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车间里的“小烘房”与冬日的甜香-《重生之羊毛女王》

  北风卷着雪粒子,打在塑料厂的铁皮屋顶上“沙沙”响,像无数只小爪子在挠。林小满把最后一笼“海岛蛋糕”端进车间的临时烘房时,指关节冻得发僵,哈出的白气在睫毛上凝成霜花。这烘房原是废弃的恒温箱,被张师傅带着几个老工人改了三天:拆掉锈迹斑斑的内胆,用红砖砌了三层搁架,墙角堆着旧棉絮和麻袋片当保温层,门口挂着块厚帆布,一掀开就涌出让人浑身发暖的甜香。

  “林姐,铁盘擦好了!”小周娘抱着摞搪瓷盘进来,盘沿还沾着点没刮净的蛋糕屑,她围裙上别着把小铲刀,是用罐头铁皮磨的,“二丫他爹刚从海边回来,说今潮大,扒了半筐虾皮,晒得金黄金黄的,我给你留了二斤多,放你箱里了。”

  林小满接过铁盘,指尖触到微凉的搪瓷面,笑着往烘房里挪了挪:“让他别总在礁石上待着,昨儿听老李说,西滩头的冰裂了,滑得很。”她往搁架上摆蛋糕坯,每个坯子都揉得圆滚滚的,上面撒着层细细的白糖——这白糖是用五斤红薯干从供销社换的,老李特意留的细粒,说烤出来会发脆。

  小周娘蹲在地上生炭火,火钳敲在煤块上“叮当”响:“他呀,听说你做蛋糕缺虾皮,天不亮就揣着窝头去了海边。说孩子们吃了你的蛋糕,念书都有劲儿,比供销社的麦乳精管用。”她往炉膛里添了块松木,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两人脸上红扑扑的。

  正说着,帆布门被掀开道缝,两个小脑袋探进来。阿泽的棉帽戴得歪歪扭扭,帽绳缠在耳朵上,他举着个铁皮饭盒,饭盒里的海苔还带着海腥味:“妈,狗剩他娘让我送来的,说这是这几天刚晒的,做蛋糕正好!”

  宛宛跟在后面,小手里捧着个粗瓷碗,碗沿缺了个角,里面是她刚从暖棚摘的草莓。草莓个头不大,却红得透亮,沾着的水珠在烘房的热气里凝成白雾:“妈,王奶奶说这草莓太酸,让我多放两勺糖。”她踮着脚往搁架上看,辫子上的红头绳勾在帆布门的铁环上,扯得她龇牙咧嘴。

  林小满笑着帮她解开红头绳,指尖触到孩子冰凉的耳垂:“冻坏了吧?快进来暖和暖和。”她从搁架上拿下块刚烤好的海苔蛋糕,用手掰了半块递给宛宛,“尝尝,放了你李叔晒的海苔,味道美滋滋的。”

  宛宛小口咬着蛋糕,眼睛瞪得溜圆:“这样的真甜!王奶奶的办法管用!”阿泽也凑过来,手里的虾皮没处放,就往烘房角落的麻袋上一搁,结果麻袋滑了下,虾皮撒出来小半袋。他“哎呀”一声,赶紧蹲下去捡,手指被烫得缩了缩——麻袋刚从搁架旁挪开,还带着热气。

  “慢着点,别烫着。”林小满递过块抹布,“用这个擦,擦干净了还能吃。”她看着阿泽趴在地上,把溅到煤渣旁的虾皮也捏起来,忽然想起王老师昨天来车间时说的话:“这孩子现在吃饭掉个米粒都捡起来,说是你教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比课本上的字记得牢。”

  帆布门又被推开,这次是狗剩,他的棉裤膝盖处补着块蓝布,显然是摔过跤,手里攥着张揉得皱巴巴的纸:“林婶,我娘让我问,今晌午的蛋糕能给留两块不?她说用这纸包的干贝换,刚在供销社称了,足有半斤。”他把纸包往怀里塞了塞,生怕林小满不收。

  林小满接过纸包,隔着布都能摸到干贝的硬度——定是晒得极干的。“让你娘放心,留着带草莓酱的。”她往阿泽手里塞了把小刷子,“去,把烘房的玻璃擦干净,让外面的人也看看咱的新蛋糕。”

  阿泽拿着刷子跑过去,玻璃上结着层薄冰,他哈了口气擦一下,很快就擦出片透亮的地方。外面的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震得人耳朵发木:吹塑机“嘶嘶”地吐出塑料膜,像条源源不断的蓝带子,被工人们用竹竿挑着,晾在铁丝上;烫金机的齿轮转得“咔咔”响,金粉落在蓝色的海带袋上,亮得像撒了把星星;打包组的大婶们坐在长凳上,用麻绳把海带袋捆成十字,嘴里还哼着《南泥湾》的调子。

