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后世纪念永恒皇-《龙魂震贞观》

  帝国历一百七十二年,秋。

  长安城已非昔日的长安。悬浮于云端的仙宫与地面古老的坊市交错,符文列车在透明的轨道中无声滑行,连接着这座立体神都的各个层面。但今日,所有的交通要道,无论天上地下,都涌向同一个地方,位于城市中心,比旧日太极宫恢弘万倍的【永恒圣殿】。

  今日是“永恒皇”李渊陛下超脱离去第一百七十二个纪念日。

  圣殿前的【万界广场】上,人潮如海,万族林立。不仅仅是黑发黑瞳的唐民,还有肌肤如古铜、身负太阳圆盘印记的埃及祭司;身着白袍,周身缭绕微光圣言的教廷使者;来自奥林匹斯山,瞳孔中偶尔闪过雷霆的半神后裔;甚至还有几位来自极北之地,身材魁梧、发丝间凝结着冰霜的维京战巫。

  他们代表着如今已融入仙唐神朝体系,或与神朝建立邦交的各个位面与文明。此刻,无论此前是敌是友,脸上都带着或多或少的敬畏与震撼,望向广场尽头那尊高达千丈的雕像。

  雕像以不知名的神金混合星辰核心铸就,栩栩如生。李渊负手而立,目视远方,神情平静中蕴含着睥睨寰宇的威严。他脚下并非基座,而是一条环绕盘旋、鳞甲森然的五爪神龙,龙首微昂,与李渊的目光望向同一片无垠星空。这便是他超脱前留下的“龙魂”具象化之一,据说仍蕴含着守护帝国的意志。

  广场最前方,是当今的神朝主宰,高宗李治。他身着玄黑底、绣有金色龙纹与日月星辰的冕服,头戴十二旒冕冠,虽已执掌帝国百年,威仪日重,但站在那尊雕像下,依旧显得渺小。他身后,站着两位亲王,已是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修为深不可测的魏王李泰,以及面容清癯、气质沉静的吴王李恪。再往后,是内阁首辅狄仁杰、军机大臣裴行俭、龙武卫大将军尉迟宝琳(尉迟敬德之子)等一众核心重臣。

  李治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声音通过扩音法阵,清晰地回荡在每一个角落,沉稳而有力:

  “朕,承天命,继祖德,执掌神朝,至今百又七十二年。每至今日,睹圣皇祖龙威,思开创之维艰,感念无涯。”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下方万国使节与亿万唐民,“圣皇祖超脱前,曾言‘人人如龙,方为盛世之基’。今日,非独我大唐子民,更有万界友邦共聚于此,见证我仙唐神朝,秉承圣皇祖遗志,寰宇共荣之景象。此,方为对永恒皇最好的纪念!”

  “万岁!万岁!万万岁!”

  广场上,唐民们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浪震得云层翻涌。许多老人的眼中含着热泪,他们或许亲身经历过那个从凡间王朝一路征战至统御万界的激荡岁月。年轻一代则满眼狂热与向往,关于圣皇祖的每一个传说,他们都耳熟能详。

  观礼台上,各国使节反应各异。

  来自教廷的红衣主教阿尔贝托,下意识地握紧了胸前的十字架,低声道:“凡人以人力,竟能达到如此境界……甚至超越了吾主所示神国。这,这简直是……”他身旁的一位圣殿骑士团长脸色凝重:“他们的力量体系与我们完全不同,并非单纯依靠信仰,更侧重于自身与某种……本源之力的融合。看那些士兵。”

  他指向广场一侧肃立的仪仗队,龙魂禁军。

  三千禁军,清一色暗金灵铠,沉默如山。他们并未刻意散发气势,但无形的煞气与周身流转的淡金色龙气交织,使得他们周围的空气都微微扭曲。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每个人的头顶上方一尺处,都隐隐有一条尺许长的微型龙魂虚影在盘旋游动,与广场中央那巨大龙魂雕像遥相呼应。这与教廷依靠祈祷获得神力加持、光芒四射但失之内敛的圣骑士截然不同,更显深沉内蕴,杀伐之气凝而不发。

  另一边,奥林匹斯山的使者,一位名叫赫克托耳的半神,则对身旁来自阿斯加德的女武神装扮的使者低笑:“看,李的子孙们,倒是把他那套‘力量即秩序’的理念继承得很好。不过,比起李当年一拳打碎阿瑞斯神格的气势,这些小家伙还差得远。”女武神面无表情,只是死死盯着那些龙魂禁军,手按在腰间的符文剑上:“他们的军阵,蕴含着我们无法理解的能量回路。一旦发动,恐怕……”

  来自东方扶桑的阴阳师代表,身着狩衣,脸色苍白,低眉顺眼,不敢直视那雕像与禁军,心中唯有彻底的臣服与战栗。而几位天竺来的苦行僧,则双手合十,默诵经文,试图理解那龙魂中蕴含的既非梵我如一,也非佛法无边的独特力量意境。

  李治的讲话结束后,是盛大的阅兵仪式。

  首先走过的是常规部队,装备着结合了符文技术与异界科技的灵能枪械、浮游炮台。随后是各附庸位面或盟族的特色兵团:驾驭着机械巨兽的矮人工程师;乘坐飞毯、手持元素法杖的波斯术士;甚至还有一队来自精灵界,骑着独角兽、弓箭上萦绕自然之光的精灵游侠。

  这些都引起了观礼者的阵阵惊叹,但真正让所有域外使节瞳孔收缩的,是紧随其后的龙魂军团方阵。

  没有花哨的光芒,没有震耳欲聋的呐喊。只有整齐划一、沉重如山的步伐。

  “咚!咚!咚!”

