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淬火成钢(下)
陆文轩的出现,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康复中心漾开了一圈不易察觉的涟漪。他的专业素养毋庸置疑,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温和有力的引导方式,很快赢得了包括秦天主任在内的大部分同事的认可。然而,在顾锦城和宋墨涵之间那根悄然连接的、微妙的弦上,这股新加入的力量带来了一丝难以言说的张力。
顾锦城的心理康复课程按计划进行。陆文轩采用了多种方法,从认知重构到眼动脱敏再处理(EmdR)的初步尝试,循序渐进。顾锦城表现出了一名优秀军人极强的执行力和意志力,他努力配合,但陆文轩能感觉到,在那扇稍稍开启的心门之后,依然有一片区域被牢牢封锁,戒备森严。那片区域,似乎与牺牲的战友周伟直接相关,也与他内心深处对“幸存者是否配享有幸福”的终极拷问紧密相连。
与此同时,康复中心的日常依旧忙碌。宋墨涵作为顾锦城的主治医师,与陆文轩的接触不可避免的增多。他们经常需要一起讨论治疗方案,交流顾锦城的进展。陆文轩举止得体,谈吐风趣,专业领域见解独到,对宋墨涵也表现出恰到好处的尊重与欣赏。但宋墨涵内心深处那丝异样感并未消失,反而在一次次的交流中逐渐清晰——那是一种敏锐的直觉,告诉她陆文轩的视线,似乎总在专业评估之外,多停留了一分在她身上。
这天傍晚,宋墨涵刚结束一台紧急小手术,疲惫地回到办公室,发现陆文轩正等在她的门口。
“宋医生,刚忙完?辛苦了。”陆文轩微笑着递上一杯温热的咖啡,“顺便想跟你聊聊顾队长下周的治疗计划调整。”
“谢谢。”宋墨涵接过咖啡,礼貌地道谢,侧身请他进门。两人在办公桌前坐下,就着顾锦城最近一次沙盘治疗中呈现出的细微变化进行了探讨。
“顾队长对‘家’的象征物(白色小屋)投射的情感明显增强,这是积极的信号。但他将代表自己的模型置于战场与小屋之间,且背对战场面向小屋时,仍表现出强烈的焦虑和肢体僵硬。我认为,下周可以尝试引入‘空椅子技术’,引导他与……比如周伟班长,进行一次象征性的对话,处理他的内疚感。”陆文轩侃侃而谈,目光却不时落在宋墨涵略显苍白的脸上。
宋墨涵沉吟片刻,提出了不同意见:“陆博士,这个方法理论上很好,但我认为时机可能还未成熟。顾队长的心理防御机制非常强,过早触及核心创伤,可能会引发强烈的阻抗,甚至倒退。我建议还是以巩固现有的安全感为主,继续通过体能康复建立正向反馈。”
陆文轩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随即被温和的笑容掩盖:“宋医生考虑得很周到。看来,你对顾队长的了解,确实比我要深入得多。”这话听起来是赞赏,却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试探。
宋墨涵抬起眼,平静地迎上他的目光:“我只是基于日常的临床观察。最终方案,当然以您的专业判断为主,我们共同目标是帮助顾队长康复。”
就在这时,宋墨涵桌上的内部通讯器响起,护士站通知:“宋医生,307病房顾队长好像有些低烧,您方便过来看一下吗?”
