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寂诡异暴毙于天牢,其临死前那番关于“永恒之暗”与“地宫”的癫狂呓语,如同跗骨之蛆,在李渊心头萦绕不去。而当这份不安与袁天罡昏迷中再次吐露的“地宫”二字重合时,便化作了一种极其强烈的、不祥的预感。
帝国的力量再次高效运转起来,目标直指东都洛阳。
洛阳,紫微宫。
昔日隋炀帝倾尽国力营造的东都皇宫,气势恢宏,殿宇连绵。自大唐立国以来,虽政治中心西移长安,但洛阳依旧是国家重要的东部中心,其皇宫亦有官员留守维护。然而,谁又能想到,在这象征着至高皇权的宫阙之下,可能隐藏着颠覆一切的黑暗巢穴?
洛阳留守、蒋国公屈突通,这位以稳健勇猛着称的老将,在接到皇帝措辞极其严厉的密旨后,不敢有丝毫怠慢。他立刻调动麾下最可靠的部队,以演练防务为名,暗中将紫微宫各区域彻底封锁、隔离。同时,大批工兵和百骑司探员被调入宫中,手持从清虚观缴获的零星线索(吴师邈住处搜出的某些带有奇特符号的图纸)以及裴寂、袁天罡话语中透露的只言片语,开始对紫微宫的地下结构进行前所未有的彻底排查。
这是一项极其繁琐且需要耐心的工作。紫微宫规模巨大,地下既有前朝遗留的仓储、通道,也有各种废弃的密室、水渠,结构复杂,许多图纸早已遗失。探员和工兵们只能依靠经验和有限的线索,一寸寸地敲击地面、探查墙壁,寻找任何可能的暗道入口。
时间一天天过去,进展却微乎其微。焦虑的情绪在蔓延。屈突通每日坐镇指挥,眉头越锁越紧。他深知陛下对此事的重视,若最终一无所获,他难辞其咎。
就在排查工作进行到第十日,焦点逐渐集中在位于紫微城西北角、一处相对偏僻破旧的宫殿, 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凝华殿”时,转机出现了。
一名年轻的百骑司探员,在检查殿后一处堆放杂物的耳房时,发现地面一块青石板周围的缝隙似乎过于干净,与周围积尘颇厚的石板形成对比。他尝试用刀撬动,石板竟微微松动!他立刻唤来同伴。
众人合力,小心翼翼地将这块重达数百斤的石板撬开。下面露出的,并非泥土,而是一道向下延伸的、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石阶!一股混合着陈腐泥土和某种奇异腥气的冷风,从下方幽幽吹出,令人汗毛倒竖。
消息立刻报给屈突通。老将军亲自赶到现场,看着那黑黝黝的洞口,面色凝重。他令士兵高举火把,率先沿着石阶向下走去。
石阶陡峭而湿滑,向下延伸了约摸两三丈深,便进入了一条人工开凿的甬道。甬道宽阔了许多,可容两人并行,四壁皆是坚固的青砖,壁上每隔一段距离便设有灯台,只是早已油尽灯枯。空气愈发阴冷潮湿,那股奇异的腥气也越发明显。
屈突通示意队伍停下,侧耳倾听。死一般的寂静,唯有火把燃烧的噼啪声和众人压抑的呼吸声。
他们谨慎地向前探索。甬道并非笔直,而是多有弯折,似乎通向极深的地下。走了约一炷香的功夫,前方豁然开朗,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
火把的光芒有限,无法照全整个空间,只能隐约看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溶洞加以人工修葺而成。洞顶垂下无数钟乳石,地上则遍布石笋。而在洞穴的中央,赫然矗立着数尊与洛阳清虚观密室中发现的、一模一样的黑袍邪神雕像!它们围成一个诡异的圆圈,仿佛在进行某种古老的仪式。
更令人惊骇的是,在那些雕像的脚下,以及洞穴的四周,散落着大量的人类白骨!有些骨架尚且完整,有些则已散乱,从数量上看,至少有上百具之多!许多骨头上还残留着清晰的啃噬和利刃劈砍的痕迹!
