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进院坝,只见大哥李向东正带着成文和俊杰两个,在夕阳的余晖里摆弄着一杆梭镖(红缨枪)。
那杆枪,是他这几天从外父家拿来的。
张自勤的父亲、张老篾匠张志坤懂些庄稼把式,儿子张自礼也喜好舞枪弄棒。
李向东在张家学篾活这几年,也跟着练了练,具体水平咋样,李向阳也不清楚。
显然,在知道了李向阳铁了心要打虎,且两个小子也想跟着帮忙以后,李向东不但拿出了压箱底的手艺给弟弟做了“蜀甲”,还想通过训练成文、俊杰,给他多添份助力!
院坝边的红椿树上,用草绳捆了些稻草,被当成了练枪的靶子。
李向东扎了个沉稳的弓步,手持长枪,一边缓慢示范,一边沉声讲解:
“看好了!枪扎一条线,力道贯枪尖!”
他手臂猛地前送,枪尖“噗”的一声扎进草靶。
“脚下要稳,腰腹发力,劲从地起,通到手臂,再到枪头!不是光用手胳膊那点蛮力!”
收回枪,他让到一边,对王成文扬了扬下巴:“你来!照我刚才的样子,再来一遍!”
王成文深吸一口气,学着他的样子,动作略显生涩,枪尖戳在稻草上,软绵绵的。
“停!”
李向东再次上前,“弓步要沉!你这虚的,一撞就倒!腰!用你的腰发力!不是让你伸胳膊够!再来!”
他又看向陈俊杰:“看清没?你也一样,腰马合一!把你自己想象成一张弓,枪就是射出去的箭!”
两个孩子在他的指导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刺击动作,额头上很快冒出了汗珠。
瞥见李向阳回来,李向东对两个少年挥挥手:“你俩,把刚教的招式,每人再练够三百遍!练不完,不准休息!”
“知道了,向东叔(大哥)!”两个孩子喘着气应道,又继续对着草靶子较劲。
李向东这才走向弟弟,目光在他身上打量了一圈,“进山的东西,都弄好了?”
“嗯,差不多了。”李向阳点点头。
李向东沉默了片刻,坐到了柚子树下,目光投向了远处起伏的墨绿色山峦,“哥知道你心气高,但有些话,还得再啰唆几句。”
他转过头看向弟弟,“山里的路,不像咱这院坝,一步踩下去,就是一个脚印。咱们就兄弟两个……”
“哥没啥大道理,就一句话:能成,那是老天爷赏饭,是咱的本事;万一不成,也别把自个儿逼到绝路上!”
他顿了顿,看向屋后不远处的竹园,“人活着,就像竹子,扎稳了根,才能盼来年再发新笋。命没了,就啥都没了。听见没?”
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带着沉甸甸的力量,砸在李向阳的心上。
“哥!你放心!”李向阳点了点头,“我都明白!”
见弟弟表情郑重,李向东不再说什么,转身继续去盯着两个小子练枪。
李向阳则开始收拾东西。
经过和老猎人的一番请教,让他明白了,打虎的最佳时机,是在晚上。
所以他的计划也比较简单:每次上山,带上两天的干粮,再背上一背篓红苕(红薯),潜入深山里的那座树屋。
没事了就朝树下空地扔几个红苕,引野猪来抢食。
野猪的哼唧和动静,便是钓那山大王的饵料。
他把从城里买回来的棉大衣、棉裤,给王成文和陈俊杰每人各发了一套。
既然配发了装备,意图便不言自明——以后进山,是要轮流带上他们了。
同意带他们上山,他也是认真考虑过的。
一来,独自在深山老林里行动,确实有诸多不便,有个照应总是好的;二来,两个半大小子机灵肯干,是时候带他们出去历练历练了。
这三来嘛……李向阳不得不承认,独自在漆黑冰冷的山夜里蹲守,他心里头,终归还是有几分发怵——有人做伴,总能壮壮胆气。
而且俩小子分析的“猛兽几乎没有袭击过两个或者以上成年人”的事情,他闲暇时跟父亲、村里老人聊过,大伙儿都说确实是这个情况。
看着大哥专注的背影,又望了望那两个汗流浃背却目光坚定的少年,李向阳心中再次涌起了一股感动。
他转身走进屋,开始最后清点进山的行装。
那套大哥精心打造的“蜀甲”被放在了最下面。
随后,他仔细地将棉大衣叠好,又把足量的干粮、一包盐、火柴以及急救的药包,一一装进背篓。
那杆擦得锃亮的五六半斜靠在床头,旁边是磨得锋利的开山刀和几捆结实的麻绳。
最后,他将半大背篓红苕单独放在门口。
吃过晚饭,李向阳叫来王成文和陈俊杰。
“成文,今晚你先跟我上山。”他语气平静地安排道。
“下一次是俊杰——晚上出发,后天早上回来。到了地方,一切听我指令,多看,多听,不准擅自行动。明白吗?”