宋墨涵立刻起身:“我马上过去。”她转向陆文轩,“陆博士,今天的讨论先到这里?我去看看情况。”
“当然,我跟你一起去吧,正好也观察一下他情绪状态下的生理反应。”陆文轩也从善如流地站起来。
两人一同来到顾锦城的病房。顾锦城靠在床头,脸色有些潮红,额上覆着一层细汗。他看到宋墨涵进来,眼神下意识地追随着她,但在瞥见她身后跟着的陆文轩时,那刚刚流露出的一丝依赖迅速收敛,恢复了平日的沉稳冷硬。
“可能是下午康复训练时着了点凉,没事。”顾锦城的声音因发热而有些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持。
宋墨涵没有理会他的“没事”,上前熟练地为他测量体温、检查伤口。她的动作轻柔专业,指尖偶尔不经意地触碰到他的皮肤,带来微凉的安抚。顾锦城紧绷的下颌线微微放松,配合着她的检查。
“38.2度,低烧。伤口没有感染迹象,应该是疲劳导致的免疫力下降。”宋墨涵做出判断,语气带着不容反驳的坚决,“今晚必须好好休息,我会让护士给你用上退烧药。”
陆文轩站在一旁,将两人之间那种无需言语的默契和流淌的关切尽收眼底。他适时开口,声音温和:“顾队长,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心理康复的基础。听从宋医生的安排,好好休息。”
顾锦城淡淡地“嗯”了一声,目光却始终落在宋墨涵身上。
宋墨涵安排好用药,又仔细叮嘱了注意事项,这才和陆文轩一起离开病房。走在安静的走廊上,陆文轩忽然轻声说:“顾队长很信任你。这种医患之间的深度信任,很难得。”
宋墨涵脚步未停,语气平淡:“这是长时间相处和共同经历的结果。陆博士和顾队长建立信任,也需要时间。”
陆文轩笑了笑,没再继续这个话题,转而聊起了中心近期要举办的一场关于创伤后成长的学术讲座。
然而,就在宋墨涵以为这个小插曲就此过去时,第二天,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来到了康复中心。
来人是位四十岁左右、气质干练、眉眼间带着几分风霜与坚毅的女士。她穿着朴素的便装,但挺拔的身姿和锐利的眼神,依稀可见军人的影子。她直接找到了秦天主任,表明身份——她是已故班长周伟的妻子,赵萍。
“秦主任,打扰了。我这次来,一是想看看锦城那孩子恢复得怎么样了,老周生前最放不下的就是他;二是……”赵萍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老周有些遗物,还有几句话,我想亲口告诉锦城。我知道他心理受了伤,但有些心结,或许只有我能帮他解开。”
秦天主任深知顾锦城情况特殊,周伟更是他心结的关键。他不敢怠慢,立刻安排了赵萍与顾锦城的主治团队——宋墨涵和陆文轩见面。
在小会议室里,赵萍红着眼眶,讲述了她所知道的最后一次任务前,周伟对顾锦城的嘱托。“老周常说,锦城是他带过最有潜力也最重情义的兵,就是心思太重,把责任看得比命还重。那次出发前,老周还跟我说,这次任务回来,要好好给锦城放个假,相看他给他介绍的姑娘……他说,希望锦城能像个普通人一样,成个家,过安稳日子,别像他们似的,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赵萍的话,像一把钥匙,猛地插入了顾锦城心锁最深处。当宋墨涵和陆文轩将赵萍的到访以及她带来的消息委婉地转达给顾锦城时,这个即使在剧痛和虚弱中都未曾掉泪的铁血汉子,把自己关在病房的洗手间里,压抑的、如同受伤野兽般的呜咽声,持续了整整半个小时。
宋墨涵守在门外,心如刀绞。她没有敲门,没有劝阻,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一尊守护的雕像。她知道,这是顾锦城必须经历的崩溃与宣泄,是淬火成钢过程中,最痛苦也最关键的一环。
当顾锦城终于红着眼睛、脚步虚浮地走出来时,他看到门口守着的宋墨涵,眼眶又是一热。他没有说话,只是深深地望进她的眼里,那里面有痛苦、有脆弱,但更多的,是一种破茧而出的决然。
