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惊涛暂平,龙威赫赫镇妖王的传奇,伴随着水师将士的口耳相传和朝廷有意的宣扬,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席卷了大江南北。这极大地提振了国人士气,也使得“人皇”李渊的声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蒙上了一层神秘而强大的色彩。
然而,在广州行在临时改建的议事厅内,气氛却并非单纯的庆功,而是更加务实和激烈。巨大的南海海图悬挂在墙上,上面标注着新近探明的航线、危险区域以及那臣服妖王大致活动的范围。李渊端坐主位,虽面带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扫视着麾下汇聚于此的重臣们。
除了随驾的房玄龄、杜如晦、袁天罡,接到紧急诏令的水师都督刘仁轨、岭南道大使冯盎(已提前从高州赶来)、以及临时从长安召来的户部尚书戴胄、工部尚书段纶等人俱在列。可谓是汇聚了军事、行政、财政、工程以及超凡事务的最高决策层。
“陛下龙威浩荡,慑服妖王,解我南海大患,实乃万民之福,社稷之幸!”冯盎率先起身,用带着浓重岭南口音的官话,情绪激动地表达着敬仰与感激。他镇守岭南,深知海贸畅通对本地乃至整个大唐的重要性。
李渊微微抬手,示意他坐下:“冯公镇守岭南,安抚百越,亦功不可没。然,妖王虽暂服,海患却未绝根。且此次之事,暴露我朝于海贸管理之上,诸多不足。商船自发组织,良莠不齐,遇事则溃;水师护航,疲于奔命,难以兼顾;税收征缴,漏洞百出,流失甚多;乃至与南海诸国、乃至……非人异族之交涉,皆无定制可循。长此以往,非国家之福。”
陛下的话,直接将议题从庆功拉回到了冷酷的现实和长远的制度构建上。
房玄龄立刻接口,神色凝重:“陛下圣明,所见极是。以往海贸,多赖商贾自发,官府抽分,虽设市舶使,然权责不清,体制混乱。今海贸之利已显,觊觎之辈亦众(他隐晦地包括了人类海盗和其他可能存在的超凡势力),若无一套完善之制加以规范、管理、保护并课税,则巨利恐成祸乱之源,亦无法持久。”
“房相所言,正是臣之所虑!”戴胄立刻跟上,作为户部尚书,他对钱粮的敏感度最高,“如今商船出入,仅靠地方官吏和市舶使粗略抽解,其中隐瞒货值、夹带私货、甚至勾结胥吏偷漏税款之事,恐不在少数!臣粗略估算,若能有司专职,严加审计管理,岁入至少可再增三成以上!”他眼中闪烁着发现巨大宝藏的光芒,但也透着对当前混乱状态的痛心疾首。
刘仁轨从军事角度补充:“陛下,水师战舰维护、将士粮饷抚恤、新式武器研发,皆需巨款。若能规范海贸,税收大增,则水师可进一步扩充,打造更多坚船利炮,不仅护航商队,更能扬威异域,永靖海疆!然目前水师与市舶管理权责交叉,常有掣肘,于战守调度不利。”
段纶则更关注技术和发展:“工部与格物院新式海船、导航罗盘、破邪武器皆需大量投入试制。海贸利润若能稳定且巨额,则可从中划拨专款,持续研发,让我大唐海船始终领先四海!”
众人的意见几乎一边倒地倾向于加强管理,设立更强有力的机构。然而,并非没有反对的声音。
一个略显苍老却沉稳的声音响起,出自随驾的秘书监魏征(设定其因直言敢谏被李渊带在身边):“陛下,诸公皆言海贸之利,然臣有一问。若设立强权机构,集中管理,固然可增税收,然是否会形成与民争利之局?商贾逐利,乃天性使然,若官府管制过甚,课税过重,是否会挫伤其积极性,反使海贸萎缩?且机构庞大,吏员冗杂,恐生新的贪腐,岂非得不偿失?不若因势利导,轻徭薄赋,藏富于民,民间自然繁荣。”
魏征的话,代表了传统儒家“不与民争利”、“无为而治”的经济思想,也指出了可能存在的弊端。
他的话引来了一些人的暗自点头,尤其是一些出身世家、与商业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官员,虽未明言,但内心亦有此虑。他们担心一个强大的官方机构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李渊听着双方的议论,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并未立刻表态。他看向一直沉默的杜如晦:“克明,你如何看?”
