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府的肃杀、魏王府的玄奥,乃至长安城日益紧张的氛围,似乎都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绝在立政殿外。这里并非皇后的中宫,而是秦王王妃长孙氏所居的殿宇,虽不及皇后宫殿恢弘,却自有一股温馨宁和之气。这里是尚未开府建牙的秦王诸子,在严苛的宫廷教育之余,所能寻得的一份来自母亲的温暖庇护。
午后春光正好,透过雕花窗棂,在光洁的金砖地上洒下斑驳暖意。殿内熏着淡淡的、宁神的兰香。长孙王妃并未身着王妃大装,只是一身素雅的藕荷色常服,正坐在窗下的软榻上,低头缝补着一件小儿的锦衣,神情专注而温柔。她偶尔会掩口轻声咳嗽几下,面容带着一丝长久以来都存在的、挥之不去的苍白,但那眉宇间的娴静与坚韧,却从未因此而折损。
榻下的波斯地毯上,几个年岁尚小的孩子正在玩耍。最为安静的是年仅七八岁的李治,秦王第九子,被封为晋王。他生得白皙秀气,性子似乎也格外沉静内向,正独自用几根光滑的木棍和丝线,专注地捆绑着一个类似小型投石机的模型,小眉头微微蹙着,全神贯注。
他的四兄,魏王李泰,今日入宫向母亲请安,正激动地展示新得的一卷据说来自墨家遗存的《机关要术》残卷。他胖大的身躯深陷在椅子里,说得眉飞色舞,胖手不时比划。
“……母亲您看,此处记载的‘连弩之机’,构思之精妙,远超当下军中所用!还有这‘木鸢’……虽只是构想,然其翅展与身形比例,竟暗合格物之理……”李泰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学术世界里。
长孙王妃微笑着聆听,眼神温柔,柔声道:“青雀(李泰小名)能潜心学问,是好事。只是莫要太过劳神,你父王……在外辛劳,便是希望你们兄弟安稳。这些机巧之物,量力而行便好。”她的话语总是带着对家人深深的牵挂与抚慰。
李治似乎被四兄的话吸引,抬起小脸,眨着清澈的眼睛听了一会儿,忽然小声地、怯生生地问:“四兄……那木鸟……如果逆风的时候,头太重,会不会栽下来呀?”
李泰正说到兴头,被这“幼稚”的问题打断,有些不耐,胖手一挥:“小九你懂什么,这涉及气流、浮力、配重,复杂得很!不是头重不重的问题!”他显然没把一个小孩的疑问放在心上。
李治被兄长一呵斥,小脸微红,低下头,不再言语,只是小手无意识地摆弄着模型,轻轻嘟囔:“可是……风筝就是头轻才飞得稳呀……”
声音细若蚊蚋,几乎被殿内其他孩子的玩闹声淹没。但长孙王妃却听到了。她停下针线,有些惊讶地看向幼子。她深知李泰于此道天赋卓绝,却未料这个平日里最是安静、甚至有些怯懦的孩子,竟能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却实则触及飞行器平衡关键的问题。
她未立刻夸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思。
此时,殿外传来脚步声。内侍引着两人入内。一位是秦王世子李承乾,刚协助祖父处理完政务,眉宇间带着疲惫,却依旧仪态端正,前来向母亲问安。另一位是吴王李恪,年岁稍长,已开始习武,身姿挺拔,眉目间继承了其母杨妃(隋炀帝女)的俊美,也带着一股英气与因身世而来的敏感矜持。
“孩儿给母亲请安。”两人躬身行礼。
“快起来。”长孙王妃笑容温煦,“承乾辛苦了,恪儿也来了,正好,都过来坐。”
兄弟几人相见,气氛略显微妙。李承乾是世子,身份最尊;李泰恃才,对长兄表面恭敬,内心未必全然信服;李恪身份特殊,言行更为谨慎;李治则是最小的一个,常处在兄长们的影子里。
