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畔,临时搭建的工棚连绵数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号子声、水流声混杂在一起,竟压过了黄河的余怒。格物院在此设立了第一个前线作坊,阎立德如同打了鸡血,吃住都在工棚,双眼布满血丝,却精神亢奋,指挥着招募来的工匠和派来的兵士,不断试验、改进着各种新式工具。
李渊并未立刻回长安,而是留在了灾区,亲自督阵。他深知,一项新政的推行,尤其是在工部这等传统衙门,必然会遇到无形的阻力。他必须在此坐镇,以帝王之威,为格物院,也为阎立德这把刚刚燃起的“革新之火”保驾护航。
果然,麻烦很快来了。
这日,李渊正在视察新式滑轮组在堤坝上的应用情况,只见数十名兵士利用一组复杂的滑轮,轻松地将以往需要上百民夫才能拖动的巨大石块准确安放到决口处,效率惊人。周围旁观的灾民和兵士都发出阵阵惊叹。
就在这时,工部尚书段纶领着几位须发花白、穿着工部员外郎、主事官服的老臣,面色不虞地寻了过来。
“陛下。”段纶率先行礼,语气却有些僵硬,“格物院新制之器,确有效用。然……然其耗费铁料甚巨!尤其是那所谓‘铁筋灰土’之构想,竟欲以铁条为骨,以灰泥浇筑,此等用法,闻所未闻!我大唐虽经陛下励精图治,府库充盈,然铁料乃军国重器,打造兵甲、农具尚恐不足,岂能如此靡费于土木之事?若推广开来,恐伤国本啊陛下!”
他身后一位老臣也颤巍巍地附和:“是啊陛下,治水固堤,自古皆以竹木石材为主,辅以夯土,虽耗时耗力,却乃正道。以铁铸堤,岂非本末倒置?且铁器易锈,置于水中,恐怕不过数年便腐朽殆尽,徒耗钱粮耳!”
“还有那‘挖泥船’!”另一人接口,脸上带着讥诮,“竟妄想以水力驱动巨轮,带动铲斗?异想天开!渭水湍急,暗流漩涡无数,稍有不慎便船毁人亡!岂如征发民夫,肩挑手扛来得稳妥?”
这些老臣,并非全是恶意,他们浸淫工部多年,熟悉的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和做法,笃信“祖宗成法不可变”。阎立德那些“离经叛道”的想法,在他们看来,不仅是浪费,更是对传统工匠技艺的亵渎和挑战。
阎立德闻讯赶来,听到这些质疑,顿时气得脸色通红,梗着脖子反驳:“诸位大人!铁筋灰土之坚固,远超巨石!若能成功,所筑堤坝可保百年无恙!省下的年年岁修之资,远超初次投入!那挖泥船若能制成,一船可抵千人之功,能快速疏浚河道,从根本上解除水患!怎能说是靡费?!”
“荒谬!百年?谁敢保证?若不成,这泼天的投入岂非打了水漂?”
“抵千人之功?阎大匠莫非是得了癔症?”
“工匠之道,在于精益求精,在于恪守古法!岂是这般胡闹!”
双方顿时在河堤上争执起来,一方斥对方因循守旧,一方骂对方好大喜功。段纶夹在中间,面色尴尬,他虽觉阎立德有些道理,但更倾向于稳妥。
周围的工匠和兵士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惴惴不安地看着这场大佬之间的争吵。
“够了。”
一个平静却不容置疑的声音响起,瞬间压过了所有的嘈杂。
李渊缓缓走上前,目光冷冽地扫过那几位喋喋不休的老臣。那目光仿佛带着实质的压力,让几人顿时噤若寒蝉,低下头去。
“靡费?伤国本?”李渊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敲打在众人心上,“那朕问你们,此次水患,冲毁良田几何?淹没屋舍几何?致使多少百姓流离失所,朝廷需要拨付多少粮秣赈济?后续重建,又需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若有一种方法,能一劳永逸,或大大降低水患频率,即便初次投入巨大,长远来看,是省是费?”
