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南北双线,如同被架在烈火上炙烤。北方的战报雪片般飞入长安,每一份都沾染着血与火的气息;南方海疆虽无大战,但那持续不断的小规模袭扰和妖王暧昧不明的态度,如同附骨之疽,牵扯着本已紧绷的神经。
太极殿内的灯火,常常彻夜不熄。李渊的身影映在窗棂上,时而伫立看图,时而伏案批红,时而召集重臣紧急议事。他的脸上看不出太多疲惫,只有一种被严峻局势淬炼出的、冰封般的冷静和锐利。龙魂在体内缓缓流转,支撑着他的精力,也让他的感知更加敏锐,能透过重重奏报,触摸到战场真实的脉搏与朝堂之下涌动的暗流。
“陛下,李靖将军军报!”内侍的声音带着急促,呈上一份密封的铜管。
李渊拆开,目光迅速扫过。军报中,李靖详细陈述了前线战况:唐军虽初步稳住阵脚,并取得小胜,但突厥主力二十万铁骑依旧势大,尤其颉利可汗的亲卫“附离”军,装备精良,悍不畏死,极难对付。突厥人依仗骑兵机动,不断分兵掠劫,试图拖垮唐军后勤,寻找决战战机。李靖判断,目前仍是僵持阶段,但长期消耗于大唐不利。他请求朝廷继续保障后勤,并暗示若有机会,需行险招,以求速胜。
“陛下,广州急报!”几乎前后脚,南方的消息也送到了。刘仁轨奏称,南海妖王虽未亲自出手,但其麾下海妖袭扰日益频繁,甚至开始攻击落单的巡逻战船。水师疲于奔命,商船人心惶惶,部分航线已被迫中断。刘仁轨直言,若再无有效反制,恐生大变,前期海贸成果将毁于一旦。
两份急报,一北一南,如同两只巨手,试图将刚刚腾飞的大唐帝国重新拉回地面。
朝堂之上,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雨将至。
“陛下!”户部尚书戴胄率先出列,他的脸色比几日更加憔悴,声音都带着沙哑,“北线每日钱粮消耗如山如海,府库存银如流水般支出!南方水师维持、战舰维修、抚恤赏赐亦需巨款!臣……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战事持续超过三月,国库必将告罄!届时,恐……恐有崩坏之危!”他几乎是泣声陈述,财政的压力已到了极限。
工部尚书段纶紧随其后:“北军军械损耗极大,弓弩箭矢需求无算,工部工匠日夜赶工,仍捉襟见肘。新式装备产能有限,难以大规模列装。南方水师请求加装更多破邪弩箭,材料、工匠皆不足分配!臣请陛下速决断,优先供给何方?”他将最残酷的选择题摆在了李渊面前。
一直主战的李神通,此刻也面露忧色:“陛下,北地苦寒,将士浴血,实不宜久战。是否可遣一能言善辩之士,秘密接触颉利,许以金帛子女,令其暂退?哪怕……哪怕是权宜之计?”连这位宗室悍将都开始考虑妥协,可见压力之大。
萧瑀、陈叔达等老臣虽未明言,但神情间也流露出类似的忧虑。双线作战的沉重负担,开始动摇朝堂的信心。
就在一片悲观气氛弥漫之时,一个清朗而坚定的声音响起:
“陛下!诸公!万万不可!”
众人望去,竟是中书侍郎,以刚直敢谏闻名的魏征。他昂首出列,目光如炬,扫过那些面露怯意的同僚。
“颉利狼子野心,岂是金帛所能满足?今日示弱,明日他便敢索要半壁江山!北地军民正在浴血奋战,每一刻都有忠魂陨落,他们在为谁而战?为我大唐国格不堕!为我中原百姓不受荼毒!此刻若议和,非但不能成功,反会寒了前方将士之心,堕了全国抗敌之志!此乃自毁长城,取死之道!”
