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国家借贷——雪中送炭-《大秦:我的秦律能斩神》

  就在《官定标准契约范本》如同秩序的种子,被迅速播撒向三郡各地之时,张苍治本之策的第二项关键举措,也紧随其后,隆重推出。

  这一次,他的剑锋直指旧贵族经济绞杀战中,最为脆弱,也最为关键的一环——底层民众因资金匮乏而导致的抗风险能力低下。

  行辕颁布告示,宣布正式设立“国家借贷司”,隶属御史府直辖,由深谙算计、通晓民情的陈平兼任首任主管。

  此消息一出,不仅在官场引起震动,更在三郡民间激起了巨大的反响。

  “国家借贷司?”许多朝堂出身、观念保守的官员闻讯,第一时间便是皱眉。

  御史府内,一位资历颇老的属官便忍不住在陈平面前提出了质疑:“陈先生,官府向来只有征税之权,何曾有过放贷之理?此举……岂非与民争利?更甚者,若借贷无法收回,岂非损耗国帑,徒增亏空?这与那些盘剥百姓的豪强有何区别?”

  陈平早已预料到此类质疑,他神色平静,目光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环视在场神色各异的属官,朗声道:“诸位同僚,此问甚好。然,需知此‘国家借贷’,非彼‘豪强盘剥’!”

  他走到悬挂的三郡地图前,指尖划过广袤的乡村田野:

  “旧贵族何以能利用物价搅动风云?皆因许多农户家无余粮,囊无余财,稍有风波,便需借贷度日,只能任人宰割!我等设立借贷司,首要目的,非为牟利,实为‘雪中送炭’,稳固民心,夯实国本!”

  他详细阐述了两项核心借贷种类:

  “其一,名为‘青苗贷’!”陈平声音清晰,“面向所有登记在册的农户,于每年春耕前后,青黄不接之时发放。用于购买良种、添置农具、雇佣短工等农耕必需。此贷,利息极低,甚至可视情况无息发放!待秋收之后,农户以粮食或相应钱款偿还即可。”

  “其二,名为‘工械贷’!”他目光转向代表城镇工坊的区域,“面向所有登记工匠、小商户,用于向他们赊购或补贴购买墨家工坊出产的新式织机、改良工具等,以便扩大生产,提升效率。此贷利息亦低于市面寻常借贷。”

  此言一出,下面议论声更大了。无息?低息?这简直是白白送钱!

  陈平将众人反应尽收眼底,提高了声调,语气中带着一种超越时代的远见:

  “诸位或许以为,此举乃是消耗国帑。然,在平看来,此非消耗,而是投资!”

  “投资”二字,他咬得极重。

  “试想,农户得了‘青苗贷’,能及时耕种,精心照料,秋后便可多打粮食!工匠得了‘工械贷’,换上高效工具,便能多出产品,提升技艺!他们富足了,便能缴纳更多赋税,购买更多商品,市场便能更加繁荣!”

  “这叫做——借钱生钱,民富则国富!”

  “国家借贷司,放的不仅仅是钱,更是朝廷的信赖,是点燃民力的火种!它扶持的是我大秦的根基,培育的是未来的税源与国力!其长远之利,岂是眼前些许利息或风险可比?”

  他目光扫过那些仍有疑虑的官员:“至于亏空风险,自有严格审核与《标准契约》保障,更有抵押、担保等条款约束。即便真有少量无法收回,相较于其带来的民心稳固、生产恢复、以及从根本上瓦解旧贵族经济胁迫的巨大战略收益,亦是值得的!”

  陈平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将“国家借贷”提升到了战略投资的高度,让许多原本持反对意见的官员陷入了沉思,一些年轻开明的官员更是眼中放光,觉得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政策既定,执行便雷厉风行。

  陈平迅速搭建起借贷司的框架,从各级官署抽调精干吏员,并招募了一批精通数算、为人公正的士子充任基层经办。

  借贷流程被严格规范:申请人需提供详细身份、产业证明,说明借贷用途,签订标准借贷契约,并提供相应担保或抵押。所有流程公开透明,严防吏员徇私。

  时值春耕前夕,正是农户最为困顿,也最需投入的时候。

  泗水郡,一个普通的里聚。

  老农周老四看着家中见底的粮缸和那头瘦骨嶙峋的老牛,正对着贫瘠的田地发愁。

  去年收成本就不好,今年开春若再买不起好种子,雇不起人帮忙,这日子可就真过不下去了。

  听说邻村有人去借了印子钱,那利息高的吓人,他连想都不敢想。

  就在这时,里正敲着锣,带着一名年轻的借贷司吏员来到了村中打谷场。

  “乡亲们!静一静!天大的好消息!御史大人体恤我等艰难,特设‘国家借贷司’,发放‘青苗贷’!助我等春耕!”

  周老四和村民们将信将疑地围拢过去。

  那年轻吏员站在一块石头上,大声宣讲:“此‘青苗贷’,专为春耕设立!凡我大秦编户,皆可申请!用于购买种子、农具、雇工,利息极低!秋后还粮即可!有此契约为证,绝无欺诈!”他手中高举着那份官府印制的标准借贷契约。

  周老四挤到前面,颤抖着声音问:“后生……这,这利息……到底多少?真的秋后还粮就行?”

  吏员笑着大声回答:“老丈放心!视具体情况,最低可至无息!最高也不过市面寻常借贷的三成!一切明明白白写在契约里,由官府作保!”

  人群中顿时炸开了锅!无息?低息?官府作保?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

  周老四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按照吏员的指引,提供了自己的户牒,说明了困境和借贷需求(购买良种、租赁耕牛一日),并在那份权责清晰的契约上,按下了自己的指模。

  手续比想象中快得多。

  不过两日,那名吏员去而复返,竟然真的带来了一个小布袋,里面是足够他五亩地使用的、颗粒饱满的良种,还有一张盖着官印的、可以凭此在官营牛马行租赁一日耕牛的凭证!

  “周老丈,这是您申请的‘青苗贷’物资,请清点收好!秋后,按契约约定,偿还同等品质的粟米即可!”吏员态度和蔼,将东西交到周老四手中。

  捧着那袋沉甸甸的种子和那张轻飘飘却重若千钧的赁牛凭证,周老四的老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朝着陈县方向连连磕头:“青天大老爷!张青天!陈青天!活命之恩啊!小老儿一定好好种地,秋后一定如数归还!”

  类似的情景,在三郡无数个如同周老四这般陷入困境的农户家中上演着。

  第一批“青苗贷”如同及时雨,在春耕前最关键的时节,精准地发放到了无数急需的农户手中。

  效果,立竿见影。

  原本因物价飞涨而充满怨气和恐慌的乡村,迅速被一种感激和希望的情绪所取代。

  田地里,农夫们忙碌的身影充满了干劲,因为他们看到了秋收的希望。

  民心的裂痕,被这“雪中送炭”的义举,开始有力地弥合。

  国家借贷,这步棋,不仅稳住了经济战的阵脚,更深深地赢得了底层民众的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