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的手指还停在对讲机的按钮上,呼吸有点乱。他正要按下通话键,我的声音先一步响了起来:“等等。”
那一声“等等”并不大声,却像一阵冷风吹进了整个控制室,原本紧张的气氛瞬间更凝固了。
赵勇的动作僵住了,像是被什么东西拽住了手腕,指尖离按钮只有那么一点点距离,却再也没法往前按。
他抬头看我,眼神里全是焦急和不解。“昭哥,时间不多了。”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几乎贴着地面,“再过一会儿,他们就能接入全市的社区广播系统。要是真放出去‘天然气泄漏’‘有毒气体扩散’这种假消息,老百姓肯定会慌。踩踏、堵车、医院挤爆……这些都不是吓人。”
我没有马上回答,眼睛一直盯着主控屏。
那是一张三维的城市应急地图,西山雷达站的位置正一闪一闪地发着红光,像黑夜中藏着的一颗跳动的心脏,安静又危险。
“不能现在冲。”我又说了一遍,语气很稳,但每个字都有分量,“他们就等着我们动手。”
话音刚落,李悦已经调出了反向追踪的日志。她的手指在触控板上飞快滑动,动作干净利落,像手术刀一样精准。
屏幕左边是一串密密麻麻的数据跳转记录,每一行都标着时间和伪装Ip;右边则是信号路径的三维模型,一条幽蓝色的线从d-937传感器一路往上,穿过七层代理服务器,最后指向西山雷达站的方向。
她把播放速度调到0.5倍速,一帧一帧地回看那条弯弯曲曲的入侵路线。
“用了七层代理。”她轻声说,语气冷静得不像在说话,倒像是在念数据,“最后两层伪装成市政维修终端,还用了合法证书。但响应时间只有0.3秒。”她顿了顿,看向我和赵勇,“延迟这么短,说明真实主机离目标不超过十公里。西山雷达站符合这个范围。”
赵勇皱眉:“可万一里面没人呢?就一台自动发包的服务器,真正的操控者早就跑了?”
“有道理。”我看向李悦,“能不能判断是不是有人在实时操作?比如打字、移动鼠标,或者说话指令之类的?机器脚本和真人操作,总会有点不一样。”
她点头,没多解释,直接打开了一个底层监听窗口,切到了行为特征分析模块。这是内部才有的高级工具,专门用来抓“非周期性的人类操作痕迹”。
“如果有人在操作,系统会有细微的抖动。”她一边操作一边说,“比如临时改参数、手动刷新状态、突然中断再重启——这些是AI很难模仿的。它能学节奏,但学不了犹豫和思考后的决定。”
三分钟后,她停了下来,眼神变了。
不是害怕,也不是激动,而是一种很确定的感觉。
“有两个异常输入间隔。”她指着波形图上的两个凹陷,“一个是18秒,一个是23秒。不是固定节奏,也不是循环触发。更像是……一个人在等反馈,然后做出反应。”
我盯着那组数字,脑子里飞快地推演。
敌人能设计出这么精密的渗透计划——从废弃传感器开始,一步步突破防火墙、伪造身份、植入后门——绝不会让核心节点没人守着。那个位置太关键了,掌握着城市公共信息发布的入口,不可能全靠程序运行。
而且,真正可怕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藏在技术后面的人心。一个愿意花几个月布局、慢慢腐蚀系统防线的人,一定既谨慎,又自负。他不会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代码。
“可信度很高。”我说,“但他们不怕我们知道坐标,甚至希望我们立刻行动。为什么?因为突袭本身就是他们计划的一部分。”
赵勇猛地转身,双手撑在控制台上,指节都捏得发白:“昭哥,不能再拖了!零点快到了,他们随时可能启动广播。要是真放出那种消息,后果你想过没有?”
“我想过。”我看着他,声音不高,但一字一句都很清楚,“正因为想过,才不能冲动。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强行破门,他们会怎么做?”