杜如晦沉吟片刻,缓缓道:“陛下,魏公之忧,不无道理。然臣以为,海贸非一般民生商业,其牵扯甚广:涉及军事护航、外交国策、巨额税收、乃至与超凡势力接触,已非单纯‘民利’可言。若放任自流,则利归豪强巨贾,而风险与成本却由国家承担(如水师护航、应对妖患),此非长久之计。设立专职机构,非为与民争利,实为规范秩序、保障安全、公平课税,并将海贸之利,更大程度地收归国有,用于强兵、富民、安天下。关键在于,此机构如何设立,权责如何划分,监督如何施行,方能避免魏公所言之弊。”
杜如晦的分析一针见血,将海贸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并指出了问题的核心在于制度设计。
李渊颔首,目光又转向袁天罡:“袁师,依你之见,与那妖王乃至日后可能出现的其他异族之交涉,当如何处置?”
袁天罡恭恭敬敬地向皇帝行了一个稽首礼,然后说道:“陛下,微臣认为,对于这件事情,我们也需要专门设立一个负责的部门。那些超凡的异类,可不是用普通的外交手段就能够应对得了的。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要熟悉朝廷的法律制度,还要了解异族的风俗习惯、禁忌,甚至要懂得相应的力量体系。只有这样的专人负责,才能够妥善地处理这些事务。”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或许我们可以在现有的机构中,专门设立一个隐秘的分支,来负责处理这类事情。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惊扰,又能够高效地解决问题。”
综合了所有人的意见,李渊心中已有决断。他豁然起身,走到那巨大的海图前,手指划过那漫长的海岸线和浩瀚的南海。
“诸位爱卿所言,皆有其理。海贸,必须管起来!而且要管好!”他的声音坚定有力,“然,非与民争利,而是为民兴利,为国聚利!”
“朕决定,”李渊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正式设立‘市舶司’!而非临时差遣之‘市舶使’!”
“市舶司为常设机构,直属中枢,暂由户部、兵部共同协管,日后或独立成部!其主要权责如下:”
“一,统管一切海外贸易事务。所有出海商船,需至市舶司登记,领取‘公凭’(许可证),明确船只、人员、货物、目的地。返航时,需至指定港口接受查验缴税。税收标准由市舶司会同户部制定,力求公平合理,既要充盈国库,亦不竭泽而渔。”
“二,负责与海外诸国及……非人势力之官方交涉、谈判、订立契约。下设‘异藩所’,由袁师之镇异司选派专人负责,袁天罡兼领其事。”
“三,协同水师,规划航线,发布海情预警,组织商船编队航行,并提出护航需求。”
“四,管理沿海指定之通商口岸,建设码头、仓库、驿馆,并提供相应服务,收取费用。”
“五,侦缉走私,惩处奸商,维护市场秩序。市舶司拥有独立的稽查执法权!”
李渊一条条宣布,思路清晰,考虑周全,显然深思熟虑已久。
“至于魏爱卿所虑贪腐之事,”李渊看向魏征,“朕会赋予御史台监督市舶司之权,并建立审计复核之制。市舶司所有账目,需定期公开,接受核查。凡贪墨舞弊者,罪加三等,绝不姑息!”
魏征闻言,沉吟片刻,拱手道:“陛下思虑周详,若能如此,臣无异议。”他追求的是制度合理和监督到位,既然皇帝考虑到了,他便支持。
“戴胄、段纶、刘仁轨,你三部需全力配合,尽快拟定市舶司详细章程、人员调配、经费预算及港口建设规划,报朕御览!”
“臣等遵旨!”三人齐声应命。
“冯盎。”
“老臣在!”
“岭南地处要冲,广州市舶司将为首要试点,事务繁杂,责任重大。朕欲以你暂领广州市舶使一职,总揽其事,你可能胜任?”
冯盎激动得满脸红光,这是巨大的信任和权柄!他立刻跪地:“陛下信重,老臣万死不辞!必鞠躬尽瘁,为陛下管好这南海大门!”
“好!”李渊满意地点点头,“此外,朕欲在泉州、明州(宁波)等地增设市舶司。此事关乎国运,诸位当同心协力,务必尽快将这市舶司的架子搭起来,让规矩立起来,让海贸更加繁荣、有序地为大唐注入活力!”