两人接过厚实的棉衣棉裤,眼睛闪着亮光。
成文先开口表了态,“明白,向阳叔!我一定听话!”
俊杰也不甘人后,“哥放心,我在家里好好干活,好好练枪!”
夜里八点钟,家里搁在柚子树下的收音机“整点报时”刚结束,李向阳和王成文便背上两个沉重的背篓,无声地出了门。
李向东站在屋檐下的阴影里,没有出来送行。
直到二人走远了,他才走到院坝边的杏树旁,沉默地看着弟弟和成文的背影消失在龙王沟深处。
农历八月十六的月色还算亮堂,勉强能照清脚下的路,几乎不需要手电。
山风掠过树梢,发出呜呜的声响,时而夹杂着不知名夜鸟的啼叫,或远处灌木丛中细微的窸窣声,每一丝异动都令人心头一紧。
王成文跟在李向阳身后,紧紧攥着手里的梭镖,努力让自己的脚步放轻。
李向阳走在前头,身影在月夜中异常沉稳。
他不时停下脚步,侧耳倾听片刻,再继续前行。
两人一路无话,只是沉默地向大山深处跋涉。
走了约莫三个多小时,终于抵达了那座隐藏在密林深处的树屋。
夜色中,树屋比想象中更隐蔽,完全融入了黑暗下的山林。
放下背篓,李向阳示意王成文噤声。
他举起手电,仔细检查了地面和几根马尾松树干,确认树干上没有猛兽攀爬的爪印后,才低声道:“你带着绳子先上,小心点,完了再把东西吊上去。”
成文点了点头,攀上树干,快速朝树屋爬去。
李向阳则举起枪,背靠大树,警惕地盯着林子里的响动。
还好,除了风声,一时并无其他异常。
待成文分三次把物资吊到树屋,李向阳刚刚爬上去,都没来得及扔红苕,一个巨大的身影便从不远处的林间踱了出来!
        那杆枪,是他这几天从外父家拿来的。
张自勤的父亲、张老篾匠张志坤懂些庄稼把式,儿子张自礼也喜好舞枪弄棒。
李向东在张家学篾活这几年,也跟着练了练,具体水平咋样,李向阳也不清楚。
显然,在知道了李向阳铁了心要打虎,且两个小子也想跟着帮忙以后,李向东不但拿出了压箱底的手艺给弟弟做了“蜀甲”,还想通过训练成文、俊杰,给他多添份助力!
院坝边的红椿树上,用草绳捆了些稻草,被当成了练枪的靶子。
李向东扎了个沉稳的弓步,手持长枪,一边缓慢示范,一边沉声讲解:
“看好了!枪扎一条线,力道贯枪尖!”
他手臂猛地前送,枪尖“噗”的一声扎进草靶。
“脚下要稳,腰腹发力,劲从地起,通到手臂,再到枪头!不是光用手胳膊那点蛮力!”
收回枪,他让到一边,对王成文扬了扬下巴:“你来!照我刚才的样子,再来一遍!”
王成文深吸一口气,学着他的样子,动作略显生涩,枪尖戳在稻草上,软绵绵的。
“停!”
李向东再次上前,“弓步要沉!你这虚的,一撞就倒!腰!用你的腰发力!不是让你伸胳膊够!再来!”
他又看向陈俊杰:“看清没?你也一样,腰马合一!把你自己想象成一张弓,枪就是射出去的箭!”
两个孩子在他的指导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刺击动作,额头上很快冒出了汗珠。
瞥见李向阳回来,李向东对两个少年挥挥手:“你俩,把刚教的招式,每人再练够三百遍!练不完,不准休息!”
“知道了,向东叔(大哥)!”两个孩子喘着气应道,又继续对着草靶子较劲。
李向东这才走向弟弟,目光在他身上打量了一圈,“进山的东西,都弄好了?”
“嗯,差不多了。”李向阳点点头。
李向东沉默了片刻,坐到了柚子树下,目光投向了远处起伏的墨绿色山峦,“哥知道你心气高,但有些话,还得再啰唆几句。”
他转过头看向弟弟,“山里的路,不像咱这院坝,一步踩下去,就是一个脚印。咱们就兄弟两个……”
“哥没啥大道理,就一句话:能成,那是老天爷赏饭,是咱的本事;万一不成,也别把自个儿逼到绝路上!”
