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创伤应激障碍-《战地医生和特战队军人相互救赎》

  第二百一十二章 创伤应激障碍

  高建长的来访如同一场精神上的淬火,将顾锦城几近涣散的意志重新熔铸、凝聚。那股属于“雷豹”队长的血性与不屈,在经历了短暂的颓唐后,以更坚韧、更沉静的形态回归。他不再将那副合金助行器视为耻辱的标记,而是当作必须攻克的高地,是现阶段最重要的“单兵装备”。

  次日清晨,天光微亮,顾锦城便已醒来。他没有惊动趴在床边小憩的宋墨涵,目光落在靠在墙边的助行器上,眼神沉寂而坚定。他尝试着,极其缓慢地,运用腰腹和手臂的力量,想要独自坐起。剧烈的神经痛依旧如影随形,额角迅速渗出冷汗,但他紧抿着唇,没有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凭借着一股狠劲,一寸寸地挪动身体。

  细微的动静还是惊醒了宋墨涵。她抬起头,看到他苍白的脸上那不容置疑的决绝,心头一紧,却没有立刻上前搀扶,只是屏住呼吸,随时准备在他力竭时出手。直到他自己完全靠坐起来,靠在摇高的床头微微喘息,她才悄然递上一杯温水,用温热的毛巾轻轻擦拭他额头的汗珠。

  “今天感觉怎么样?”她声音轻柔,带着晨起的微哑。

  顾锦城接过水杯,指尖因用力过度而微微颤抖,他喝了一小口,润了润干裂的嘴唇,才沉声道:“还好。不能总靠你们。”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助行器,“今天的目标,独立站立三十秒。”

  他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规划性,仿佛在部署一次作战任务。宋墨涵心中既心疼又欣慰,她知道,那个运筹帷幄、意志如钢的顾锦城,正在一步步杀回来。

  康复训练变得更加密集和艰苦。陈涛医生调整了方案,增加了神经电刺激和水中运动疗法,以减轻关节承重,促进肌肉记忆恢复。每一次在水中试图迈步,都像在黏稠的胶水中跋涉,需要对抗巨大的阻力和他自身失控的肌力。顾锦城常常累得几乎虚脱,被宋墨涵和陈涛从水中架出来时,连手指都抬不起来。

  但进步是肉眼可见的。从依靠助行器站立几秒,到十几秒,再到可以勉强扶着它、在宋墨涵的护卫下,如同婴儿学步般,颤抖着迈出小小的一步。每一步,都耗费着他巨大的体力和意志,在地板上留下汗水的印记。

  这天下午,沈延舟带着一位陌生的年轻女性来到了病房。

  “锦城,墨涵,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我跟你们提过的,刚从霍普金斯回来的林曦医生。”沈延舟侧身让出位置。

  宋墨涵闻声抬头,眼前不由得一亮。林曦看起来非常年轻,约莫二十七八岁,穿着简洁的白大褂,内里是熨帖的浅蓝色衬衫和西装裤,身姿挺拔,气质干练。她有一头利落的短发,五官清秀,眼神清澈而专注,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沉静和敏锐。她手中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和一个看起来有些精巧的仪器盒。

  “顾队长,宋医生,你们好。”林曦的声音温和,语速平稳,自带一种让人安心的专业感。她的目光首先落在顾锦城身上,没有过多的同情或好奇,更像是在进行专业的评估。“沈主任和陈医生已经把您的情况详细跟我沟通过了。冒昧打扰,希望能尽一份力。”

  顾锦城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他的态度是军人式的简洁,带着一丝审视。长期的军旅和特战生涯,让他对陌生人本能地保持警惕。

  宋墨涵则热情地迎上前:“林医生,你好,一直盼着你来。快请坐。”她看得出,这位林医生眼神干净,专业素养极高,心中不由升起几分期待。

  林曦没有过多寒暄,直接进入主题。她打开平板电脑,调出一些复杂的神经图谱和数据分析模型。“顾队长的情况,核心难点在于坐骨神经主干受损后的功能重建,以及由此引发的肌肉萎缩、异常放电和运动控制障碍。传统的康复手段很重要,但在神经信号的重塑和精准控制方面,或许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思路。”

  她拿起那个小巧的仪器,解释道:“这是最新的体感交互神经反馈训练仪。它可以通过高精度传感器,捕捉到您腿部肌肉,哪怕是极其微弱的、您自己都无法清晰感知的神经电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或声音反馈。”

