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大捷的余晖尚未散尽,长安城仍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与放松之中。然而,帝国的最高决策层却已悄然将目光再次投向了南方那片无垠的蔚蓝。战争的硝烟散去,建设的浪潮便当随之而起,这是李渊一贯的执政风格。
这一日,并非大朝,而是在禁苑之内、毗邻格物院的一处新辟工地上,举行了一场小范围却意义非凡的观摩会。与会者除了李渊本人,仅有房玄龄、杜如晦、段纶、袁天罡以及格物院首席大匠,一位名叫公输衍(前文出现过的前隋丹道大师公输衍的同族,精于机关术)的枯瘦老者。
此地戒备森严,远非寻常工地可比。出现在众人眼前的,也并非砖瓦木石,而是一艘……船的骨架?但它与当下任何一艘海船都截然不同。
它更加修长,流线型的龙骨以一种超越时代的设计向上微微翘起,仿佛蓄势待发的箭矢。船体结构并非完全木质,关键部位包裹着闪烁着金属寒光的特种合金,那是工部与格物院耗费无数心血,在袁天罡提供的部分“天外陨铁”启发下,融合多种稀有金属炼制的“百炼钢”,强度远超寻常铁器。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船体的两侧和尾部,镶嵌着数个复杂无比、由青铜、玉石、甚至某种不知名的晶体构成的巨大符文阵列,此刻尚未激活,却已隐隐散发出玄奥的能量波动。
“陛下,诸位相公,请看。”公输衍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他指着这艘奇特的船体,眼中闪烁着近乎痴迷的光芒,“此乃格物院与将作监、镇异司通力合作,根据陛下旨意,借鉴古籍秘本、海外图样乃至……部分非人族的工艺,历时一载,倾力打造的试验舰,臣等暂称其为‘星槎’一号!”
“星槎?”李渊饶有兴趣地重复着这个名字,“‘星槎’通天,槎泛天河。好名字,寓意深长。”
“此船与现有战舰相比,有何不同?”房玄龄更关心实际效能。
公输衍如数家珍,语气充满自豪:“回房相,其一曰‘快’!船体设计极大减少了水中阻力,更关键者,在于船尾这三座‘御风阵’与船底‘破浪符’!”他指向那些符文阵列,“一旦由修士或储备的灵玉驱动,可一定程度上驾驭风势,甚至排开部分水流,其速……据臣等推算,可达现有最快海鹘舰的三倍以上!”
“三倍?!”一向沉稳的杜如晦也吃了一惊。这意味着后勤补给、兵力投送、情报传递的效率将发生质的飞跃!
“其二曰‘坚’!”公输衍继续道,“关键部位覆以百炼钢甲,重要舱室设有小范围‘护御阵’,可抵御寻常弓弩火箭甚至低阶妖术的袭击,生存能力极大提升。”
“其三曰‘远’!”他指着船体内部复杂的结构,“仓储设计更合理,并设有专门的‘净水符阵’和‘保鲜符文’,可极大延长淡水与食物的保存时间,使其具备远航探索能力,无需过度依赖沿途补给点。”
最后,他的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丝神秘:“其四,也是最为大胆之处……陛下请看船首。”
众人循着他所指望去,只见船首并非传统的撞角或雕像,而是一个更加复杂、中心镶嵌着一块巨大紫色晶体的多层符文圆盘,看上去既精密又危险。
“此乃‘惊雷阵’原型,乃袁天师与臣等根据上古雷法残篇,结合格物之理仿制。理论上,可汇聚能量,射出一道威力极大的闪电束,足以重创甚至击沉中小型舰船,或……对某些邪祟妖物造成巨大伤害。”公输衍深吸一口气,“然,此阵耗能巨大,且极不稳定,目前尚在测试,能否实用,犹未可知。”
众人闻言,皆尽动容!这已超越了他们对海船的认知,近乎于传说中的法宝战舟!