他顿了顿,看向屋后不远处的竹园,“人活着,就像竹子,扎稳了根,才能盼来年再发新笋。命没了,就啥都没了。听见没?”
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带着沉甸甸的力量,砸在李向阳的心上。
“哥!你放心!”李向阳点了点头,“我都明白!”
见弟弟表情郑重,李向东不再说什么,转身继续去盯着两个小子练枪。
李向阳则开始收拾东西。
经过和老猎人的一番请教,让他明白了,打虎的最佳时机,是在晚上。
所以他的计划也比较简单:每次上山,带上两天的干粮,再背上一背篓红苕(红薯),潜入深山里的那座树屋。
没事了就朝树下空地扔几个红苕,引野猪来抢食。
野猪的哼唧和动静,便是钓那山大王的饵料。
他把从城里买回来的棉大衣、棉裤,给王成文和陈俊杰每人各发了一套。
既然配发了装备,意图便不言自明——以后进山,是要轮流带上他们了。
同意带他们上山,他也是认真考虑过的。
一来,独自在深山老林里行动,确实有诸多不便,有个照应总是好的;二来,两个半大小子机灵肯干,是时候带他们出去历练历练了。
这三来嘛……李向阳不得不承认,独自在漆黑冰冷的山夜里蹲守,他心里头,终归还是有几分发怵——有人做伴,总能壮壮胆气。
而且俩小子分析的“猛兽几乎没有袭击过两个或者以上成年人”的事情,他闲暇时跟父亲、村里老人聊过,大伙儿都说确实是这个情况。
看着大哥专注的背影,又望了望那两个汗流浃背却目光坚定的少年,李向阳心中再次涌起了一股感动。
他转身走进屋,开始最后清点进山的行装。
那套大哥精心打造的“蜀甲”被放在了最下面。
随后,他仔细地将棉大衣叠好,又把足量的干粮、一包盐、火柴以及急救的药包,一一装进背篓。
那杆擦得锃亮的五六半斜靠在床头,旁边是磨得锋利的开山刀和几捆结实的麻绳。
最后,他将半大背篓红苕单独放在门口。
吃过晚饭,李向阳叫来王成文和陈俊杰。
“成文,今晚你先跟我上山。”他语气平静地安排道。
“下一次是俊杰——晚上出发,后天早上回来。到了地方,一切听我指令,多看,多听,不准擅自行动。明白吗?”
两人接过厚实的棉衣棉裤,眼睛闪着亮光。
成文先开口表了态,“明白,向阳叔!我一定听话!”
俊杰也不甘人后,“哥放心,我在家里好好干活,好好练枪!”
夜里八点钟,家里搁在柚子树下的收音机“整点报时”刚结束,李向阳和王成文便背上两个沉重的背篓,无声地出了门。
李向东站在屋檐下的阴影里,没有出来送行。
直到二人走远了,他才走到院坝边的杏树旁,沉默地看着弟弟和成文的背影消失在龙王沟深处。
农历八月十六的月色还算亮堂,勉强能照清脚下的路,几乎不需要手电。
山风掠过树梢,发出呜呜的声响,时而夹杂着不知名夜鸟的啼叫,或远处灌木丛中细微的窸窣声,每一丝异动都令人心头一紧。
王成文跟在李向阳身后,紧紧攥着手里的梭镖,努力让自己的脚步放轻。
李向阳走在前头,身影在月夜中异常沉稳。
他不时停下脚步,侧耳倾听片刻,再继续前行。
两人一路无话,只是沉默地向大山深处跋涉。
走了约莫三个多小时,终于抵达了那座隐藏在密林深处的树屋。
夜色中,树屋比想象中更隐蔽,完全融入了黑暗下的山林。
放下背篓,李向阳示意王成文噤声。
他举起手电,仔细检查了地面和几根马尾松树干,确认树干上没有猛兽攀爬的爪印后,才低声道:“你带着绳子先上,小心点,完了再把东西吊上去。”
成文点了点头,攀上树干,快速朝树屋爬去。
李向阳则举起枪,背靠大树,警惕地盯着林子里的响动。
还好,除了风声,一时并无其他异常。
待成文分三次把物资吊到树屋,李向阳刚刚爬上去,都没来得及扔红苕,一个巨大的身影便从不远处的林间踱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