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海岛上,晨雾弥漫,宛如一块被海水浸透的巨大棉絮,沉甸甸地笼罩着屋顶和树梢。这雾霭浓密得似乎能挤出水来,让人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压抑。空气也被这雾气浸染,弥漫着一股潮湿的咸味,仿佛整个海岛都被浸泡在了海水中。
在这雾霭之中,有一座烘房,里面的林小满正忙碌地翻动着铁盘里的海苔蛋糕。每一次翻动,铁皮模具都会发出清脆的“叮当”声,这声音在安静的烘房里回荡,与刚出炉的海苔蛋糕散发出的甜香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那股甜香顺着帆布门的缝隙偷偷溜出去,仿佛一个顽皮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它在车间的空地上打着旋儿,像是在欢快地跳舞,然后慢慢地扩散开来,让整个车间都弥漫着这诱人的香气。
烘房里的温度计指向六十度,林小满额头上沁着细汗,她用袖子擦了擦,指尖沾着的面粉蹭在脸颊上,像落了层薄雪。昨天刚从供销社换的新铁盘导热快,蛋糕边缘已经烤得微微发焦,散发出带着海苔咸香的甜味——这是她新琢磨的口味,用老李晒的海苔碎掺在面糊里,没想到孩子们格外喜欢,连厂里的老工人都说“吃着像带着海风的味道”。
“小满妹子,忙着呢?”门口传来的声音有些低沉,还带着些许拘谨的笑意,仿佛那声音的主人有些紧张。林小满闻声抬起头来,视线穿过薄薄的晨雾,落在了门口的三个人身上。
那三个人就像三棵被晨露打湿的树一样,静静地立在那里。走在最前面的是王建国,他身材高大,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劳动布褂子,袖口卷到了胳膊肘处,露出了结实的小臂,肌肉线条分明,显然是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的结果。
紧跟在王建国身后的是他的弟弟王建军,王建军的个头比哥哥略矮一些,他微微低着头,似乎有些不好意思,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布袋子,指节因为用力而泛出了白色。
最后面的是妹妹王秀兰,她留着齐耳短发,用一根银簪子别在耳后。那根银簪子虽然看起来有些旧了,上面的花纹也被磨得几乎看不清,但它却是村里姑娘们都羡慕的物件。这根银簪子是老木匠王大爷年轻时给他老伴打的,后来传给了他的女儿,也就是王秀兰的母亲。
“是建国哥啊,快进来。”林小满放下手里的铁铲,往旁边挪了挪,让开灶房门口的位置。晨光刚好穿透薄雾,斜斜地落在三人身上,王秀兰鬓角别着的塑料发卡闪了点光,那是去年过年时供销社新进的“蝴蝶款”,整个海岛也没卖出几个。
王建国搓着手,布袋子上印着的“海岛供销社”字样被磨得有些模糊,却依旧能看出袋子被撑得鼓鼓囊囊。“有点事想求你帮忙,”他往烘房里瞅了眼,搁架上摆满了刚出炉的蛋糕,海苔味的、芝麻味的、枣泥味的,每种都用竹片隔开,“听说林姐你现在做的蛋糕,比县食品厂的还地道?”
林小满笑了笑,用围裙擦了擦手上的面粉:“瞎琢磨的,就是给孩子们解解馋。”她注意到王建军手里的布袋子在微微动,像是装着活物,仔细一看才发现是袋子里的东西在晃——原来是鸡蛋,隔着布都能看出圆润的轮廓。
王建军脸一红,赶紧把布袋子递过来,手指因为紧张有些发颤。他解开系得紧紧的绳结,露出里面的东西:最下面铺着层干净的玉米叶,上面放着五斤装的白面袋,袋口印着“特精粉”三个字,是粮站里最好的面粉;旁边用油纸包着的,是三斤鸡蛋,一看就是刚从鸡窝里捡的,带着新鲜。
