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天师府使者张子衡一行的抵达,如同在已沸的水中又投入一块热炭,令长安城本就微妙的气氛更加复杂起来。他们并未大张旗鼓,而是悄无声息地住进了鸿胪寺安排的一处清幽别馆,但各方势力的目光早已聚焦于此。
张子衡谨记兄长叮嘱,行事极为低调。他先是依礼递牌求见皇帝,得到“陛下忙于政务,请天师府高贤稍作歇息,不日将于麟德殿设宴相见”的回复后,便安之若素,每日只是带着弟子在长安城内看似随意地游览,参观东西市,甚至去正在兴建的人祖圣祠工地外围远远观望。
然而,在这看似闲散的表面下,镇异司布置的眼线回报,张子衡及其弟子目光如炬,尤其对地气淤塞、人心浮动之处格外敏感,时常暗中以罗盘、符箓测探。他们甚至“偶遇”了几位称病在家的、与楼观台关系密切的保守派老臣,短暂交谈间,言语机锋,似在探听朝廷真实动向与陛下决心。
这一日,李渊终于在两仪殿偏殿,先行秘密召见了张子衡。
殿内仅有李渊、房玄龄、李淳风(袁天罡仍极度虚弱)以及张子衡四人。气氛严肃而凝重。
“张道长,一路辛苦。”李渊开门见山,“龙虎山乃道教祖庭,张天师派你前来,朕心甚慰。如今长安之局,想必道长沿途已有感触。朕就不绕弯子了,邀天下高人至此,非为虚论玄理,实因帝国已至危亡之秋,需借重诸位之力,共渡难关。”
张子衡稽首行礼,不卑不亢:“陛下言重了。贫道奉家兄之命而来,一路所见,确令人忧心。旱魃为虐,地气晦暗,更有隐晦邪怨之气盘踞不去,非是天灾,实近人祸。陛下欲聚众智以解困局,天师府忝为道门一份子,自当略尽绵薄。却不知……陛下所需,究竟为何?又如何看待这佛、道、俗三家之力?” 他话语谨慎,既表达了关切,又将问题抛回给李渊,试探其真实想法和规划。
李渊看向李淳风。李淳风会意,上前一步,将一份精心准备、隐去了最核心机密(如邪物西域根源、可能与天庭内鬼关联)的卷宗递给张子衡,上面详细描述了邙山地脉异常、能量污浊、以及其对周边生灵的侵蚀现象,并附有镇异司的初步分析和袁天罡的几句关键判断(需至阳至正之力克制)。
张子衡仔细翻阅,面色逐渐凝重,尤其是看到那些关于“汲取魂魄”、“怨毒凝聚”、“伪神胚胎”的描述时,指尖甚至微微颤抖。这远超他的预料,绝非寻常妖邪!
“陛下……此物……竟如此凶戾诡异?!”他抬头,眼中难掩震惊。
“若非情势危急至此,朕又何须兴师动众,甚至行那兴建人祖祠、或有不敬鬼神之举?”李渊语气沉痛而坦诚,“非朕不敬天,实乃天不助我!非朕不信道,实乃寻常道法难伤此獠!袁监正昏迷前曾言,欲克此邪物,或需至纯至正之古道法器,譬如……贵族世代传承之‘阳平治都功印’所含之浩然破邪神力。”
终于图穷匕见,点明了最终目的!
张子衡心中剧震,面上却强自镇定。他沉吟良久,缓缓从怀中取出一个紫檀木盒,打开后,里面是一方略小、但同样古意盎然、散发着纯阳刚正气息的玉印,正是那方仿制的“都功印”。
“陛下,此乃祖师仿印,虽不及真品万一,然亦蕴一丝破邪神韵。贫道可催动此印,请陛下与李监副一观。”
他手掐法诀,口中念念有词,只见那仿印微微亮起温润白光,一股中正平和、却又带着无上威严、专克邪魅的气息弥漫开来。殿中几人顿觉心神一清,连日的疲惫焦虑都缓解了几分。
李淳风立刻取出那枚从地宫外围带回的、沾染邪气的碎石。当仿印白光照射其上时,那碎石竟嗤嗤作响,冒出缕缕黑烟,其中的邪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散!
有效!虽然只是仿品,但对那邪物的气息确有克制之效!
