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遇刺的消息,如同一声闷雷,在长安看似平静的湖面下炸开,其引发的震动远胜于边疆的烽火。遇刺本身已足够骇人,而那神秘的“锁链玄鸟”标记以及对方竟能出动修士参与刺杀,更是让所有知情人感到一股寒意直透脊背。这已超出了寻常的政争倾轧,透出一股令人不安的诡谲气息。
紫宸殿,夜。
灯火通明,却照不散殿内凝重的气氛。李渊面沉如水,手指反复摩挲着那份来自魏征的密报和那张画着诡异图案的纸。房玄龄、杜如晦侍立在下,皆眉头紧锁。
“锁链玄鸟……”李渊的声音在寂静的殿中回荡,带着冰冷的杀意,“查!给朕掘地三尺,也要查出这标记的来历!朕倒要看看,是谁,有这么大的胆子,又有这般能耐!”
“陛下,”房玄龄语气沉重,“此事非同小可。死士、修士、如此隐秘的标记……绝非寻常门阀所能驱使。其背后所图,恐怕不仅仅是阻止魏玄成巡查那么简单。”
杜如晦补充道:“臣已令刑部、大理寺暗中排查近日常安及周边所有道观、佛寺乃至民间法坛,搜寻近期有无陌生修士出现,或有无大量购买符箓、法材的异常记录。然……至今尚无头绪。对方手脚极为干净。”
“干净?”李渊冷哼一声,“越是干净,越是说明其组织严密,所谋乃大!玄龄,你执掌中书,门下省、秘书省近日可有异常?官员奏对、文书往来间,可有何蛛丝马迹?”
房玄龄沉吟道:“自陛下强力支持魏征后,明面上的反对之声确已平息。然……臣观近日诸多奏疏,虽不再直言反腐之非,却多在强调‘稳定’、‘循序渐进’,或细数各地官员之‘不易’,或建言陛下应‘宽仁为本’。看似老成谋国,实则……仍在试图软化陛下之决心,为某些人张目。”
这是一种更高级、更隐蔽的抵抗,利用官僚体系的惯性、语言的模糊性以及“政治正确”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决策。
李渊眼中寒光一闪:“朕知道了。他们是想用软刀子磨,让朕自己慢下来。可惜,他们打错了算盘!”
他顿了顿,看向杜如晦:“克明,山东、河北士子非议朝政之风,可有平息?”
杜如晦摇头:“非但未息,反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有向江南、蜀中蔓延的迹象。其中多有抨击魏征‘邀名买直’、‘酷吏害民’之语,且文辞华美,引经据典,显然非普通士子所能为,背后必有高人操刀,系统散布。”
舆论战!对方见明枪不行,便开始泼污水的暗箭,企图从道德和舆论上搞臭魏征,进而否定整个反腐行动。
“好,好得很!”李渊不怒反笑,“看来朕的朝堂之上,衮衮诸公之中,藏着的高人还真不少!既然如此,那朕就陪他们玩玩!”
他猛地站起身:“传朕旨意:
第一,由百骑司接手‘锁链玄鸟’案,一查到底,凡有线索,无论涉及何人,可直接报朕!
第二,命御史台加大监察力度,重点稽查那些上疏言‘宽仁’、‘稳定’最勤之官员,看看他们自家后院是否真的那么干净!
第三,令国子监祭酒、弘文馆学士,组织博学鸿儒,撰写文章,刊行天下,阐明吏治于国于民之重要性,颂清官,斥贪腐,正本清源!”
这是一套组合拳:以特务手段查案,以反腐回击“软抵抗”,以舆论对舆论!
“臣等遵旨!”房玄龄、杜如晦精神一振,陛下这是要以更强硬的手段反击了!