“这、这是五斤白面,”王建军说话有点结巴,越急越说不利索,“刚、刚从粮站换的,用、用我家半年的细粮票;还、还有三斤鸡蛋,自、自家鸡下的,没、没喂过饲料,黄、黄特别稠。”
林小满这才反应过来,接过布袋子时,指尖触到鸡蛋的温热,像揣着几颗小太阳。“这是……”
“我爹后天过八十大寿。”王建国接过话头,声音沉了些,“想请林姐做个蛋糕。”
提到王大爷,林小满心里立刻浮出个清晰的身影:背有点驼,手里总攥着把磨得锃亮的木锉,走到哪儿都带着股木屑的清香。村里的老木匠王大爷,年轻时在县木器厂做过工,据说能在核桃大小的木头上雕出“八仙过海”,谁家娶媳妇打家具,都要提前半年请他,光是预约金就要送两斤红糖。前几年太闹腾,老人就很少出门了,偶尔能看见他坐在门口的竹椅上,眯着眼看孩子们在巷子里跑,手里的木锉还是不停地摩挲着块边角料。
“王大爷要过大寿?”林小满把布袋子放在旁边的木桌上,白面袋发出“簌簌”的轻响,“这可是大喜事啊,该热热闹闹办一场。”
王秀兰往前凑了凑,银簪子随着动作轻轻晃动。“我爹这辈子节俭,”她声音压得低了些,像是怕被外人听见,“年轻时候在木器厂挣的工资,全贴补了家里,自己连块像样的布料都舍不得买。活到八十岁,从没正经过过生日,就连正经席面都没正经吃过几回。”
她从兜里掏出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展开来是张粗糙的草纸,上面用铅笔写着流水席的菜名:清蒸海鲈鱼、红烧肉、炖羊肉、白切鸡、葱烧海参……字迹歪歪扭扭,有的地方还用橡皮擦了重写,能看出反复修改过的痕迹。“定了摆流水席,请了村东头的李师傅掌勺,他做的菜,整个海岛都数第一。”
王秀兰的手指轻轻点了点:“还托人从县里找了照相馆的张师傅,到时候要拍全家福。我爹这辈子没拍过几张照片,就想让他风风光光过个寿,蛋糕要是能上镜,他准能记一辈子。”
林小满看着那张菜单,又看了看三人眼里的期盼,心里大概有了数。海岛人过寿讲究“实在”,流水席要管够,酒要喝足,但像样的点心却少见,大多是供销社买的桃酥或饼干,像蛋糕这种带仪式感的东西,确实是稀罕物。
“你们想做个多大的?”林小满问。
王建国眼睛一亮:“越大越好!能让来的人都尝尝,拍照也显眼。”他挠了挠头,露出点不好意思的笑,“我们也不懂这些,林姐你看着弄,用料不够我们再添,面粉鸡蛋不够,我现在就回家取。”
林小满往搁架上的模具看了眼,王老师爱人做的木框模具大小不一,刚好能叠起来用。“八十大寿是大日子,”她心里有了主意,“我给你们做个六层的吧。底层用海苔味的,扎实稳当;往上每层小一圈,像塔似的;顶上摆上咱岛上的野果子当装饰,比如草莓,蓝莓、红莓,又好看又有咱海岛特色。”
她想起王大爷是木匠,对“层叠”“榫卯”这些结构最有研究,特意补充道:“每层之间用竹片做支架,又稳又好看,就像搭木楼似的,王大爷肯定能看出门道。到时候摆在最显眼的八仙桌上,拍照保准好看。”
“六层?”王建军眼睛瞪得溜圆,他在渔业队上工,去年厂长过六十大寿时,托人从县城买了个两层蛋糕,整个队里的人都稀罕得不行,“那、那得费多少功夫啊?”
林小满笑着摆手,拿起块海苔蛋糕递过去,“王大爷是村里的老宝贝,年轻时帮过多少人家打家具,能给他做寿糕是我的福气。”
王秀兰却从兜里掏出个用手帕包着的东西,一层层打开,露出五块钱——三张一块的,两张五毛的,叠得整整齐齐。她硬往林小满手里塞:“林姐,这是手工费,不能让你白忙活。你教车间姐妹做点心就够辛苦的,哪能再让你贴力气。”
五块钱在当时不是小数目,够买两斤猪肉,或是三斤红糖,相当于普通工人三天的工资。林小满赶紧退回去:“真不用,就当我给王大爷贺寿了。”
“拿着拿着。”王建国也帮腔,“林姐要是不收,就是看不起我们兄妹仨。我爹常说,手艺活儿不能白做,这是规矩。”他把钱往林小满围裙兜里一塞,按住她的手不让她再掏出来。林小满只好说道:“那就这么定了,后天一早来取?”
