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钥匙”与“铁匠”
边境的黎明总是裹挟着彻骨的寒意与潮湿的雾气,如同当前基地面临的局势,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汹涌。资料室那短暂而坚实的拥抱,像一剂强效的安慰剂,注入了顾锦城和宋墨涵的心间,让他们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新一天的挑战。
宋墨涵回到医疗室,第一件事就是详细检查李骥的状况。昨夜那首诡异童谣带来的震撼尚未平息,她看着昏迷中的李骥,眼神中多了几分探究与更深重的责任。这个沉默的伤者,不仅承载着自身的生死,更可能牵连着一个失踪孩子的命运和一个重大的秘密。她调整了治疗方案,增加了有助于神经系统恢复的药物,并更加细致地记录他任何微小的生理反应,不放过任何可能唤醒他意识的线索。
医疗细节与情感共鸣
上午,宋墨涵在为李骥进行针灸刺激时,顾锦城悄然到来。他没有打扰,只是静静站在门口,目光深邃地凝视着她。晨光透过气窗,勾勒出她专注的侧影,纤细的手指稳准地捻动银针,动作行云流水,带着一种近乎艺术的精准与虔诚。这一刻,她不再是需要他庇护的温柔女性,而是一位执掌生命奥秘的战士,与她手中的银针一样,柔韧却蕴含着穿透顽疾的力量。
顾锦城心中那份混杂着骄傲、心疼与爱慕的情感几乎满溢。他见过她在手术台上的雷厉风行,也见过她面对伤患时的柔声细语,此刻更领略到她将古老智慧与现代医学融会贯通的智慧。这种超越性别的专业魅力,对他这种习惯于力量与规则的特战指挥官而言,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宋墨涵结束治疗,抬头看见他,微微一愣,随即露出一个带着疲惫却真实的微笑。“怎么有空过来?”
“来看看你,也看看他。”顾锦城走进来,目光扫过监测仪上相对平稳的数据,“有进展吗?”
“生理指标在向好,但意识恢复需要契机。”宋墨涵轻声说,带着医者的审慎,“那首童谣……像一把钥匙,但锁孔在哪里,还不知道。”
“我们会找到的。”顾锦城的语气笃定,既是承诺,也是信念。他注意到她眼底的淡青,眉头微蹙,“你又熬夜了。”
“值夜班,习惯了。”宋墨涵不在意地摇摇头,“比起你连轴转部署防御,我这不算什么。”
两人之间流淌的已不仅仅是情侣间的关怀,更是战友般的理解与体谅。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爱情褪去了风花月月的浪漫,淬炼成一种更深沉的羁绊——彼此是对方疲惫时可以倚靠的支柱,是黑暗中能够托付后背的伙伴。
新线索:“钥匙”与“铁匠”
这时,高岩带着新的情报匆匆而来,脸上带着突破性的振奋。“老顾,墨涵,有重大发现!”
三人再次聚首办公室。高岩将一份破译报告和几张模糊的黑白照片摊在桌上。
“关于童谣里的‘钥匙’。我们请教了民俗专家,并结合边境地区的情报,发现‘金鸟鸟,银窝窝,带上钥匙回家乡’这句改动的歌词,可能并非完全虚构。在当年那个老医生所在的区域,流传着一个关于‘秘境药谷’的传说,入口需要特殊的‘钥匙’开启。而所谓的‘金鸟鸟’和‘银窝窝’,专家推测可能是指代某种特定地形或标志物。”
高岩指着照片上一个模糊的、类似鸟类形状的山岩轮廓:“这是我们卫星图片分析出的,位于当年事发区域深处的一个相似地形。更重要的是,”他切换另一份文件,“我们通过特殊渠道,联系上了一位当年参与搜救失踪儿童、现已退休的老边防警官。他回忆起一个细节:老医生在世时,除了医术,还擅长制作一种非常精巧的金属徽记,据说能辟邪保平安。他给孙子的百日礼,就是一个特制的长命锁,形状……很像一只飞鸟。”
“长命锁……钥匙……”宋墨涵立刻联想到,“难道开启秘密的‘钥匙’,就是那个长命锁?”