李渊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张子衡却适时收敛法力,仿印光芒黯淡下来,他脸色也略显苍白,显然催动此印消耗不小。
“陛下见笑了。此印确对阴邪秽物有克制之效。然……”他话锋一转,语气沉重,“若地宫邪物真如卷宗所述那般庞大诡异,恐非此仿印能敌。即便……即便请出龙虎山真品,亦需有高深法力者持之,并辅以相应阵法,方可一试。且……此等神器,关乎一脉气运,非贫道所能决断,需家兄并诸位太上长老共议。”
这是实话,也是谈判的筹码。展示了能力,也说明了困难,更暗示了需要代价。
李渊心中明了,立刻道:“道长放心,朕绝非强取豪夺之辈。若天师府肯借宝助朕除魔,朕必铭感五内,大唐亦绝不会亏待天师道!至于持印之人与阵法,届时还需仰仗天师府高人鼎力相助。” 他给出了承诺,但未具体化,留待后续博弈。
张子衡微微颔首,对这个回答似乎还算满意。他收起仿印,又道:“此外,贫道观此人祖祠,气象新颖,意在凝聚人道信念,或确是对抗那等以负面情绪为食之邪物的良策。然其根基尚浅。我道家亦有无上度人经诰、斋醮科仪,可安抚亡魂,净化怨气,导人向善。或可与陛下之人道信念相辅相成,而非相互抵触。”
他开始为道门争取地位和空间,试图将道家力量融入李渊的新体系中,而非被排斥在外。
“道长所言极是!”李渊立刻肯定,“朕从未欲摒弃道家真法。三教论衡,便是要寻一条共存共荣、同心协力之道。届时,还望道长与令兄能畅所欲言。”
这次秘密会晤,取得了初步的、却是至关重要的进展。天师府展现了价值和诚意,李渊得到了希望的承诺,双方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和合作基础。
然而,消息灵通的佛门,尤其是法琳等人,很快得知了天师府使者被秘密召见的消息,顿时感到极大的危机感。
他们担心皇帝被道家“蛊惑”,转而偏向道门。法琳等人立刻加大活动力度,四处宣讲佛法无边,甚至暗示唯有佛法才能彻底超度那地宫邪物蕴含的无边怨灵(他们通过自己的渠道也隐约感知到邪物的部分特性),试图压过道门一头。
而更让李渊忧心的是,地宫邪物的异动加剧了。
根据镇异司监测,那邪物似乎因感受到仿印的纯阳气息(尽管微弱)而被激怒,或是因其“成熟期”临近,变得更加狂躁。邙山周边地区,一夜之间突然有上百人集体陷入昏厥,醒来后不仅精神萎靡,而且变得暴躁易怒,极具攻击性,仿佛被放大了内心的负面情绪!长安城内,也开始零星出现类似的“癔症”病例。恐慌如同瘟疫般开始蔓延。
袁天罡在又一次短暂的清醒中,呕血警告:“……邪胎……将成……其在……编织……一张覆盖长安的……‘恶念之网’……汲取……所有负面情绪……加速……诞生……必须……尽快……”
时间,已经不多了!
李渊站在巨大的长安城坊图前,目光扫过皇城、百官衙署、东西市、一百零八坊……以及那座正在日夜赶工的人祖圣祠。
他知道,不能再等待所有条件完全成熟了。必须在邪物彻底成型前,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构建起一道守护人间的屏障!
他做出了最终决断:
“传旨:三教论衡大会,提前于三日后举行!地点,就定在……人祖圣祠前的广场上!”
“命魏徵:人祖圣祠主体建筑,三日内必须完成!朕要在那里,当着天下人的面,祭祀先贤,凝聚人心!”
“命李淳风:将我们所知的、关于地宫邪物的部分真相(经过斟酌),以及袁监正的警告,整理成文,于大会之上,公之于众!朕要看看,面对这真正的浩劫,谁才是真心救世,谁又在徒逞口舌之利!”
“命十六卫:全城戒严,加强巡逻,凡有发现癔症发作、攻击他人者,立即控制隔离,交由镇异司处理!”
“通知玄奘法师、张子衡道长、以及楼观台、茅山等各派代表:三日后,人祖祠前,朕要与他们,共商救世之策!”
他要以人祖圣祠为基座,以三教论衡为舞台,以迫在眉睫的邪物危机为压力,强行将佛、道、俗(朝廷代表的人道)三方力量拧合在一起,尝试构建一个初步的、应对超凡危机的联盟秩序!