林小满见推不过,只好把钱收了:“我后天一早送过去,保证让王大爷看着就欢喜。”
三人这才松了口气,王建国又想起件事:“我家八仙桌刚刷了新漆,红亮亮的,是用我爹珍藏的红漆刷的,衬着蛋糕肯定好看。照相馆的张师傅说要拍切蛋糕的镜头,到时候还得麻烦你教教我爹怎么摆姿势——他这辈子没见过这阵仗,准得紧张。”
“放心吧。”林小满送他们到车间门口,看着三人脚步轻快地往村里走,王秀兰手里的布袋子晃悠着,白面的麦香混着晨雾飘过来,像掺了点甜意,“路上慢着点,别摔着。”
转身回厨房时,林小满心里已经有了谱。她找出王老师爱人做的木框模具,最大的那个长两尺、宽一尺五,刚好能做底层;然后依次换小一号的,直到最小的那个只有巴掌大,刚好做顶层。她又翻出攒着的红糖和芝麻,红糖是二丫娘给的,用陶罐装着,埋在炕洞里存了半年,甜得发稠;芝麻是王老师给的,炒得焦香,一捏就碎。
做六层蛋糕得提前准备,底层要烤得格外厚实,得用两斤白面,掺上晒干的海苔碎增加口感,这样不仅扎实,还带着海岛的味道;往上每层减少半斤料,加糖,加芝麻,加切好的水果,加花生碎,最顶层用纯白面,烤成圆形像轮满月——这样每层都有不同的味道,切开后能看到丰富的层次,拍照也好看。
更重要的是支架,林小满找出家里的细竹片,是去年夏天阿泽从竹林里砍的,晒得干透了,又直又韧。她用刀把竹片削成三寸长的小段,顶端削出个小凹槽,到时候每层蛋糕下面都垫上四根竹片,凹槽刚好卡住上层的蛋糕,既稳当又看不出来,像凭空叠起来似的——这还是她看王大爷做木楼模型时学的法子。
阿泽放学回来时,见林小满在纸上画蛋糕的样子,凑过来看。纸上用铅笔勾勒出六层蛋糕的轮廓,每层都标着用料和味道,旁边还画着贝壳和野果子的装饰。“妈,这是要做给王爷爷的吗?”他指着图纸,“六层是不是像搭积木?王爷爷最会搭积木了,上次他用木头给我做的小房子,还能开门呢。”
“是啊。”林小满笑着揉了揉他的头发,阿泽的头发上还沾着点操场的尘土,“王爷爷是老木匠,最懂这些层叠的道理,肯定能看出咱的心思。”她把削好的竹片递给阿泽,“帮妈把这些竹片打磨光滑,别扎手。”
宛宛从书包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几颗捡来的贝壳,有扇形的、圆形的,还有颗像小海星的,都洗得干干净净,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我把这个给蛋糕当装饰吧,”她拿起那颗海星贝壳,“王爷爷肯定喜欢,他以前总教我们用贝壳拼小船,说这样能学会认方向。”
林小满看着女儿手里的贝壳,忽然想起王大爷年轻时雕的木船模型,船帆上还刻着细密的纹路,据说放进水里真的能漂,连县里的文化馆都来问过想不想要收藏,被老人摆摆手拒绝了——他说要留给孙子当念想。“好啊,”林小满点点头,“这装饰比城里的水果还特别,王爷爷见了一定高兴。”
接下来的两天,林小满向车间请了假,专心在家准备寿糕。第一天发面,她把酵母用温水泡开,倒进白面里,边揉边加温水,直到面团变得像婴儿的脸蛋一样光滑。发酵时要掌握好温度,她把面盆放在炕头,上面盖着层厚棉被,旁边还放了个热水袋,保持恒温——这样发出来的面才够松软,气孔均匀。
第二天一早开始烤蛋糕。底层用了两斤白面,掺了海苔碎后,面团变成了淡淡的绿色,烤出来带着股咸香;第二层加了红糖,面团变成浅棕色,烤的时候整个院子都飘着焦糖味;第三层加芝麻时,宛宛非要帮忙,结果撒得不均匀,有的地方芝麻堆成了小山,林小满也没改,说“这样才像星星落在上面”。
最麻烦的是顶层的“寿”字。林小满用白糖熬了糖霜,熬到能拉出丝来,放凉后变得黏稠。宛宛自告奋勇要写,她用根干净的竹筷蘸着糖霜,在顶层蛋糕上慢慢画,“寿”字写得歪歪扭扭,最后一捺还出了头,像个调皮的小尾巴。阿泽在旁边打趣:“这字跟王爷爷的木锉似的,带着股劲儿。”
