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李恪被训斥闭门思过,“海贸债券”发售在即却蒙上涉嫌舞弊的阴影,朝堂之上暗流涌动,长安城的天空仿佛也感染了这压抑的气氛,连续数日阴云低沉,闷雷滚动,却迟迟不见雨落。
两仪殿内,李渊并未因李恪之事而放缓节奏。他深知,越是此时,越需稳住大局。他一面严令大理寺、御史台加紧调查构陷案,另一面,则更紧迫地督促“海贸债券”的发售事宜。帝国的车轮,不能因几只暗处的蝼蚁而停止转动。
然而,坏消息却接踵而至。
先是剑南道传来急报:李君羡虽成功捣毁邪矿,但撤离途中屡遭不明身份匪徒袭扰,对方熟悉地形,手段狠辣,显然是当地被邪教渗透的残余势力,奇袭队伤亡又有增加,押送俘虏和封印晶体的队伍行进缓慢,恐生变故。
紧接着,派往河西、陇右筹措“劝捐”粮秣的官员回报:各地世家大族虽表面应承,但实际缴纳多拖沓敷衍,或以次充好,甚至联合起来暗中抬高地价,致使采购困难重重,“劝捐”效果远不及预期。
更让李渊心烦的是,派去安抚山东士族的特使送回密奏:山东大族对“海贸债券”反应冷淡,甚至多有抵触,其民间舆论依旧被“与民争利”、“朝廷失信”等论调主导,显然背后有人持续操控。甚至有世家大儒公开撰文,引经据典,质疑朝廷政策的正当性,影响力不小。
“陛下,”房玄龄面色凝重地总结道,“如今看来,对方是铁了心要在财力、物力、乃至人心上,全面扼制朝廷。其网络之广,能量之大,远超我等此前预估。”
杜如晦补充道:“臣仔细核验过,洛阳大火中所发现的黑色油脂,与之前百骑司在长安西市追踪‘隆昌货栈’线索时,在其一处秘密仓库中发现的残留物,成分一致。虽仍不知其确切来历,但可断定,两件事必是同一伙人所为!其目的,就是制造混乱,消耗国库,拖延甚至扼杀‘海贸债券’!”
所有的线索都指向那个隐藏在迷雾中的“锁链玄鸟”,它就像一个无处不在的幽灵,利用帝国的每一次危机,每一个弱点,兴风作浪。
李渊的手指重重敲在御案上,发出沉闷的响声:“他们越想扼杀,朕就越要把它做成!债券发售,如期进行!朕倒要看看,这大唐天下,是听朕的,还是听那些藏头露尾的魑魅魍魉的!”
就在这内外交困、阴云密布之时,一个意外的消息,如同穿透乌云的一缕微光,悄然传入宫中——安西都护郭孝恪派出的精锐骑兵,终于在死亡之海边缘,接应到了重伤昏迷的李靖和袁天罡!
虽然二人依旧未醒,但已脱离最危险的区域,正被严密护送回龟兹镇救治。随行的镇异司修士和军中医官初步诊断,二人皆乃元气大伤,神魂受创,尤其是袁天罡,动用本命精血,更是油尽灯枯,能否醒来,仍是未知之数。
消息传回,李渊良久无言,只是挥手让禀报的内侍退下,独自站在殿中,望着窗外压抑的天空。李靖和袁天罡,是他最为倚重的文武臂膀,如今一伤一废,对帝国的打击,难以估量。
“传旨,”他声音沙哑地对身旁的内侍监道,“令安西最好的医官,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李爱卿和袁师。所需药材,哪怕远在天涯海角,也给朕找来!令郭孝恪,加强戒备,没有朕的命令,绝不可再贸然进入死亡之海深处。”
然而,命运的转折有时就藏在最深的绝望之后。
就在李靖和袁天罡被送回龟兹镇的第三日夜间,一直昏迷不醒的袁天罡,手指忽然微弱地动了一下。守候在旁的弟子明尘惊喜交加,连忙上前,低声呼唤:“师尊?师尊?”
袁天罡的眼皮剧烈颤抖着,仿佛在与无形的梦魇搏斗,干裂的嘴唇翕动,发出极其微弱、断断续续的呓语:
“……星……星坠……于野……非……非吉兆……”
“……黑……黑水……逆流……龙……龙困于渊……”
“……玄鸟……其羽……遮天……其目……在……在……”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几乎细不可闻,明尘不得不将耳朵几乎贴到他的唇边。
“……在……宫……阙……”
最后几个字吐出,袁天罡猛地咳出一口黑血,再次陷入深度昏迷,仿佛刚才的苏醒耗尽了他最后一丝力气。
明尘又惊又急,连忙施法稳定师尊气息,同时死死记住了那几句支离破碎、却可能至关重要的谶语!