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然三足能否稳固,能否真正支撑起这即将倾覆的天地,犹未可知。
        张子衡谨记兄长叮嘱,行事极为低调。他先是依礼递牌求见皇帝,得到“陛下忙于政务,请天师府高贤稍作歇息,不日将于麟德殿设宴相见”的回复后,便安之若素,每日只是带着弟子在长安城内看似随意地游览,参观东西市,甚至去正在兴建的人祖圣祠工地外围远远观望。
然而,在这看似闲散的表面下,镇异司布置的眼线回报,张子衡及其弟子目光如炬,尤其对地气淤塞、人心浮动之处格外敏感,时常暗中以罗盘、符箓测探。他们甚至“偶遇”了几位称病在家的、与楼观台关系密切的保守派老臣,短暂交谈间,言语机锋,似在探听朝廷真实动向与陛下决心。
这一日,李渊终于在两仪殿偏殿,先行秘密召见了张子衡。
殿内仅有李渊、房玄龄、李淳风(袁天罡仍极度虚弱)以及张子衡四人。气氛严肃而凝重。
“张道长,一路辛苦。”李渊开门见山,“龙虎山乃道教祖庭,张天师派你前来,朕心甚慰。如今长安之局,想必道长沿途已有感触。朕就不绕弯子了,邀天下高人至此,非为虚论玄理,实因帝国已至危亡之秋,需借重诸位之力,共渡难关。”
张子衡稽首行礼,不卑不亢:“陛下言重了。贫道奉家兄之命而来,一路所见,确令人忧心。旱魃为虐,地气晦暗,更有隐晦邪怨之气盘踞不去,非是天灾,实近人祸。陛下欲聚众智以解困局,天师府忝为道门一份子,自当略尽绵薄。却不知……陛下所需,究竟为何?又如何看待这佛、道、俗三家之力?” 他话语谨慎,既表达了关切,又将问题抛回给李渊,试探其真实想法和规划。
李渊看向李淳风。李淳风会意,上前一步,将一份精心准备、隐去了最核心机密(如邪物西域根源、可能与天庭内鬼关联)的卷宗递给张子衡,上面详细描述了邙山地脉异常、能量污浊、以及其对周边生灵的侵蚀现象,并附有镇异司的初步分析和袁天罡的几句关键判断(需至阳至正之力克制)。
张子衡仔细翻阅,面色逐渐凝重,尤其是看到那些关于“汲取魂魄”、“怨毒凝聚”、“伪神胚胎”的描述时,指尖甚至微微颤抖。这远超他的预料,绝非寻常妖邪!
“陛下……此物……竟如此凶戾诡异?!”他抬头,眼中难掩震惊。
“若非情势危急至此,朕又何须兴师动众,甚至行那兴建人祖祠、或有不敬鬼神之举?”李渊语气沉痛而坦诚,“非朕不敬天,实乃天不助我!非朕不信道,实乃寻常道法难伤此獠!袁监正昏迷前曾言,欲克此邪物,或需至纯至正之古道法器,譬如……贵族世代传承之‘阳平治都功印’所含之浩然破邪神力。”
终于图穷匕见,点明了最终目的!
张子衡心中剧震,面上却强自镇定。他沉吟良久,缓缓从怀中取出一个紫檀木盒,打开后,里面是一方略小、但同样古意盎然、散发着纯阳刚正气息的玉印,正是那方仿制的“都功印”。
“陛下,此乃祖师仿印,虽不及真品万一,然亦蕴一丝破邪神韵。贫道可催动此印,请陛下与李监副一观。”
他手掐法诀,口中念念有词,只见那仿印微微亮起温润白光,一股中正平和、却又带着无上威严、专克邪魅的气息弥漫开来。殿中几人顿觉心神一清,连日的疲惫焦虑都缓解了几分。
李淳风立刻取出那枚从地宫外围带回的、沾染邪气的碎石。当仿印白光照射其上时,那碎石竟嗤嗤作响,冒出缕缕黑烟,其中的邪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散!
有效!虽然只是仿品,但对那邪物的气息确有克制之效!
