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又是一年海岛盛夏-《重生之羊毛女王》

  九月的海岛,宛如一位温婉的女子,褪去了盛夏时的燥热与奔放,展现出她宁静而柔和的一面。清晨,海风轻拂,带来丝丝微凉的湿气,仿佛是大自然的一次温柔抚摸。这股海风,悄悄地穿过晒谷场边的芦苇丛,发出沙沙的轻响,仿佛是它们在低声细语,分享着海岛的清晨秘密。

  此时的紫米田,已经经历了翻耕的洗礼,宛如一块被精心呵护的画布。新播下的油菜种子,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冒出了嫩绿的芽儿,星星点点的绿意,如同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在褐色的土地上蔓延开来。远远望去,这片紫米田就像是给海岛系上了一条翡翠腰带,为它增添了一抹清新的色彩。

  而在不远处的养殖池里,虾儿们也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王大叔正带领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齐心协力地收网。那张巨大的网,在水中被缓缓拉起,青灰色的虾儿们在网中挤作一团,不时地蹦出水面,溅起的水花在朝阳的映照下,闪烁着碎金般的光芒,美不胜收。

  林小满天不亮就起来了,灶房里飘着蒸玉米的甜香。阿泽蹲在灶台前添柴,火光映得他脸上红扑扑的:“妈,今天去县城交陶罐尾款,能顺便给我买本《农机维修手册》不?王大伯说粉碎机的齿轮快磨平了,我想看看。”“早给你备着呢,”林小满掀开蒸笼,热气腾得她眯起了眼,“昨天托供销社的同志带的,等会儿吃完饭去取。”宛宛抱着个玉米啃得正香,闻言含糊不清地说:“妈,我也要去!我想看看陶瓷厂的师傅怎么给罐子上釉。”

  “听话,在家跟李婶学做虾酱,”林小满捏了捏她的脸蛋,“等这批虾酱做成了,给你留一罐最鲜的。”宛宛立刻点头,把最后一口玉米咽下去:“那我多放些海椒,给外贸的同志尝尝咱海岛的辣味。”

  早饭刚吃完,赵伯就摇着小舢板来接人了。竹筐里装着二十斤新晒的虾干,是特意给陶瓷厂师傅带的谢礼。“这虾晒得透,嚼着跟牛肉干似的,”赵伯撑着篙,舢板在平静的海面上滑出一道水痕,“昨天去青屿岛送货,看见他们也学着咱挖了养殖池,还问你啥时候有空去指导指导。”

  “等忙完手头的事就去,”林小满望着远处渐渐清晰的县城轮廓,“顺便看看他们的紫米种得咋样,别耽误了明年的收成。”阿泽扒着船舷数过往的渔船,忽然指着远处的帆影:“赵伯,那是不是运陶罐的船?”赵伯眯眼瞅了瞅:“正是呢,陶瓷厂的运货船向来这个点靠岸。”

  到了县城码头,林小满远远地就看到陶瓷厂的王师傅站在岸边,正焦急地张望着。王师傅手里捧着一个蓝釉陶罐,小心翼翼的,仿佛那是一件稀世珍宝。

  当他看到林小满时,脸上立刻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快步迎了上来。他将陶罐递给林小满,说道:“你快看看这釉色,这可是用海藻灰调制而成的,效果果然与众不同啊!”

  林小满接过陶罐,仔细端详起来。只见那陶罐的釉色呈现出一种深邃而神秘的蓝色,宛如大海一般,透露出一股海水的亮劲儿。罐身上的海浪图案更是栩栩如生,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仿佛能感受到海浪的起伏和涌动。

  林小满不禁赞叹道:“这比图纸上画的还要好看啊!王师傅,您的手艺真是绝了!”他轻轻地抚摸着罐身,感受着那光滑细腻的质感,心中对王师傅的技艺越发钦佩。

  “试烧的十个都在船上,”王师傅领着他们往仓库走,“釉料里加了你们送的海紫苏汁,闻着有股清香味,驱虫效果还好。”仓库里整齐地码着十个陶罐,阿泽拿起一个翻来覆去地看,忽然指着罐底:“这上面还刻了个‘岛’字呢。”“特意留的记号,以后别人想仿都仿不了,”王师傅笑得眼角堆起皱纹,“尾款扣了些,就当是给你们的手艺钱——那海紫苏釉料的方子,我想在厂里推广。”林小满连忙摆手:“方子您尽管用,只要能让咱海岛的陶罐出名,比啥都强。”

  办完手续,林小满带着阿泽去供销社取书。主任正趴在柜台上算账,见了他们就直招手:“昨天地区外贸打电话来,说第一批紫米米粉定了八百斤,让下个月月初交货。”他推过来一本厚厚的订单,“还加了两百罐辣椒酱,说要配着米粉一起发。”

  林小满接过订单,指尖划过“出口”两个字,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突突直跳。阿泽凑过来看,忽然指着订单末尾:“妈,这上面写着要贴检验合格证呢,咱没有咋办?”