傍晚时,六层蛋糕终于都烤好了。林小满把它们一层层摞起来,每层之间用竹片支架固定,果然稳稳当当,像座小巧的宝塔。她又让阿泽去海边捡了些新鲜的红浆果和野山楂,洗净后摆在每层的边缘,红色的果子衬着浅黄色的蛋糕,格外好看。最后,她把宛宛捡的贝壳插在最顶层,海星贝壳正好对着“寿”字的小尾巴,像在守护着这个字。
寿糕做好的那天一早,天还没亮,林小满就借来张师傅的平板车,车板上铺了块洗得发白的蓝布,是她结婚时的陪嫁。她小心翼翼地把六层蛋糕放上去,阿泽在旁边扶着两侧的支架,宛宛则捧着装满贝壳的盒子,随时准备补插掉落的装饰——生怕路上颠簸坏了。
往王大爷家去的路上,晨雾还没散尽,石板路上结着层薄冰,阿泽在前面用碎砖头垫着车轮,宛宛跟在旁边,嘴里不停念叨:“慢点慢点,别晃着蛋糕。”平板车“吱呀”作响,像在哼着首慢节奏的歌,混着蛋糕的甜香,在寂静的晨雾里飘出老远。
到了王大爷家,院子里已经搭起了帆布棚,棚子是用竹竿和旧帆布搭的,四角用石头压着,风一吹“哗啦”响。李师傅正支着大铁锅炖鱼,锅里的海鱼在油里“滋滋”作响,撒上葱花后,香味飘得整个巷子都能闻到。帮忙的乡亲们来来往往,有的在摆桌椅,有的在劈柴,有的在摘菜,热闹得像过年。
王大爷身着一袭崭新的蓝布褂子,显得格外精神焕发。他端坐在门口那把略显陈旧的太师椅上,仿佛与这把椅子融为一体。这把太师椅可是他年轻时的得意之作,扶手处精雕细琢的缠枝莲图案,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有些地方的漆已剥落,但依然透露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气息。
阳光洒在王大爷身上,他微微眯起双眼,尽情享受着这冬日里难得的温暖。他的手中紧握着一块木头边角料,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摩挲着,似乎在感受着木材的质地和纹理。这块边角料或许在旁人眼中只是一块无用的废料,但对于王大爷来说,它可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创意。
“王大爷,看谁来了?”王建国的声音让老人睁开了眼。
林小满推着平板车走进院子时,王大爷浑浊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像被点燃的灯芯。他盯着车上的六层蛋糕,嘴唇动了动,半天才说出话来:“这、这是啥?跟塔似的!”
“这是给您做的寿糕,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林小满把平板车停在院子中央,小心翼翼地把蛋糕搬下来,摆在擦得锃亮的八仙桌上。八仙桌果然刷了新的清漆,崭新铮亮,衬得蛋糕越发好看。插上宛宛捡的贝壳,阳光透过帆布棚的缝隙照下来,糖霜闪着光,贝壳泛着彩,果像一颗颗小红灯笼。
帮忙的乡亲们一下子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啧啧,这蛋糕真排场,六层呢!”
“比县食品厂的还洋气,你看这贝壳插的,带着咱海岛的味儿!”
“王大爷有福气啊,这辈子没见过这么俊的寿糕吧?”
王大爷慢慢站起身,拄着拐杖走到桌前,手指轻轻碰了碰蛋糕边缘,像是怕碰坏了。他凑近闻了闻,红糖的甜香、芝麻的焦香、海苔的咸香混在一起,钻进鼻腔时,老人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像朵盛开的菊花:“这味儿……像把咱海岛的好东西都包进去了。”
王秀兰赶紧扶着父亲,从屋里拿出把崭新的水果刀,刀是特意从供销社买的,还带着包装纸。“爹,咱切蛋糕了,张师傅等着拍照呢。”
照相馆的张师傅早就架好了相机,黑布罩着的镜头对准了八仙桌。他从黑布下探出头喊:“大爷,笑一个,看这边!”