“极有可能!”顾锦城眼中精光一闪,“李骥呓语中的‘代码’,或许就藏在那长命锁里,或者需要长命锁作为信物才能获取。那个孩子阿吉,是关键!”
高岩点头:“根据老警官模糊的记忆和零星档案,阿吉失踪时约五岁,脖颈上确实戴着一个银质长命锁,锁片造型独特,像鸟又像某种符文。这是目前我们掌握的关于阿吉最具体的特征。”
一条新的人物线——退休老边防警官“老周”被引入,他的记忆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顾锦城立即下令,一方面加强对卫星图片区域的秘密侦查,另一方面尝试与老周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尽可能挖掘更多关于老医生、阿吉以及那个长命锁的细节。
信任考验与苏晴的异动
基地的防御等级持续提升,顾锦城的工作量倍增,常常彻夜不眠。宋墨涵除了医疗工作,也积极参与到对李骥可能隐藏信息的分析中,她的细心和医学背景提供了独特视角。两人见面时间虽少,但每一次交汇的眼神,每一次短暂的交流,都充满了无需言说的默契与信任。
然而,苏晴的存在,始终像一抹若有若无的阴影。她似乎比以往更关注李骥的病情,时常以关心基地人员健康状况为由到医疗室走动,对宋墨涵的治疗方案也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兴趣,甚至会提出一些看似专业实则微妙偏离核心的问题。宋墨涵秉持着职业操守,礼貌回应,但内心的警惕从未放松。她悄悄将苏晴异常的探询记录了下来,准备在合适时机告知顾锦城。
一次,苏晴看似无意地问起:“宋医生,李骥这种情况,如果用一些特殊的神经兴奋类药物,会不会能加速他清醒?”
宋墨涵心中警铃大作,表面却不动声色:“任何治疗都需要权衡利弊,尤其是脑损伤患者,不当刺激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后果。我们目前采用的是最稳妥的方案。”她注意到苏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夜色下的守护与抉择
深夜,指挥中心依旧灯火通明。顾锦城刚结束一场漫长的战术推演,疲惫地按着太阳穴。他走到窗边,望着基地沉入睡眠的轮廓,唯一亮着灯的地方,除了指挥中心,就是远处的医疗室。他知道,宋墨涵一定还在那里,守护着那个可能改变局面的关键人物。
他信步走去,没有惊动任何人。医疗室内,宋墨涵正伏在办公桌上小憩,台灯温暖的光晕洒在她脸上,柔和了疲惫的线条。她的手边,还摊开着李骥的病历和那首童谣的分析笔记。
顾锦城轻轻拿起搭在椅背上的外套,披在她肩上。动作惊醒了她,她迷茫地睁开眼,看到是他,眼神瞬间变得清澈而温暖。
“怎么不回去睡?”他低声问,带着责备的心疼。
“怕有突发情况。”宋墨涵揉了揉眼睛,“你怎么来了?”
“来看看我的定海神针。”顾锦城在她身边坐下,握住了她微凉的手。两人的手紧紧交握,无声地传递着力量。
“苏晴今天又问起李骥的用药。”宋墨涵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说出自己的担忧。
顾锦城眼神一凛:“她说了什么?”
