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医疗基地特护病房-《战地医生和特战队军人相互救赎》

  第二百七十三章 医疗基地特护病房

  模拟舱的合金门在身后缓缓闭合,如同一声沉重的叹息,将舱内残余的硝烟、能量过载的焦糊味以及那惊心动魄的灵魂层面的激荡彻底隔绝。宋墨涵几乎是用半边身体承托着顾锦城的大部分重量,每一步都走得缓慢而坚定。他的倚靠并非全然脱力,更像是一种精神激荡至极限后的虚脱,一种在风暴过后,将最脆弱、最真实的一面全然交付给唯一信任之人的依赖。

  观察室内的人员陆续走出,神色各异,震惊、担忧、探究的目光交织在一起。林浩然和苏婉立刻快步上前想要帮忙搀扶,却被顾锦城一个轻微却坚决的手势阻止。他摇了摇头,额际的汗水顺着坚毅的鬓角滑落,浸湿了衣领,声音虽低哑却异常清晰:“我没事。墨涵在就好。”

  这一刻,他不需要战友程式化的扶持,只需要他的“锚点”,那个能将他从意识深渊拉回现实的光。

  宋墨涵感受到他手臂传来的、刻意控制却依旧沉重的力道,心中那片最柔软的地方仿佛被浸满了温水的海绵填满,酸软得不成样子。这个向来顶天立地、仿佛能扛起一切的男人,在经历了一场灵魂层面的淬火与锻造后,向她展露的这份毫无保留的依赖,比任何海誓山盟都更撼动人心。她调整了一下姿势,更加稳固地支撑住他,抬头对面露忧色的林浩然和苏婉露出一个安抚的、带着疲惫却异常明亮的笑容:“交给我吧,他现在需要绝对的安静。”

  秦薇站在稍远处的阴影里,手中紧紧攥着刚刚打印出来的、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数据图谱,纸张边缘微微卷曲。她的目光复杂地追随着那两人相携离去的背影,那相互依偎、彼此支撑的身影,在廊道冰冷惨白的灯光下拉出长长的影子,竟有种超越了所有言语描述的和谐与内在的力量感,让她这个习惯于数据解构一切的研究者,心头也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波澜。

  高战司令不知何时如同山岳般悄然出现在她身侧,威严的目光同样落在那对年轻人的背影上,直到他们拐过廊角,才沉声开口,言简意赅:“秦博士,报告。”

  秦薇猛地回神,迅速将手中的数据图谱递上,语气竭力保持着科研人员特有的冷静客观,却难掩其下暗涌的惊涛:“司令,初步数据显示,这次强化的‘定向情感淬炼’方案,取得了远超预期的成功。x印记与顾队长意识海的同步率,不仅突破了之前的瓶颈,更是在最后阶段稳定在90%的新高位平台,能量结构的整合度提升了惊人的35%。并且……”她顿了顿,指尖点向图谱上一段异常活跃且规律的波纹,“您看这里,出现了之前所有实验记录中从未有过的‘价值共鸣’波纹。这表示,x印记不再仅仅是被动记录和模仿顾队长的情感与行为模式,它似乎……开始在尝试‘理解’,甚至……出现了初步‘认同’顾队长核心信念中部分内容的迹象,尤其是关于‘守护’与‘牺牲’这两个概念的定义。”

  高战浓密的眉毛微挑,快速而专注地浏览着图谱上那些对于外行如同天书般的曲线和峰值参数,最终锐利的目光落在报告最后那句用加粗字体标注的结论上:“潜在脆性评估?”

  “是的,”秦薇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的眼神闪烁着分析的光芒,也带着一丝隐忧,“强行淬炼带来的稳定,是结构性的、定向加固的,类似于百炼精钢。但这同时也可能意味着,失去了部分作为生物意识应有的弹性和可塑性。在面对某些极端复杂、或者与它已‘认同’信念完全相悖的情境时,这种过度‘坚硬’是否会转化为‘脆性’,导致不可预料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应激反应,还需要大量后续观察来验证。而且……”

  她的声音下意识地压低了些许,仿佛在陈述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秘密:“x印记学习和内化‘牺牲’这一概念的速度与深度,完全超出了我们所有预设模型的预测边界。这固然是好事,表明融合度极高,但也可能蕴含着我们尚未认知的风险。毕竟,‘牺牲’的边界在哪里?由谁来定义其价值和尺度?印记本身,是否会基于其独特的、非人的逻辑体系,发展出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极端的‘守护’或‘牺牲’行为模式?”