他不敢怠慢,立刻将袁天罡的呓语一字不差地以密语形式记录下来,火速用镇异司的特殊渠道传往长安!
数日后,这份密报摆在了李渊的案头。
看着那几句晦涩难懂的谶语,李渊的眉头紧紧锁起。
“星坠于野,非吉兆”—— 这似乎预示着什么巨大的灾难或大人物的陨落?
“黑水逆流,龙困于渊”—— 黑水指什么?黄河?某条水系?龙困于渊,是指他自己吗?还是指太子?
“玄鸟其羽遮天,其目在宫阙”—— 这几乎直指“锁链玄鸟”的势力,其阴影笼罩天下,而其眼睛,竟然就在皇宫之中?!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
最后一句,最为惊心动魄!难道那幕后黑手的首脑,或者其最重要的眼线,竟然隐藏在宫廷内部?是嫔妃?是宦官?是侍卫?还是……那些每日与他见面的大臣宗亲?
一股寒意自李渊脚底升起,瞬间席卷全身。他第一次感到,自己这座看似固若金汤的皇宫,竟是如此的危机四伏!
“宣李君羡!”李渊的声音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嘶哑。
很快,风尘仆仆刚从剑南边境处理完手尾、赶回长安述职的李君羡应召而入。他同样看到了那份谶语,脸色瞬间变得无比凝重。
“陛下,”李君羡沉吟道,“袁真人所言,虽似谶语,然必有其因。‘其目在宫阙’……臣以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百骑司应立即对宫内所有人员,进行一轮最隐秘、最彻底的暗查!尤其是近期行为异常、或有特殊背景、或与宫外联系频繁者!”
“查!”李渊斩钉截铁,“但绝不能打草惊蛇!你要给朕像梳子一样,把宫里细细篦一遍,但又不能留下一丝痕迹!朕要看看,到底是谁,藏在朕的眼皮子底下兴风作浪!”
“臣明白!”李君羡感到肩头压力如山,领命而去。一场无声的风暴,开始席卷向宫廷的每一个角落。
而与此同时,经过多方筹备和巨大争议,“大唐海贸债券”终于到了正式发售的日子。
长安东、西两市特意设立的发售点前,人头攒动,气氛诡异。既有锦衣华服、跃跃欲试的巨商大贾,也有更多围观看热闹、议论纷纷的百姓和士子。
发售伊始,情况竟出乎意料地顺利。几家与朝廷关系密切、或是看好海贸前景的大商号,率先出手,认购了不小的份额,引得一阵骚动。似乎“舞弊案”的阴影并未完全吓退所有人。
然而,就在户部官员稍感欣慰之时,异变突生!
一群书生模样的年轻人忽然聚集起来,高声宣读一份所谓的《谏止与民争利疏》,言辞激烈,抨击债券之策,甚至有人开始向人群散发揭帖!
几乎同时,人群中传出数声惊呼!
“假的!这债券是假的!”一个尖利的声音喊道,“我刚买的债券,上面的印鉴模糊不清!户部是要空手套白狼啊!”
“我的也是!号码重叠了!”
“退钱!官府骗钱啦!”
骚动瞬间扩大!人群开始拥挤、推搡,恐慌情绪如同瘟疫般蔓延!虽然大部分债券显然没问题,但在有心人的煽动和从众心理下,场面迅速失控!
维护秩序的京兆府差役试图弹压,却反而激起了更大的冲突!一时间,发售点前乱成一团,桌椅被掀翻,账簿散落一地!
消息火速传入皇宫,李渊震怒!他立刻下令金吾卫出动,驱散人群,保护官员,收回所有已发售债券进行核验,并严查煽动闹事者!
经查,那些声称债券有假的多是托儿,所持债券也是伪造的劣质品。但经此一闹,“海贸债券”的信誉遭受重创,原本观望的富商纷纷缩手,发售计划几乎夭折!
幕后黑手的目的,显然并非完全阻止发售,而是要最大限度地破坏其信誉,让其即便发出,也效果大减,难以真正缓解财政危机。
阴云,不仅笼罩在帝国的天空,更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西域的威胁、财政的枯竭、宫廷的隐患、债券的挫折……仿佛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缓缓收紧。
而在这片浓重的阴云之下,袁天罡那几句破碎的谶语,如同不祥的预言,在李渊心中反复回响。
“其目在宫阙……”
到底是谁?