宋墨涵复述了对话。顾锦城沉默片刻,眼神锐利如鹰:“我知道了。这件事我会处理。你只管专心治疗,其他的,交给我。”他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保护和决断。在这复杂的局面中,他必须确保宋墨涵和她所守护的秘密绝对安全。
夜色更深,浓得像化不开的墨。但在这片冰冷的黑暗中,医疗室的灯光与指挥中心的灯火遥遥相对,如同两颗相互守望的星辰。一份在生死考验与重重迷雾中淬炼出的感情,一份对职责与信念的坚守,正汇聚成穿透一切阴霾的温暖光芒。
童谣的谜题尚未完全解开,阿吉的下落依旧成谜,“影子”的威胁如芒在背,内部潜在的疑虑也需要理清。但顾锦城和宋墨涵都明白,他们正站在风暴眼的核心,唯有彼此信任,携手前行,才能揭开真相,守护他们所要守护的一切。这束在淬火中诞生的柔情之光,注定将照亮他们通往未来的、充满荆棘与希望的道路。第二十八章:沉默的证人
午后的阳光斜照在“蓝调咖啡馆”的玻璃窗上,将室内切割成明暗交织的几何图案。顾锦城和宋墨涵坐在角落的卡座里,等待着那个可能掌握着关键钥匙的女人。
苏茜推门进来时,带起了门檐下一串清脆的风铃声。她穿着简单的灰色针织衫,头发一丝不苟地束在脑后,金丝眼镜后的眼睛迅速扫过咖啡馆,像一只受惊的鸟儿审视着环境。看到宋墨涵时,她紧绷的肩膀微微放松了些——这是宋墨涵特意要求的,只让同为女性的她先与苏茜接触。
“苏博士,感谢您愿意来。”宋墨涵起身迎接,语气温和却保持专业距离。
苏茜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帆布包的背带。“我只能待半小时。”她说,声音像是被压紧的弹簧。
前十分钟的对话在冰面上滑行。每当触及NV-7a,苏茜的答案就变得简短而模糊,她的目光不时飘向窗外,仿佛在确认逃生路线。顾锦城在远处的座位观察着,指尖轻轻敲击桌面,记录下她每个微小的防御性动作。
转折来自宋墨涵策略的改变。她收起录音笔,合上笔记本,将话题从NV-7a转向了一个更广阔的方向:“您读过霍普金斯大学最近那篇关于实验伦理的论文吗?关于科研人员在突破性研究中的责任边界。”
苏茜愣了一下,镜片后的眼睛微微睁大。“你指的是凯瑟琳·怀特的那篇?”她的语气第一次带上温度。
“正是。她提出一个观点,说我们这代人可能正站在生物医学的伦理转折点上。”宋墨涵向前倾身,手腕自然地放在桌面上——一个开放而非攻击性的姿态,“就像当年的阿斯利康事件,科学追求与伦理底线之间的平衡...”
这个话题像一把精心打造的钥匙,轻轻叩开了苏茜内心的门扉。她们都是在这个领域挣扎前行的女性,都曾在深夜实验室里面对过同样的道德困境。宋墨涵分享了自己早期研究中遇到的伦理难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数据取舍如何影响整个研究的导向。
“有时候,”苏茜的声音低沉下来,手指无意识地在咖啡杯沿画着圈,“我们太专注于解开自然之谜,却忘了最先应该遵守的,是对生命的敬畏。”
阳光缓缓移动,照亮了苏茜半张脸。宋墨涵注意到她左手无名指上有一道淡淡的戒痕,以及当她提到“生命敬畏”时瞬间湿润的眼角。
“NV-7a从一开始就不是普通的抗病毒药物,”苏茜终于开口,声音几乎耳语,“肖博士称它为‘普罗米修斯计划’。不是从众神那里偷火,而是从人体自身偷取最强大的免疫力量。”
她描述了一个远比公开记录更加激进的实验:NV-7a旨在强行激活人体休眠的免疫潜力,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病毒载体,重新编程免疫系统。“肖博士称之为‘进化加速’——他认为人类免疫系统太过保守,需要外力推动它突破自然限制。”
宋墨涵轻轻推过一张纸巾,苏茜这才意识到自己额头渗出了细密汗珠。
“但问题在于,”苏茜继续道,声音颤抖,“他对‘突破’的定义。在第一次灵长类动物试验中,当三号实验组出现超乎预期的免疫反应时,我们所有人都吓坏了——那些猴子几乎把自己的器官当成了外来入侵者攻击。但肖博士...他在兴奋。”