他伸出手,不是抓住衣角,而是轻轻握住了宋墨涵的手腕。力道不大,却带着全身重量依托般的信任。
“宋医生,”他的声音沙哑得厉害,却异常清晰,“我想见见嫂子。也……想继续治疗。”他看了一眼旁边的陆文轩,“用任何方法,都可以。”
这一刻,宋墨涵明白,那道最坚固的心防,终于裂开了一道缝隙,让阳光照了进去。而赵萍的到来,这条新的人物线,不仅没有打乱原有的节奏,反而像一股强大的助推力,将顾锦城的康复进程推向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暗流依旧存在,陆文轩的目光依旧带着探究,未来的挑战只多不少。但在顾锦城握住她手腕的瞬间,宋墨涵感受到的,是两颗在极端环境下相互靠近的心,所迸发出的、足以融化一切寒冰的温暖。他们的爱情,生于硝烟,长于病房,正在这场关于生命与救赎的淬炼中,变得愈发坚韧而纯粹。
陆文轩的出现,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康复中心漾开了一圈不易察觉的涟漪。他的专业素养毋庸置疑,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温和有力的引导方式,很快赢得了包括秦天主任在内的大部分同事的认可。然而,在顾锦城和宋墨涵之间那根悄然连接的、微妙的弦上,这股新加入的力量带来了一丝难以言说的张力。
顾锦城的心理康复课程按计划进行。陆文轩采用了多种方法,从认知重构到眼动脱敏再处理(EmdR)的初步尝试,循序渐进。顾锦城表现出了一名优秀军人极强的执行力和意志力,他努力配合,但陆文轩能感觉到,在那扇稍稍开启的心门之后,依然有一片区域被牢牢封锁,戒备森严。那片区域,似乎与牺牲的战友周伟直接相关,也与他内心深处对“幸存者是否配享有幸福”的终极拷问紧密相连。
与此同时,康复中心的日常依旧忙碌。宋墨涵作为顾锦城的主治医师,与陆文轩的接触不可避免的增多。他们经常需要一起讨论治疗方案,交流顾锦城的进展。陆文轩举止得体,谈吐风趣,专业领域见解独到,对宋墨涵也表现出恰到好处的尊重与欣赏。但宋墨涵内心深处那丝异样感并未消失,反而在一次次的交流中逐渐清晰——那是一种敏锐的直觉,告诉她陆文轩的视线,似乎总在专业评估之外,多停留了一分在她身上。
这天傍晚,宋墨涵刚结束一台紧急小手术,疲惫地回到办公室,发现陆文轩正等在她的门口。
“宋医生,刚忙完?辛苦了。”陆文轩微笑着递上一杯温热的咖啡,“顺便想跟你聊聊顾队长下周的治疗计划调整。”
“谢谢。”宋墨涵接过咖啡,礼貌地道谢,侧身请他进门。两人在办公桌前坐下,就着顾锦城最近一次沙盘治疗中呈现出的细微变化进行了探讨。
“顾队长对‘家’的象征物(白色小屋)投射的情感明显增强,这是积极的信号。但他将代表自己的模型置于战场与小屋之间,且背对战场面向小屋时,仍表现出强烈的焦虑和肢体僵硬。我认为,下周可以尝试引入‘空椅子技术’,引导他与……比如周伟班长,进行一次象征性的对话,处理他的内疚感。”陆文轩侃侃而谈,目光却不时落在宋墨涵略显苍白的脸上。
宋墨涵沉吟片刻,提出了不同意见:“陆博士,这个方法理论上很好,但我认为时机可能还未成熟。顾队长的心理防御机制非常强,过早触及核心创伤,可能会引发强烈的阻抗,甚至倒退。我建议还是以巩固现有的安全感为主,继续通过体能康复建立正向反馈。”
陆文轩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随即被温和的笑容掩盖:“宋医生考虑得很周到。看来,你对顾队长的了解,确实比我要深入得多。”这话听起来是赞赏,却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试探。
宋墨涵抬起眼,平静地迎上他的目光:“我只是基于日常的临床观察。最终方案,当然以您的专业判断为主,我们共同目标是帮助顾队长康复。”
就在这时,宋墨涵桌上的内部通讯器响起,护士站通知:“宋医生,307病房顾队长好像有些低烧,您方便过来看一下吗?”