他没说话。
“第一,我们打草惊蛇,对方销毁证据,换到下一个隐蔽节点;第二,系统自动发布虚假警报,制造混乱;第三,借机嫁祸给我们——说警方行动导致应急系统瘫痪,公众信任彻底崩塌。”我走到白板前,拿起笔画出三条线,每写一笔,都在强调一种可能,“这三点,任何一点发生,都是他们在赢。”
房间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只剩下设备运转的嗡嗡声。
赵勇嘴唇动了动,终究没反驳。他知道我说得对,也知道冲动只会让局面更糟。
就在这时,李悦忽然开口:“我们可以干扰他们的连接。”
我们都看向她。
她摘下耳机,换了副新的耳塞,音量调到最大,仿佛要把外界的声音全都隔绝开,只听系统深处的动静。“继续保持d-937的假身份在线,让它显示‘连接正常’。”她说得平稳,“然后我在广播系统的认证环节加一段延迟脚本。每次他们尝试握手,都会多花五到八秒。这段时间足够我们判断是否真的要发布,并做好应对。”
“这能争取几分钟?”我问。
“至少三分钟。”她说,“而且他们不会察觉,只会以为网络卡了。毕竟这种系统本来就有波动,尤其是在高峰期。”
赵勇想了想:“那外面呢?总不能干等着吧?”
“虚实结合。”我接过话,“对外放风,说我们在城南发现了猛虎帮的秘密据点,调动部分警力去查。他们要是真和周雄有关,肯定会分心去确认。”
李悦补充:“同时派侦查组悄悄靠近雷达站,不接触,只做电磁扫描和热源监测。如果有大功率设备运行,或者多人聚集,就能进一步确认情况。”
赵勇点头:“我可以带人去,穿便衣,不开警车。”
“不行。”我摇头,“你太显眼了。上次抓捕你是现场指挥,监控录像肯定被他们研究过。换别人,最好是技术科的小张,他脸生,也不常露面。”
他没坚持,只是握紧拳头,指节咔咔作响。我能理解他的着急——作为一线人员,最难受的不是战斗,而是看着敌人就在眼前,却必须忍住不动。
“三级响应机制呢?”他低声问,“要不要现在定下来?”
“定。”我走回主控台,“一级:静默监视,发现异常立即上报;二级:封锁所有出入口,切断外部供电,防止远程引爆其他系统;三级:强攻突入,必须三人同时授权才能执行。”
李悦已经在系统里设置了双因子验证,任何关键操作都需要两个人的生物识别加密码确认。这是为了防内鬼,也是为了保证决策是集体做的。
“还有舆论。”她提醒,“就算拦下了广播,也不能让市民觉得系统不可靠。得提前准备好解释口径。”
“交给我。”我说,“一旦发现异常,立刻通过正规渠道发通知,就说市政系统在做例行压力测试,部分终端波动属于正常现象。把这事说成技术调试,而不是故障。”
赵勇看了眼时间:凌晨两点四十一分。
距离预估的攻击窗口,还剩不到二十分钟。
“还有一个问题。”他声音更低了,像是怕惊动什么,“我们怎么确定他们一定会选社区广播?万一是交通调度?电力调控?甚至是医疗急救平台?”
我闭上眼。
不是回忆,也不是推理。
我把自己的思维放空,试着代入对方——一个想一步步瓦解公众判断力的人,会选择哪种方式?
不是最危险的,也不是最难攻破的,而是最容易让人信的。
停电会让人立刻反抗,停水会引发投诉,但一条听起来合理的警告呢?比如“某区域检测到微量有害气体,请居民暂勿外出”——它不剧烈,不致命,却能在心里种下怀疑的种子。信一次,下次就更容易信第二次。第三次,人们甚至不再追问真假。
这就是认知战的第一步:让你习惯谎言的存在。
我睁开眼:“一定是广播。它不像断电或停水那么直接,但它能制造心理暗示。一条看似合理的警告,只要没人质疑,下次就会有更多人相信。这是温水煮青蛙的过程。”
李悦已经重新配置了d-937的伪装协议,让它持续发送模拟心跳包。屏幕上,那个报废的传感器正安静地“活着”,每隔三十秒传回一组虚假数据,完美模拟正常运行。
“诱饵已经布好。”她说,“只要他们接入广播系统,延迟脚本就会启动,同时自动记录攻击路径。”
赵勇站在监控墙前,目光扫过各个区域的画面。城东、南郊、老城区……那些曾经出现过小规模异常的地方,此刻都显得格外平静。
但他知道,平静之下往往藏着风暴。
“我觉得他们不会等到零点。”他忽然说,“可能会提前一点,试探我们的反应。”
我点头:“所以从现在开始,每一秒都不能松懈。”
李悦摘下耳机,换了副新耳塞,音量调到最大。她的手指搭在快捷键上,随时准备切入反制程序。她的眼神专注得近乎冷漠,那是长期和代码打交道养成的习惯——情绪越少,失误就越低。