王大爷握着刀的手有点抖,毕竟这辈子没见过这样的场面。林小满在旁边轻声说:“大爷,慢慢切,咱从最上面那层开始,一刀切下去,寓意着节节高。”她怕老人看不清,还特意用手指了指顶层的“寿”字,“从这‘寿’字中间切,准保好看。”
老人点点头,深吸一口气,举起刀慢慢落下去。刀锋穿过松软的蛋糕,糖霜的甜香、面粉的麦香、果料的清香一下子涌出来,引得旁边的孩子们“哇”地叫起来。张师傅连忙按下快门,“咔嚓”一声,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切完蛋糕,王大爷把第一块递给林小满:“闺女,多亏了你,这寿过得太体面了。”林小满笑着推辞:“大爷,这是您的寿宴,您先吃。”王大爷硬把蛋糕塞到她手里,周围的乡亲们也跟着起哄:“林小满,你就收下吧,这是王大爷的心意。”林小满只好接过蛋糕,咬了一口,松软香甜在口中散开。接着王大爷把蛋糕分给大家,孩子们欢呼着跑上前,大人们也笑着接过,院子里洋溢着欢快的气氛。阳光透过帆布棚,洒在每个人脸上,大家吃着蛋糕,聊着天,仿佛这小小的院子成了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王大爷坐在太师椅上,看着热闹的场景,眼角泛起幸福的泪花,这八十大寿,他过得格外满足。
在这雾霭之中,有一座烘房,里面的林小满正忙碌地翻动着铁盘里的海苔蛋糕。每一次翻动,铁皮模具都会发出清脆的“叮当”声,这声音在安静的烘房里回荡,与刚出炉的海苔蛋糕散发出的甜香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那股甜香顺着帆布门的缝隙偷偷溜出去,仿佛一个顽皮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它在车间的空地上打着旋儿,像是在欢快地跳舞,然后慢慢地扩散开来,让整个车间都弥漫着这诱人的香气。
烘房里的温度计指向六十度,林小满额头上沁着细汗,她用袖子擦了擦,指尖沾着的面粉蹭在脸颊上,像落了层薄雪。昨天刚从供销社换的新铁盘导热快,蛋糕边缘已经烤得微微发焦,散发出带着海苔咸香的甜味——这是她新琢磨的口味,用老李晒的海苔碎掺在面糊里,没想到孩子们格外喜欢,连厂里的老工人都说“吃着像带着海风的味道”。
“小满妹子,忙着呢?”门口传来的声音有些低沉,还带着些许拘谨的笑意,仿佛那声音的主人有些紧张。林小满闻声抬起头来,视线穿过薄薄的晨雾,落在了门口的三个人身上。
那三个人就像三棵被晨露打湿的树一样,静静地立在那里。走在最前面的是王建国,他身材高大,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劳动布褂子,袖口卷到了胳膊肘处,露出了结实的小臂,肌肉线条分明,显然是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的结果。
紧跟在王建国身后的是他的弟弟王建军,王建军的个头比哥哥略矮一些,他微微低着头,似乎有些不好意思,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布袋子,指节因为用力而泛出了白色。
最后面的是妹妹王秀兰,她留着齐耳短发,用一根银簪子别在耳后。那根银簪子虽然看起来有些旧了,上面的花纹也被磨得几乎看不清,但它却是村里姑娘们都羡慕的物件。这根银簪子是老木匠王大爷年轻时给他老伴打的,后来传给了他的女儿,也就是王秀兰的母亲。
“是建国哥啊,快进来。”林小满放下手里的铁铲,往旁边挪了挪,让开灶房门口的位置。晨光刚好穿透薄雾,斜斜地落在三人身上,王秀兰鬓角别着的塑料发卡闪了点光,那是去年过年时供销社新进的“蝴蝶款”,整个海岛也没卖出几个。
王建国搓着手,布袋子上印着的“海岛供销社”字样被磨得有些模糊,却依旧能看出袋子被撑得鼓鼓囊囊。“有点事想求你帮忙,”他往烘房里瞅了眼,搁架上摆满了刚出炉的蛋糕,海苔味的、芝麻味的、枣泥味的,每种都用竹片隔开,“听说林姐你现在做的蛋糕,比县食品厂的还地道?”
林小满笑了笑,用围裙擦了擦手上的面粉:“瞎琢磨的,就是给孩子们解解馋。”她注意到王建军手里的布袋子在微微动,像是装着活物,仔细一看才发现是袋子里的东西在晃——原来是鸡蛋,隔着布都能看出圆润的轮廓。
