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受人尊敬-《七零养崽崽:哄知青少爷入赘了》

  谁知道哪天一场暴雨下来,地里的麦子全都泡汤了。

  抢收,就是跟老天爷赛跑。

  不能等,也不能拖。

  曲颂邺不是管事的,没资格坐这桌。

  他年纪轻,又没经验,村里的事轮不上他拿主意。

  但他也有自己的任务。

  他领了带龙凤胎的任务,肩上的担子一点不轻。

  两个小娃娃才两岁多,吃喝拉撒样样要人盯着。

  他闷着头,低着脸,一句话没说就回家做饭去了。

  锅灶还没烧热,他心里就发沉,觉得自己没人注意,也没人指望。

  傅以安更惨,陪他回去煮饭,还得打下手。

  切菜、挑水、生火,全是他干。

  曲颂邺心里憋着火,觉得命苦,又没法对父母抱怨。

  傅以安耳朵快听不见了,不是真的聋了。

  而是心被堵得严严实实,一句话也听不进去了,只低着头扒拉灶膛里的火苗。

  人到齐了,曲晚霞直接开讲。

  她没浪费一句多余的话,开门见山。

  “今年收麦,咱们要打一场硬仗。”

  “时间紧,任务重,必须齐心协力。”

  往年她都操办过,这次说得稳稳当当。

  从割麦、运麦、晾晒到入仓,每一个环节她都亲自规划过。

  比如,如果突然下雨,哪几块地优先抢收。

  谁家有空房可以临时晾麦;哪家的牛最壮实,关键时刻能顶上。

  收麦期间,曲颂霖去地里顶班。

  他是年轻力壮的劳力,不能闲着。

  养殖场那边,全权交给李颂书管。

  李颂书虽年轻,但做事稳重,记账清楚,人也勤快。

  养殖场的饲料、出栏、防疫,全都归他调度。

  桑葚照旧拉,但不用喂青草了,全改用麦麸。

  这一调整既能省下大量割草的人力,又能充分利用多余的麦麸资源。

  原来割草的村民,全都调去收麦。

  每人每天省出两三个小时。

  全村加起来,就是一笔巨大的时间财富。

  壮实的公牛套上车,拉到地头,一趟趟驮麦子回来。

  牛蹄踩在土路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车轮压过麦茬,吱呀作响。

  每趟运回来的麦捆都码得整整齐齐,等着晒干后脱粒。

  每天的羊奶和鸡蛋,还是老样子按时送过来。

  这是村里的固定收入来源,不能断。

  送完货,就腾出一辆三轮车,专门跑养殖场和蚕房之间,运输饲料和物资。

  剩下的几辆,全拉去地里运小麦了。

  车少人多,必须精打细算,不能空跑一趟。

  七岁以下的小孩,全都送到村里的托管班。

  由程秀丽带着几个大点的孩子照看。

  程秀丽心细,有耐心,孩子们都听她的话。

  托管班设在村小学的教室里,地上铺着凉席。

  孩子们画画、做游戏,中午还有热饭吃,家长们也能安心下地。

  蚕房里的人,全是老人、妇女和体弱的。

  他们干不动重活,但手脚还算灵便。

  干啥的老本行,照旧干下去。

  养蚕是细活,不能中断。

  她们一边摘桑叶,一边照看蚕宝宝,忙得脚不沾地,却没人喊苦。

  “爸,村里谁勤快谁偷懒,你最清楚。”

  曲晚霞看向曲父,语气沉稳。

  “平地和山坡一块收,时间不等人。你下午找颂轻他们,把每个人该干啥安排明白。按地块分配,按体力搭配,不能有遗漏。晚上杀猪分肉的时候,顺便一并宣布。让大家心里有数。”

  她顿了顿,补充道:“明天,去收麦子的人放假一天,回去睡个够。后天早上,所有人准时到地头集合。迟到的,扣工分。”

  曲父点头:“成,我这就去安排。”

  他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放下碗就站起身。

  闺女交代的事,他从不含糊。

  他清楚每一户人家的情况。

  谁干活实诚,谁爱偷懒耍滑,他心里都有一本账。

  没人有异议。

  大家静静地听着,目光里满是信任。

  曲晚霞说话算数,从不空口白话。

  她不是靠嘴皮子指挥,而是带头干、抢着干。

  临走前,曲晚霞又特意叮嘱了程秀丽几句。

  拖拉机的盲区本来就大。

  尤其是后轮和车头连接的地方,驾驶员根本看不到。

  小孩子天性活泼,又不懂危险。

  万一在地里乱窜,被车子碾到,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村子附近还有一条河。

  河水虽然不深,可要是孩子贪玩落水,也容易出大事。

  现在正是抢收的关键时候,大人们都忙着在田里收割庄稼,没人顾得上照看孩子。

  真要出了什么事,连个能喊救命的人都找不到。

  “村长,你放心,我一个都不落下,全看紧了。”

  程秀丽认真保证。

  她一边说话,一边把围裙系得更牢了些。

  村里这些孩子,都是乡亲们的命根子,一个都不能出事。

  “我相信你。”

  曲晚霞点头,语气坚定。

  她看人极准,从不轻易许诺。

  但一旦说了,就一定会做到。

  她懂人,也明白读书重要。

  所以在村里办了小学,老师是当年下乡来的知青。

  那些知青,有文化、有见识。

  本是城市来的年轻人,却被时代推到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

  曲晚霞知道,他们心里也曾有过怨愤。

  但她更明白,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

  于是她力排众议,腾出村中最好的一间屋子。

  铺了水泥地,刷了白墙,挂上黑板,办起了村小。

  这几年日子好了,没人再逼着孩子下地挣工分了。

  都想让孩子读书,将来干点不晒太阳、不扛锄头的活儿。

  他们村的小孩上学率,全镇第一。

  以前,孩子们五六岁就得跟着大人下田,捡麦穗、摘豆子。

  一天干下来,工分还不到一角钱。

  如今不同了,谁家要是不让娃上学,反倒会被邻里笑话。

  村里的墙头还刷着红漆大字。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为了让大人安心干活,她又建了托管班,把所有娃聚在一起管。

  每天天刚亮,孩子们就背着小书包,陆陆续续往村头那间教室跑。

  放学后,老师走了。

  程秀丽就带着几个热心的婶子守在教室里,看孩子写作业、讲故事、做游戏,一直到大人收工回来接人。

  托管班的门从来不锁。

  谁家孩子晚来早走,都能随时进。

  村民总说:这日子,以前连做梦都不敢想。

  知青们也是。

  当初来时,以为一辈子要低头耪地,汗滴土里。

  那时候,他们穿着城里带来的旧布鞋,踩在泥泞的田埂上,心里满是迷茫。

  有些人夜里偷偷写信,想求父母托关系调回城市,却一次次石沉大海结果呢?

  反而当上了老师,天天坐在教室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

  他们拿着不算高的工资,却比种地轻松太多。

  更重要的是,受人尊敬。

  村里人见了他们,会点头哈腰地喊一声“老师”。

  孩子们也仰着脸,眼里闪着求知的光。

  曲母从曲晚霞一开口,眼睛里满是骄傲和疼爱。

  她一直坐在角落的小板凳上,听着女儿说话,双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

  每当曲晚霞讲到一处,她就轻轻点头,嘴角忍不住往上扬。

  她觉得自己这闺女,简直是老天赏下来的福星。

  回家路上,嘴巴就没停过。

  “闺女啊,你太牛了!我活了这把年纪,从没见过你这么能干的。啥事儿到你手里,都办得利落。话不多,句句在点上。我上辈子是烧了高香,才能生出你这么个好闺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