李承乾关切了母亲的身体,目光扫过李泰手中的卷轴,语气平和却带着长兄的督导之意:“四弟又得了奇书?莫要只沉溺杂学,耽误了经义正途。”
李泰最不喜人称其研究为“杂学”,当即不服,又不好顶撞,只撇撇嘴:“兄长教训的是,不过此乃实用之学,非是玩物丧志。”
李恪在一旁安静坐着,目光却被李治手中的小模型吸引,忽然开口:“九弟这个做得倒精巧,像那么回事。”他性格爽直,随口夸赞。
李治听到三兄夸奖,小脸又红了,细声道:“谢谢三兄……就是……抛不远……”
李恪来了兴致,拿过模型摆弄:“嗯,你这力臂短了,此处绞索缠绕也不对,发力不匀。”他边说边调整,动作麻利。李治睁大眼,认真看着。
长孙王妃看着眼前性格迥异却血脉相连的儿子们,眼中慈爱之余,亦有一丝深藏的忧虑。皇室家的孩子,注定无法寻常。她轻咳几声,将众人注意力引来。
“你们兄弟能如此,母亲便安心了。”她微笑着,取过一盘新制的胡麻饼分给孩子们,“都尝尝,说是用了安西的新方子。”
孩子们纷纷取食。李治也拿了一小块,小口吃着。
李承乾吃着饼,似想起什么,对母亲道:“母亲,今日听闻安西军报,父王已至凉州,正整军备战,局势似紧。还有岭南冯盎奏报,橡胶园虫害之事,依……之前所议之法处置,似已见效,虫害得控。”他本想说“依九弟之疑”,觉不妥,临时改口。
长孙王妃颔首:“你们父王在外,刀光剑影,你们在京中,能使他无后顾之忧,便是最大孝道。岭南之事,能解便好。”她说着,目光不经意又掠过安静吃饼的李治。
李恪少年心性,对军事最感兴趣,忍不住问:“大哥,父王要对西突厥用兵了吗?听说大食人也很凶悍?”
李承乾神色一肃:“军国大事,莫要妄议。父王自有决断。”
殿内一时静下。一直安静的李治,忽然抬起头,小声问:“大哥,岭南的虫子……怕臭梧桐的味道,那……西突厥的马匹,会不会也怕什么特别的味道呀?”
童言稚语,天真无邪。李承乾闻言失笑,觉得小弟想法幼稚,正欲敷衍。
但长孙王妃却心中一动。她想起李治关于“木鸢”配重的疑问,其“臭梧桐驱虫”之疑竟被采纳且生效,再闻此“味道克马”的奇想……她忽然察觉,这个最幼子,似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直指问题核心的敏锐直觉!其思维不受成见桎梏,常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提出可能性。
她放下针线,温柔地将李治揽到身边,轻抚其发,柔声道:“雉奴(李治小名)所想,甚是有趣。战马之事,或许真有规律。犹如你四兄研机关,你三兄习武艺,你大哥学治国,世间万物,皆有其理。你能留心于此,很好。”
她未过度夸赞,只予肯定引导。随即,她似不经意看向李承乾:“承乾,你协助皇祖父处理政务,千头万绪,有时也不妨听听各方之言,即便是孩童之语,或许也能得一缕清风。将来若担重任,需有容人之量,察微之明。”
李承乾微微一怔,看向母亲怀中眼神清澈又懵懂的九弟,若有所悟,肃容道:“孩儿谨记母亲教诲。”
李泰撇撇嘴,觉母亲偏疼幼弟。李恪则觉有趣,拍拍李治的头:“九弟脑子灵光!”
李治偎在母亲温暖的怀里,似害羞,又因得到肯定而眼中微光闪烁。他或许还不懂权力纠葛,不明兄长间的微妙,但那颗稚嫩敏锐的心,已能感受这深宫中的复杂情愫,并以他独特的方式,烛照出某些被忽略的细微之处。
长孙王妃搂着幼子,看着其他儿子,心中忧虑稍减,却又添一丝难言的思绪。在这风起云涌的时代,这个看似最柔弱不起眼的孩子,未来会走向何方?