王建军脸一红,赶紧把布袋子递过来,手指因为紧张有些发颤。他解开系得紧紧的绳结,露出里面的东西:最下面铺着层干净的玉米叶,上面放着五斤装的白面袋,袋口印着“特精粉”三个字,是粮站里最好的面粉;旁边用油纸包着的,是三斤鸡蛋,一看就是刚从鸡窝里捡的,带着新鲜。
“这、这是五斤白面,”王建军说话有点结巴,越急越说不利索,“刚、刚从粮站换的,用、用我家半年的细粮票;还、还有三斤鸡蛋,自、自家鸡下的,没、没喂过饲料,黄、黄特别稠。”
林小满这才反应过来,接过布袋子时,指尖触到鸡蛋的温热,像揣着几颗小太阳。“这是……”
“我爹后天过八十大寿。”王建国接过话头,声音沉了些,“想请林姐做个蛋糕。”
提到王大爷,林小满心里立刻浮出个清晰的身影:背有点驼,手里总攥着把磨得锃亮的木锉,走到哪儿都带着股木屑的清香。村里的老木匠王大爷,年轻时在县木器厂做过工,据说能在核桃大小的木头上雕出“八仙过海”,谁家娶媳妇打家具,都要提前半年请他,光是预约金就要送两斤红糖。前几年太闹腾,老人就很少出门了,偶尔能看见他坐在门口的竹椅上,眯着眼看孩子们在巷子里跑,手里的木锉还是不停地摩挲着块边角料。
“王大爷要过大寿?”林小满把布袋子放在旁边的木桌上,白面袋发出“簌簌”的轻响,“这可是大喜事啊,该热热闹闹办一场。”
王秀兰往前凑了凑,银簪子随着动作轻轻晃动。“我爹这辈子节俭,”她声音压得低了些,像是怕被外人听见,“年轻时候在木器厂挣的工资,全贴补了家里,自己连块像样的布料都舍不得买。活到八十岁,从没正经过过生日,就连正经席面都没正经吃过几回。”
她从兜里掏出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展开来是张粗糙的草纸,上面用铅笔写着流水席的菜名:清蒸海鲈鱼、红烧肉、炖羊肉、白切鸡、葱烧海参……字迹歪歪扭扭,有的地方还用橡皮擦了重写,能看出反复修改过的痕迹。“定了摆流水席,请了村东头的李师傅掌勺,他做的菜,整个海岛都数第一。”
王秀兰的手指轻轻点了点:“还托人从县里找了照相馆的张师傅,到时候要拍全家福。我爹这辈子没拍过几张照片,就想让他风风光光过个寿,蛋糕要是能上镜,他准能记一辈子。”
林小满看着那张菜单,又看了看三人眼里的期盼,心里大概有了数。海岛人过寿讲究“实在”,流水席要管够,酒要喝足,但像样的点心却少见,大多是供销社买的桃酥或饼干,像蛋糕这种带仪式感的东西,确实是稀罕物。
“你们想做个多大的?”林小满问。
王建国眼睛一亮:“越大越好!能让来的人都尝尝,拍照也显眼。”他挠了挠头,露出点不好意思的笑,“我们也不懂这些,林姐你看着弄,用料不够我们再添,面粉鸡蛋不够,我现在就回家取。”
林小满往搁架上的模具看了眼,王老师爱人做的木框模具大小不一,刚好能叠起来用。“八十大寿是大日子,”她心里有了主意,“我给你们做个六层的吧。底层用海苔味的,扎实稳当;往上每层小一圈,像塔似的;顶上摆上咱岛上的野果子当装饰,比如草莓,蓝莓、红莓,又好看又有咱海岛特色。”
她想起王大爷是木匠,对“层叠”“榫卯”这些结构最有研究,特意补充道:“每层之间用竹片做支架,又稳又好看,就像搭木楼似的,王大爷肯定能看出门道。到时候摆在最显眼的八仙桌上,拍照保准好看。”
“六层?”王建军眼睛瞪得溜圆,他在渔业队上工,去年厂长过六十大寿时,托人从县城买了个两层蛋糕,整个队里的人都稀罕得不行,“那、那得费多少功夫啊?”
林小满笑着摆手,拿起块海苔蛋糕递过去,“王大爷是村里的老宝贝,年轻时帮过多少人家打家具,能给他做寿糕是我的福气。”
王秀兰却从兜里掏出个用手帕包着的东西,一层层打开,露出五块钱——三张一块的,两张五毛的,叠得整整齐齐。她硬往林小满手里塞:“林姐,这是手工费,不能让你白忙活。你教车间姐妹做点心就够辛苦的,哪能再让你贴力气。”
五块钱在当时不是小数目,够买两斤猪肉,或是三斤红糖,相当于普通工人三天的工资。林小满赶紧退回去:“真不用,就当我给王大爷贺寿了。”
“拿着拿着。”王建国也帮腔,“林姐要是不收,就是看不起我们兄妹仨。我爹常说,手艺活儿不能白做,这是规矩。”他把钱往林小满围裙兜里一塞,按住她的手不让她再掏出来。林小满只好说道:“那就这么定了,后天一早来取?”