老臣们张了张嘴,却无法反驳。他们精于计算物料人工,却罕有从如此宏观和长远的角度去考量问题。
“铁易锈?”李渊看向阎立德,“阎卿,可能解决?”
阎立德精神一振,大声道:“回陛下!臣已有设想,或可以热镀之法,以锡包裹铁条,或研发防锈之漆!皆可尝试!”
李渊点头,又看向那些老臣:“听见了吗?问题存在,便去解决它!而非因噎废食!恪守古法?若人人恪守古法,我等如今还在刀耕火种!先秦之弩,强于当今否?汉代之楼船,胜于今日否?为何后世反不如前?正是因为有了尔等这般‘恪守古法’、不思进取之辈!”
这话说得极重,那几个老臣顿时脸色惨白,汗如雨下,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臣等愚昧!陛下息怒!”
李渊冷哼一声,并未叫他们起身,而是继续道:“至于挖泥船是否异想天开,能否制成,试过才知道!朕准格物院试错!即便失败十次,百次,只要有一次成功,便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他目光转向段纶:“段尚书。”
“臣在。”段纶连忙躬身,心中凛然。
“朕知你求稳,但如今已非承平之时。仙凡隔绝,天灾频仍,我大唐若不能自强革新,便只有逐渐衰亡一途!工部,乃帝国筋骨,绝不能成为革新之阻碍!朕要的不是一个只会按图索骥、征发民夫的工部,朕要的是一个能不断创造出利国利民之神器、强我大唐根基的工部!你,可能做到?”
段纶感受到陛下话语中的决绝与期望,再看到阎立德那虽然疲惫却燃烧着火焰的眼睛,以及堤坝上那些确实有效的新工具,一咬牙,躬身道:“臣……明白了!臣必竭尽全力,支持格物院,革新工部!”
“好!”李渊语气稍缓,“即日起,工部设立‘匠作司’,由阎立德兼任司丞,专司研发各类新式器械、建材、工法!所需钱粮物料,优先拨付!所需工匠人才,天下招募!凡有建言献策、改进工艺者,无论出身,皆按格物院标准重赏!”
“此外,设立‘标准化度量衡司’,给朕彻底统一天下度量衡!以往各地尺、斗、斤、两差异巨大,严重影响工匠协作与物料核算,必须革除!”
“再设‘营造法式司’,总结归纳各类建筑、水利、军工之最优工法,编纂成书,推广全国,避免重复犯错,提升整体营造水平!”
李渊一条条命令发出,不仅是为格物院撑腰,更是要对整个工部乃至天下的工匠体系,来一次彻头彻尾的革新!
跪在地上的那几个老臣,听得目瞪口呆,心中震撼无以复加。陛下这是要将工部的天,彻底翻过来啊!
“尔等。”李渊将目光投向他们,“是抱着祖宗的灵牌一起沉入水底,还是跟上朕的脚步,为这大唐,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自己选。”
说完,他不再理会几人,转身对阎立德道:“阎卿,放手去做!朕只要结果!”