她闭上眼睛,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消毒水味和动物焦躁叫声的实验室。“他说我们正在见证‘免疫系统的真正潜力’,说那些极端反应才是‘完美数据’。当有人提出伦理质疑时,他嘲笑我们‘被道德束缚了科学的手脚’。”
宋墨涵静静地听着,不让任何judgment的表情出现在脸上。这是关键阶段,任何不当反应都可能让苏茜重新缩回壳中。
“那次所谓的事故...”苏茜苦涩地摇头,“根本是他精心设计的高风险测试。他调整了剂量,瞒过了伦理委员会,在明知可能致命的情况下进行了人体试验。当他看到受试者的极端反应时,他眼里没有恐惧,只有...狂喜。他在实验室日志上写下了‘完美’这个词。”
说到这里,苏茜突然从包里掏出一个老旧U盘,推到宋墨涵面前。“这是我能保存的唯一副本。原始数据都被销毁了,肖博士说那太‘敏感’。但我知道他害怕什么——那不是实验事故的记录,而是谋杀的证据。”
在U盘侧面,宋墨涵注意到了一个细小的标记:一只线条简练的乌鸦,展开双翼,喙部尖锐如刀。
“乌鸦符号,”苏茜注意到她的目光,“是他的图腾。他说乌鸦是自然界最聪明的生存者,能适应任何环境,甚至利用人类创造的新环境。他给所有重要样本和文件都标记上这个符号,说这是‘进化新物种’的标志。”
她停顿良久,声音几乎破碎:“有时我半夜醒来,仿佛还能听到那些乌鸦在实验室外鸣叫。肖博士喂养它们,说它们在见证历史。”
谈话结束时,夕阳已经西沉。苏茜离开时背影单薄,却比来时挺直了些许,仿佛卸下了部分重担。
顾锦城走过来坐下,目光追随着远去的苏茜。“她隐瞒了些什么,”他轻声说,“关于她自己在事件中的角色。”
宋墨涵转动着手中的U盘,乌鸦标记在余晖中忽明忽暗。“每个人都带着秘密生活,顾警官。重要的是她今天给了我们什么。”她抬头看向窗外,一群乌鸦正飞过城市黄昏的天空,“现在,我们终于知道在寻找什么了。”
乌鸦不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一条通向真相的路径。它的羽翼下隐藏着生命的代价和科学的傲慢,而它的鸣叫,终于引来了追寻正义的倾听者。
边境的黎明总是裹挟着彻骨的寒意与潮湿的雾气,如同当前基地面临的局势,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汹涌。资料室那短暂而坚实的拥抱,像一剂强效的安慰剂,注入了顾锦城和宋墨涵的心间,让他们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新一天的挑战。
宋墨涵回到医疗室,第一件事就是详细检查李骥的状况。昨夜那首诡异童谣带来的震撼尚未平息,她看着昏迷中的李骥,眼神中多了几分探究与更深重的责任。这个沉默的伤者,不仅承载着自身的生死,更可能牵连着一个失踪孩子的命运和一个重大的秘密。她调整了治疗方案,增加了有助于神经系统恢复的药物,并更加细致地记录他任何微小的生理反应,不放过任何可能唤醒他意识的线索。
医疗细节与情感共鸣
上午,宋墨涵在为李骥进行针灸刺激时,顾锦城悄然到来。他没有打扰,只是静静站在门口,目光深邃地凝视着她。晨光透过气窗,勾勒出她专注的侧影,纤细的手指稳准地捻动银针,动作行云流水,带着一种近乎艺术的精准与虔诚。这一刻,她不再是需要他庇护的温柔女性,而是一位执掌生命奥秘的战士,与她手中的银针一样,柔韧却蕴含着穿透顽疾的力量。
顾锦城心中那份混杂着骄傲、心疼与爱慕的情感几乎满溢。他见过她在手术台上的雷厉风行,也见过她面对伤患时的柔声细语,此刻更领略到她将古老智慧与现代医学融会贯通的智慧。这种超越性别的专业魅力,对他这种习惯于力量与规则的特战指挥官而言,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宋墨涵结束治疗,抬头看见他,微微一愣,随即露出一个带着疲惫却真实的微笑。“怎么有空过来?”
“来看看你,也看看他。”顾锦城走进来,目光扫过监测仪上相对平稳的数据,“有进展吗?”