她轻咳着,将孩子们拢得更紧些,仿佛要留住这短暂尚存的温情时光。
        午后春光正好,透过雕花窗棂,在光洁的金砖地上洒下斑驳暖意。殿内熏着淡淡的、宁神的兰香。长孙王妃并未身着王妃大装,只是一身素雅的藕荷色常服,正坐在窗下的软榻上,低头缝补着一件小儿的锦衣,神情专注而温柔。她偶尔会掩口轻声咳嗽几下,面容带着一丝长久以来都存在的、挥之不去的苍白,但那眉宇间的娴静与坚韧,却从未因此而折损。
榻下的波斯地毯上,几个年岁尚小的孩子正在玩耍。最为安静的是年仅七八岁的李治,秦王第九子,被封为晋王。他生得白皙秀气,性子似乎也格外沉静内向,正独自用几根光滑的木棍和丝线,专注地捆绑着一个类似小型投石机的模型,小眉头微微蹙着,全神贯注。
他的四兄,魏王李泰,今日入宫向母亲请安,正激动地展示新得的一卷据说来自墨家遗存的《机关要术》残卷。他胖大的身躯深陷在椅子里,说得眉飞色舞,胖手不时比划。
“……母亲您看,此处记载的‘连弩之机’,构思之精妙,远超当下军中所用!还有这‘木鸢’……虽只是构想,然其翅展与身形比例,竟暗合格物之理……”李泰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学术世界里。
长孙王妃微笑着聆听,眼神温柔,柔声道:“青雀(李泰小名)能潜心学问,是好事。只是莫要太过劳神,你父王……在外辛劳,便是希望你们兄弟安稳。这些机巧之物,量力而行便好。”她的话语总是带着对家人深深的牵挂与抚慰。
李治似乎被四兄的话吸引,抬起小脸,眨着清澈的眼睛听了一会儿,忽然小声地、怯生生地问:“四兄……那木鸟……如果逆风的时候,头太重,会不会栽下来呀?”
李泰正说到兴头,被这“幼稚”的问题打断,有些不耐,胖手一挥:“小九你懂什么,这涉及气流、浮力、配重,复杂得很!不是头重不重的问题!”他显然没把一个小孩的疑问放在心上。
李治被兄长一呵斥,小脸微红,低下头,不再言语,只是小手无意识地摆弄着模型,轻轻嘟囔:“可是……风筝就是头轻才飞得稳呀……”
声音细若蚊蚋,几乎被殿内其他孩子的玩闹声淹没。但长孙王妃却听到了。她停下针线,有些惊讶地看向幼子。她深知李泰于此道天赋卓绝,却未料这个平日里最是安静、甚至有些怯懦的孩子,竟能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却实则触及飞行器平衡关键的问题。
她未立刻夸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思。
此时,殿外传来脚步声。内侍引着两人入内。一位是秦王世子李承乾,刚协助祖父处理完政务,眉宇间带着疲惫,却依旧仪态端正,前来向母亲问安。另一位是吴王李恪,年岁稍长,已开始习武,身姿挺拔,眉目间继承了其母杨妃(隋炀帝女)的俊美,也带着一股英气与因身世而来的敏感矜持。
“孩儿给母亲请安。”两人躬身行礼。
“快起来。”长孙王妃笑容温煦,“承乾辛苦了,恪儿也来了,正好,都过来坐。”
兄弟几人相见,气氛略显微妙。李承乾是世子,身份最尊;李泰恃才,对长兄表面恭敬,内心未必全然信服;李恪身份特殊,言行更为谨慎;李治则是最小的一个,常处在兄长们的影子里。
李承乾关切了母亲的身体,目光扫过李泰手中的卷轴,语气平和却带着长兄的督导之意:“四弟又得了奇书?莫要只沉溺杂学,耽误了经义正途。”
李泰最不喜人称其研究为“杂学”,当即不服,又不好顶撞,只撇撇嘴:“兄长教训的是,不过此乃实用之学,非是玩物丧志。”