  她将几个电极片贴在顾锦城左腿几个关键的肌群上,连接好仪器。平板上立刻出现了一些微弱跳动的曲线和光点。“您看,即使您感觉左腿完全无法移动,但其实神经仍在尝试发出指令,只是信号太弱太乱,无法有效调动肌肉。这个训练,就是帮助您的大脑重新‘看见’并‘识别’这些微弱的信号,通过反复的意念集中和尝试,像重新学习一门语言一样,逐步加强正确的神经通路,抑制错误的信号。”

  林曦的讲解深入浅出,逻辑清晰,瞬间吸引了宋墨涵的全部注意力。这正是她一直在思考和寻找的,更深入、更精准的干预方式。

  “我们可以先从最简单的开始,”林曦调整着参数,对顾锦城说,“顾队长,请您现在闭上眼睛,不要试图用力移动腿部,只是全神贯注地去‘想象’——想象您的左脚大拇指,正在非常轻微地向上抬一下。集中所有的意念,只想这一个动作。”

  顾锦城依言闭上眼,眉头微蹙,显然在努力执行这个看似简单却极其耗费精神力的指令。病房里一片安静,宋墨涵甚至能听到自己紧张的呼吸声。

  平板屏幕上的曲线依旧杂乱,但忽然,代表左脚拇指伸肌的那条线,极其微弱地、但确实地向上跳动了一下,伴随着一声轻微的提示音。

  “有了!”林曦声音带着一丝鼓励,“虽然很弱,但信号出现了!顾队长,您感觉到了吗?那种意念和肌肉之间极其微弱的联系?”

  顾锦城猛地睁开眼,看向屏幕,深邃的眼底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震动。他确实在那一刻,感受到了一种极其细微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牵动感,不同于之前的剧痛或麻木,那是一种……属于“控制”范畴的感觉,尽管它微弱得像风中残烛。

  “我……好像,感觉到一点。”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确定的沙哑。

  宋墨涵激动地捂住嘴,眼眶瞬间红了。这小小的信号,比之前任何一次物理上的进步都更让她震撼和充满希望!这证明他的神经通路并未完全断绝,还有重建的可能!

  林曦脸上也露出了淡淡的、专业的微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神经重塑是一个漫长且需要极度耐心的过程,可能会反复,会遇到平台期,但只要有信号,就证明有路可走。接下来,我们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结合传统康复与神经反馈的长期计划,并且……”她顿了顿,目光转向宋墨涵,又看向顾锦城,语气变得更为郑重,“需要同步进行心理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身体失控带来的焦虑、抑郁情绪,会严重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顾队长,您必须学会与您的身体和解,与这段经历共存,而不是一味地对抗它。有时候,‘接受’是更强大的力量。”

  林曦的话,像一把钥匙,精准地打开了顾锦城内心深处那扇紧闭的门。他一直以来的动力,几乎全部来源于“夺回”、“征服”、“回去”,这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但也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潜在的崩溃风险。而“和解”与“接受”,是他从未想过,也从未允许自己触碰的领域。

  他沉默着,目光锐利地审视着林曦,似乎在衡量她话语中的分量。

  宋墨涵却瞬间明白了林曦的深意。她握住顾锦城的手,轻声却坚定地说:“锦城,林医生说得对。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身体也是你的战友,它受了重伤,你需要的是理解它、引导它,而不是把它当作必须消灭的敌人。我们慢慢来,好吗?”

  顾锦城感受着掌心传来的温暖和力量,又看了看屏幕上那虽然微弱却真实存在的信号,紧绷的下颌线微微松弛。他反手用力握了握宋墨涵的手,然后看向林曦,终于给出了明确的回应:“林医生,后续的治疗方案,麻烦你了。”

  这句话,代表着他初步的认可和接纳。

  林曦的到来,如同在漫漫长夜中,投下了一缕破晓的微光。她带来的不仅是新的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康复哲学。宋墨涵感到,前方的路虽然依旧布满荆棘,但视野却豁然开朗。她看着身边重新燃起斗志、并且开始尝试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与伤痛共处的顾锦城,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他们的爱情,在这极端的环境下,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陪伴与守护,升华为一种灵魂层面的相互支撑与共同成长。他是她的英雄,而她,连同这位新加入的林医生,正努力成为他重塑生命、重返蓝天的翅膀。新的战友已经就位,更艰巨也更充满希望的战役,才刚刚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