“臣!万死不辞!”阎立德激动得声音哽咽,深深拜下。
有了陛下的绝对支持和明确旨意,格物院和革新后的工部匠作司如同上了发条般,开始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资金、物料、人手源源不断地调来。阎立德将工匠们分成若干小组,有的专攻冶金防锈,有的专研机械传动,有的负责试验新建材,有的则开始设计标准化的大型工具模具。
李渊甚至将袁天罡和李淳风也“赶”到了匠作司。这两位虽然法力大减,但数学推演、物理格致的能力远超常人,他们的加入,极大地加快了许多机械设计的理论验证和优化过程。
程咬金也没闲着,他负责的“安保和重物搬运”变成了最好的“产品测试”。新打造的滑轮组、杠杆、重载货车,直接拉到堤坝上,由兵士们进行高强度、实战化的测试,发现问题立刻反馈修改。
整个灾区,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露天实验室和练兵场。
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标准化打造的加固件,让堤坝修复速度提升了三倍不止。
新研制的、加入了特殊黏合剂的三合土,凝固后硬度远超以往。
虽然“铁筋灰土”和“挖泥船”尚在攻关,但初步的防锈试验已见成效,小型水力传动的模型也成功运转。
更让李渊惊喜的是,在高压政策和重赏之下,民间果然有奇才涌现。
一位来自巴蜀的老工匠,改进了钻井技术,能更快地打出深井,利于旱时取水。
一位江南的巧匠,献上了改良的水车图纸,效率更高,更经久耐用。
甚至有一位郁郁不得志的落第书生,呈上了一份关于“热气球”的构想图,虽然粗糙,却让李渊看到了未来空中侦查甚至运输的雏形!
李渊毫不吝啬,一一重赏,并将这些人全部吸纳进入匠作司。
工部的风气,为之一变。以往死气沉沉、论资排辈的衙门,开始变得充满活力与竞争。许多年轻工匠和低级官员看到了晋升的新途径,开始拼命钻研技术,提出各种奇思妙想。
半月之后,主要决口均已堵住,灾民也得到了初步安置,局势稳定下来。
李渊终于决定起驾回长安。临行前,他再次来到堤坝上。
看着那被新式工艺加固后显得更加雄伟的堤坝,看着那些虽然疲惫却眼中充满希望的军民,看着阎立德、段纶乃至那些原本反对的老臣,此刻都带着一种新的精气神投入工作,李渊的嘴角,终于露出了一丝真正的笑意。
仙凡隔绝,是危机,也是机遇。
它逼着大唐,提前数百年,点燃了科技革命的火花。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回到长安后,李渊立刻下令,将格物院与匠作司的成功经验,向军工、农具、纺织、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推广。
一场名为“工部革新”,实则将席卷整个大唐帝国的技术风暴,正式拉开序幕。
而谁也不知道,这场源于应对灾祸的革新,将在不久的将来,把这个人间王朝,带向一条连仙神都未曾预料到的、截然不同的强大道路。
        李渊并未立刻回长安,而是留在了灾区,亲自督阵。他深知,一项新政的推行,尤其是在工部这等传统衙门,必然会遇到无形的阻力。他必须在此坐镇,以帝王之威,为格物院,也为阎立德这把刚刚燃起的“革新之火”保驾护航。
果然,麻烦很快来了。
这日,李渊正在视察新式滑轮组在堤坝上的应用情况,只见数十名兵士利用一组复杂的滑轮,轻松地将以往需要上百民夫才能拖动的巨大石块准确安放到决口处,效率惊人。周围旁观的灾民和兵士都发出阵阵惊叹。
就在这时,工部尚书段纶领着几位须发花白、穿着工部员外郎、主事官服的老臣,面色不虞地寻了过来。
“陛下。”段纶率先行礼,语气却有些僵硬,“格物院新制之器,确有效用。然……然其耗费铁料甚巨!尤其是那所谓‘铁筋灰土’之构想,竟欲以铁条为骨,以灰泥浇筑,此等用法,闻所未闻!我大唐虽经陛下励精图治,府库充盈,然铁料乃军国重器,打造兵甲、农具尚恐不足,岂能如此靡费于土木之事?若推广开来,恐伤国本啊陛下!”
他身后一位老臣也颤巍巍地附和:“是啊陛下,治水固堤,自古皆以竹木石材为主,辅以夯土,虽耗时耗力,却乃正道。以铁铸堤,岂非本末倒置?且铁器易锈,置于水中,恐怕不过数年便腐朽殆尽,徒耗钱粮耳!”
“还有那‘挖泥船’!”另一人接口,脸上带着讥诮,“竟妄想以水力驱动巨轮,带动铲斗?异想天开!渭水湍急,暗流漩涡无数,稍有不慎便船毁人亡!岂如征发民夫,肩挑手扛来得稳妥?”