即便是屈突通这等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老将,见到此情此景,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一股寒意从脊背直窜头顶。
“搜!仔细搜查!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许放过!”屈突通压下心中的震惊,厉声下令。
士兵们强忍着恐惧,分散开来。很快,更多的发现让人头皮发麻:在洞穴的深处,发现了更多简陋的牢笼和刑具;发现了绘制着复杂邪异符文、用于祭祀的石台,石台早已被暗黑色的、疑似干涸血液的物质浸透;发现了大量刻有“锁链玄鸟”标记的器皿和残破的卷轴。
然而,最关键的发现,来自洞穴一侧墙壁上的一扇巨大、厚重的石门。石门紧闭,门上雕刻着繁复而扭曲的图案,中心正是那锁链玄鸟。石门异常坚固,尝试推动,纹丝不动,显然设有机关。而在石门前的空地上,发现了打斗的痕迹,几具相对新鲜的尸体倒毙在地,看其衣着,并非军士,也非寻常百姓,更像是江湖人士或某个秘密组织的成员,死状凄惨。
“看来,有人比我们早到了一步。”屈突通面色阴沉,“而且,发生了冲突。”他仔细检查了那些尸体,在其中一具尸体的紧握的手中发现了一块小小的、不起眼的木牌,上面刻着一个“影”字。
“影”?是“影巢”的意思吗?这些死者,是“锁链玄鸟”的人?他们是死于内讧,还是……被灭口?
所有的线索似乎都指向了这扇打不开的石门之后。那后面,藏着什么?是裴寂所说的“地宫”核心?还是那所谓的“永恒之暗”?
屈突通不敢擅动,一方面令工兵中的巧匠尝试破解石门机关,另一方面,立刻将此地所有发现,绘成图样,写成详细奏报,以八百里加急,火速送往长安。
长安,两仪殿。
李渊仔细阅读着屈突通送来的奏报和图样,脸色无比凝重。白骨、邪像、祭祀、神秘石门、“影”字木牌……这一切都印证了裴寂和袁天罡的话并非虚妄。一个庞大、邪恶、视人命如草芥的组织,竟然真的将巢穴筑在了帝国东都的心脏之下!
“地宫……看来是真的存在。”李渊放下奏报,目光扫过殿内的房玄龄、杜如晦、李君羡和李淳风,“屈突通发现的,恐怕还只是外围。那扇石门之后,才是真正的核心。”
“陛下,”房玄龄沉吟道,“从奏报看,似有另一股势力抢先一步到达,并发生了冲突。这‘影’字木牌,是唯一线索。臣以为,需立刻彻查近期所有进出洛阳的可疑人员,尤其是江湖背景或与裴寂残余势力可能有关联者。”
杜如晦补充:“石门坚固,强行破开恐有未知风险。臣建议,让淳风道长携镇异司精锐,立刻赶往洛阳支援。一方面协助破解机关,另一方面,若有邪异之物,也可及时应对。”
李渊颔首:“准!李淳风,你即刻挑选得力人手,奔赴洛阳,一切听从屈突通调遣,务必打开那扇石门,查明真相!”
“臣遵旨!”李淳风领命,眼中闪过一丝凝重和兴奋。追寻师尊遭遇的真相和这诡异组织的根源,是他此刻最大的动力。
“李君羡!”
“臣在!”
“着你率百骑司精干力量,依据那‘影’字木牌,给朕在长安、洛阳两京之地,挖地三尺,也要找出这股抢先一步的势力!朕要知道,他们是敌是友,目的为何!”
“臣遵旨!”
命令一道道发出,帝国的力量再次聚焦于洛阳地宫。
就在李渊全力应对地宫之谜时,一个他未曾预料到的访客,打破了两仪殿的宁静。
来者是魏王李泰。他近日来因朝廷风云变幻,一直深居简出,表现得极为安分。此刻,他却是面色焦急,甚至带着一丝惶恐,请求面圣。
“皇祖父!”一进殿,李泰便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哭腔,“孙臣有罪!孙臣特来向皇祖父请罪!”
李渊眉头一皱:“青雀,何事如此惊慌?起来说话。”
李泰却不肯起身,从怀中掏出一份礼单和几封信件,双手呈上,泣声道:“皇祖父,日前……日前孙臣府中清查旧物,发现……发现去岁孙臣生辰时,裴寂……裴逆曾派人送来厚礼,其中……其中有多件前朝宫廷珍玩,价值连城……孙臣当时只当是寻常人情往来,并未深究,便收下了……如今想来,定然是其勾结妖人之赃物!孙臣糊涂,竟收受逆贼之礼,玷污天家清名,请皇祖父治罪!”