林小满见推不过,只好把钱收了:“我后天一早送过去,保证让王大爷看着就欢喜。”
三人这才松了口气,王建国又想起件事:“我家八仙桌刚刷了新漆,红亮亮的,是用我爹珍藏的红漆刷的,衬着蛋糕肯定好看。照相馆的张师傅说要拍切蛋糕的镜头,到时候还得麻烦你教教我爹怎么摆姿势——他这辈子没见过这阵仗,准得紧张。”
“放心吧。”林小满送他们到车间门口,看着三人脚步轻快地往村里走,王秀兰手里的布袋子晃悠着,白面的麦香混着晨雾飘过来,像掺了点甜意,“路上慢着点,别摔着。”
转身回厨房时,林小满心里已经有了谱。她找出王老师爱人做的木框模具,最大的那个长两尺、宽一尺五,刚好能做底层;然后依次换小一号的,直到最小的那个只有巴掌大,刚好做顶层。她又翻出攒着的红糖和芝麻,红糖是二丫娘给的,用陶罐装着,埋在炕洞里存了半年,甜得发稠;芝麻是王老师给的,炒得焦香,一捏就碎。
做六层蛋糕得提前准备,底层要烤得格外厚实,得用两斤白面,掺上晒干的海苔碎增加口感,这样不仅扎实,还带着海岛的味道;往上每层减少半斤料,加糖,加芝麻,加切好的水果,加花生碎,最顶层用纯白面,烤成圆形像轮满月——这样每层都有不同的味道,切开后能看到丰富的层次,拍照也好看。
更重要的是支架,林小满找出家里的细竹片,是去年夏天阿泽从竹林里砍的,晒得干透了,又直又韧。她用刀把竹片削成三寸长的小段,顶端削出个小凹槽,到时候每层蛋糕下面都垫上四根竹片,凹槽刚好卡住上层的蛋糕,既稳当又看不出来,像凭空叠起来似的——这还是她看王大爷做木楼模型时学的法子。
阿泽放学回来时,见林小满在纸上画蛋糕的样子,凑过来看。纸上用铅笔勾勒出六层蛋糕的轮廓,每层都标着用料和味道,旁边还画着贝壳和野果子的装饰。“妈,这是要做给王爷爷的吗?”他指着图纸,“六层是不是像搭积木?王爷爷最会搭积木了,上次他用木头给我做的小房子,还能开门呢。”
“是啊。”林小满笑着揉了揉他的头发,阿泽的头发上还沾着点操场的尘土,“王爷爷是老木匠,最懂这些层叠的道理,肯定能看出咱的心思。”她把削好的竹片递给阿泽,“帮妈把这些竹片打磨光滑,别扎手。”
宛宛从书包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几颗捡来的贝壳,有扇形的、圆形的,还有颗像小海星的,都洗得干干净净,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我把这个给蛋糕当装饰吧,”她拿起那颗海星贝壳,“王爷爷肯定喜欢,他以前总教我们用贝壳拼小船,说这样能学会认方向。”
林小满看着女儿手里的贝壳,忽然想起王大爷年轻时雕的木船模型,船帆上还刻着细密的纹路,据说放进水里真的能漂,连县里的文化馆都来问过想不想要收藏,被老人摆摆手拒绝了——他说要留给孙子当念想。“好啊,”林小满点点头,“这装饰比城里的水果还特别,王爷爷见了一定高兴。”
接下来的两天,林小满向车间请了假,专心在家准备寿糕。第一天发面,她把酵母用温水泡开,倒进白面里,边揉边加温水,直到面团变得像婴儿的脸蛋一样光滑。发酵时要掌握好温度,她把面盆放在炕头,上面盖着层厚棉被,旁边还放了个热水袋,保持恒温——这样发出来的面才够松软,气孔均匀。
第二天一早开始烤蛋糕。底层用了两斤白面,掺了海苔碎后,面团变成了淡淡的绿色,烤出来带着股咸香;第二层加了红糖,面团变成浅棕色,烤的时候整个院子都飘着焦糖味;第三层加芝麻时,宛宛非要帮忙,结果撒得不均匀,有的地方芝麻堆成了小山,林小满也没改,说“这样才像星星落在上面”。
最麻烦的是顶层的“寿”字。林小满用白糖熬了糖霜,熬到能拉出丝来,放凉后变得黏稠。宛宛自告奋勇要写,她用根干净的竹筷蘸着糖霜,在顶层蛋糕上慢慢画,“寿”字写得歪歪扭扭,最后一捺还出了头,像个调皮的小尾巴。阿泽在旁边打趣:“这字跟王爷爷的木锉似的,带着股劲儿。”
傍晚时,六层蛋糕终于都烤好了。林小满把它们一层层摞起来,每层之间用竹片支架固定,果然稳稳当当,像座小巧的宝塔。她又让阿泽去海边捡了些新鲜的红浆果和野山楂,洗净后摆在每层的边缘,红色的果子衬着浅黄色的蛋糕,格外好看。最后,她把宛宛捡的贝壳插在最顶层,海星贝壳正好对着“寿”字的小尾巴,像在守护着这个字。
寿糕做好的那天一早,天还没亮,林小满就借来张师傅的平板车,车板上铺了块洗得发白的蓝布,是她结婚时的陪嫁。她小心翼翼地把六层蛋糕放上去,阿泽在旁边扶着两侧的支架,宛宛则捧着装满贝壳的盒子,随时准备补插掉落的装饰——生怕路上颠簸坏了。
往王大爷家去的路上,晨雾还没散尽,石板路上结着层薄冰,阿泽在前面用碎砖头垫着车轮,宛宛跟在旁边,嘴里不停念叨:“慢点慢点,别晃着蛋糕。”平板车“吱呀”作响,像在哼着首慢节奏的歌,混着蛋糕的甜香,在寂静的晨雾里飘出老远。