  “主任早想到了,”主任从抽屉里拿出一沓绿色的卡片,“这是县质检站给的,说你们的东西过关,以后每月来领一次就行。”林小满小心翼翼地把卡片放进包里,像是捧着块稀世珍宝:“谢谢您了,不然我还得跑趟质检站。”

  “谢啥,你们挣了钱,咱供销社脸上也有光,”主任忽然想起一事,“对了,县中学的老师托我问,能不能让孩子们去你们海岛搞秋收实践,吃住他们自己带,就想让城里娃见识见识种地的辛苦。”

  林小满琢磨着:“正好花生快收了,让他们来帮忙拔花生,还能学做米糕。”她转头对阿泽说:“你去问问宛宛,愿不愿意当小向导,给城里的同学讲讲咱海岛的故事。”

  回岛的路上,阿泽抱着那本《农机维修手册》看得入迷,船晃得厉害都没察觉。林小满望着舱外掠过的海鸥,心里盘算着秋收的事:花生要晾晒,米粉要赶制,还得腾出两间空屋给实践的学生住,样样都得提前安排妥帖。

  林小满刚刚抵达码头,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远远地望见李婶手提一个竹篮,步履匆匆地朝他跑来。待李婶走近,林小满才看清那竹篮里装的是几块金黄色的虾酱饼,香气扑鼻。李婶满脸笑容地将竹篮递到林小满面前,说道:“快尝尝,这是按照你说的方法做的虾酱饼,里面加了花生碎呢,香得都能把蜜蜂招来啦!”

  林小满看着那诱人的虾酱饼,忍不住咽了咽口水,他接过一块,轻轻咬了一口。顿时,一股浓郁的咸鲜味在口腔中散开,紧接着,花生的香脆口感也随之而来,让人回味无穷。

  林小满一边咀嚼着,一边满意地点头,对李婶说道:“嗯,味道很不错!就按照这个方子做,等装罐的时候,记得在每层虾酱饼之间都撒上一些海紫苏,这样不仅可以防潮,还能增添香味呢。”“放心吧,妇女们正往罐子里装呢,”李婶往船上瞅了瞅,“陶罐都运回来了?我这就让她们把辣椒酱装进去。”

  加工厂里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妇女们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围在一个个陶罐前,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张奶奶的小孙子站在一旁,手里握着一支小小的毛笔,正全神贯注地在罐盖内侧画着小鱼。他画得可认真啦,每一条小鱼都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罐盖上跳出来似的。

  “小满姐说这样显得咱用心,买的人肯定喜欢。”小孙子奶声奶气地说道,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而另一边,宛宛正蹲在地上,仔细地往每个罐底垫上一张油纸。她的动作轻柔而娴熟,生怕把罐子碰坏了。

  “李婶说这样可以防潮,能让罐子多放俩月呢。”宛宛一边说着,一边把垫好油纸的罐子小心翼翼地放在一旁。

  林小满刚放下东西,王大叔就跑进来了:“小满,养殖池的虾收得差不多了,估摸着有三百多斤,做成虾酱能装五十多罐。”他手里拎着个网兜,里面装着几只特别大的虾,“这几只留着,给来实践的学生做虾饺吃。”“还是您想得周到,”林小满接过网兜,“再留些活的,让孩子们看看咱海岛的虾咋长大的。”她忽然瞥见墙角堆着的花生秧,“这是提前拔的?看着颗粒挺饱满。”

  “王大哥说想试试新收的花生榨油香不香,”李婶擦了擦手上的酱渍,“刚用石磨压了点,你闻闻。”林小满凑过去闻了闻,一股醇厚的油香混着花生的甜气,忍不住赞道:“比去年的香多了,等学生来了,用新油给他们炸花生酥。”

  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晒谷场上,将整个场地染成了一片金黄色。互助组的人们聚集在这里,开始分配今天的工作。男人们身强力壮,他们的任务是将已经晒干的紫米搬运到加工厂去。这些紫米是大家辛勤劳作的成果,经过加工后,它们将会变成美味的食物。

  女人们则细心地将米粉和辣椒酱分别装入小袋子里,这些都是为了方便销售和保存。她们的动作娴熟而迅速,显然对这项工作非常熟悉。

  孩子们也没有闲着,他们兴高采烈地奔向海边,去捡拾那些五颜六色的贝壳。这些贝壳将被用作给学生们的见面礼,希望能给他们带来一些惊喜和快乐。

  阿泽站在黑板前,手中拿着一支粉笔,认真地记录着每个人的任务。他写道:“我和王大伯负责修理粉碎机,一定要在月底前修好,不能耽误生产。”