他声音激昂,字字铿锵,如同洪钟大吕,震得殿堂嗡嗡作响,也让一些意志不坚的官员面露愧色。
“那依玄成之见,当如何?”李渊看向魏征,目光深邃。他知道,魏征并非一味迂腐,其见识往往切中要害。
魏征拱手,沉声道:“陛下!当此危局,唯有坚持二字!倾尽国力,保障北线!李药师乃军神,既言需寻战机,陛下便应给予他绝对的信任和全力的支持!令其可放手施为!至于南方……”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一旁静立的袁天罡:“海妖之患,其根在那妖王。它此刻试探,无非是畏威而不怀德,见我国难,便心生侥幸。当予以雷霆惩戒,使其知痛,方可稳住南方!袁天师,镇异司可有良策?”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袁天罡身上。
袁天罡缓缓出列,稽首道:“陛下,魏侍郎所言甚是。那妖王心思,贫道略知。它并非真想与我大唐全面开战,否则早已亲自出手。它此举,不过是投机取巧,欲趁火打劫,攫取更多好处,或是试探陛下……龙威是否依旧。”
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玄奥的光芒:“贫道有一策,或可一试。无需大军征讨,只需陛下恩准,贫道愿携陛下信物,再入南海,直诣那妖王水府!当面质问,并以雷霆手段,惩戒一二敢于出头之妖酋,斩其爪牙!若那妖王识趣,自会收敛。若其冥顽不灵……”
袁天罡没有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这将是一次高风险的外交讹诈与超凡层面的较量。
李渊沉吟片刻,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殿内鸦雀无声,等待着他的决断。南北两线的压力,财政后勤的告急,朝堂的分歧,全都压在他的肩头。
终于,他停下敲击,抬起头,目光如同出鞘的利剑,扫视全场。
“戴胄。”
“臣在。”
“朕知你艰难。但北线粮秣军械,一刻不得中断!朕准你动用内帑最后存银,并发行战争债券,向长安、洛阳富商大贾借贷!告诉他们,此战若胜,朕以海关税收为担保,连本带利偿还!此战若败,一切皆休!朕与他们,同舟共济!”
戴胄浑身一震,皇帝这是要砸锅卖铁,甚至预支未来海贸收益了!他深吸一口气,重重叩首:“臣……领旨!必竭尽所能!”
“段纶。”
“臣在。”
“军工生产,以北线优先!全力保障箭矢、铠甲。南方水师需求,暂缓。告诉工匠们,朕记得他们的功劳,战后必有重赏!”
“臣遵旨!”
“李靖处,”李渊看向兵部官员,“传朕旨意:朕予他全权,战场机宜,皆由其决断,不必事事请旨!朕只要结果:击退颉利,扬我国威!”
“是!”
最后,他看向袁天罡,眼神凝重:“袁师,南方之事,便托付于你了。朕赐你符剑一柄,内蕴朕之龙气三击之力。见那妖王,不必卑躬屈膝,告之:朕能予其香火,便能收回!朕能镇它一次,便能镇它万次!让它好自为之!若事有不谐,以保全自身为上。”
“贫道,定不辱命!”袁天罡深深一揖,感受到符剑上那磅礴的皇道龙威,心中大定。
一条条指令,清晰果断,如同给即将倾覆的巨轮重新压上了镇舱石,稳住了摇晃的船身。李渊没有逃避任何一个难题,他以一种近乎霸道的自信和决断力,将帝国的资源调配到极致,同时应对两场危机。
他,便是这帝国的中流砥柱!