李渊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张子衡却适时收敛法力,仿印光芒黯淡下来,他脸色也略显苍白,显然催动此印消耗不小。
“陛下见笑了。此印确对阴邪秽物有克制之效。然……”他话锋一转,语气沉重,“若地宫邪物真如卷宗所述那般庞大诡异,恐非此仿印能敌。即便……即便请出龙虎山真品,亦需有高深法力者持之,并辅以相应阵法,方可一试。且……此等神器,关乎一脉气运,非贫道所能决断,需家兄并诸位太上长老共议。”
这是实话,也是谈判的筹码。展示了能力,也说明了困难,更暗示了需要代价。
李渊心中明了,立刻道:“道长放心,朕绝非强取豪夺之辈。若天师府肯借宝助朕除魔,朕必铭感五内,大唐亦绝不会亏待天师道!至于持印之人与阵法,届时还需仰仗天师府高人鼎力相助。” 他给出了承诺,但未具体化,留待后续博弈。
张子衡微微颔首,对这个回答似乎还算满意。他收起仿印,又道:“此外,贫道观此人祖祠,气象新颖,意在凝聚人道信念,或确是对抗那等以负面情绪为食之邪物的良策。然其根基尚浅。我道家亦有无上度人经诰、斋醮科仪,可安抚亡魂,净化怨气,导人向善。或可与陛下之人道信念相辅相成,而非相互抵触。”
他开始为道门争取地位和空间,试图将道家力量融入李渊的新体系中,而非被排斥在外。
“道长所言极是!”李渊立刻肯定,“朕从未欲摒弃道家真法。三教论衡,便是要寻一条共存共荣、同心协力之道。届时,还望道长与令兄能畅所欲言。”
这次秘密会晤,取得了初步的、却是至关重要的进展。天师府展现了价值和诚意,李渊得到了希望的承诺,双方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和合作基础。
然而,消息灵通的佛门,尤其是法琳等人,很快得知了天师府使者被秘密召见的消息,顿时感到极大的危机感。
他们担心皇帝被道家“蛊惑”,转而偏向道门。法琳等人立刻加大活动力度,四处宣讲佛法无边,甚至暗示唯有佛法才能彻底超度那地宫邪物蕴含的无边怨灵(他们通过自己的渠道也隐约感知到邪物的部分特性),试图压过道门一头。
而更让李渊忧心的是,地宫邪物的异动加剧了。
根据镇异司监测,那邪物似乎因感受到仿印的纯阳气息(尽管微弱)而被激怒,或是因其“成熟期”临近,变得更加狂躁。邙山周边地区,一夜之间突然有上百人集体陷入昏厥,醒来后不仅精神萎靡,而且变得暴躁易怒,极具攻击性,仿佛被放大了内心的负面情绪!长安城内,也开始零星出现类似的“癔症”病例。恐慌如同瘟疫般开始蔓延。
袁天罡在又一次短暂的清醒中,呕血警告:“……邪胎……将成……其在……编织……一张覆盖长安的……‘恶念之网’……汲取……所有负面情绪……加速……诞生……必须……尽快……”
时间,已经不多了!
李渊站在巨大的长安城坊图前,目光扫过皇城、百官衙署、东西市、一百零八坊……以及那座正在日夜赶工的人祖圣祠。
他知道,不能再等待所有条件完全成熟了。必须在邪物彻底成型前,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构建起一道守护人间的屏障!
他做出了最终决断:
“传旨:三教论衡大会,提前于三日后举行!地点,就定在……人祖圣祠前的广场上!”
“命魏徵:人祖圣祠主体建筑,三日内必须完成!朕要在那里,当着天下人的面,祭祀先贤,凝聚人心!”
“命李淳风:将我们所知的、关于地宫邪物的部分真相(经过斟酌),以及袁监正的警告,整理成文,于大会之上,公之于众!朕要看看,面对这真正的浩劫,谁才是真心救世,谁又在徒逞口舌之利!”
“命十六卫:全城戒严,加强巡逻,凡有发现癔症发作、攻击他人者,立即控制隔离,交由镇异司处理!”
“通知玄奘法师、张子衡道长、以及楼观台、茅山等各派代表:三日后,人祖祠前,朕要与他们,共商救世之策!”
他要以人祖圣祠为基座,以三教论衡为舞台,以迫在眉睫的邪物危机为压力,强行将佛、道、俗(朝廷代表的人道)三方力量拧合在一起,尝试构建一个初步的、应对超凡危机的联盟秩序!
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然三足能否稳固,能否真正支撑起这即将倾覆的天地,犹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