然而,就在李渊专注于内部迷雾之时,外部的情报如雪片般飞来,却带来了更多纷乱甚至矛盾的信息。
安西方面,袁天罡已抵达,并与李靖会合。初步调查令人困惑:那些黑袍异人自上次袭击后,仿佛凭空消失,西突厥各部也暂时恢复了平静,仿佛之前的冲突从未发生。袁天罡探查过战场残留的气息,确认其力量阴邪诡异,却难以追踪源头。李靖判断,这极可能是更大规模进攻前的蛰伏和试探。
岭南方面,刘仁轨与明尘的调查则陷入了僵局。那伙袭击了邪术海盗的未知力量消失得无影无踪,未留下任何可追踪的痕迹。南海妖王在被问及此事时,态度暧昧,只表示南海广袤,存在一些“古老而排外”、“即便它也难以约束”的存在,暗示并非其所为,但也拒绝提供更多信息。
更令人不安的是,市舶司收到数起海商报告,称在远洋航行时,目睹了“巨大的、如山般的阴影在深海游弋”、“听到空灵而诱人堕落的歌声”,甚至有整艘小船莫名失踪。这些传闻与之前海妖袭击相似,却又有所不同,显得更加神秘和……古老。
格物院内,气氛同样紧张而迫切。
公输衍带着一众大匠和镇异司派来的修士,围着“星槎”的能量核心,一个复杂符文环绕的青铜基座愁眉不展。
“还是不行!”一个年轻匠师沮丧地喊道,“第三次了!上品的蓝田玉蕴含的灵气足够充沛,但一旦引导至‘御风阵’,要么瞬间耗尽,要么就因能量冲突而炸裂!根本无法稳定输出!”
段纶焦急地踱步:“必须找到一种能量更磅礴、更温和、更容易被符文引导转化的介质!袁天师走前留下的古籍中提到,上古之时,有‘灵晶矿脉’,或大妖‘内丹’、‘精血’可为强大能源,然这些东西,如今要去何处寻觅?”
一名镇异司的修士迟疑道:“灵晶矿脉早已枯竭或深埋地底,难以探寻。大妖内丹……非是易与之物。或许……或许可以向陛下进言,向那泾河龙王……”
“不可!”公输衍立刻打断,“龙王精血何等珍贵,陛下龙体方愈,岂可再行索取?且龙血之力过于霸烈,恐非‘星槎’所能承受。必须另寻他法。”
研究的瓶颈,卡在了最关键的能源之上。帝国的利刃,缺乏足够强大的心脏。
这一日的大朝会,气氛格外微妙。
李渊端坐龙椅,听着各方奏报,面色平静,心中却已波澜起伏。
西线的平静像是暴风雨前的死寂。
南海的谜团愈发深邃。
“星槎”计划卡在瓶颈。
而朝堂之下,暗流汹涌,迷雾重重。
就在朝会即将结束时,一名御史出列,奏的却是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陛下,近日京中多有传言,称……称太白星昼现,光芒侵日,此乃……女主昌、臣强主弱之象……市井闾巷,议论纷纷,恐非吉兆……”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一静!许多官员脸色微变。
天象示警,尤其是这种涉及“女主”、“臣强”的谶言,在政治上极其敏感,极易被引申解读,动摇人心!
李渊的目光骤然锐利起来,扫过那名御史,又缓缓扫过殿中垂首的群臣。他看到了一些人眼中的惊疑,也看到了一些人刻意掩饰的平静。
这看似无稽的流言,出现在这个时候,是巧合?还是那隐藏在迷雾中的对手,又一次新的试探?或者说,是一种更恶毒的、指向后宫甚至太子(虽未立,但暗指可能出现的强臣)的影射?
朝会在一片压抑的气氛中结束。
李渊回到两仪殿,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长安城这座伟大的帝都,此刻在他眼中,却仿佛被一层无形的迷雾所笼罩。内有世家软抗、清议污蔑、诡异刺杀、天象流言;外有异人蛰伏、海盗无踪、海疆莫测、技术瓶颈。
无数线索纷乱如麻,无数危机暗藏杀机。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压力。敌人似乎无处不在,却又无迹可寻。他们不再正面强攻,而是利用各种手段,制造混乱,散布疑虑,消耗他的精力,动摇他的统治根基。
“太白昼现……女主昌……”李渊低声重复着这几个字,眼中闪过一丝极度冰冷的光芒。
无论这迷雾来自何方,无论对手是谁,他都必须劈开这重重迷障,找到那隐藏在最深处的黑手。
帝国的前路,仿佛置身于京华的重重迷雾之中,下一步是深渊还是坦途,无人知晓。
        紫宸殿,夜。
灯火通明,却照不散殿内凝重的气氛。李渊面沉如水,手指反复摩挲着那份来自魏征的密报和那张画着诡异图案的纸。房玄龄、杜如晦侍立在下,皆眉头紧锁。
“锁链玄鸟……”李渊的声音在寂静的殿中回荡,带着冰冷的杀意,“查!给朕掘地三尺,也要查出这标记的来历!朕倒要看看,是谁,有这么大的胆子,又有这般能耐!”