这些老臣,并非全是恶意,他们浸淫工部多年,熟悉的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和做法,笃信“祖宗成法不可变”。阎立德那些“离经叛道”的想法,在他们看来,不仅是浪费,更是对传统工匠技艺的亵渎和挑战。
阎立德闻讯赶来,听到这些质疑,顿时气得脸色通红,梗着脖子反驳:“诸位大人!铁筋灰土之坚固,远超巨石!若能成功,所筑堤坝可保百年无恙!省下的年年岁修之资,远超初次投入!那挖泥船若能制成,一船可抵千人之功,能快速疏浚河道,从根本上解除水患!怎能说是靡费?!”
“荒谬!百年?谁敢保证?若不成,这泼天的投入岂非打了水漂?”
“抵千人之功?阎大匠莫非是得了癔症?”
“工匠之道,在于精益求精,在于恪守古法!岂是这般胡闹!”
双方顿时在河堤上争执起来,一方斥对方因循守旧,一方骂对方好大喜功。段纶夹在中间,面色尴尬,他虽觉阎立德有些道理,但更倾向于稳妥。
周围的工匠和兵士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惴惴不安地看着这场大佬之间的争吵。
“够了。”
一个平静却不容置疑的声音响起,瞬间压过了所有的嘈杂。
李渊缓缓走上前,目光冷冽地扫过那几位喋喋不休的老臣。那目光仿佛带着实质的压力,让几人顿时噤若寒蝉,低下头去。
“靡费?伤国本?”李渊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敲打在众人心上,“那朕问你们,此次水患,冲毁良田几何?淹没屋舍几何?致使多少百姓流离失所,朝廷需要拨付多少粮秣赈济?后续重建,又需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若有一种方法,能一劳永逸,或大大降低水患频率,即便初次投入巨大,长远来看,是省是费?”
老臣们张了张嘴,却无法反驳。他们精于计算物料人工,却罕有从如此宏观和长远的角度去考量问题。
“铁易锈?”李渊看向阎立德,“阎卿,可能解决?”
阎立德精神一振,大声道:“回陛下!臣已有设想,或可以热镀之法,以锡包裹铁条,或研发防锈之漆!皆可尝试!”
李渊点头,又看向那些老臣:“听见了吗?问题存在,便去解决它!而非因噎废食!恪守古法?若人人恪守古法,我等如今还在刀耕火种!先秦之弩,强于当今否?汉代之楼船,胜于今日否?为何后世反不如前?正是因为有了尔等这般‘恪守古法’、不思进取之辈!”
这话说得极重,那几个老臣顿时脸色惨白,汗如雨下,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臣等愚昧!陛下息怒!”
李渊冷哼一声,并未叫他们起身,而是继续道:“至于挖泥船是否异想天开,能否制成,试过才知道!朕准格物院试错!即便失败十次,百次,只要有一次成功,便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他目光转向段纶:“段尚书。”
“臣在。”段纶连忙躬身,心中凛然。
“朕知你求稳,但如今已非承平之时。仙凡隔绝,天灾频仍,我大唐若不能自强革新,便只有逐渐衰亡一途!工部,乃帝国筋骨,绝不能成为革新之阻碍!朕要的不是一个只会按图索骥、征发民夫的工部,朕要的是一个能不断创造出利国利民之神器、强我大唐根基的工部!你,可能做到?”
段纶感受到陛下话语中的决绝与期望,再看到阎立德那虽然疲惫却燃烧着火焰的眼睛,以及堤坝上那些确实有效的新工具,一咬牙,躬身道:“臣……明白了!臣必竭尽全力,支持格物院,革新工部!”
“好!”李渊语气稍缓,“即日起,工部设立‘匠作司’,由阎立德兼任司丞,专司研发各类新式器械、建材、工法!所需钱粮物料,优先拨付!所需工匠人才,天下招募!凡有建言献策、改进工艺者,无论出身,皆按格物院标准重赏!”