李渊的目光,缓缓扫过殿外那重重宫阙楼阁,眼神冰冷而锐利。他知道,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即将来临。
        两仪殿内,李渊并未因李恪之事而放缓节奏。他深知,越是此时,越需稳住大局。他一面严令大理寺、御史台加紧调查构陷案,另一面,则更紧迫地督促“海贸债券”的发售事宜。帝国的车轮,不能因几只暗处的蝼蚁而停止转动。
然而,坏消息却接踵而至。
先是剑南道传来急报:李君羡虽成功捣毁邪矿,但撤离途中屡遭不明身份匪徒袭扰,对方熟悉地形,手段狠辣,显然是当地被邪教渗透的残余势力,奇袭队伤亡又有增加,押送俘虏和封印晶体的队伍行进缓慢,恐生变故。
紧接着,派往河西、陇右筹措“劝捐”粮秣的官员回报:各地世家大族虽表面应承,但实际缴纳多拖沓敷衍,或以次充好,甚至联合起来暗中抬高地价,致使采购困难重重,“劝捐”效果远不及预期。
更让李渊心烦的是,派去安抚山东士族的特使送回密奏:山东大族对“海贸债券”反应冷淡,甚至多有抵触,其民间舆论依旧被“与民争利”、“朝廷失信”等论调主导,显然背后有人持续操控。甚至有世家大儒公开撰文,引经据典,质疑朝廷政策的正当性,影响力不小。
“陛下,”房玄龄面色凝重地总结道,“如今看来,对方是铁了心要在财力、物力、乃至人心上,全面扼制朝廷。其网络之广,能量之大,远超我等此前预估。”
杜如晦补充道:“臣仔细核验过,洛阳大火中所发现的黑色油脂,与之前百骑司在长安西市追踪‘隆昌货栈’线索时,在其一处秘密仓库中发现的残留物,成分一致。虽仍不知其确切来历,但可断定,两件事必是同一伙人所为!其目的,就是制造混乱,消耗国库,拖延甚至扼杀‘海贸债券’!”
所有的线索都指向那个隐藏在迷雾中的“锁链玄鸟”,它就像一个无处不在的幽灵,利用帝国的每一次危机,每一个弱点,兴风作浪。
李渊的手指重重敲在御案上,发出沉闷的响声:“他们越想扼杀,朕就越要把它做成!债券发售,如期进行!朕倒要看看,这大唐天下,是听朕的,还是听那些藏头露尾的魑魅魍魉的!”
就在这内外交困、阴云密布之时,一个意外的消息,如同穿透乌云的一缕微光,悄然传入宫中——安西都护郭孝恪派出的精锐骑兵,终于在死亡之海边缘,接应到了重伤昏迷的李靖和袁天罡!
虽然二人依旧未醒,但已脱离最危险的区域,正被严密护送回龟兹镇救治。随行的镇异司修士和军中医官初步诊断,二人皆乃元气大伤,神魂受创,尤其是袁天罡,动用本命精血,更是油尽灯枯,能否醒来,仍是未知之数。
消息传回,李渊良久无言,只是挥手让禀报的内侍退下,独自站在殿中,望着窗外压抑的天空。李靖和袁天罡,是他最为倚重的文武臂膀,如今一伤一废,对帝国的打击,难以估量。
“传旨,”他声音沙哑地对身旁的内侍监道,“令安西最好的医官,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李爱卿和袁师。所需药材,哪怕远在天涯海角,也给朕找来!令郭孝恪,加强戒备,没有朕的命令,绝不可再贸然进入死亡之海深处。”
然而,命运的转折有时就藏在最深的绝望之后。
就在李靖和袁天罡被送回龟兹镇的第三日夜间,一直昏迷不醒的袁天罡,手指忽然微弱地动了一下。守候在旁的弟子明尘惊喜交加,连忙上前,低声呼唤:“师尊?师尊?”
袁天罡的眼皮剧烈颤抖着,仿佛在与无形的梦魇搏斗,干裂的嘴唇翕动,发出极其微弱、断断续续的呓语:
“……星……星坠……于野……非……非吉兆……”
“……黑……黑水……逆流……龙……龙困于渊……”
“……玄鸟……其羽……遮天……其目……在……在……”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几乎细不可闻,明尘不得不将耳朵几乎贴到他的唇边。
“……在……宫……阙……”
最后几个字吐出,袁天罡猛地咳出一口黑血,再次陷入深度昏迷,仿佛刚才的苏醒耗尽了他最后一丝力气。
明尘又惊又急,连忙施法稳定师尊气息,同时死死记住了那几句支离破碎、却可能至关重要的谶语!