“陛下,”房玄龄语气沉重,“此事非同小可。死士、修士、如此隐秘的标记……绝非寻常门阀所能驱使。其背后所图,恐怕不仅仅是阻止魏玄成巡查那么简单。”
杜如晦补充道:“臣已令刑部、大理寺暗中排查近日常安及周边所有道观、佛寺乃至民间法坛,搜寻近期有无陌生修士出现,或有无大量购买符箓、法材的异常记录。然……至今尚无头绪。对方手脚极为干净。”
“干净?”李渊冷哼一声,“越是干净,越是说明其组织严密,所谋乃大!玄龄,你执掌中书,门下省、秘书省近日可有异常?官员奏对、文书往来间,可有何蛛丝马迹?”
房玄龄沉吟道:“自陛下强力支持魏征后,明面上的反对之声确已平息。然……臣观近日诸多奏疏,虽不再直言反腐之非,却多在强调‘稳定’、‘循序渐进’,或细数各地官员之‘不易’,或建言陛下应‘宽仁为本’。看似老成谋国,实则……仍在试图软化陛下之决心,为某些人张目。”
这是一种更高级、更隐蔽的抵抗,利用官僚体系的惯性、语言的模糊性以及“政治正确”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决策。
李渊眼中寒光一闪:“朕知道了。他们是想用软刀子磨,让朕自己慢下来。可惜,他们打错了算盘!”
他顿了顿,看向杜如晦:“克明,山东、河北士子非议朝政之风,可有平息?”
杜如晦摇头:“非但未息,反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有向江南、蜀中蔓延的迹象。其中多有抨击魏征‘邀名买直’、‘酷吏害民’之语,且文辞华美,引经据典,显然非普通士子所能为,背后必有高人操刀,系统散布。”
舆论战!对方见明枪不行,便开始泼污水的暗箭,企图从道德和舆论上搞臭魏征,进而否定整个反腐行动。
“好,好得很!”李渊不怒反笑,“看来朕的朝堂之上,衮衮诸公之中,藏着的高人还真不少!既然如此,那朕就陪他们玩玩!”
他猛地站起身:“传朕旨意:
第一,由百骑司接手‘锁链玄鸟’案,一查到底,凡有线索,无论涉及何人,可直接报朕!
第二,命御史台加大监察力度,重点稽查那些上疏言‘宽仁’、‘稳定’最勤之官员,看看他们自家后院是否真的那么干净!
第三,令国子监祭酒、弘文馆学士,组织博学鸿儒,撰写文章,刊行天下,阐明吏治于国于民之重要性,颂清官,斥贪腐,正本清源!”
这是一套组合拳:以特务手段查案,以反腐回击“软抵抗”,以舆论对舆论!
“臣等遵旨!”房玄龄、杜如晦精神一振,陛下这是要以更强硬的手段反击了!
