形式汹涌反噬。
苏清音和值班医生迅速赶到,准备使用镇静药物。
“等一下,苏主任!”宋墨涵阻止道,她的声音因紧张而微颤,但眼神却异常清亮,“让我再试试。强行镇静可能会打断他正在进行的记忆整合过程。”
在苏清音默许的目光下,宋墨涵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她没有选择更柔和的语言安抚,而是深吸一口气,用清晰、冷静、甚至带着一丝战场上才有的决断力的声音,模仿着他可能熟悉的指令口吻,在他耳边说道:
“顾锦城!听我命令!我是宋墨涵,你的后方医官!你现在已脱离战场,重复,已脱离战场!坐标军区总院,安全等级最高!敌人不存在!你的任务是休息和恢复!明白吗?”
这番话,如同冷水滴入滚油。顾锦城的挣扎停顿了一瞬,涣散的目光艰难地试图聚焦到宋墨涵脸上。她此刻的神情,不再是纯粹的温柔,而是糅合了医生的专业、守护者的坚定,甚至还有一种与他并肩般的无畏。
宋墨涵趁热打铁,拿起那枚队徽,用力按进他的掌心,让他感受那金属的棱角和冰凉:“‘利刃’队长顾锦城,抓住你的锚点!我在这里,和你在一起!没有我的允许,你不准迷失!”
掌心的刺痛和耳边熟悉又陌生的、充满力量的声音,仿佛在他混沌的意识中劈开了一道光。他剧烈起伏的胸膛慢慢平复,急促的呼吸也逐渐缓和,充满血丝的眼睛一点点闭上,最终归于平静,只是紧紧攥着那枚队徽和宋墨涵的手指,如同溺水者抓住救命的浮木。
监测仪上的数字缓缓回归安全区间。
苏清音长长舒了一口气,看向宋墨涵的目光充满了敬佩:“宋医生,你做得比任何药物都好。你找到了与他深层意识沟通的‘钥匙’。”
这一刻,宋墨涵不仅仅是拯救他生命的医生,更是将他从记忆梦魇中唤醒的战友。这种在极端情况下迸发出的、超越传统医患关系甚至寻常夫妻关系的深刻理解与支撑,让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淬炼和升华。
次日,顾锦城的状况明显稳定,甚至能在宋墨涵的辅助下,进行极少量流质饮食。他的眼神越来越清明,虽然语言功能恢复缓慢,但已能用点头摇头进行简单的交流。
林枫教授团队决定,引入新的康复力量——一位刚从国外交流归来、专攻创伤后应激障碍及神经系统康复的心理学专家,同时也是林枫的旧识,沈南舟博士。
沈南舟年纪与林枫相仿,气质儒雅,目光敏锐而包容。他仔细查阅了顾锦城的所有病历和监测数据,又与宋墨涵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深入交流,认真倾听她描述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昨夜的那次危机处理。
“宋医生,”沈南舟温和地说,“你做得非常出色。顾队长意识的复苏,你居功至伟。接下来,我们需要系统性地帮助他整合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和情绪,重建认知秩序。我建议,可以开始尝试‘生命回顾’疗法,从最积极、最稳固的记忆点入手。”
与此同时,军区党委和“利刃”突击队所在旅部,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委派一位特殊人物前来探望。这位人物是顾锦城军旅生涯的引路人,也是他极为敬重的前辈——已退休的老首长,前特种部队指挥官,周振山将军。
周将军虽已两鬓斑白,但身板笔直,步伐稳健,眉宇间自有不怒自威的气势。他的到来,让整个医疗小组都感到了无形的压力,也充满了期待。
当周振山穿着没有军衔的旧军装,走进监护室时,顾锦城正由宋墨涵扶着,微微半坐着。看到老首长的那一刻,顾锦城明显怔住了,随即,他试图抬起虚弱的手臂敬礼,眼中闪动着复杂的光芒,有激动,有愧疚,仿佛在为自己此刻的“失职”而不安。
周振山快步上前,一把按住他的肩膀,声音洪亮而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躺好!顾锦城,你的任务就是给老子好好养伤!别的不用管!”
他坐在床边,没有过多嘘寒问暖,而是像拉家常一样,讲起了顾锦城刚入伍时的糗事,讲他如何从一个愣头青成长为一把出鞘的“利刃”。这些尘封的、带着阳光味道的记忆,与血腥的战斗记忆形成了鲜明对比,悄然滋润着顾锦城干涸的心田。
“小子,”周振山最后拍了拍他的手,语气深沉,“你选的这个媳妇,很好!有她在,我放心。你这条命,不光是国家的,也是她的!给老子牢牢记住!”
顾锦城的目光转向一旁默默垂泪的宋墨涵,用力地、缓慢地点了点头。那眼神里,有依赖,有感激,更有一种历经生死后愈发清晰的、铁血般的承诺。
沈南舟的专业介入,周振山带来的精神力量,与宋墨涵日夜不息的温柔守护,共同编织成一张更为牢固的康复之网。光影重塑之路,依然漫长,但淬火成钢的誓言,已无声地铭刻在彼此的心跳之间。新的支持系统的加入,为接下来的康复之旅,增添了更多的希望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