到了王大爷家,院子里已经搭起了帆布棚,棚子是用竹竿和旧帆布搭的,四角用石头压着,风一吹“哗啦”响。李师傅正支着大铁锅炖鱼,锅里的海鱼在油里“滋滋”作响,撒上葱花后,香味飘得整个巷子都能闻到。帮忙的乡亲们来来往往,有的在摆桌椅,有的在劈柴,有的在摘菜,热闹得像过年。
王大爷身着一袭崭新的蓝布褂子,显得格外精神焕发。他端坐在门口那把略显陈旧的太师椅上,仿佛与这把椅子融为一体。这把太师椅可是他年轻时的得意之作,扶手处精雕细琢的缠枝莲图案,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有些地方的漆已剥落,但依然透露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气息。
阳光洒在王大爷身上,他微微眯起双眼,尽情享受着这冬日里难得的温暖。他的手中紧握着一块木头边角料,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摩挲着,似乎在感受着木材的质地和纹理。这块边角料或许在旁人眼中只是一块无用的废料,但对于王大爷来说,它可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创意。
“王大爷,看谁来了?”王建国的声音让老人睁开了眼。
林小满推着平板车走进院子时,王大爷浑浊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像被点燃的灯芯。他盯着车上的六层蛋糕,嘴唇动了动,半天才说出话来:“这、这是啥?跟塔似的!”
“这是给您做的寿糕,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林小满把平板车停在院子中央,小心翼翼地把蛋糕搬下来,摆在擦得锃亮的八仙桌上。八仙桌果然刷了新的清漆,崭新铮亮,衬得蛋糕越发好看。插上宛宛捡的贝壳,阳光透过帆布棚的缝隙照下来,糖霜闪着光,贝壳泛着彩,果像一颗颗小红灯笼。
帮忙的乡亲们一下子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啧啧,这蛋糕真排场,六层呢!”
“比县食品厂的还洋气,你看这贝壳插的,带着咱海岛的味儿!”
“王大爷有福气啊,这辈子没见过这么俊的寿糕吧?”
王大爷慢慢站起身,拄着拐杖走到桌前,手指轻轻碰了碰蛋糕边缘,像是怕碰坏了。他凑近闻了闻,红糖的甜香、芝麻的焦香、海苔的咸香混在一起,钻进鼻腔时,老人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像朵盛开的菊花:“这味儿……像把咱海岛的好东西都包进去了。”
王秀兰赶紧扶着父亲,从屋里拿出把崭新的水果刀,刀是特意从供销社买的,还带着包装纸。“爹,咱切蛋糕了,张师傅等着拍照呢。”
照相馆的张师傅早就架好了相机,黑布罩着的镜头对准了八仙桌。他从黑布下探出头喊:“大爷,笑一个,看这边!”
王大爷握着刀的手有点抖,毕竟这辈子没见过这样的场面。林小满在旁边轻声说:“大爷,慢慢切,咱从最上面那层开始,一刀切下去,寓意着节节高。”她怕老人看不清,还特意用手指了指顶层的“寿”字,“从这‘寿’字中间切,准保好看。”
老人点点头,深吸一口气,举起刀慢慢落下去。刀锋穿过松软的蛋糕,糖霜的甜香、面粉的麦香、果料的清香一下子涌出来,引得旁边的孩子们“哇”地叫起来。张师傅连忙按下快门,“咔嚓”一声,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切完蛋糕,王大爷把第一块递给林小满:“闺女,多亏了你,这寿过得太体面了。”林小满笑着推辞:“大爷,这是您的寿宴,您先吃。”王大爷硬把蛋糕塞到她手里,周围的乡亲们也跟着起哄:“林小满,你就收下吧,这是王大爷的心意。”林小满只好接过蛋糕,咬了一口,松软香甜在口中散开。接着王大爷把蛋糕分给大家,孩子们欢呼着跑上前,大人们也笑着接过,院子里洋溢着欢快的气氛。阳光透过帆布棚,洒在每个人脸上,大家吃着蛋糕,聊着天,仿佛这小小的院子成了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王大爷坐在太师椅上,看着热闹的场景,眼角泛起幸福的泪花,这八十大寿,他过得格外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