“生理指标在向好,但意识恢复需要契机。”宋墨涵轻声说,带着医者的审慎,“那首童谣……像一把钥匙,但锁孔在哪里,还不知道。”
“我们会找到的。”顾锦城的语气笃定,既是承诺,也是信念。他注意到她眼底的淡青,眉头微蹙,“你又熬夜了。”
“值夜班,习惯了。”宋墨涵不在意地摇摇头,“比起你连轴转部署防御,我这不算什么。”
两人之间流淌的已不仅仅是情侣间的关怀,更是战友般的理解与体谅。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爱情褪去了风花月月的浪漫,淬炼成一种更深沉的羁绊——彼此是对方疲惫时可以倚靠的支柱,是黑暗中能够托付后背的伙伴。
新线索:“钥匙”与“铁匠”
这时,高岩带着新的情报匆匆而来,脸上带着突破性的振奋。“老顾,墨涵,有重大发现!”
三人再次聚首办公室。高岩将一份破译报告和几张模糊的黑白照片摊在桌上。
“关于童谣里的‘钥匙’。我们请教了民俗专家,并结合边境地区的情报,发现‘金鸟鸟,银窝窝,带上钥匙回家乡’这句改动的歌词,可能并非完全虚构。在当年那个老医生所在的区域,流传着一个关于‘秘境药谷’的传说,入口需要特殊的‘钥匙’开启。而所谓的‘金鸟鸟’和‘银窝窝’,专家推测可能是指代某种特定地形或标志物。”
高岩指着照片上一个模糊的、类似鸟类形状的山岩轮廓:“这是我们卫星图片分析出的,位于当年事发区域深处的一个相似地形。更重要的是,”他切换另一份文件,“我们通过特殊渠道,联系上了一位当年参与搜救失踪儿童、现已退休的老边防警官。他回忆起一个细节:老医生在世时,除了医术,还擅长制作一种非常精巧的金属徽记,据说能辟邪保平安。他给孙子的百日礼,就是一个特制的长命锁,形状……很像一只飞鸟。”
“长命锁……钥匙……”宋墨涵立刻联想到,“难道开启秘密的‘钥匙’,就是那个长命锁?”
“极有可能!”顾锦城眼中精光一闪,“李骥呓语中的‘代码’,或许就藏在那长命锁里,或者需要长命锁作为信物才能获取。那个孩子阿吉,是关键!”
高岩点头:“根据老警官模糊的记忆和零星档案,阿吉失踪时约五岁,脖颈上确实戴着一个银质长命锁,锁片造型独特,像鸟又像某种符文。这是目前我们掌握的关于阿吉最具体的特征。”
一条新的人物线——退休老边防警官“老周”被引入,他的记忆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顾锦城立即下令,一方面加强对卫星图片区域的秘密侦查,另一方面尝试与老周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尽可能挖掘更多关于老医生、阿吉以及那个长命锁的细节。
信任考验与苏晴的异动
基地的防御等级持续提升,顾锦城的工作量倍增,常常彻夜不眠。宋墨涵除了医疗工作,也积极参与到对李骥可能隐藏信息的分析中,她的细心和医学背景提供了独特视角。两人见面时间虽少,但每一次交汇的眼神,每一次短暂的交流,都充满了无需言说的默契与信任。
然而,苏晴的存在,始终像一抹若有若无的阴影。她似乎比以往更关注李骥的病情,时常以关心基地人员健康状况为由到医疗室走动,对宋墨涵的治疗方案也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兴趣,甚至会提出一些看似专业实则微妙偏离核心的问题。宋墨涵秉持着职业操守,礼貌回应,但内心的警惕从未放松。她悄悄将苏晴异常的探询记录了下来,准备在合适时机告知顾锦城。
一次,苏晴看似无意地问起:“宋医生,李骥这种情况,如果用一些特殊的神经兴奋类药物,会不会能加速他清醒?”
