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墨香糕盒寄京华-《重生之羊毛女王》

  夜色如墨,仿佛一块被浸染过的绒布,沉甸甸地覆盖在海岛上。海风裹挟着潮气,轻柔地拍打着窗棂,发出细微的声响,宛如大自然的低吟。

  林小满小心翼翼地推开里屋的门,生怕惊醒屋内沉睡的人。阿泽和宛宛安静地躺在床上,兄妹俩的呼吸平稳而均匀,宛如春日里潺潺流淌的溪流,给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一丝生机。

  被子不知何时被踢到了脚边,露出了宛宛白天新绣的小贝壳枕套。那枕套上的小贝壳栩栩如生,仿佛在月光下闪耀着微弱的光芒,与窗外的海浪声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她轻轻地替孩子们掖好被角,生怕惊醒了他们甜美的梦乡。然后,她蹑手蹑脚地转身,小心翼翼地带上房门,仿佛那扇门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

  外屋的煤油灯在黑暗中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她轻轻地走过去,将灯芯捻亮一些,让昏黄的光线稍稍明亮一些。在这昏黄的光线下,墙上那张厂房设计图的线条显得格外清晰,就像被岁月磨砺过的记忆,深深烙印在墙壁上。

  王厂长用红笔圈出的“前店后厂”区域,在这昏黄的光线下,宛如一块蓄势待发的种子地,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希望。林小满静静地坐在那张吱呀作响的木桌前,指尖在桌面上轻轻划着,仿佛能感受到那粗糙的木纹传递过来的温度和故事。

  白天的热闹和喧嚣此刻都沉淀下来,如同被过滤的尘埃,悄然落地。在这静谧的夜晚,林小满的心里反倒冒出了一些新的念头,它们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虽然微弱却充满了生命力。

  关好门窗,拉严蓝布窗帘,连缝隙都用旧布条塞好,林小满才在心里默念一声。眼前的景象忽然变了——煤油灯的光晕被一片柔和的白光取代,四周立着顶天立地的书架,空气中飘着旧书页特有的油墨香。这是她的系统空间,一个只有她能进入的秘密角落。

  走到标着“外贸案例”的书架前,这都是自己用积分换的,林小满抽出几本烫金封皮的书。书页翻开,里面印着异国糕点的图片:枫叶国的巧克力喷泉流淌着浓稠的棕褐色浆液,袋鼠国的坚果饼干堆成小山,美丽国的芝士蛋糕上淋着鲜红的草莓酱。照片旁标注着价格,用的是她不太熟悉的货币符号,后面跟着一串让人心跳的数字。

  “外汇……”林小满喃喃自语,指尖划过图片上精致的包装盒。那些盒子大多印着繁复的花纹,要么是家族徽章,要么是城市剪影,透着股陌生的洋气。她忽然想起上次去县城开会,路过的外汇商店门口总排着长队,橱窗里摆着的进口饼干,包装上的外文像串神秘的符咒,一块小饼干就要几毛外汇券。

  “凭啥只有他们的糕点能来咱这儿?”林小满合上书,心里的念头像被风吹着的火苗,“咱的双炊糕、桂花糕,经典传统的好东西那么多,哪样也不比他们的差呀?哪样没有咱自己的味道?”她想起王大爷用桃木雕刻的纹样,想起宛宛捡的贝壳,想起海岛特有的海苔香——这些都是独一份的东西,咋就不能装成漂亮盒子,送到那些国家去换外汇不也成吗?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就像发了酵的面团,在心里迅速膨胀。她走到系统空间的工作台前,这里摆着台迷你车床,是她上次完成任务时兑换的奖励。“咱本身就是塑料厂,”林小满摸着冰凉的车床导轨,“定制特色盒子根本不是难事,既能当包装,又能当工艺品,这不就是文化输出吗?”