李渊目光灼灼,围绕着这艘“星槎”骨架缓缓踱步,手指轻轻拂过那冰冷的合金装甲和微温的符文基座。他能感受到这艘船所蕴含的、代表着这个时代最顶尖工艺与玄法结合的力量。
“耗费几何?”户部尚书戴胄忍不住问道,这是他最本能的条件反射。
段纶苦笑一声:“戴尚书,此乃试验舰,不谈耗费。其中许多材料可遇不可求,许多工艺需反复尝试。若真要论价……恐不下于建造五艘楼船巨舰。”
戴胄倒吸一口凉气,顿时不再言语。
袁天罡稽首道:“陛下,此舰若能成功,意义非凡。不仅可大幅提升水师战力,确保海贸畅通,更可为将来探索更深远的海洋,甚至……接触其他可能存在的神异国度或界域,奠定根基。贫道可派遣弟子,专司研究与此舰配套的战法符术。”
李渊停下脚步,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定格在那艘充满未来感的“星槎”之上。
“好!朕要的就是这等利器!”他声音斩钉截铁,“段纶,公输衍,朕不管花费多少,此项目必须继续下去!不仅要完善‘星槎’,更要将其技术下放,研制更快、更坚、更适合大规模建造的新式战舰!我要大唐水师,在未来十年内,全面超越周边所有势力,乃至……那些隐藏于波涛之下的存在!”
“臣等必竭尽全力!”段纶和公输衍激动领命。
“玄龄,克明。”李渊看向两位宰相,“水师强大,需有与之匹配的战略。着兵部、水师都督府,会同市舶司,尽快制定一份详细的海洋开拓方略。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哪里?是继续向南,探索香料群岛?还是向东,寻找那传说中的扶桑、流求?或是向西,沿着海岸,与波斯、大食乃至更西的国度建立更稳定的联系?朕要看到清晰的路线图和目标!”
“臣遵旨!”房玄龄和杜如晦肃然应道。他们明白,陛下这是要将海洋战略真正落到实处,变为长期的国策。
“袁师。”李渊最后看向袁天罡,“镇异司除了研究战法,还需加大力度。朕要更多关于海外风土、异族、乃至神异传说的确切情报。‘星槎’若能远航,朕不希望它漫无目的。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寻找古籍中记载的‘蓬莱’、‘瀛洲’,或是与那东海龙宫……建立更直接的联系?”
袁天罡眼中精光一闪:“贫道明白。已加派人手,搜集整理各类海外轶闻秘录,并尝试与一些往来海商中的异人接触。”
观摩结束,众人离去时,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他们亲眼目睹了一个新时代的雏形,一艘船,承载的不仅是武器和技术,更是帝国向未知领域开拓的雄心。
然而,就在李渊踌躇满志,准备大展宏图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麻烦,却从帝国最根基之处悄然浮现。
数日后,一封来自河东道的紧急奏报,送到了李渊的案头。奏报并非军情,而是民情。言及去岁北战,征发粮草民夫过重,今春又逢少许旱情,河东、河北等地,已现饥荒苗头,流民渐增,地方官恳请朝廷减免赋税,开仓放粮。
几乎同时,江南东道也传来消息,因大力发展海贸,大量青壮被船坊、码头、商队优厚报酬吸引,弃农从工从商者众,加之市舶司收购出口物资,推高了本地物价,导致部分农田抛荒,粮价开始波动。
戴胄拿着各地的报告,愁眉苦脸地再次找到李渊:“陛下,海贸虽利厚,然粮食方是根本。北战刚歇,民生疲敝,若再因追逐海利而动摇农本,恐生内患啊!臣请陛下暂缓海外拓张步伐,下旨劝课农桑,稳定粮价,安抚流民!”
海洋的诱惑与陆地的根基,帝国的双翼,在这一刻,似乎出现了不协调的振频。李渊看着奏报,眉头紧锁。他意识到,迈向海洋的步伐,或许比他想象的要更加复杂,需要更加精巧的平衡。
星槎已欲破浪,但帝国的航船,能否平稳地驶过这暗藏礁石的近海呢?