  这时,宛宛跑过来,抢过阿泽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我要教城里的同学们做米糕,还要带他们去看小螃蟹!”她的字虽然有些歪歪扭扭,但充满了童真和热情。

  林小满看着黑板上歪歪扭扭的字,忽然想起供销社主任的话,补充道:“让学生们住烈属张奶奶家旁边那两间空屋,她家院子大,还能烧柴火灶。”张奶奶的孙子立刻举手:“我去打扫!保证窗明几净。”

  散了会,林小满去看张奶奶。老人家正坐在院里编草席,见了她就往屋里让:“刚蒸了紫米糕,给宛宛留着呢。”林小满帮她理了理草绳:“下月初有城里学生来实践,住您隔壁,到时候可能吵着您了。”“热闹才好呢,”张奶奶笑得露出豁牙,“我那口子在世时就爱跟年轻人唠,说看着他们就觉得有奔头。”她忽然从怀里摸出个布包,里面是几块银元,“这是我攒的,听说你们要扩大加工厂,拿着添点设备。”

  林小满连忙退回去:“您的心意我们领了,钱真不用,互助组的账还够花。”她给老人家倒了碗热水,“等学生来了,让他们陪您说说话,给您读报纸。”

  夜里,林小满坐在灯下缝补阿泽的衣服。窗外传来海浪拍岸的声响,混着加工厂里粉碎机低沉的轰鸣——王大哥和阿泽还在加班检修机器。她拿起针线,忽然想起白天在县城看到的运粮车,车身上“农业学大寨”的标语红得耀眼,心里忽然敞亮起来:好日子不就是这样吗?你帮我搭把手,我为你添把柴,日子像这紫米一样,越熬越香甜。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晒谷场就响起了号子声。男人们抬着石碾子平整场地,准备晾晒新收的花生。王大哥光着膀子喊号,汗珠顺着脊梁沟往下淌,砸在地上洇出小水洼:“加把劲哟——晒花生哟——”

  女人们也不含糊,挎着竹篮往花生地里走。露水打湿了裤脚,她们却浑不在意,一边拔花生一边唱着渔歌:“海蓝蓝哟,浪花花哟,收完花生收鱼虾哟——”宛宛和几个小姑娘跟在后面,把掉在地里的花生捡进篮里,嘴里念叨着:“一颗都不能少,都是好粮食。”

  林小满带着阿泽去调试粉碎机。新换的齿轮是托县城农机站捎的,阿泽拿着手册对照着安装,额头上渗着细汗:“妈,你看这轴承是不是装反了?”林小满凑过去看了看,指着齿轮上的凹槽:“对准这个卡子,就像咱系鞋带得对准扣眼一样。”

  爷俩忙活了一上午,终于把机器修好了。王大哥试着磨了把米,米粉细得像银丝,忍不住拍了拍阿泽的肩膀:“小子行啊,比我这老把式还细心。”阿泽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手里还攥着那本手册:“书上说要定期给齿轮上机油,我记着呢。”

  中午吃饭时,邮递员送来封信,是青屿岛的妇女寄的。信里说她们的紫米种子发了芽,还附了张照片——地里插着块木牌,上面写着“向海岛互助组学习”。林小满把照片贴在晒谷场的墙上,笑着对大伙说:“这就是最好的广告,比啥宣传都管用。”

  下午,李婶带着几个妇女去海边采海菜。潮水退了,礁石缝里长满了绿油油的海菠菜,掐一把嫩的,做虾酱时放进去格外鲜。宛宛提着小篮子跟在后面,忽然指着礁石上的小海螺喊:“李婶,这能吹响不?我想送给城里的同学。”

  “傻丫头,这是猫眼螺,吹响了会招潮呢,”李婶笑着帮她摘了个,“留着炒虾酱,鲜得能掉眉毛。”回到家,林小满发现灶房的水缸满了,柴火也劈好了,墙角还摆着几个刚摘的南瓜。李婶凑过来说:“是张奶奶的孙子干的,那孩子说想帮你分担点,让你能歇歇。”林小满心里一暖,拿起个南瓜:“晚上蒸南瓜糕,给那孩子多留两块。”

  日子像海岛的潮水,不紧不慢地往前涌。转眼到了九月底,花生全收完了,晒谷场上铺着金灿灿的花生,孩子们光着脚在上面跑,踩得花生壳噼啪响。加工厂里,新榨的花生油装在陶瓮里,透着琥珀色的光,李婶正用它炸花生酥,油香飘出半条村。

  这天下午,县中学的老师带着二十多个学生来了。孩子们背着帆布包,睁大眼睛瞅着晒谷场的石碾子,还有养殖池里蹦跳的虾,叽叽喳喳像群小麻雀。一个戴眼镜的小姑娘指着紫米田问:“林阿姨,这紫色的稻子能做米饭吗?”