宋墨涵心中警铃大作,表面却不动声色:“任何治疗都需要权衡利弊,尤其是脑损伤患者,不当刺激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后果。我们目前采用的是最稳妥的方案。”她注意到苏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夜色下的守护与抉择
深夜,指挥中心依旧灯火通明。顾锦城刚结束一场漫长的战术推演,疲惫地按着太阳穴。他走到窗边,望着基地沉入睡眠的轮廓,唯一亮着灯的地方,除了指挥中心,就是远处的医疗室。他知道,宋墨涵一定还在那里,守护着那个可能改变局面的关键人物。
他信步走去,没有惊动任何人。医疗室内,宋墨涵正伏在办公桌上小憩,台灯温暖的光晕洒在她脸上,柔和了疲惫的线条。她的手边,还摊开着李骥的病历和那首童谣的分析笔记。
顾锦城轻轻拿起搭在椅背上的外套,披在她肩上。动作惊醒了她,她迷茫地睁开眼,看到是他,眼神瞬间变得清澈而温暖。
“怎么不回去睡?”他低声问,带着责备的心疼。
“怕有突发情况。”宋墨涵揉了揉眼睛,“你怎么来了?”
“来看看我的定海神针。”顾锦城在她身边坐下,握住了她微凉的手。两人的手紧紧交握,无声地传递着力量。
“苏晴今天又问起李骥的用药。”宋墨涵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说出自己的担忧。
顾锦城眼神一凛:“她说了什么?”
宋墨涵复述了对话。顾锦城沉默片刻,眼神锐利如鹰:“我知道了。这件事我会处理。你只管专心治疗,其他的,交给我。”他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保护和决断。在这复杂的局面中,他必须确保宋墨涵和她所守护的秘密绝对安全。
夜色更深,浓得像化不开的墨。但在这片冰冷的黑暗中,医疗室的灯光与指挥中心的灯火遥遥相对,如同两颗相互守望的星辰。一份在生死考验与重重迷雾中淬炼出的感情,一份对职责与信念的坚守,正汇聚成穿透一切阴霾的温暖光芒。
童谣的谜题尚未完全解开,阿吉的下落依旧成谜,“影子”的威胁如芒在背,内部潜在的疑虑也需要理清。但顾锦城和宋墨涵都明白,他们正站在风暴眼的核心,唯有彼此信任,携手前行,才能揭开真相,守护他们所要守护的一切。这束在淬火中诞生的柔情之光,注定将照亮他们通往未来的、充满荆棘与希望的道路。第二十八章:沉默的证人
午后的阳光斜照在“蓝调咖啡馆”的玻璃窗上,将室内切割成明暗交织的几何图案。顾锦城和宋墨涵坐在角落的卡座里,等待着那个可能掌握着关键钥匙的女人。
苏茜推门进来时,带起了门檐下一串清脆的风铃声。她穿着简单的灰色针织衫,头发一丝不苟地束在脑后,金丝眼镜后的眼睛迅速扫过咖啡馆,像一只受惊的鸟儿审视着环境。看到宋墨涵时,她紧绷的肩膀微微放松了些——这是宋墨涵特意要求的,只让同为女性的她先与苏茜接触。
“苏博士,感谢您愿意来。”宋墨涵起身迎接,语气温和却保持专业距离。
苏茜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帆布包的背带。“我只能待半小时。”她说,声音像是被压紧的弹簧。
前十分钟的对话在冰面上滑行。每当触及NV-7a,苏茜的答案就变得简短而模糊,她的目光不时飘向窗外,仿佛在确认逃生路线。顾锦城在远处的座位观察着,指尖轻轻敲击桌面,记录下她每个微小的防御性动作。
转折来自宋墨涵策略的改变。她收起录音笔,合上笔记本,将话题从NV-7a转向了一个更广阔的方向:“您读过霍普金斯大学最近那篇关于实验伦理的论文吗?关于科研人员在突破性研究中的责任边界。”
苏茜愣了一下,镜片后的眼睛微微睁大。“你指的是凯瑟琳·怀特的那篇?”她的语气第一次带上温度。
“正是。她提出一个观点,说我们这代人可能正站在生物医学的伦理转折点上。”宋墨涵向前倾身,手腕自然地放在桌面上——一个开放而非攻击性的姿态,“就像当年的阿斯利康事件,科学追求与伦理底线之间的平衡...”