  高战沉默了片刻,走廊顶灯在他刚毅的脸上投下深刻的阴影。他将图谱递回给秦薇,只说了四个字,却重若千钧:“密切监控。”

  ---

  基地医疗中心,特护病房。

  这里与其说是病房,更像是一间陈设简洁却舒适安静的休息室,柔和的米色调墙壁,隔绝了外界大部分噪音。宋墨涵没有将顾锦城送回人员繁杂的集体宿舍,而是凭借其医疗负责人的权限,直接带他来到了这里。她需要对他进行持续至少24小时的密切医学观察,不仅是监测心率、血压、神经反射等身体指标,更重要的是,监控他精神状态的稳定性,防范任何可能的意识残留波动或印记反噬。

  她动作轻柔地帮顾锦城褪去那身已被冷汗彻底浸透、紧贴在皮肤上的黑色感应服,仿佛在对待一件易碎的珍宝。指尖偶尔触碰到他肌肤上尚未完全消退的、因能量过载而产生的细微灼痕,她的心便跟着紧缩一下。换上干爽柔软的蓝白色病号服,每一个动作都极尽轻柔,带着医者的专业精准与爱人小心翼翼的珍视。顾锦城始终闭着眼,浓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淡淡的阴影,任由她细致地摆布,眉宇间残留着意识鏖战后的深深倦怠,但之前一直紧绷如弓弦的肌肉,已在她无声的陪伴下逐渐松弛下来。

  取来温热的湿毛巾,宋墨涵细致地为他擦拭脸颊、脖颈和手臂上黏腻的汗渍。当微凉的毛巾带着湿意触及他温热的皮肤时,顾锦城浓密的眼睫微不可察地颤了颤,缓缓睁开了眼睛。

  那双曾淬炼如寒星、锐利如鹰隼的眼眸,此刻恢复了些许惯常的深邃,却仿佛被清冽的山泉洗涤过,少了几分逼人的凛冽,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只对她一人毫无保留流露的温存与复杂情感,那里面混杂着劫后余生的庆幸、深不见底的感激,以及一丝对未知未来的凝重。

  “墨涵。”他开口,声音依旧带着过度使用后的沙哑,像粗糙的砂纸轻轻摩擦。

  “嗯?”宋墨涵立刻停下动作,将毛巾放在一旁,关切地望进他眼底,试图捕捉任何一丝不安的迹象。

  “谢谢。”千言万语,在喉间翻滚了无数次,最终化作这两个最朴素也最沉重的字眼。谢她在绝境中毫无保留的信任,谢她为他甘冒奇险的决绝,谢她那滴滚烫的、砸落在他意识深处的眼泪,谢她如同灯塔般,将他从混乱与毁灭的边缘牢牢锚定,拉回“顾锦城”存在的这一边。

  宋墨涵轻轻摇头,伸手握住他宽厚却仍有些微凉的手掌,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它:“是你自己足够强大,顾锦城。你的意志,你的信念,从未真正屈服。我……”她顿了顿,声音更加柔和,“我只是恰好,也必须,站在了你需要我的地方。”

  顾锦城反手将她的手紧紧包裹在掌心,那力道,带着一种劫后余生、亟需确认真实感的迫切。“不一样。”他低声道,目光锁住她,不允许她有丝毫退避,“没有你,我撑不过来。那种感觉……像是整个灵魂都被投入了熔炉,被无形的力量撕扯,有一个充满诱惑的声音不断在意识深处回响,劝我放弃抵抗,拥抱更简单、更纯粹、也更暴力的毁灭路径。是你的声音,你的温度,你存在的感觉,像最坚固的锚链,把我牢牢地定在了‘我’这一边。”