宋墨涵立刻起身:“我马上过去。”她转向陆文轩,“陆博士,今天的讨论先到这里?我去看看情况。”
“当然,我跟你一起去吧,正好也观察一下他情绪状态下的生理反应。”陆文轩也从善如流地站起来。
两人一同来到顾锦城的病房。顾锦城靠在床头,脸色有些潮红,额上覆着一层细汗。他看到宋墨涵进来,眼神下意识地追随着她,但在瞥见她身后跟着的陆文轩时,那刚刚流露出的一丝依赖迅速收敛,恢复了平日的沉稳冷硬。
“可能是下午康复训练时着了点凉,没事。”顾锦城的声音因发热而有些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持。
宋墨涵没有理会他的“没事”,上前熟练地为他测量体温、检查伤口。她的动作轻柔专业,指尖偶尔不经意地触碰到他的皮肤,带来微凉的安抚。顾锦城紧绷的下颌线微微放松,配合着她的检查。
“38.2度,低烧。伤口没有感染迹象,应该是疲劳导致的免疫力下降。”宋墨涵做出判断,语气带着不容反驳的坚决,“今晚必须好好休息,我会让护士给你用上退烧药。”
陆文轩站在一旁,将两人之间那种无需言语的默契和流淌的关切尽收眼底。他适时开口,声音温和:“顾队长,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心理康复的基础。听从宋医生的安排,好好休息。”
顾锦城淡淡地“嗯”了一声,目光却始终落在宋墨涵身上。
宋墨涵安排好用药,又仔细叮嘱了注意事项,这才和陆文轩一起离开病房。走在安静的走廊上,陆文轩忽然轻声说:“顾队长很信任你。这种医患之间的深度信任,很难得。”
宋墨涵脚步未停,语气平淡:“这是长时间相处和共同经历的结果。陆博士和顾队长建立信任,也需要时间。”
陆文轩笑了笑,没再继续这个话题,转而聊起了中心近期要举办的一场关于创伤后成长的学术讲座。
然而,就在宋墨涵以为这个小插曲就此过去时,第二天,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来到了康复中心。
来人是位四十岁左右、气质干练、眉眼间带着几分风霜与坚毅的女士。她穿着朴素的便装,但挺拔的身姿和锐利的眼神,依稀可见军人的影子。她直接找到了秦天主任,表明身份——她是已故班长周伟的妻子,赵萍。
“秦主任,打扰了。我这次来,一是想看看锦城那孩子恢复得怎么样了,老周生前最放不下的就是他;二是……”赵萍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老周有些遗物,还有几句话,我想亲口告诉锦城。我知道他心理受了伤,但有些心结,或许只有我能帮他解开。”
秦天主任深知顾锦城情况特殊,周伟更是他心结的关键。他不敢怠慢,立刻安排了赵萍与顾锦城的主治团队——宋墨涵和陆文轩见面。
在小会议室里,赵萍红着眼眶,讲述了她所知道的最后一次任务前,周伟对顾锦城的嘱托。“老周常说,锦城是他带过最有潜力也最重情义的兵,就是心思太重,把责任看得比命还重。那次出发前,老周还跟我说,这次任务回来,要好好给锦城放个假,相看他给他介绍的姑娘……他说,希望锦城能像个普通人一样,成个家,过安稳日子,别像他们似的,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赵萍的话,像一把钥匙,猛地插入了顾锦城心锁最深处。当宋墨涵和陆文轩将赵萍的到访以及她带来的消息委婉地转达给顾锦城时,这个即使在剧痛和虚弱中都未曾掉泪的铁血汉子,把自己关在病房的洗手间里,压抑的、如同受伤野兽般的呜咽声,持续了整整半个小时。
宋墨涵守在门外,心如刀绞。她没有敲门,没有劝阻,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一尊守护的雕像。她知道,这是顾锦城必须经历的崩溃与宣泄,是淬火成钢过程中,最痛苦也最关键的一环。
当顾锦城终于红着眼睛、脚步虚浮地走出来时,他看到门口守着的宋墨涵,眼眶又是一热。他没有说话,只是深深地望进她的眼里,那里面有痛苦、有脆弱,但更多的,是一种破茧而出的决然。
他伸出手,不是抓住衣角,而是轻轻握住了宋墨涵的手腕。力道不大,却带着全身重量依托般的信任。
“宋医生,”他的声音沙哑得厉害,却异常清晰,“我想见见嫂子。也……想继续治疗。”他看了一眼旁边的陆文轩,“用任何方法,都可以。”
这一刻,宋墨涵明白,那道最坚固的心防,终于裂开了一道缝隙,让阳光照了进去。而赵萍的到来,这条新的人物线,不仅没有打乱原有的节奏,反而像一股强大的助推力,将顾锦城的康复进程推向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暗流依旧存在,陆文轩的目光依旧带着探究,未来的挑战只多不少。但在顾锦城握住她手腕的瞬间,宋墨涵感受到的,是两颗在极端环境下相互靠近的心,所迸发出的、足以融化一切寒冰的温暖。他们的爱情,生于硝烟,长于病房,正在这场关于生命与救赎的淬炼中,变得愈发坚韧而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