这个话题像一把精心打造的钥匙,轻轻叩开了苏茜内心的门扉。她们都是在这个领域挣扎前行的女性,都曾在深夜实验室里面对过同样的道德困境。宋墨涵分享了自己早期研究中遇到的伦理难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数据取舍如何影响整个研究的导向。
“有时候,”苏茜的声音低沉下来,手指无意识地在咖啡杯沿画着圈,“我们太专注于解开自然之谜,却忘了最先应该遵守的,是对生命的敬畏。”
阳光缓缓移动,照亮了苏茜半张脸。宋墨涵注意到她左手无名指上有一道淡淡的戒痕,以及当她提到“生命敬畏”时瞬间湿润的眼角。
“NV-7a从一开始就不是普通的抗病毒药物,”苏茜终于开口,声音几乎耳语,“肖博士称它为‘普罗米修斯计划’。不是从众神那里偷火,而是从人体自身偷取最强大的免疫力量。”
她描述了一个远比公开记录更加激进的实验:NV-7a旨在强行激活人体休眠的免疫潜力,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病毒载体,重新编程免疫系统。“肖博士称之为‘进化加速’——他认为人类免疫系统太过保守,需要外力推动它突破自然限制。”
宋墨涵轻轻推过一张纸巾,苏茜这才意识到自己额头渗出了细密汗珠。
“但问题在于,”苏茜继续道,声音颤抖,“他对‘突破’的定义。在第一次灵长类动物试验中,当三号实验组出现超乎预期的免疫反应时,我们所有人都吓坏了——那些猴子几乎把自己的器官当成了外来入侵者攻击。但肖博士...他在兴奋。”
她闭上眼睛,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消毒水味和动物焦躁叫声的实验室。“他说我们正在见证‘免疫系统的真正潜力’,说那些极端反应才是‘完美数据’。当有人提出伦理质疑时,他嘲笑我们‘被道德束缚了科学的手脚’。”
宋墨涵静静地听着,不让任何judgment的表情出现在脸上。这是关键阶段,任何不当反应都可能让苏茜重新缩回壳中。
“那次所谓的事故...”苏茜苦涩地摇头,“根本是他精心设计的高风险测试。他调整了剂量,瞒过了伦理委员会,在明知可能致命的情况下进行了人体试验。当他看到受试者的极端反应时,他眼里没有恐惧,只有...狂喜。他在实验室日志上写下了‘完美’这个词。”
说到这里,苏茜突然从包里掏出一个老旧U盘,推到宋墨涵面前。“这是我能保存的唯一副本。原始数据都被销毁了,肖博士说那太‘敏感’。但我知道他害怕什么——那不是实验事故的记录,而是谋杀的证据。”
在U盘侧面,宋墨涵注意到了一个细小的标记:一只线条简练的乌鸦,展开双翼,喙部尖锐如刀。
“乌鸦符号,”苏茜注意到她的目光,“是他的图腾。他说乌鸦是自然界最聪明的生存者,能适应任何环境,甚至利用人类创造的新环境。他给所有重要样本和文件都标记上这个符号,说这是‘进化新物种’的标志。”
她停顿良久,声音几乎破碎:“有时我半夜醒来,仿佛还能听到那些乌鸦在实验室外鸣叫。肖博士喂养它们,说它们在见证历史。”
谈话结束时,夕阳已经西沉。苏茜离开时背影单薄,却比来时挺直了些许,仿佛卸下了部分重担。
顾锦城走过来坐下,目光追随着远去的苏茜。“她隐瞒了些什么,”他轻声说,“关于她自己在事件中的角色。”
宋墨涵转动着手中的U盘,乌鸦标记在余晖中忽明忽暗。“每个人都带着秘密生活,顾警官。重要的是她今天给了我们什么。”她抬头看向窗外,一群乌鸦正飞过城市黄昏的天空,“现在,我们终于知道在寻找什么了。”
乌鸦不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一条通向真相的路径。它的羽翼下隐藏着生命的代价和科学的傲慢,而它的鸣叫,终于引来了追寻正义的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