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铁血柔情,军婚序曲-《战地医生和特战队军人相互救赎》

  第五十二章 铁血柔情,军婚序曲

  顾锦城指尖那微乎其微的回勾,如同暗夜里划过的第一颗流星,虽短暂却无比清晰地照亮了宋墨涵的心空。她将这份悸动深藏心底,化作更坚定的守护力量。团队的康复计划在李瑶这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加入后,变得更加系统且富有温度。

  新的炎症指标波动虚惊一场,在调整抗生素方案后很快恢复正常。但这起小插曲促使团队决定,在确保生理指标绝对稳定的前提下,尝试进行一次更具深度的意识连接干预。这次干预的核心,将由宋墨涵主导,旨在利用已确认的情感锚点(军徽),结合李瑶建议的感官刺激(如特定频率的舒缓音乐、模拟自然风的触感),尝试引导顾锦城意识进行更主动的“回应”和“定位”。

  郑国锋教授审慎批准了方案,强调必须将安全阈值设在最高位。林枫则加强了基地外围的安保等级,确保干预过程不受任何外界干扰。

  干预日,连接室内气氛凝重而充满期待。宋墨涵深吸一口气,戴上神经接口设备前,她下意识地摸了摸白大褂口袋,那里静静躺着那枚承载了千钧重量的军徽。李瑶对她投来鼓励的眼神,无声地传递着支持。

  意识连接建立。初始阶段的意识湍流比预想的更为平缓,显示顾锦城的意识海正趋于一种新的平衡。宋墨涵小心翼翼地引导着,不再仅仅是观察和安抚,而是尝试发出明确的“信号”。她想象着将那枚军徽的触感、光泽,以及它所代表的“守护”信念,化为一道道温和的信息流,传递过去。

  “顾锦城,你能感觉到吗?这是你的信念,你的承诺……”宋墨涵在心中默念,全神贯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数据图谱上波澜不惊。就在众人以为这次尝试可能效果有限时,宋墨涵的“视角”中,那片混沌的意识迷雾深处,忽然亮起了一个微弱却稳定的光点。那光点并非她注入的信息,而是源自顾锦城意识本身的回应!它像灯塔,虽遥远,却清晰地标示着方位。

  更令人震惊的是,随着光点的出现,一段并非由宋墨涵发起的、模糊却充满强烈情绪色彩的碎片信息,逆流进入了她的感知。那不是语言,而是一种混合了硝烟味、剧烈爆炸声、以及一种倾尽所有也要将某个身影护在怀里的决绝意志的画面感。信息的核心,是一种深沉的担忧和保护欲,对象直指……宋墨涵自身感知的投射!

  “他在回应……而且,他感知到了我的存在,甚至……在担心我?”宋墨涵心中巨震,几乎要退出连接状态。她强行稳住心神,将一股代表着“安全”、“我在”的安抚信息传递回去。

  那光点闪烁了几下,似乎接受了这份安抚,变得更加稳定。

  干预结束,宋墨涵摘下设备时,脸色有些苍白,但眼中闪烁着无法抑制的激动光芒。她向团队汇报了刚才的惊人发现。

  “主动定位光点!双向信息传递!”郑国锋教授激动地推了推眼镜,“这不仅仅是回应,这是意识主体在尝试建立双向沟通!奇迹,这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奇迹!”

  姜雨薇看着数据记录,喃喃道:“他的潜意识里,不仅保留着任务相关的保护执念,更将宋医生你纳入了需要保护的范畴……这种情感的转移和锚定,是极强大的复苏动力。”

  李瑶轻轻握住宋墨涵微凉的手,低声道:“看,我说的没错。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滋生的情感,本身就带着相互救赎的力量。”

  这次突破性的进展,让团队士气大振。同时也让宋墨涵与顾锦城之间那种微妙而深刻的情感联结,变得更加公开化和被团队理解、接纳。林枫在给上级的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及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患者复苏的积极影响,并建议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

  这日,基地来了两位特殊访客——一位是西部战区某部的政委,另一位是军报的资深记者,姓方。他们是听闻顾锦城这位战斗英雄的奇迹复苏过程后,特前来慰问和了解情况,同时也肩负着为后续可能的事迹宣传收集素材的任务。