他又指着那几封信:“还有……这是裴逆此前与儿臣府中一名文学侍从的几封普通问候书信,内容虽无非是探讨诗文,但……但孙臣恐其中或有暗语密码,已将此侍从拿下,请父皇一并审查!”
李泰这番操作,可谓是以退为进,抢先自曝其短。他深知裴寂倒台后,与其有任何牵连都可能成为致命污点。他主动交出可能被查到的“罪证”(价值可疑的礼物和普通书信),并将责任推给“糊涂”和“下属勾结”,自己则扮成惶恐请罪、大义灭亲的模样。
李渊看着跪在地上、哭得情真意切的胖孙子,又翻看了一下那礼单和信件,心中明镜似的。他当然知道李泰的小心思,这份礼单上的东西,虽然珍贵,但确实难以直接定为“逆产”;那些书信,更是毫无实质内容。
此刻严惩李泰,反而会显得自己刻薄寡恩,且可能打乱朝局刚刚建立的平衡。
他叹了口气,语气缓和下来:“罢了,起来吧。此事朕知道了。你年岁尚轻,被奸人蒙蔽,亦非你本意。日后交友识人,需格外谨慎。那些礼物,既然来路存疑,便悉数充入内帑。那个侍从,交由百骑司询问即可,你就不必过多干预了。日后安心读书,多为朝廷分忧,便是将功补过。”
“孙臣谢皇祖父恩典!皇祖父隆恩,孙臣没齿难忘!”李泰如蒙大赦,磕头谢恩,这才颤巍巍地站起来,抹着眼泪退了出去。
看着李泰退出的背影,李渊的目光变得深沉而复杂。孩子们都长大了,都有自己的心思和算计了。承乾重伤未愈,泰儿心思活络,恪儿……这储位之争,或许才是未来最大的“地宫迷雾”。
他甩开这些思绪,目光再次落到洛阳送来的图样上。那扇巨大的、雕刻着邪异图案的石门,仿佛正无声地向他发出挑战。
真正的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
帝国的力量再次高效运转起来,目标直指东都洛阳。
洛阳,紫微宫。
昔日隋炀帝倾尽国力营造的东都皇宫,气势恢宏,殿宇连绵。自大唐立国以来,虽政治中心西移长安,但洛阳依旧是国家重要的东部中心,其皇宫亦有官员留守维护。然而,谁又能想到,在这象征着至高皇权的宫阙之下,可能隐藏着颠覆一切的黑暗巢穴?
洛阳留守、蒋国公屈突通,这位以稳健勇猛着称的老将,在接到皇帝措辞极其严厉的密旨后,不敢有丝毫怠慢。他立刻调动麾下最可靠的部队,以演练防务为名,暗中将紫微宫各区域彻底封锁、隔离。同时,大批工兵和百骑司探员被调入宫中,手持从清虚观缴获的零星线索(吴师邈住处搜出的某些带有奇特符号的图纸)以及裴寂、袁天罡话语中透露的只言片语,开始对紫微宫的地下结构进行前所未有的彻底排查。
这是一项极其繁琐且需要耐心的工作。紫微宫规模巨大,地下既有前朝遗留的仓储、通道,也有各种废弃的密室、水渠,结构复杂,许多图纸早已遗失。探员和工兵们只能依靠经验和有限的线索,一寸寸地敲击地面、探查墙壁,寻找任何可能的暗道入口。
时间一天天过去,进展却微乎其微。焦虑的情绪在蔓延。屈突通每日坐镇指挥,眉头越锁越紧。他深知陛下对此事的重视,若最终一无所获,他难辞其咎。
就在排查工作进行到第十日,焦点逐渐集中在位于紫微城西北角、一处相对偏僻破旧的宫殿, 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凝华殿”时,转机出现了。
一名年轻的百骑司探员,在检查殿后一处堆放杂物的耳房时,发现地面一块青石板周围的缝隙似乎过于干净,与周围积尘颇厚的石板形成对比。他尝试用刀撬动,石板竟微微松动!他立刻唤来同伴。
众人合力,小心翼翼地将这块重达数百斤的石板撬开。下面露出的,并非泥土,而是一道向下延伸的、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石阶!一股混合着陈腐泥土和某种奇异腥气的冷风,从下方幽幽吹出,令人汗毛倒竖。