李恪在一旁安静坐着,目光却被李治手中的小模型吸引,忽然开口:“九弟这个做得倒精巧,像那么回事。”他性格爽直,随口夸赞。
李治听到三兄夸奖,小脸又红了,细声道:“谢谢三兄……就是……抛不远……”
李恪来了兴致,拿过模型摆弄:“嗯,你这力臂短了,此处绞索缠绕也不对,发力不匀。”他边说边调整,动作麻利。李治睁大眼,认真看着。
长孙王妃看着眼前性格迥异却血脉相连的儿子们,眼中慈爱之余,亦有一丝深藏的忧虑。皇室家的孩子,注定无法寻常。她轻咳几声,将众人注意力引来。
“你们兄弟能如此,母亲便安心了。”她微笑着,取过一盘新制的胡麻饼分给孩子们,“都尝尝,说是用了安西的新方子。”
孩子们纷纷取食。李治也拿了一小块,小口吃着。
李承乾吃着饼,似想起什么,对母亲道:“母亲,今日听闻安西军报,父王已至凉州,正整军备战,局势似紧。还有岭南冯盎奏报,橡胶园虫害之事,依……之前所议之法处置,似已见效,虫害得控。”他本想说“依九弟之疑”,觉不妥,临时改口。
长孙王妃颔首:“你们父王在外,刀光剑影,你们在京中,能使他无后顾之忧,便是最大孝道。岭南之事,能解便好。”她说着,目光不经意又掠过安静吃饼的李治。
李恪少年心性,对军事最感兴趣,忍不住问:“大哥,父王要对西突厥用兵了吗?听说大食人也很凶悍?”
李承乾神色一肃:“军国大事,莫要妄议。父王自有决断。”
殿内一时静下。一直安静的李治,忽然抬起头,小声问:“大哥,岭南的虫子……怕臭梧桐的味道,那……西突厥的马匹,会不会也怕什么特别的味道呀?”
童言稚语,天真无邪。李承乾闻言失笑,觉得小弟想法幼稚,正欲敷衍。
但长孙王妃却心中一动。她想起李治关于“木鸢”配重的疑问,其“臭梧桐驱虫”之疑竟被采纳且生效,再闻此“味道克马”的奇想……她忽然察觉,这个最幼子,似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直指问题核心的敏锐直觉!其思维不受成见桎梏,常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提出可能性。
她放下针线,温柔地将李治揽到身边,轻抚其发,柔声道:“雉奴(李治小名)所想,甚是有趣。战马之事,或许真有规律。犹如你四兄研机关,你三兄习武艺,你大哥学治国,世间万物,皆有其理。你能留心于此,很好。”
她未过度夸赞,只予肯定引导。随即,她似不经意看向李承乾:“承乾,你协助皇祖父处理政务,千头万绪,有时也不妨听听各方之言,即便是孩童之语,或许也能得一缕清风。将来若担重任,需有容人之量,察微之明。”
李承乾微微一怔,看向母亲怀中眼神清澈又懵懂的九弟,若有所悟,肃容道:“孩儿谨记母亲教诲。”
李泰撇撇嘴,觉母亲偏疼幼弟。李恪则觉有趣,拍拍李治的头:“九弟脑子灵光!”
李治偎在母亲温暖的怀里,似害羞,又因得到肯定而眼中微光闪烁。他或许还不懂权力纠葛,不明兄长间的微妙,但那颗稚嫩敏锐的心,已能感受这深宫中的复杂情愫,并以他独特的方式,烛照出某些被忽略的细微之处。
长孙王妃搂着幼子,看着其他儿子,心中忧虑稍减,却又添一丝难言的思绪。在这风起云涌的时代,这个看似最柔弱不起眼的孩子,未来会走向何方?
她轻咳着,将孩子们拢得更紧些,仿佛要留住这短暂尚存的温情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