退朝后,袁天罡悄然离京,南下而去。
北方的李靖,接到了皇帝的全面授权和后勤保障的承诺,终于可以放开手脚。
而李渊本人,则坐镇中枢,日夜不休地处理着如山的政务,协调着各方矛盾,如同一尊永不疲倦的神像,支撑着这个陷入双线作战的庞大帝国。
风暴依旧猛烈,但帝国的航船,却在砥柱的支撑下,破开巨浪,艰难却坚定地向前航行。最终的胜负,犹未可知。
        太极殿内的灯火,常常彻夜不熄。李渊的身影映在窗棂上,时而伫立看图,时而伏案批红,时而召集重臣紧急议事。他的脸上看不出太多疲惫,只有一种被严峻局势淬炼出的、冰封般的冷静和锐利。龙魂在体内缓缓流转,支撑着他的精力,也让他的感知更加敏锐,能透过重重奏报,触摸到战场真实的脉搏与朝堂之下涌动的暗流。
“陛下,李靖将军军报!”内侍的声音带着急促,呈上一份密封的铜管。
李渊拆开,目光迅速扫过。军报中,李靖详细陈述了前线战况:唐军虽初步稳住阵脚,并取得小胜,但突厥主力二十万铁骑依旧势大,尤其颉利可汗的亲卫“附离”军,装备精良,悍不畏死,极难对付。突厥人依仗骑兵机动,不断分兵掠劫,试图拖垮唐军后勤,寻找决战战机。李靖判断,目前仍是僵持阶段,但长期消耗于大唐不利。他请求朝廷继续保障后勤,并暗示若有机会,需行险招,以求速胜。
“陛下,广州急报!”几乎前后脚,南方的消息也送到了。刘仁轨奏称,南海妖王虽未亲自出手,但其麾下海妖袭扰日益频繁,甚至开始攻击落单的巡逻战船。水师疲于奔命,商船人心惶惶,部分航线已被迫中断。刘仁轨直言,若再无有效反制,恐生大变,前期海贸成果将毁于一旦。
两份急报,一北一南,如同两只巨手,试图将刚刚腾飞的大唐帝国重新拉回地面。
朝堂之上,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雨将至。
“陛下!”户部尚书戴胄率先出列,他的脸色比几日更加憔悴,声音都带着沙哑,“北线每日钱粮消耗如山如海,府库存银如流水般支出!南方水师维持、战舰维修、抚恤赏赐亦需巨款!臣……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战事持续超过三月,国库必将告罄!届时,恐……恐有崩坏之危!”他几乎是泣声陈述,财政的压力已到了极限。
工部尚书段纶紧随其后:“北军军械损耗极大,弓弩箭矢需求无算,工部工匠日夜赶工,仍捉襟见肘。新式装备产能有限,难以大规模列装。南方水师请求加装更多破邪弩箭,材料、工匠皆不足分配!臣请陛下速决断,优先供给何方?”他将最残酷的选择题摆在了李渊面前。
一直主战的李神通,此刻也面露忧色:“陛下,北地苦寒,将士浴血,实不宜久战。是否可遣一能言善辩之士,秘密接触颉利,许以金帛子女,令其暂退?哪怕……哪怕是权宜之计?”连这位宗室悍将都开始考虑妥协,可见压力之大。
萧瑀、陈叔达等老臣虽未明言,但神情间也流露出类似的忧虑。双线作战的沉重负担,开始动摇朝堂的信心。
就在一片悲观气氛弥漫之时,一个清朗而坚定的声音响起:
“陛下!诸公!万万不可!”
众人望去,竟是中书侍郎,以刚直敢谏闻名的魏征。他昂首出列,目光如炬,扫过那些面露怯意的同僚。
“颉利狼子野心,岂是金帛所能满足?今日示弱,明日他便敢索要半壁江山!北地军民正在浴血奋战,每一刻都有忠魂陨落,他们在为谁而战?为我大唐国格不堕!为我中原百姓不受荼毒!此刻若议和,非但不能成功,反会寒了前方将士之心,堕了全国抗敌之志!此乃自毁长城,取死之道!”