消息立刻报给屈突通。老将军亲自赶到现场,看着那黑黝黝的洞口,面色凝重。他令士兵高举火把,率先沿着石阶向下走去。
石阶陡峭而湿滑,向下延伸了约摸两三丈深,便进入了一条人工开凿的甬道。甬道宽阔了许多,可容两人并行,四壁皆是坚固的青砖,壁上每隔一段距离便设有灯台,只是早已油尽灯枯。空气愈发阴冷潮湿,那股奇异的腥气也越发明显。
屈突通示意队伍停下,侧耳倾听。死一般的寂静,唯有火把燃烧的噼啪声和众人压抑的呼吸声。
他们谨慎地向前探索。甬道并非笔直,而是多有弯折,似乎通向极深的地下。走了约一炷香的功夫,前方豁然开朗,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
火把的光芒有限,无法照全整个空间,只能隐约看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溶洞加以人工修葺而成。洞顶垂下无数钟乳石,地上则遍布石笋。而在洞穴的中央,赫然矗立着数尊与洛阳清虚观密室中发现的、一模一样的黑袍邪神雕像!它们围成一个诡异的圆圈,仿佛在进行某种古老的仪式。
更令人惊骇的是,在那些雕像的脚下,以及洞穴的四周,散落着大量的人类白骨!有些骨架尚且完整,有些则已散乱,从数量上看,至少有上百具之多!许多骨头上还残留着清晰的啃噬和利刃劈砍的痕迹!
即便是屈突通这等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老将,见到此情此景,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一股寒意从脊背直窜头顶。
“搜!仔细搜查!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许放过!”屈突通压下心中的震惊,厉声下令。
士兵们强忍着恐惧,分散开来。很快,更多的发现让人头皮发麻:在洞穴的深处,发现了更多简陋的牢笼和刑具;发现了绘制着复杂邪异符文、用于祭祀的石台,石台早已被暗黑色的、疑似干涸血液的物质浸透;发现了大量刻有“锁链玄鸟”标记的器皿和残破的卷轴。
然而,最关键的发现,来自洞穴一侧墙壁上的一扇巨大、厚重的石门。石门紧闭,门上雕刻着繁复而扭曲的图案,中心正是那锁链玄鸟。石门异常坚固,尝试推动,纹丝不动,显然设有机关。而在石门前的空地上,发现了打斗的痕迹,几具相对新鲜的尸体倒毙在地,看其衣着,并非军士,也非寻常百姓,更像是江湖人士或某个秘密组织的成员,死状凄惨。
“看来,有人比我们早到了一步。”屈突通面色阴沉,“而且,发生了冲突。”他仔细检查了那些尸体,在其中一具尸体的紧握的手中发现了一块小小的、不起眼的木牌,上面刻着一个“影”字。
“影”?是“影巢”的意思吗?这些死者,是“锁链玄鸟”的人?他们是死于内讧,还是……被灭口?
所有的线索似乎都指向了这扇打不开的石门之后。那后面,藏着什么?是裴寂所说的“地宫”核心?还是那所谓的“永恒之暗”?
屈突通不敢擅动,一方面令工兵中的巧匠尝试破解石门机关,另一方面,立刻将此地所有发现,绘成图样,写成详细奏报,以八百里加急,火速送往长安。
长安,两仪殿。
李渊仔细阅读着屈突通送来的奏报和图样,脸色无比凝重。白骨、邪像、祭祀、神秘石门、“影”字木牌……这一切都印证了裴寂和袁天罡的话并非虚妄。一个庞大、邪恶、视人命如草芥的组织,竟然真的将巢穴筑在了帝国东都的心脏之下!