  她在工作台前坐下,铺开一张画纸,铅笔尖在纸上沙沙游走。首先是盒子的风格——得有东方美,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她想起父亲留下的那本线装书,封面上的书法遒劲有力,便在纸角画了个方框,里面写上“福”字,笔画间带着飞白,像被海风拂过的痕迹。

  “还得有印章。”林小满又画了个朱红色的方印,里面刻着“海岛风味”四个字,边框故意留得有些毛边,像老木匠用刻刀凿出来的。她记得供销社的老账本上,掌柜的盖章总带着股郑重劲儿,这印章往盒子上一盖,就像给糕点盖了个身份凭证。

  水墨风格也不能少。她蘸了点清水,在画纸上晕开一片浅灰,像海岛清晨的雾,再用浓墨点出几株海草,随波摇曳。“底色用墨绿或朱红吧,”林小满在旁边标注颜色,“墨绿像深海,朱红像珊瑚,都带着咱这儿的气儿。”她还画了回形纹当边框,一圈圈绕着,像海浪打在礁石上的涟漪。

  就这么画了改,改了画,直到窗外传来第一声鸡鸣,五款外汇专用礼盒的设计图才算定稿。每款都能装三斤糕点,大小正好能放进邮局的标准包裹箱:

  第一款叫“海晏河清”,封面是水墨勾勒的渔船,配着“一帆风顺”的书法;

  第二款叫“福寿绵长”,用朱红底色,盖着烫金寿字印,适合装红糖糍粑这类传统糕点;

  第三款叫“桂馥兰馨”,浅黄底色上印着桂花枝,墨绿的叶脉清晰可见,用来装桂花糕正合适;

  第四款叫“渔歌唱晚”,深蓝底色上点缀着白色贝壳,像夜晚的海滩,配海苔味糕点绝配;

  第五款叫“五谷丰登”,米黄底色上画着麦穗和红豆,装双炊糕再应景不过。

  设计完盒子,林小满又开始琢磨糕点品类。外销的得耐存放,还得有特色,她在纸上列了个清单,笔尖在海苔和椰蓉之间徘徊——这两样是海岛的优势,必须重点突出。

  肉松海苔卷:外层裹着金黄的肉松,里面卷着海苔碎,咸香带点脆;

  海苔肉松沙拉芝士小蛋糕:迷你尺寸,一口一个,芝士的奶香混着海苔的咸;

  海苔肉松戚风蛋糕:质地轻盈,切片后能看见海苔碎像星星撒在里面;

  咸口海苔肉松雪花酥:用饼干、坚果和海苔肉松压制,耐嚼,保质期长;

  海苔肉松饼干:薄脆型,边缘带着波浪纹,像缩小的海浪;

  蟹黄风味酥松小贝:蟹黄味的酥松裹着蛋糕体,顶上撒点芝麻;

  草莓风味酥松小贝:用岛上野草莓做酱,酸甜解腻;

  肉松饼:传统样式,但皮更薄,馅更足,适合配茶;

  咸蛋黄虎皮千层:每层都抹着咸蛋黄酱,虎皮纹路像夕阳下的海面;

  椰子酥饼:用本地椰丝做馅,外皮烤得起酥,咬一口掉渣;

  椰蓉饼干:造型像小椰子,满身裹着椰蓉,甜而不腻;

  椰蓉曲奇饼干:黄油味浓,边缘带着焦香,椰蓉粒嵌在里面;

  椰蓉薄脆:薄得能透光,入口即化,留着椰香;

  椰子球饼干:圆滚滚的小球,表面沾着椰蓉,像刚从树上摘的椰子果。

  店铺除了这些能长期存放的,定制蛋糕系列也不能少,但得提前三天预定,毕竟现做的才新鲜。林小满在清单末尾画了个蛋糕的简笔画,旁边标注:“根据生产力调整,初期每天限订五个。”

  把清单和设计图仔细收进文件夹,林小满退出系统空间。窗外的天已经泛白,煤油灯的光在晨光里显得有些黯淡。她起身走到灶台前,添了把柴,锅里的水很快冒起热气,她要趁着孩子们没醒,把样品糕点做出来。

  面粉、鸡蛋、海苔碎、椰蓉、肉松……这些原料在她手里像有了生命。戚风蛋糕的面糊要打发到能立住筷子,海苔碎要剪得细碎才均匀,椰蓉得提前用黄油拌过才香。她站在灶台前,一站就是三个小时,直到晨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落在刚出炉的糕点上,泛着诱人的光泽。

  晾凉后,林小满小心翼翼地把糕点装进系统空间里做好的样品盒。每个盒子里都垫着油纸,糕点码得整整齐齐,空隙处塞了点烘干的海苔碎当填充,既防震又添味。她还在每个盒子底部放了包干燥剂,用棉纸包着,上面用毛笔写着“干燥剂”三个大字,旁边特意查着字典写了英文“desant - do Not Eat”,生怕外国人看不懂。