一场关乎帝国海洋战略和财政命脉的重要国策,就在这岭南的议事厅内初步拟定。大唐王朝,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拥抱海洋,并试图将这股强大的力量,纳入国家制度的规范之中。定策市舶,标志着大唐的海洋帝国之路,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然而,在广州行在临时改建的议事厅内,气氛却并非单纯的庆功,而是更加务实和激烈。巨大的南海海图悬挂在墙上,上面标注着新近探明的航线、危险区域以及那臣服妖王大致活动的范围。李渊端坐主位,虽面带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扫视着麾下汇聚于此的重臣们。
除了随驾的房玄龄、杜如晦、袁天罡,接到紧急诏令的水师都督刘仁轨、岭南道大使冯盎(已提前从高州赶来)、以及临时从长安召来的户部尚书戴胄、工部尚书段纶等人俱在列。可谓是汇聚了军事、行政、财政、工程以及超凡事务的最高决策层。
“陛下龙威浩荡,慑服妖王,解我南海大患,实乃万民之福,社稷之幸!”冯盎率先起身,用带着浓重岭南口音的官话,情绪激动地表达着敬仰与感激。他镇守岭南,深知海贸畅通对本地乃至整个大唐的重要性。
李渊微微抬手,示意他坐下:“冯公镇守岭南,安抚百越,亦功不可没。然,妖王虽暂服,海患却未绝根。且此次之事,暴露我朝于海贸管理之上,诸多不足。商船自发组织,良莠不齐,遇事则溃;水师护航,疲于奔命,难以兼顾;税收征缴,漏洞百出,流失甚多;乃至与南海诸国、乃至……非人异族之交涉,皆无定制可循。长此以往,非国家之福。”
陛下的话,直接将议题从庆功拉回到了冷酷的现实和长远的制度构建上。
房玄龄立刻接口,神色凝重:“陛下圣明,所见极是。以往海贸,多赖商贾自发,官府抽分,虽设市舶使,然权责不清,体制混乱。今海贸之利已显,觊觎之辈亦众(他隐晦地包括了人类海盗和其他可能存在的超凡势力),若无一套完善之制加以规范、管理、保护并课税,则巨利恐成祸乱之源,亦无法持久。”
“房相所言,正是臣之所虑!”戴胄立刻跟上,作为户部尚书,他对钱粮的敏感度最高,“如今商船出入,仅靠地方官吏和市舶使粗略抽解,其中隐瞒货值、夹带私货、甚至勾结胥吏偷漏税款之事,恐不在少数!臣粗略估算,若能有司专职,严加审计管理,岁入至少可再增三成以上!”他眼中闪烁着发现巨大宝藏的光芒,但也透着对当前混乱状态的痛心疾首。
刘仁轨从军事角度补充:“陛下,水师战舰维护、将士粮饷抚恤、新式武器研发,皆需巨款。若能规范海贸,税收大增,则水师可进一步扩充,打造更多坚船利炮,不仅护航商队,更能扬威异域,永靖海疆!然目前水师与市舶管理权责交叉,常有掣肘,于战守调度不利。”
段纶则更关注技术和发展:“工部与格物院新式海船、导航罗盘、破邪武器皆需大量投入试制。海贸利润若能稳定且巨额,则可从中划拨专款,持续研发,让我大唐海船始终领先四海!”
众人的意见几乎一边倒地倾向于加强管理,设立更强有力的机构。然而,并非没有反对的声音。
一个略显苍老却沉稳的声音响起,出自随驾的秘书监魏征(设定其因直言敢谏被李渊带在身边):“陛下,诸公皆言海贸之利,然臣有一问。若设立强权机构,集中管理,固然可增税收,然是否会形成与民争利之局?商贾逐利,乃天性使然,若官府管制过甚,课税过重,是否会挫伤其积极性,反使海贸萎缩?且机构庞大,吏员冗杂,恐生新的贪腐,岂非得不偿失?不若因势利导,轻徭薄赋,藏富于民,民间自然繁荣。”
魏征的话,代表了传统儒家“不与民争利”、“无为而治”的经济思想,也指出了可能存在的弊端。
他的话引来了一些人的暗自点头,尤其是一些出身世家、与商业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官员,虽未明言,但内心亦有此虑。他们担心一个强大的官方机构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李渊听着双方的议论,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并未立刻表态。他看向一直沉默的杜如晦:“克明,你如何看?”