  他很少如此直白、如此详尽地剖析自己的脆弱与内在感受。宋墨涵知道,这不仅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那次成功的“情感淬炼”之后,他们之间那座无形的心灵桥梁变得更加坚固、通道更加宽敞的证明。

  她俯下身,额头轻轻抵住他的额头,鼻尖相触,温热的呼吸悄然交融,形成了一个隔绝外界的微小空间。“我知道,”她柔声说,声音如同最有效的镇静剂,抚平他意识深处最后一丝涟漪,“我都感受到了。那个声音,那些挣扎……但你看,我们赢了这一局。以后,无论还有多少艰难的局面,我们一起面对。”

  无声的誓言在交织的呼吸间传递,温暖而坚定。

  就在这时,病房门被轻轻敲响,打破了室内静谧安谧的氛围。

  宋墨涵直起身,整理了一下情绪,说了声“请进”。

  门被推开,进来的是两位穿着洁白白大褂的医生。为首一位年约五旬,气质温婉沉静,眼神包容而睿智,肩章显示她是基地医疗中心的负责人,沈静茹主任。她身后跟着一位看起来三十出头、戴着金丝边眼镜、神情严谨甚至有些刻板的男医生,他的目光如同精密扫描仪,一进门便迅速落在病床上的顾锦城身上。

  “沈主任。”宋墨涵立刻起身问候,顾锦城也微微颔首致意。

  沈静茹微笑着摆手,语气温和:“小宋,别紧张。顾队长,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哪里特别不舒服?”她走到床边,目光温和而专业地扫过顾锦城的脸色、瞳孔状态和肢体姿态。

  “还好,只是有些疲惫。让您费心了。”顾锦城回答得言简意赅,带着他一贯的风格。

  “是高司令亲自吩咐,必须对顾队长你进行最全面的后续评估和身体调理。”沈静茹解释道,随即侧身,郑重地介绍身后的男医生,“这位是周沐云医生,刚从总部总院调来的神经科学与精神健康领域的顶尖专家,也是院里刚刚指定的特殊项目心理评估组核心成员。接下来一段时间,他会协助我,共同负责你的康复监测流程,尤其是精神层面的细微变化追踪和数据建模。”

  周沐云上前一步,步伐标准得像用尺子量过。他对顾锦城和宋墨涵点了点头,表情严肃,声音平稳得几乎没有起伏,透着一股金属般的冰冷质感:“顾队长,宋医生。根据‘淬火’实验的实时数据反馈,你的意识海与未知印记的交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强度。这固然带来了同步率的显着提升和战斗潜力的激发,但从医学角度看,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精神负荷过载后遗症、认知模式偏向固化,或者情绪共振放大效应。我们需要尽快建立详细的生理与心理基线数据,进行周期性、系统性的评估,核心目标是确保你的主体认知和自我意识不受任何侵蚀性影响。”

  他的话语极其专业、逻辑清晰、直接切入主题,甚至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权威感。顾锦城没什么特别反应,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算是回应。他见过太多不同类型的科研和医务人员,周沐云这类虽不讨喜,但也在预料之中。

  然而,宋墨涵却微微蹙起了秀眉。她完全理解这是必要的安全程序,也明白高层对顾锦城状态的重视。但周沐云那种纯粹将顾锦城视为一个蕴含着宝贵数据的“特殊病例”或“观察对象”的审视目光,那种几乎不带任何人情味的分析口吻,让她作为恋人和主治医生的双重身份,都本能地感到一丝不适和隐隐的保护欲。她下意识地向前挪了半步,更靠近病床一些,以一种微妙的守护姿态开口,语气尽量保持专业:“周医生,我理解评估的重要性。但是,锦城他刚刚经历了一场极高强度的精神考验,无论是意识海还是身体都处于亟需恢复的脆弱期。现在最需要的是充分的休息和环境稳定,以避免任何不必要的刺激。详细的基线评估和问询,是否可以等到他体力精力有所恢复后再进行?”