        这一日,并非大朝,而是在禁苑之内、毗邻格物院的一处新辟工地上,举行了一场小范围却意义非凡的观摩会。与会者除了李渊本人,仅有房玄龄、杜如晦、段纶、袁天罡以及格物院首席大匠,一位名叫公输衍(前文出现过的前隋丹道大师公输衍的同族,精于机关术)的枯瘦老者。
此地戒备森严,远非寻常工地可比。出现在众人眼前的,也并非砖瓦木石,而是一艘……船的骨架?但它与当下任何一艘海船都截然不同。
它更加修长,流线型的龙骨以一种超越时代的设计向上微微翘起,仿佛蓄势待发的箭矢。船体结构并非完全木质,关键部位包裹着闪烁着金属寒光的特种合金,那是工部与格物院耗费无数心血,在袁天罡提供的部分“天外陨铁”启发下,融合多种稀有金属炼制的“百炼钢”,强度远超寻常铁器。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船体的两侧和尾部,镶嵌着数个复杂无比、由青铜、玉石、甚至某种不知名的晶体构成的巨大符文阵列,此刻尚未激活,却已隐隐散发出玄奥的能量波动。
“陛下,诸位相公,请看。”公输衍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他指着这艘奇特的船体,眼中闪烁着近乎痴迷的光芒,“此乃格物院与将作监、镇异司通力合作,根据陛下旨意,借鉴古籍秘本、海外图样乃至……部分非人族的工艺,历时一载,倾力打造的试验舰,臣等暂称其为‘星槎’一号!”
“星槎?”李渊饶有兴趣地重复着这个名字,“‘星槎’通天,槎泛天河。好名字,寓意深长。”
“此船与现有战舰相比,有何不同?”房玄龄更关心实际效能。
公输衍如数家珍,语气充满自豪:“回房相,其一曰‘快’!船体设计极大减少了水中阻力,更关键者,在于船尾这三座‘御风阵’与船底‘破浪符’!”他指向那些符文阵列,“一旦由修士或储备的灵玉驱动,可一定程度上驾驭风势,甚至排开部分水流,其速……据臣等推算,可达现有最快海鹘舰的三倍以上!”
“三倍?!”一向沉稳的杜如晦也吃了一惊。这意味着后勤补给、兵力投送、情报传递的效率将发生质的飞跃!
“其二曰‘坚’!”公输衍继续道,“关键部位覆以百炼钢甲,重要舱室设有小范围‘护御阵’,可抵御寻常弓弩火箭甚至低阶妖术的袭击,生存能力极大提升。”
“其三曰‘远’!”他指着船体内部复杂的结构,“仓储设计更合理,并设有专门的‘净水符阵’和‘保鲜符文’,可极大延长淡水与食物的保存时间,使其具备远航探索能力,无需过度依赖沿途补给点。”
最后,他的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丝神秘:“其四,也是最为大胆之处……陛下请看船首。”
众人循着他所指望去,只见船首并非传统的撞角或雕像,而是一个更加复杂、中心镶嵌着一块巨大紫色晶体的多层符文圆盘,看上去既精密又危险。
“此乃‘惊雷阵’原型,乃袁天师与臣等根据上古雷法残篇,结合格物之理仿制。理论上,可汇聚能量,射出一道威力极大的闪电束,足以重创甚至击沉中小型舰船,或……对某些邪祟妖物造成巨大伤害。”公输衍深吸一口气,“然,此阵耗能巨大,且极不稳定,目前尚在测试,能否实用,犹未可知。”
众人闻言,皆尽动容!这已超越了他们对海船的认知,近乎于传说中的法宝战舟!