他声音激昂,字字铿锵,如同洪钟大吕,震得殿堂嗡嗡作响,也让一些意志不坚的官员面露愧色。
“那依玄成之见,当如何?”李渊看向魏征,目光深邃。他知道,魏征并非一味迂腐,其见识往往切中要害。
魏征拱手,沉声道:“陛下!当此危局,唯有坚持二字!倾尽国力,保障北线!李药师乃军神,既言需寻战机,陛下便应给予他绝对的信任和全力的支持!令其可放手施为!至于南方……”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一旁静立的袁天罡:“海妖之患,其根在那妖王。它此刻试探,无非是畏威而不怀德,见我国难,便心生侥幸。当予以雷霆惩戒,使其知痛,方可稳住南方!袁天师,镇异司可有良策?”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袁天罡身上。
袁天罡缓缓出列,稽首道:“陛下,魏侍郎所言甚是。那妖王心思,贫道略知。它并非真想与我大唐全面开战,否则早已亲自出手。它此举,不过是投机取巧,欲趁火打劫,攫取更多好处,或是试探陛下……龙威是否依旧。”
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玄奥的光芒:“贫道有一策,或可一试。无需大军征讨,只需陛下恩准,贫道愿携陛下信物,再入南海,直诣那妖王水府!当面质问,并以雷霆手段,惩戒一二敢于出头之妖酋,斩其爪牙!若那妖王识趣,自会收敛。若其冥顽不灵……”
袁天罡没有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这将是一次高风险的外交讹诈与超凡层面的较量。
李渊沉吟片刻,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殿内鸦雀无声,等待着他的决断。南北两线的压力,财政后勤的告急,朝堂的分歧,全都压在他的肩头。
终于,他停下敲击,抬起头,目光如同出鞘的利剑,扫视全场。
“戴胄。”
“臣在。”
“朕知你艰难。但北线粮秣军械,一刻不得中断!朕准你动用内帑最后存银,并发行战争债券,向长安、洛阳富商大贾借贷!告诉他们,此战若胜,朕以海关税收为担保,连本带利偿还!此战若败,一切皆休!朕与他们,同舟共济!”
戴胄浑身一震,皇帝这是要砸锅卖铁,甚至预支未来海贸收益了!他深吸一口气,重重叩首:“臣……领旨!必竭尽所能!”
“段纶。”
“臣在。”
“军工生产,以北线优先!全力保障箭矢、铠甲。南方水师需求,暂缓。告诉工匠们,朕记得他们的功劳,战后必有重赏!”
“臣遵旨!”
“李靖处,”李渊看向兵部官员,“传朕旨意:朕予他全权,战场机宜,皆由其决断,不必事事请旨!朕只要结果:击退颉利,扬我国威!”
“是!”
最后,他看向袁天罡,眼神凝重:“袁师,南方之事,便托付于你了。朕赐你符剑一柄,内蕴朕之龙气三击之力。见那妖王,不必卑躬屈膝,告之:朕能予其香火,便能收回!朕能镇它一次,便能镇它万次!让它好自为之!若事有不谐,以保全自身为上。”
“贫道,定不辱命!”袁天罡深深一揖,感受到符剑上那磅礴的皇道龙威,心中大定。
一条条指令,清晰果断,如同给即将倾覆的巨轮重新压上了镇舱石,稳住了摇晃的船身。李渊没有逃避任何一个难题,他以一种近乎霸道的自信和决断力,将帝国的资源调配到极致,同时应对两场危机。
他,便是这帝国的中流砥柱!
退朝后,袁天罡悄然离京,南下而去。
北方的李靖,接到了皇帝的全面授权和后勤保障的承诺,终于可以放开手脚。
而李渊本人,则坐镇中枢,日夜不休地处理着如山的政务,协调着各方矛盾,如同一尊永不疲倦的神像,支撑着这个陷入双线作战的庞大帝国。
风暴依旧猛烈,但帝国的航船,却在砥柱的支撑下,破开巨浪,艰难却坚定地向前航行。最终的胜负,犹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