  周沐云推了推眼镜,目光第一次正式地、带着审视意味地落在宋墨涵身上,似乎这才真正注意到这位一直守在床边、年轻却态度坚决的女医生。“宋墨涵医生,我充分理解你作为……伙伴的关切。”他刻意在“伙伴”一词上略有停顿,似乎在选择更“恰当”的词汇,“但正因为顾队长刚刚经历极限状态,初期的生理指标、意识波动和言语反馈,才最具参考价值,能够最真实地反映印记融合的初始影响。请放心,今天只是最简单的初步问询和基础生理指标核对,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也经过了严格评估,不会对顾队长造成额外负担。”

  他的理由冠冕堂皇,无懈可击,语气也客客气气,却始终带着一种程序至上、数据为王的疏离感,仿佛在处理一个没有情感的复杂方程式。

  沈静茹适时地打圆场,语气柔和却带着不容反驳的力度:“沐云也是职责所在,谨慎些总是好的。小宋,你就陪着顾队长,我们在外间先简单聊几句,很快就好。”

  宋墨涵嘴唇动了动,还想再争取一下,顾锦城却轻轻捏了捏她的手心,递给她一个沉稳而令人安心的眼神,示意她不必担心。

  她只好将心头那点莫名的抵触和担忧暂时压下,看着沈静茹和周沐云暂时退出内间病房,轻轻带上了门。

  病房内重新恢复了安静,但气氛似乎因刚才的插曲而染上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凝重。顾锦城看着宋墨涵依旧微微蹙起的眉头,低声问道:“怎么了?不喜欢那个周医生?”

  宋墨涵回过神,摇了摇头,走到床边替他掖了掖被角,试图驱散那点不快:“没什么。可能是我想多了。只是觉得……这个周医生,有点太‘冷静’了,或者说,太像一台精密的仪器。” 她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形容那种感觉,仿佛在对方那双镜片后的眼睛里,顾锦城首先是一个蕴含着无限研究价值的、极其特殊的“样本”,其次才是一个活生生的、刚刚经历磨难的人。

  顾锦城扯了扯嘴角,露出一丝带着倦意却了然的笑:“搞尖端科研的,尤其是涉及神经和精神领域的,大多这样。秦博士刚开始不也一样,眼里只有数据和现象。” 他顿了顿,目光专注地凝视着她,深邃的眼底有暖意流淌,“不过,我更喜欢我的医生……有温度。”

  他特意在“我的医生”上加了不易察觉的重音,眼神专注而深邃,仿佛在重申某种专属权。

  宋墨涵的脸颊微微发热,心底因外人而起的那点细微不快和担忧,瞬间被他这句笨拙却无比真诚的安慰和变相表白驱散得无影无踪。她嗔怪地看了他一眼,眼底却漾开了清浅的笑意,如同春水破冰。“油嘴滑舌。快闭眼休息,这是医嘱。”她命令道,语气却软得没有丝毫威慑力。

  顾锦城顺从地闭上眼睛,嘴角还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弧度,握着她的手却始终没有松开,仿佛那是连接他与现实世界最坚实的纽带。

  外间,隐约传来沈静茹与周沐云压低声音的交谈,夹杂着“同步率阈值”、“认知基线”、“长期监测方案”等零碎的专业术语,像一层模糊的背景音。

  宋墨涵坐在床边的椅子上,目光温柔地落在顾锦城沉睡(或假寐)的侧脸上,守护着她的英雄,她的爱人,她誓要与之并肩同行的战友。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沉下来,远山轮廓模糊,基地各处的灯火次第亮起,如同散落在大地上的星辰,坚定地对抗着渐浓的夜色。这一日的惊涛骇浪、灵魂淬炼,似乎终于暂时平息,得以在港湾中停泊。但他们都心知肚明,这只是一个短暂的休憩。前路依旧迷雾重重,潜藏的危机与挑战,或许就蛰伏在下一个转角,等待着他们。

  然而,经过此次淬火成钢的信任与深刻入骨的爱,已在两人之间筑起了最坚固、最难以摧毁的心桥。无论未来是狂风暴雨还是荆棘密布,他们都将携手,共同面对,直至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