然而,就在李渊专注于内部迷雾之时,外部的情报如雪片般飞来,却带来了更多纷乱甚至矛盾的信息。
安西方面,袁天罡已抵达,并与李靖会合。初步调查令人困惑:那些黑袍异人自上次袭击后,仿佛凭空消失,西突厥各部也暂时恢复了平静,仿佛之前的冲突从未发生。袁天罡探查过战场残留的气息,确认其力量阴邪诡异,却难以追踪源头。李靖判断,这极可能是更大规模进攻前的蛰伏和试探。
岭南方面,刘仁轨与明尘的调查则陷入了僵局。那伙袭击了邪术海盗的未知力量消失得无影无踪,未留下任何可追踪的痕迹。南海妖王在被问及此事时,态度暧昧,只表示南海广袤,存在一些“古老而排外”、“即便它也难以约束”的存在,暗示并非其所为,但也拒绝提供更多信息。
更令人不安的是,市舶司收到数起海商报告,称在远洋航行时,目睹了“巨大的、如山般的阴影在深海游弋”、“听到空灵而诱人堕落的歌声”,甚至有整艘小船莫名失踪。这些传闻与之前海妖袭击相似,却又有所不同,显得更加神秘和……古老。
格物院内,气氛同样紧张而迫切。
公输衍带着一众大匠和镇异司派来的修士,围着“星槎”的能量核心,一个复杂符文环绕的青铜基座愁眉不展。
“还是不行!”一个年轻匠师沮丧地喊道,“第三次了!上品的蓝田玉蕴含的灵气足够充沛,但一旦引导至‘御风阵’,要么瞬间耗尽,要么就因能量冲突而炸裂!根本无法稳定输出!”
段纶焦急地踱步:“必须找到一种能量更磅礴、更温和、更容易被符文引导转化的介质!袁天师走前留下的古籍中提到,上古之时,有‘灵晶矿脉’,或大妖‘内丹’、‘精血’可为强大能源,然这些东西,如今要去何处寻觅?”
一名镇异司的修士迟疑道:“灵晶矿脉早已枯竭或深埋地底,难以探寻。大妖内丹……非是易与之物。或许……或许可以向陛下进言,向那泾河龙王……”
“不可!”公输衍立刻打断,“龙王精血何等珍贵,陛下龙体方愈,岂可再行索取?且龙血之力过于霸烈,恐非‘星槎’所能承受。必须另寻他法。”
研究的瓶颈,卡在了最关键的能源之上。帝国的利刃,缺乏足够强大的心脏。
这一日的大朝会,气氛格外微妙。
李渊端坐龙椅,听着各方奏报,面色平静,心中却已波澜起伏。
西线的平静像是暴风雨前的死寂。
南海的谜团愈发深邃。
“星槎”计划卡在瓶颈。
而朝堂之下,暗流汹涌,迷雾重重。
就在朝会即将结束时,一名御史出列,奏的却是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陛下,近日京中多有传言,称……称太白星昼现,光芒侵日,此乃……女主昌、臣强主弱之象……市井闾巷,议论纷纷,恐非吉兆……”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一静!许多官员脸色微变。
天象示警,尤其是这种涉及“女主”、“臣强”的谶言,在政治上极其敏感,极易被引申解读,动摇人心!
李渊的目光骤然锐利起来,扫过那名御史,又缓缓扫过殿中垂首的群臣。他看到了一些人眼中的惊疑,也看到了一些人刻意掩饰的平静。
这看似无稽的流言,出现在这个时候,是巧合?还是那隐藏在迷雾中的对手,又一次新的试探?或者说,是一种更恶毒的、指向后宫甚至太子(虽未立,但暗指可能出现的强臣)的影射?
朝会在一片压抑的气氛中结束。
李渊回到两仪殿,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长安城这座伟大的帝都,此刻在他眼中,却仿佛被一层无形的迷雾所笼罩。内有世家软抗、清议污蔑、诡异刺杀、天象流言;外有异人蛰伏、海盗无踪、海疆莫测、技术瓶颈。
无数线索纷乱如麻,无数危机暗藏杀机。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压力。敌人似乎无处不在,却又无迹可寻。他们不再正面强攻,而是利用各种手段,制造混乱,散布疑虑,消耗他的精力,动摇他的统治根基。
“太白昼现……女主昌……”李渊低声重复着这几个字,眼中闪过一丝极度冰冷的光芒。
无论这迷雾来自何方,无论对手是谁,他都必须劈开这重重迷障,找到那隐藏在最深处的黑手。
帝国的前路,仿佛置身于京华的重重迷雾之中,下一步是深渊还是坦途,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