杜如晦沉吟片刻,缓缓道:“陛下,魏公之忧,不无道理。然臣以为,海贸非一般民生商业,其牵扯甚广:涉及军事护航、外交国策、巨额税收、乃至与超凡势力接触,已非单纯‘民利’可言。若放任自流,则利归豪强巨贾,而风险与成本却由国家承担(如水师护航、应对妖患),此非长久之计。设立专职机构,非为与民争利,实为规范秩序、保障安全、公平课税,并将海贸之利,更大程度地收归国有,用于强兵、富民、安天下。关键在于,此机构如何设立,权责如何划分,监督如何施行,方能避免魏公所言之弊。”
杜如晦的分析一针见血,将海贸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并指出了问题的核心在于制度设计。
李渊颔首,目光又转向袁天罡:“袁师,依你之见,与那妖王乃至日后可能出现的其他异族之交涉,当如何处置?”
袁天罡恭恭敬敬地向皇帝行了一个稽首礼,然后说道:“陛下,微臣认为,对于这件事情,我们也需要专门设立一个负责的部门。那些超凡的异类,可不是用普通的外交手段就能够应对得了的。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要熟悉朝廷的法律制度,还要了解异族的风俗习惯、禁忌,甚至要懂得相应的力量体系。只有这样的专人负责,才能够妥善地处理这些事务。”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或许我们可以在现有的机构中,专门设立一个隐秘的分支,来负责处理这类事情。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惊扰,又能够高效地解决问题。”
综合了所有人的意见,李渊心中已有决断。他豁然起身,走到那巨大的海图前,手指划过那漫长的海岸线和浩瀚的南海。
“诸位爱卿所言,皆有其理。海贸,必须管起来!而且要管好!”他的声音坚定有力,“然,非与民争利,而是为民兴利,为国聚利!”
“朕决定,”李渊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正式设立‘市舶司’!而非临时差遣之‘市舶使’!”
“市舶司为常设机构,直属中枢,暂由户部、兵部共同协管,日后或独立成部!其主要权责如下:”
“一,统管一切海外贸易事务。所有出海商船,需至市舶司登记,领取‘公凭’(许可证),明确船只、人员、货物、目的地。返航时,需至指定港口接受查验缴税。税收标准由市舶司会同户部制定,力求公平合理,既要充盈国库,亦不竭泽而渔。”
“二,负责与海外诸国及……非人势力之官方交涉、谈判、订立契约。下设‘异藩所’,由袁师之镇异司选派专人负责,袁天罡兼领其事。”
“三,协同水师,规划航线,发布海情预警,组织商船编队航行,并提出护航需求。”
“四,管理沿海指定之通商口岸,建设码头、仓库、驿馆,并提供相应服务,收取费用。”
“五,侦缉走私,惩处奸商,维护市场秩序。市舶司拥有独立的稽查执法权!”
李渊一条条宣布,思路清晰,考虑周全,显然深思熟虑已久。
“至于魏爱卿所虑贪腐之事,”李渊看向魏征,“朕会赋予御史台监督市舶司之权,并建立审计复核之制。市舶司所有账目,需定期公开,接受核查。凡贪墨舞弊者,罪加三等,绝不姑息!”
魏征闻言,沉吟片刻,拱手道:“陛下思虑周详,若能如此,臣无异议。”他追求的是制度合理和监督到位,既然皇帝考虑到了,他便支持。
“戴胄、段纶、刘仁轨,你三部需全力配合,尽快拟定市舶司详细章程、人员调配、经费预算及港口建设规划,报朕御览!”
“臣等遵旨!”三人齐声应命。
“冯盎。”
“老臣在!”
“岭南地处要冲,广州市舶司将为首要试点,事务繁杂,责任重大。朕欲以你暂领广州市舶使一职,总揽其事,你可能胜任?”
冯盎激动得满脸红光,这是巨大的信任和权柄!他立刻跪地:“陛下信重,老臣万死不辞!必鞠躬尽瘁,为陛下管好这南海大门!”
“好!”李渊满意地点点头,“此外,朕欲在泉州、明州(宁波)等地增设市舶司。此事关乎国运,诸位当同心协力,务必尽快将这市舶司的架子搭起来,让规矩立起来,让海贸更加繁荣、有序地为大唐注入活力!”
一场关乎帝国海洋战略和财政命脉的重要国策,就在这岭南的议事厅内初步拟定。大唐王朝,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拥抱海洋,并试图将这股强大的力量,纳入国家制度的规范之中。定策市舶,标志着大唐的海洋帝国之路,进入了全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