“地宫……看来是真的存在。”李渊放下奏报,目光扫过殿内的房玄龄、杜如晦、李君羡和李淳风,“屈突通发现的,恐怕还只是外围。那扇石门之后,才是真正的核心。”
“陛下,”房玄龄沉吟道,“从奏报看,似有另一股势力抢先一步到达,并发生了冲突。这‘影’字木牌,是唯一线索。臣以为,需立刻彻查近期所有进出洛阳的可疑人员,尤其是江湖背景或与裴寂残余势力可能有关联者。”
杜如晦补充:“石门坚固,强行破开恐有未知风险。臣建议,让淳风道长携镇异司精锐,立刻赶往洛阳支援。一方面协助破解机关,另一方面,若有邪异之物,也可及时应对。”
李渊颔首:“准!李淳风,你即刻挑选得力人手,奔赴洛阳,一切听从屈突通调遣,务必打开那扇石门,查明真相!”
“臣遵旨!”李淳风领命,眼中闪过一丝凝重和兴奋。追寻师尊遭遇的真相和这诡异组织的根源,是他此刻最大的动力。
“李君羡!”
“臣在!”
“着你率百骑司精干力量,依据那‘影’字木牌,给朕在长安、洛阳两京之地,挖地三尺,也要找出这股抢先一步的势力!朕要知道,他们是敌是友,目的为何!”
“臣遵旨!”
命令一道道发出,帝国的力量再次聚焦于洛阳地宫。
就在李渊全力应对地宫之谜时,一个他未曾预料到的访客,打破了两仪殿的宁静。
来者是魏王李泰。他近日来因朝廷风云变幻,一直深居简出,表现得极为安分。此刻,他却是面色焦急,甚至带着一丝惶恐,请求面圣。
“皇祖父!”一进殿,李泰便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哭腔,“孙臣有罪!孙臣特来向皇祖父请罪!”
李渊眉头一皱:“青雀,何事如此惊慌?起来说话。”
李泰却不肯起身,从怀中掏出一份礼单和几封信件,双手呈上,泣声道:“皇祖父,日前……日前孙臣府中清查旧物,发现……发现去岁孙臣生辰时,裴寂……裴逆曾派人送来厚礼,其中……其中有多件前朝宫廷珍玩,价值连城……孙臣当时只当是寻常人情往来,并未深究,便收下了……如今想来,定然是其勾结妖人之赃物!孙臣糊涂,竟收受逆贼之礼,玷污天家清名,请皇祖父治罪!”
他又指着那几封信:“还有……这是裴逆此前与儿臣府中一名文学侍从的几封普通问候书信,内容虽无非是探讨诗文,但……但孙臣恐其中或有暗语密码,已将此侍从拿下,请父皇一并审查!”
李泰这番操作,可谓是以退为进,抢先自曝其短。他深知裴寂倒台后,与其有任何牵连都可能成为致命污点。他主动交出可能被查到的“罪证”(价值可疑的礼物和普通书信),并将责任推给“糊涂”和“下属勾结”,自己则扮成惶恐请罪、大义灭亲的模样。
李渊看着跪在地上、哭得情真意切的胖孙子,又翻看了一下那礼单和信件,心中明镜似的。他当然知道李泰的小心思,这份礼单上的东西,虽然珍贵,但确实难以直接定为“逆产”;那些书信,更是毫无实质内容。
此刻严惩李泰,反而会显得自己刻薄寡恩,且可能打乱朝局刚刚建立的平衡。
他叹了口气,语气缓和下来:“罢了,起来吧。此事朕知道了。你年岁尚轻,被奸人蒙蔽,亦非你本意。日后交友识人,需格外谨慎。那些礼物,既然来路存疑,便悉数充入内帑。那个侍从,交由百骑司询问即可,你就不必过多干预了。日后安心读书,多为朝廷分忧,便是将功补过。”
“孙臣谢皇祖父恩典!皇祖父隆恩,孙臣没齿难忘!”李泰如蒙大赦,磕头谢恩,这才颤巍巍地站起来,抹着眼泪退了出去。
看着李泰退出的背影,李渊的目光变得深沉而复杂。孩子们都长大了,都有自己的心思和算计了。承乾重伤未愈,泰儿心思活络,恪儿……这储位之争,或许才是未来最大的“地宫迷雾”。
他甩开这些思绪,目光再次落到洛阳送来的图样上。那扇巨大的、雕刻着邪异图案的石门,仿佛正无声地向他发出挑战。
真正的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