“此外,设立‘标准化度量衡司’,给朕彻底统一天下度量衡!以往各地尺、斗、斤、两差异巨大,严重影响工匠协作与物料核算,必须革除!”
“再设‘营造法式司’,总结归纳各类建筑、水利、军工之最优工法,编纂成书,推广全国,避免重复犯错,提升整体营造水平!”
李渊一条条命令发出,不仅是为格物院撑腰,更是要对整个工部乃至天下的工匠体系,来一次彻头彻尾的革新!
跪在地上的那几个老臣,听得目瞪口呆,心中震撼无以复加。陛下这是要将工部的天,彻底翻过来啊!
“尔等。”李渊将目光投向他们,“是抱着祖宗的灵牌一起沉入水底,还是跟上朕的脚步,为这大唐,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自己选。”
说完,他不再理会几人,转身对阎立德道:“阎卿,放手去做!朕只要结果!”
“臣!万死不辞!”阎立德激动得声音哽咽,深深拜下。
有了陛下的绝对支持和明确旨意,格物院和革新后的工部匠作司如同上了发条般,开始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资金、物料、人手源源不断地调来。阎立德将工匠们分成若干小组,有的专攻冶金防锈,有的专研机械传动,有的负责试验新建材,有的则开始设计标准化的大型工具模具。
李渊甚至将袁天罡和李淳风也“赶”到了匠作司。这两位虽然法力大减,但数学推演、物理格致的能力远超常人,他们的加入,极大地加快了许多机械设计的理论验证和优化过程。
程咬金也没闲着,他负责的“安保和重物搬运”变成了最好的“产品测试”。新打造的滑轮组、杠杆、重载货车,直接拉到堤坝上,由兵士们进行高强度、实战化的测试,发现问题立刻反馈修改。
整个灾区,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露天实验室和练兵场。
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标准化打造的加固件,让堤坝修复速度提升了三倍不止。
新研制的、加入了特殊黏合剂的三合土,凝固后硬度远超以往。
虽然“铁筋灰土”和“挖泥船”尚在攻关,但初步的防锈试验已见成效,小型水力传动的模型也成功运转。
更让李渊惊喜的是,在高压政策和重赏之下,民间果然有奇才涌现。
一位来自巴蜀的老工匠,改进了钻井技术,能更快地打出深井,利于旱时取水。
一位江南的巧匠,献上了改良的水车图纸,效率更高,更经久耐用。
甚至有一位郁郁不得志的落第书生,呈上了一份关于“热气球”的构想图,虽然粗糙,却让李渊看到了未来空中侦查甚至运输的雏形!
李渊毫不吝啬,一一重赏,并将这些人全部吸纳进入匠作司。
工部的风气,为之一变。以往死气沉沉、论资排辈的衙门,开始变得充满活力与竞争。许多年轻工匠和低级官员看到了晋升的新途径,开始拼命钻研技术,提出各种奇思妙想。
半月之后,主要决口均已堵住,灾民也得到了初步安置,局势稳定下来。
李渊终于决定起驾回长安。临行前,他再次来到堤坝上。
看着那被新式工艺加固后显得更加雄伟的堤坝,看着那些虽然疲惫却眼中充满希望的军民,看着阎立德、段纶乃至那些原本反对的老臣,此刻都带着一种新的精气神投入工作,李渊的嘴角,终于露出了一丝真正的笑意。
仙凡隔绝,是危机,也是机遇。
它逼着大唐,提前数百年,点燃了科技革命的火花。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回到长安后,李渊立刻下令,将格物院与匠作司的成功经验,向军工、农具、纺织、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推广。
一场名为“工部革新”,实则将席卷整个大唐帝国的技术风暴,正式拉开序幕。
而谁也不知道,这场源于应对灾祸的革新,将在不久的将来,把这个人间王朝,带向一条连仙神都未曾预料到的、截然不同的强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