  “不光能做米饭,还能做米粉、米糕,”林小满笑着递过块紫米糕,“尝尝?比白米糕甜呢。”小姑娘咬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真好吃!比我妈买的蛋糕还香。”宛宛拉着小姑娘的手:“我带你去看小螃蟹,它们可胆小了,一摸就缩壳里。”阿泽则领着几个男生去看粉碎机,边演示边讲解:“这机器能磨米粉,还能粉碎玉米秆,可厉害了。”

  晚上,张奶奶家的院子里升起了篝火。学生们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李婶教大家做虾饺,王大叔讲海里的故事,宛宛领着几个女生唱渔歌,歌声顺着海风飘出老远。林小满坐在篝火边,看着孩子们笑闹的身影,忽然觉得这海岛就像片大海,而他们每个人都是浪花,聚在一起,才能奔涌向前。

  夜里,林小满躺在床上,听着隔壁屋里学生们的笑声,还有远处加工厂传来的动静——王大哥他们还在赶制出口的米粉。她摸了摸枕头下的订单,上面的“八百斤”三个字像颗定心丸,让她心里踏实得很。窗外的月光落在海面上,银闪闪的,像是铺了条通往远方的路。

  第二天一早,学生们跟着去拔油菜苗。城里的孩子没干过农活,拔着拔着就把苗拔断了,急得直跺脚。阿泽蹲在旁边教:“得攥着根往上提,就像拔麦芽糖那样,慢慢使劲。”小姑娘们则跟着李婶学做辣椒酱,不小心溅了点辣油在眼睛里,哭着笑说:“这辣椒比我爸的酒还厉害。”

  中午吃的是紫米粥配虾酱饼,学生们吃得狼吞虎咽。戴眼镜的小姑娘捧着碗说:“林阿姨,我回去要让我妈学做这个,太好吃了。”林小满笑着给她添粥:“等你学会了,明年再来教我们新花样。”

  实践活动办了五天,学生们走的时候,每个人的帆布包里都塞着花生酥和虾酱,还有宛宛送的小海螺。戴眼镜的小姑娘抱着林小满的胳膊哭:“我不想走,这里的星星比城里亮,饭也香。”“想回来就写信,”林小满帮她擦了擦眼泪,“等明年紫米熟了,我们给你寄新米。”

  送走学生,林小满刚回到家,就见王师傅从陶瓷厂来了,手里捧着个大陶罐:“这是给外贸做的样品,你看这釉色,在太阳底下能映出人影。”林小满接过来,罐身上的海浪图案仿佛真的在动,忍不住赞道:“这哪是罐子,简直是艺术品。”

  “下个月就能批量烧了,”王师傅喝了口凉茶,“外贸说要给你们发个‘优质特产’奖状,过两天派人送来。”

  林小满把罐子摆在加工厂最显眼的地方,来往的村民都忍不住驻足看。张奶奶的孙子趴在罐口往里瞅:“这里面能装下咱互助组所有人的笑脸不?”惹得大伙都笑了。

  傍晚,夕阳把海面染成橘红色。林小满带着阿泽和宛宛在海边散步,沙滩上留着学生们踩的脚印,被海浪轻轻舔舐着,渐渐变得模糊。宛宛捡起个贝壳,贴在耳边听:“妈,贝壳说学生们还会回来的。”

  “会的,”林小满望着远处归航的渔船,“就像这潮水,走了还会来,带着新的故事,新的希望。”阿泽忽然指着天边:“妈,你看那艘船,是不是运我们米粉的船?”

  林小满眯眼瞅了瞅,船帆上隐约印着“外贸”两个字,心里忽然涌起一股热流。她知道,这只是开始,海岛上的好东西,会乘着这海浪,去往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在这片蔚蓝的大海上,有群勤劳的人,正用双手编织着属于他们的幸福。

  夜幕降临,整个加工厂被灯光照亮,仿佛是一座不夜城。林小满专注地趴在桌子上,算盘珠子在她的手指间飞速跳动,发出清脆的噼啪声。她的眉头微皱,认真地核对每一笔账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阿泽则静静地坐在一旁,聚精会神地时而在书上做些笔记,时而若有所思地抬头思考,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而宛宛则在另一边忙碌着,她的画笔在白纸上飞舞,绘制着下个月的计划图。图上不仅有陶罐和虾酱,还有一个大大的笑脸,那是她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窗外,海浪一波接一波地拍打着礁石,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这声音像是大自然为他们演奏的背景音乐,与算盘声、翻书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独特的交响乐,歌颂着奋斗与希望。在这宁静的海岛夜色中,他们的努力和梦想如同这海浪一般,源源不断,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