  每一步踏下,广场的地面并未震动,但所有观礼者,尤其是那些拥有超凡感知的存在,都感觉自己的心脏仿佛被无形之手攥住,随着那步伐一起跳动。

  三个方阵,分别代表着龙魂军团的三大主力。

  第一个方阵,通体漆黑重甲,手持巨型塔盾与长戟,他们是不动龙鳞卫。行动间,厚重的土黄色龙气弥漫,在他们前方形成一道无形的、仿佛能抵御一切的壁垒。一位兽人使节下意识地释放出一丝嗜血战意试探,那战意撞在无形的壁垒上,竟如泥牛入海,反而让他闷哼一声,倒退半步,脸上满是骇然。

  第二个方阵,身着赤红灵铠,背负造型奇特的符文长弓与箭囊,他们是裂空龙啸营。他们目光锐利如鹰隼,周身有细微的电弧与气流盘旋。当他们经过观礼台时,目光扫过,一些感知敏锐的使节仿佛感到皮肤被无形的锋刃划过。

  第三个方阵,人数最少,但气势最为凌厉。他们身着暗紫色轻甲,腰佩横刀,身形飘忽,如同鬼魅。这是直属于皇帝的情报与特殊行动部队,龙影的展示单位。他们走过时,甚至连光线都似乎微微黯淡,存在感被刻意压低,却带给观礼台上那些强者更大的压力,仿佛被无数条毒蛇在阴影中盯上。

  “天可汗的利剑与坚盾……”一位西域小国的国王喃喃自语,脸色发白,想起了史书中记载的,神朝初立时,扫荡不臣的铁血岁月。

  阅兵之后,是祭祀大典。李治率领宗室、重臣,登上圣殿前的祭坛,焚香祷告,诵读祭文。祭文并非向某个具体的神灵祈求,而是昭告天地,缅怀圣皇祖功绩,宣誓继往开来。整个过程庄严肃穆,蕴含着一种以人族自强为核心、敬天而不畏天的独特气度。

  典礼的高潮,随着李治将最后一炷香插入祭坛,那尊千丈李渊雕像,以及其脚下的巨型龙魂,骤然发出了温和而浩瀚的光芒。光芒并不刺眼,却瞬间笼罩了整个长安,乃至扩散至神州大地,甚至通过特殊的位面信道,辐射到神朝治下的诸多重要世界。

  一股温暖、磅礴、带着无上威严又充满生机的力量拂过所有生灵。

  “龙魂赐福!”

  人群中爆发出更大的欢呼。在这光芒笼罩下,伤者愈合,老者感觉活力充盈,困于瓶颈的修士豁然开朗,就连田地里的庄稼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更加青翠茁壮。

  “并非信仰反馈,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命能量场主动辐射?”教廷的红衣主教彻底失态,手中的十字架差点掉落,“这……这已经触及了造物主的权柄!”

  奥林匹斯的半神赫克托耳也收起了戏谑的笑容,面色凝重:“李……他即使离开了,留下的力量依旧在守护着他的帝国。这种手段,闻所未闻。”

  赐福持续了约一炷香的时间,光芒才渐渐收敛。

  典礼结束后,万国使节被邀请参观圣殿附属的永恒皇纪年馆。纪年馆内,利用最先进的全息投影与神识烙印技术,真实再现了李渊一生的重要节点:从玄武门逆转乾坤,到渭水单骑退突厥;从龙魂初显斩仙神,到平定四方,建立不世功业;再到与天庭争锋,重构三界秩序;直至最终,征伐万界,超脱而去……一幕幕光影流转,配合着详实的文物与史料,看得各国使节心神摇曳,久久无言。

  在纪念馆的一个僻静角落,高宗李治并未立即离去,他负手站在一幅描绘着李渊超脱前,于长安城头最后一次俯瞰万里江山的巨大壁画前。

  魏王李泰和吴王李恪静静来到他身后。

  “皇祖父当年,便是站在这里,将这座江山,这个帝国,交给了朕。”李治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沉重,“每每见此画,如见皇祖父当年目光。江山无限,责任亦无限。”

  李泰抚着长须,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陛下已做得很好了。神朝疆域虽未如圣皇祖时那般急速扩张,但内政修明,万族融合,科技与修真并行发展,根基愈发稳固。圣皇祖开创了奇迹,而陛下,让这奇迹变成了可传承的基业。”

  李恪微微颔首,语气平和:“大哥说得是。如今帝国面临的挑战,已非单纯的征服,更多的是治理与平衡。内部,随着寿命延长,新旧势力交替,利益纠缠复杂;外部,虽万界来朝,然暗流从未止息。那些古老的、隐藏于混沌深处的存在,依旧在窥伺。陛下所承之重,确与圣皇祖时不同。”

  李治转过身,看着两位兄长,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笑意:“是啊,开疆拓土,弑仙证道,固然波澜壮阔。但守成开拓,平衡内外,让这庞然大物持续前行,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征途?”他再次望向那壁画中李渊的背影,目光渐渐变得坚定,“朕或许终其一生,也无法达到皇祖父的高度。但朕会竭尽所能,让这龙魂照耀之地,永享太平,让皇祖父开创的纪元,永恒延续。”

  壁画上,李渊的身影仿佛更加清晰,那目光似乎穿透了时空,与此刻的李治交汇。龙魂的微光在纪年馆中静静流淌,仿佛在诉说着不朽的传奇,也警示着后继者,前路漫漫,永无止境。

  圣殿之外,夜色渐染,但长安城依旧灯火辉煌,万界广场上人流不息。属于李渊的时代已成为史诗,但他留下的帝国与精神,依旧在星海间隆隆前行,书写着新的篇章。龙魂不熄,照耀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