  “李叔,给你!”宛宛捧着块蛋糕,踮着脚递给正在检修机器的李师傅。李师傅的手套破了个洞,露出的手指沾着机油,他赶紧在工作服上擦了擦,接过蛋糕塞进嘴里,含糊着说:“你娘这手艺,比县食品厂的师傅还强!昨儿我家小子尝了块,今早非闹着要,说比他姨从上海带的饼干好吃。”

  阿泽则把蛋糕分给正在给机器上油的老马:“马爷爷,这个给你,里面放了枣泥,你总说牙口不好,这个软和。”老马的牙掉了大半,接过蛋糕慢慢抿着,从兜里掏出个用红绳系着的小铁环:“给,这是我给你做的弹弓架子,用汽车弹簧钢磨的,准得很。”

  孩子们的笑声混着机器声,像锅里翻腾的糖稀,稠得化不开。林小满站在烘房门口,看着阿泽蹲在成品堆旁,用小石子算蛋糕数量,嘴里念念有词:“一块换三两虾皮,两块换半斤干贝,五块能换一尺布票……”忽然听见帆布门外传来“嘀嘀”的自行车铃声,是王老师来了。

  王老师的自行车后座绑着个蓝布包,包角都磨白了,车把上挂着个网兜,装着几本书和一个铁皮饭盒。她跳下车时,棉鞋在雪地上滑了下,差点摔倒,幸亏扶住了车间的铁柱子。“林姐,我带了好东西!”她跺着脚上的雪,棉裤腿上沾着泥,显然是从学校一路蹬过来的。

  林小满赶紧掀开帆布门让她进来,暖烘烘的热气裹住王老师,她摘下围巾,露出冻得通红的脸:“上次你说铁皮模具太沉,孩子们搬不动,我让我爱人在县木器厂给你捎了几个木框。”她打开蓝布包,里面是四个长方形的木框,打磨得光溜溜的,边角还包着铜皮防裂,“他说这是做木箱剩下的料,拼拼凑凑改的,不要钱,就是尺寸小了点。”

  林小满拿起个木框比了比,正好能放进烘房的搁架:“这尺寸正好,一次能多做两块。”她从搁架上拿下块刚出炉的草莓蛋糕,“快尝尝,放了宛宛摘的草莓,酸中带甜。”

  王老师咬了口蛋糕,眼睛亮起来:“比昨天的还香!是不是放了新东西?”她从网兜里掏出个小纸包,“我给你带了点芝麻,是我娘家嫂子在乡下种的,炒香了磨的粉,撒在蛋糕上肯定好吃。”纸包里的芝麻粉带着焦香,一打开就飘满了灶房。

  “对了,”王老师忽然想起什么,从饭盒里拿出张油印的通知,“县教育局说春节要办‘工农子弟联欢会’,让每个厂出个节目。我琢磨着,让孩子们排个‘做蛋糕’的小话剧,又热闹又实在,你看行不?”通知上的字印得有些模糊,但“欢度春节”四个字格外清晰。

  阿泽一听“联欢会”,立刻举着手喊:“我要演做蛋糕的师傅!我会算用料!”他昨天刚帮林小满算完三十块蛋糕的用料,连老李都说他算得比算盘还准。宛宛也拉着王老师的衣角:“我要演送草莓的小姑娘,我种的草莓最甜!”

  王老师被逗笑了,揉着宛宛的头发说:“行,都有角色。阿泽演师傅,宛宛演送草莓的,狗剩演换蛋糕的小顾客,正好三个主角。”她从网兜里掏出本《儿童剧本选》,书页都卷了边,“我从学校图书馆借的,里面有段做点心的戏,咱改改就能用。”

  正说着,狗剩又跑回来了,身后跟着二丫、石头、小花几个孩子,手里都捧着东西:二丫拎着个布袋子,里面是她娘炒的花生,说要压成花生碎撒在蛋糕上;石头抱着个陶罐,里面是他爹在礁石缝里挖的海蛎子,煮熟了剥的肉,腥气中带着鲜;小花最腼腆,手里攥着块红糖,说是她奶奶藏在炕洞里的,舍不得吃,听说做蛋糕要用,非要拿来。

  “王老师,我们也想演话剧!”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喊,声音盖过了车间的机器声。二丫抢着说:“我会揉面团,我演揉面的!”石头举着陶罐喊:“我演送海蛎子的,我爹说这东西补钙,孩子们吃了长得高!”