  全部装好后,她找来两个结实的木箱子,里层垫上塑料布,把盒子一个个放进去,空隙处用旧棉絮塞满,防止运输途中碰撞。封箱前,她又检查了一遍,确认每个盒子都盖得严实,干燥剂也没露出来,这才用钉子把箱盖钉牢。

  第二天一早,林小满抱着木箱子去了邮局。邮局的老李见她抱着这么大的箱子,赶紧迎上来:“林厂长,这是寄哪儿啊?瞧着不轻。”

  “寄京市,给老领导们。”林小满掏出早就写好的地址,上面是京市某机关大院的门牌号,“还得麻烦给发个电报,就说‘海岛糕点样品寄上,盼赐厂名,恭请品鉴’。”

  老李一边开单子一边咂舌:“寄京市这么远,还寄吃的?不怕坏了?”

  “里面放了干燥剂,盒子也密封好了。”林小满笑着说,“都是耐放的糕点,您放心寄。”她付了邮费和电报费,看着老李把箱子贴上标签,搬进绿色的邮包堆里,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又期待又紧张。

  从邮局回来,林小满径直去了糕点厂的施工现场。刚到门口,就听见“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基建队的工人们正在给厂房上梁。赵铁柱光着膀子,正和几个工人抬着根粗木梁,喊着号子往上送,古铜色的脊梁上汗珠闪闪发光。

  “林厂长来啦!”负责施工的张师傅从脚手架上探下头,手里还拿着墨斗,“再有一周准能完工!你看这墙都砌到窗台了,下午就能上窗棂。”

  林小满走到厂房里,地面已经用水泥抹平,还带着潮气。阳光从临时搭的架子缝里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想象着这里将来的样子:左边是揉面区,摆着几张大木桌;中间是烘烤区,并排放着几台烤箱;右边是包装区,女工们坐在长桌前,麻利地把糕点装进盒子。

  “张师傅,店铺那边咋样了?”林小满问。

  “店铺的框架也起来了,”张师傅指着旁边的区域,“昨天刚把柜台的木料运过来,是王大爷推荐的老榆木,说结实耐脏。”

  正说着,王桂香和小周娘带着几个女工来了,手里拎着篮子,里面是刚做好的姜丝糕和芝麻饼。“林厂长,给工人们送点垫肚子的。”小周娘把篮子放在地上,“我们想着,趁施工的空当,先练练手,省得到时候手生。”

  王桂香打开另一个篮子,里面是她用糖捏的小花儿,有牡丹,有月季,还有朵像模像样的梅花:“我试着做了点装饰,林厂长您看看行不?要是用在礼盒上,会不会太艳了?”

  林小满拿起那朵糖梅花,晶莹剔透的,阳光照过来泛着光:“好看!就用这个,又精致又吉利。”她忽然想起什么,从兜里掏出那份员工培训方案,“正好你们来了,咱说说培训的事。从明天起,每天晚上七点到九点,在塑料厂的会议室上课,先学原料识别和工具使用,等厂房好了直接上手练。”

  “没问题!”小周娘拍着手,“我们早就盼着学了,昨天还凑在一起研究揉面的法子呢。”

  林小满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心里踏实极了。厂房在一天天长高,工人在一点点准备,连寄给京市的样品也在路上了。她低头看了看手里的培训方案,忽然觉得那个外销的梦想不再遥远——也许过不了多久,这些带着海岛风味的糕点,真的能漂洋过海,让外国人也尝尝中国的味道。

  傍晚收工时,夕阳把厂房的影子拉得老长。林小满站在空地上,看着工人们收拾工具,听着远处传来的海浪声,忽然想起王大爷刻的那个桃木小蛋糕。她摸了摸兜里的设计图,仿佛已经看到那些印着水墨和书法的盒子,从这个院子里出发,沿着海岸线,去往更远的地方。

  “得给厂子起个好名字啊……”林小满望着京市的方向,心里默念着。她相信老领导们一定会起个响亮又吉利的名字,就像这海岛的糕香,既带着乡土气,又藏着大格局。晚风拂过,带着新砌砖墙的石灰味,混着远处飘来的糕点香,在暮色里酿成了一股让人踏实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