  政委的慰问庄重而充满关怀,而方记者则显得更为敏锐。在听取郑国锋教授和林枫的整体介绍后,他特意请求与医疗团队的核心成员,尤其是宋墨涵医生进行深入交流。

  方记者年约五十,目光犀利却不失温和,有着多年深入一线部队采访的经历。在与宋墨涵的交谈中,他并没有过多追问技术细节,反而将重点放在了顾锦城昏迷前后的精神状态、以及康复过程中那些“非技术性”的关键因素上。

  “宋医生,”方记者温和地问,“据我们了解,顾队长昏迷前最后时刻牵挂的是一位女医生的安危。而在他漫长的昏迷中,又是您这样一位优秀的军医成为了他苏醒的关键。这中间,似乎有一种奇妙的缘分。您认为,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顾队长创造这样的生命奇迹?”

  宋墨涵沉吟片刻,选择了坦诚相对,但保持了专业的克制:“方记者,我认为是顾队长内心深处作为一名军人的责任感和保护欲。最初的任务对象,以及后续康复过程中建立的医患信任,都可能激活了这种核心力量。这是他所信仰和扞卫的价值。”

  方记者点点头,意味深长地说:“我采访过很多军人,也见过很多军属。军人的爱,往往深沉内敛,却坚如磐石。他们可能不常说‘爱’这个字,但‘保护你’、‘等我回来’,就是最重的承诺。这种在生死考验中淬炼出的情感,比任何誓言都来得真实和珍贵。”

  他的话,再次触动了宋墨涵。她想起顾锦城无意识的“护住她”,想起意识连接中感受到的那份担忧。

  慰问结束后不久,基地管理层内部进行了一次小范围讨论。鉴于顾锦城的显着康复进展及其战斗英雄的身份,以及他与宋墨涵医生之间已对治疗产生显着积极影响的特殊关系,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是否可以考虑,在符合规定且征得(或推定)顾锦城本人意愿的前提下,为两人办理特殊情况下的军婚登记?这不仅能给予宋墨涵法理上更充分的陪护身份,也是对顾锦城这种杰出军人一种特殊的人文关怀和荣誉肯定,更能成为一段体现军人崇高品质和军医无私奉献的佳话。

  这个提议一经提出,便引起了热烈讨论。支持者认为这极具积极意义,反对者则担忧程序合规性以及顾锦城尚未完全清醒,无法表达真实意愿的风险。

  消息不知怎的,隐约传到了宋墨涵耳中。她先是错愕,随即是巨大的慌乱和一丝隐秘的期待。她从未想过婚姻之事,尤其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这太特殊,太超出常规。然而,内心深处,那个躺在病床上、意志如钢铁般的男人,早已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她找到李瑶,倾诉了自己的迷茫和不安。

  李瑶听后,沉默良久,然后认真地看着她:“墨涵,这件事的关键,不在于外界的看法或程序,而在于你的心,以及你对顾锦城醒来后意愿的判断。你相信他吗?相信他对你的情感,如同你对他一样,是经过生死考验的吗?”

  宋墨涵想起指尖那微弱的回勾,想起意识海中那为她亮起的灯塔,目光逐渐变得坚定:“我相信。”

  “那就够了。”李瑶微笑,“军婚,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和等待,但也意味着最坚实的依靠和最深刻的浪漫。如果这是你们共同的选择,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当晚,宋墨涵再次坐在顾锦城床边。月光依旧,她的心境却与以往不同。她轻轻握住他的手,低语道:“顾锦城,我听到了一些关于我们未来的讨论。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对不对?但我想告诉你,无论未来怎样,无论需要等待多久,我都会在这里,陪着你,直到你完全醒来,亲口告诉我你的答案。”

  她将他的手贴在自己脸颊,感受着那份粗糙下的温暖潜流。

  “等你醒了,我们还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路要走。所以,快点好起来,我的……英雄。”

  这一次,监控仪器上的心率曲线,出现了一个平稳而小幅度的、持续数秒的上升波段。仿佛沉睡的雄狮,听到了远方熟悉的呼唤,心脏为之轻轻共鸣。

  铁血与柔情,在特殊的病房里交织。一场源于职责与拯救的相遇,正悄然向着生死相托的婚姻盟约升华。而所有的考验,都只为印证那句无声的誓言:心垣为证,此情不渝。新的篇章,伴随着军婚的序曲,正在缓缓揭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