  林小满看着这群冻得鼻尖发红的孩子,忽然觉得这腊月的天也没那么冷了。她从烘房里拿出刚烤好的芝麻蛋糕,切成小块分给大家:“都有角色,都有角色。演好了,每人奖励块大蛋糕,放双倍的草莓酱。”

  孩子们欢呼着围过来,手里的蛋糕屑掉在地上,立刻有谁捡起来塞进嘴里。阿泽趁机给大家分配任务:“二丫负责揉面,石头管送料,小花……小花你就演卖红糖的,你手里的红糖最甜!”小花被点到名,脸涨得通红,把红糖往身后藏了藏,又偷偷往前递了递。

  王老师坐在灶房角落的木箱上,借着炭火的光改剧本。她把“买蛋糕”改成“用东西换蛋糕”,把“奶油”改成“草莓酱”,还加了段孩子们算用料的台词,说这样“既符合咱海岛的日子,又能让孩子们练算术”。写着写着,她忽然抬头笑:“等演完了,咱把蛋糕分给其他学校的老师尝尝,让他们知道咱塑料厂的孩子,不光会做工,还会做点心!”

  车间里的工人们也被热闹劲儿吸引过来。张师傅扛着块木板进来,说要给孩子们搭个小舞台,木板是从废料堆里捡的,边缘还带着钉眼;老李提着个铁皮桶跑过来,里面是他刚从供销社换的白糖,说“给孩子们排练时当零嘴”;连平时最闷的检修组老马,都从工具箱里翻出个旧喇叭,说“演话剧得有喇叭,不然后排听不见”。

  烘房里的蛋糕一批接一批地出炉,林小满教小周娘和二丫娘怎么掌握火候:“火大了会糊,火小了发不起来,得像喂孩子似的,时不时看看。”小周娘手巧,学一遍就会,揉的面团又光又圆;二丫娘则擅长调味,放的蜂蜜不多不少,甜得正好——这蜂蜜是她娘家养的蜜蜂采的,平时舍不得吃,都攒着换布票。

  男人们在车间角落搭舞台,张师傅用墨斗在木板上弹线,老李帮忙扶着支架,老马则在舞台边缘钉上红布条,是用厂里染坏的红塑料布剪的,风一吹像串小旗子。阿泽带着孩子们在空地上排练,他挺着小胸脯喊“开工”,宛宛就挎着篮子喊“送草莓喽”,狗剩则攥着他的干贝纸包,学着大人的样子弯腰:“林师傅,换块蛋糕呗?”

  排练到太阳偏西,雪停了,天边露出点橘红色的光。林小满把最后一批蛋糕装进木箱,上面盖着块干净的蓝布,准备明天让老李带去供销社。这箱蛋糕里有海苔味的、枣泥味的、芝麻味的,还有特意为牙口不好的老人做的软蛋糕,上面没撒糖,只抹了层薄薄的草莓酱。

  “林姐,这是给你的。”小周娘塞过来个布包,里面是双新纳的棉鞋垫,针脚密得像鱼鳞,“知道你总在烘房和车间两头跑,脚冻得厉害,垫上这个暖和。”她不等林小满道谢,转身就跑,说是“二丫还等着学做蛋糕坯子呢”。

  王老师收拾好剧本,把木框和芝麻粉放进布包:“我明儿再过来,带孩子们顺顺台词。对了,我爱人说县木器厂还有些边角料,我让他再做几个模具,过年能多做些蛋糕。”她推着自行车往外走,车铃“嘀嘀”响,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翅膀扑棱棱地掠过雪后的晒谷场。

  阿泽和宛宛帮着收拾工具,把木框擦得干干净净,放进工具箱里;狗剩则把撒出来的虾皮重新包好,说明天还要送来;二丫和小花蹲在地上,把孩子们掉的蛋糕屑捡起来,说是“不能浪费,林婶说的”。

  林小满站在烘房门口,看着帆布门被风吹得“哗啦”响,暖烘烘的甜香混着外面的冷空气,在门口凝成白雾。远处的海面上,归航的渔船亮着灯,像颗颗星星落在水里;厂里的大喇叭开始放《东方红》,歌声裹着海风,在雪后的空气里传得老远。

  她忽然明白,这国营大厂的日子,就像这反复揉打的面团,看着粗糙,带着颗粒,只要用心揉、用心烤,总能发起来,变得松软又香甜。就像她和孩子们的日子,一步一步走下来,苦里藏着的甜,越来越浓,越来越扎实,像烘房里刚出炉的蛋糕,满是让人安心的温度。

  回到家,阿泽趴在炕桌上,用铅笔在纸上画蛋糕,每个蛋糕旁边都标着“换三两虾皮”“换半斤干贝”;宛宛则把今天得到的芝麻蛋糕屑包在油纸里,说要攒够了给妈妈做“芝麻枕头”。林小满坐在灯下,补着阿泽磨破的袖口,耳边是孩子们的悄悄话,窗外是北风掠过屋顶的声音,一切都踏实得像烘房里的炭火,安安稳稳地燃着,映得心里亮堂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