他不敢怠慢,立刻将袁天罡的呓语一字不差地以密语形式记录下来,火速用镇异司的特殊渠道传往长安!
数日后,这份密报摆在了李渊的案头。
看着那几句晦涩难懂的谶语,李渊的眉头紧紧锁起。
“星坠于野,非吉兆”—— 这似乎预示着什么巨大的灾难或大人物的陨落?
“黑水逆流,龙困于渊”—— 黑水指什么?黄河?某条水系?龙困于渊,是指他自己吗?还是指太子?
“玄鸟其羽遮天,其目在宫阙”—— 这几乎直指“锁链玄鸟”的势力,其阴影笼罩天下,而其眼睛,竟然就在皇宫之中?!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
最后一句,最为惊心动魄!难道那幕后黑手的首脑,或者其最重要的眼线,竟然隐藏在宫廷内部?是嫔妃?是宦官?是侍卫?还是……那些每日与他见面的大臣宗亲?
一股寒意自李渊脚底升起,瞬间席卷全身。他第一次感到,自己这座看似固若金汤的皇宫,竟是如此的危机四伏!
“宣李君羡!”李渊的声音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嘶哑。
很快,风尘仆仆刚从剑南边境处理完手尾、赶回长安述职的李君羡应召而入。他同样看到了那份谶语,脸色瞬间变得无比凝重。
“陛下,”李君羡沉吟道,“袁真人所言,虽似谶语,然必有其因。‘其目在宫阙’……臣以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百骑司应立即对宫内所有人员,进行一轮最隐秘、最彻底的暗查!尤其是近期行为异常、或有特殊背景、或与宫外联系频繁者!”
“查!”李渊斩钉截铁,“但绝不能打草惊蛇!你要给朕像梳子一样,把宫里细细篦一遍,但又不能留下一丝痕迹!朕要看看,到底是谁,藏在朕的眼皮子底下兴风作浪!”
“臣明白!”李君羡感到肩头压力如山,领命而去。一场无声的风暴,开始席卷向宫廷的每一个角落。
而与此同时,经过多方筹备和巨大争议,“大唐海贸债券”终于到了正式发售的日子。
长安东、西两市特意设立的发售点前,人头攒动,气氛诡异。既有锦衣华服、跃跃欲试的巨商大贾,也有更多围观看热闹、议论纷纷的百姓和士子。
发售伊始,情况竟出乎意料地顺利。几家与朝廷关系密切、或是看好海贸前景的大商号,率先出手,认购了不小的份额,引得一阵骚动。似乎“舞弊案”的阴影并未完全吓退所有人。
然而,就在户部官员稍感欣慰之时,异变突生!
一群书生模样的年轻人忽然聚集起来,高声宣读一份所谓的《谏止与民争利疏》,言辞激烈,抨击债券之策,甚至有人开始向人群散发揭帖!
几乎同时,人群中传出数声惊呼!
“假的!这债券是假的!”一个尖利的声音喊道,“我刚买的债券,上面的印鉴模糊不清!户部是要空手套白狼啊!”
“我的也是!号码重叠了!”
“退钱!官府骗钱啦!”
骚动瞬间扩大!人群开始拥挤、推搡,恐慌情绪如同瘟疫般蔓延!虽然大部分债券显然没问题,但在有心人的煽动和从众心理下,场面迅速失控!
维护秩序的京兆府差役试图弹压,却反而激起了更大的冲突!一时间,发售点前乱成一团,桌椅被掀翻,账簿散落一地!
消息火速传入皇宫,李渊震怒!他立刻下令金吾卫出动,驱散人群,保护官员,收回所有已发售债券进行核验,并严查煽动闹事者!
经查,那些声称债券有假的多是托儿,所持债券也是伪造的劣质品。但经此一闹,“海贸债券”的信誉遭受重创,原本观望的富商纷纷缩手,发售计划几乎夭折!
幕后黑手的目的,显然并非完全阻止发售,而是要最大限度地破坏其信誉,让其即便发出,也效果大减,难以真正缓解财政危机。
阴云,不仅笼罩在帝国的天空,更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西域的威胁、财政的枯竭、宫廷的隐患、债券的挫折……仿佛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缓缓收紧。
而在这片浓重的阴云之下,袁天罡那几句破碎的谶语,如同不祥的预言,在李渊心中反复回响。
“其目在宫阙……”
到底是谁?
李渊的目光,缓缓扫过殿外那重重宫阙楼阁,眼神冰冷而锐利。他知道,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