李渊目光灼灼,围绕着这艘“星槎”骨架缓缓踱步,手指轻轻拂过那冰冷的合金装甲和微温的符文基座。他能感受到这艘船所蕴含的、代表着这个时代最顶尖工艺与玄法结合的力量。
“耗费几何?”户部尚书戴胄忍不住问道,这是他最本能的条件反射。
段纶苦笑一声:“戴尚书,此乃试验舰,不谈耗费。其中许多材料可遇不可求,许多工艺需反复尝试。若真要论价……恐不下于建造五艘楼船巨舰。”
戴胄倒吸一口凉气,顿时不再言语。
袁天罡稽首道:“陛下,此舰若能成功,意义非凡。不仅可大幅提升水师战力,确保海贸畅通,更可为将来探索更深远的海洋,甚至……接触其他可能存在的神异国度或界域,奠定根基。贫道可派遣弟子,专司研究与此舰配套的战法符术。”
李渊停下脚步,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定格在那艘充满未来感的“星槎”之上。
“好!朕要的就是这等利器!”他声音斩钉截铁,“段纶,公输衍,朕不管花费多少,此项目必须继续下去!不仅要完善‘星槎’,更要将其技术下放,研制更快、更坚、更适合大规模建造的新式战舰!我要大唐水师,在未来十年内,全面超越周边所有势力,乃至……那些隐藏于波涛之下的存在!”
“臣等必竭尽全力!”段纶和公输衍激动领命。
“玄龄,克明。”李渊看向两位宰相,“水师强大,需有与之匹配的战略。着兵部、水师都督府,会同市舶司,尽快制定一份详细的海洋开拓方略。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哪里?是继续向南,探索香料群岛?还是向东,寻找那传说中的扶桑、流求?或是向西,沿着海岸,与波斯、大食乃至更西的国度建立更稳定的联系?朕要看到清晰的路线图和目标!”
“臣遵旨!”房玄龄和杜如晦肃然应道。他们明白,陛下这是要将海洋战略真正落到实处,变为长期的国策。
“袁师。”李渊最后看向袁天罡,“镇异司除了研究战法,还需加大力度。朕要更多关于海外风土、异族、乃至神异传说的确切情报。‘星槎’若能远航,朕不希望它漫无目的。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寻找古籍中记载的‘蓬莱’、‘瀛洲’,或是与那东海龙宫……建立更直接的联系?”
袁天罡眼中精光一闪:“贫道明白。已加派人手,搜集整理各类海外轶闻秘录,并尝试与一些往来海商中的异人接触。”
观摩结束,众人离去时,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他们亲眼目睹了一个新时代的雏形,一艘船,承载的不仅是武器和技术,更是帝国向未知领域开拓的雄心。
然而,就在李渊踌躇满志,准备大展宏图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麻烦,却从帝国最根基之处悄然浮现。
数日后,一封来自河东道的紧急奏报,送到了李渊的案头。奏报并非军情,而是民情。言及去岁北战,征发粮草民夫过重,今春又逢少许旱情,河东、河北等地,已现饥荒苗头,流民渐增,地方官恳请朝廷减免赋税,开仓放粮。
几乎同时,江南东道也传来消息,因大力发展海贸,大量青壮被船坊、码头、商队优厚报酬吸引,弃农从工从商者众,加之市舶司收购出口物资,推高了本地物价,导致部分农田抛荒,粮价开始波动。
戴胄拿着各地的报告,愁眉苦脸地再次找到李渊:“陛下,海贸虽利厚,然粮食方是根本。北战刚歇,民生疲敝,若再因追逐海利而动摇农本,恐生内患啊!臣请陛下暂缓海外拓张步伐,下旨劝课农桑,稳定粮价,安抚流民!”
海洋的诱惑与陆地的根基,帝国的双翼,在这一刻,似乎出现了不协调的振频。李渊看着奏报,眉头紧锁。他意识到,迈向海洋的步伐,或许比他想象的要更加复杂,需要更加精巧的平衡。
星槎已欲破浪,但帝国的航船,能否平稳地驶过这暗藏礁石的近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