赵勇拿出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低声交代了几句。挂断后他说:“小张半小时内到位,会从北坡绕进去,避开主路摄像头。”
我坐在主控台前,眼睛盯着雷达站方向的实时监控画面。夜视镜头下,废弃建筑的轮廓模糊不清,门口堆着塌陷的水泥块,杂草长得比人还高。红外热成像显示周围温度稳定,没有明显生命体征活动。
看不出任何动静。
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
真正的高手,从来不会暴露在明处。他们会躲在规则之外,藏在系统的缝隙里,等你主动踏入陷阱。
李悦突然抬手示意安静。
所有人屏住呼吸。
屏幕上,d-937的连接状态栏微微闪了一下——一次极短的握手请求,持续不到一秒,随即中断。
“试探。”她轻声说,“他们在检查通道是否通畅。”
我没有动,也没下令。
几秒钟后,系统恢复平静。
“别回应。”我说,“让他们以为一切正常。”
李悦点点头,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像是在计算时间。她的节奏很稳,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都对应着某种内在计数。
赵勇走过来,站在我旁边,声音压得很低:“接下来怎么办?”
“等。”我说,“他们试过了,没发现问题,就会放松警惕。真正的攻击,往往藏在第二次尝试之后。”
他沉默了一会儿,忽然问:“如果他们一直不发动呢?”
我看着屏幕,回答得很慢。
“那就我们来逼他们出手。”
话音未落,李悦忽然轻声道:“来了。”
不是警报,不是提示音,而是她语气中那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紧绷。
我立刻凑近屏幕。
d-937的日志界面中,一条新的连接请求正在建立。这一次,不再是瞬间中断,而是进入了完整的三次握手流程。认证阶段开始加载,广播系统的接口返回了应答码。
“延迟脚本已激活。”李悦的手指飞快敲击键盘,“预计额外耗时六秒二。”
六秒,听起来很短。
但在网络安全的世界里,六秒足以完成一次溯源追踪、一次反向注入、一次精准打击。
“启动二级预案。”我下达指令,“通知外围小组,进入待命状态。切断雷达站周边变电站的远程控制权限,改由人工值守。”
赵勇立刻抓起对讲机联络部署。
与此同时,李悦的屏幕上,攻击路径正在逐步浮现。第一跳、第二跳……第七跳之后,信号并未终止,而是继续穿透一层加密隧道,最终锁定在一个移动基站附近的私人服务器集群。
“不是固定主机!”她猛然抬头,“他们在用便携式设备接力传输!可能是车载服务器,或者是背包式的热源装置!”
这意味着对方具备高度机动性,随时可以撤离。
“但他们还没撤。”我说,“说明目标还没达成。他们还在等广播系统的最终确认。”
“要不要现在切断广播信道?”赵勇问。
“不行。”我摇头,“贸然切断,等于告诉他们我们发现了。他们会立刻终止任务,转移阵地。我们必须让他们完成‘发布’动作,才能顺藤摸瓜,揪出幕后主使。”
李悦深吸一口气:“我已经准备好反制程序。一旦他们发出第一条广播指令,我会立即反向注入一段伪装数据流,让它看起来像是成功播出了,但实际上只在局部测试环路内循环。”
“好。”我点头,“让他们以为得手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主控屏上的倒计时悄然逼近零点。
忽然,广播系统的核心模块亮起黄灯——这是即将推送消息的前置信号。
“来了。”李悦的手指悬在回车键上方,指尖微微颤抖,不是因为害怕,而是高度集中下的生理反应。
三秒延迟……
五秒……
七秒!
“执行!”我低喝。
她按下快捷键。
刹那间,系统反馈显示:“社区广播指令已接收,正在分发至各区终端。”
但实际上,这条指令从未离开安全沙箱。全市所有的喇叭、电子屏、应急广播终端,都没有接收到任何内容。
而在后台,一条隐藏的数据链路已被悄然打开。我们顺着那条逆向追踪的路径,一层层剥开伪装,最终锁定了信号源头——一辆停在西山脚下废弃采石场内的黑色厢式货车。
“车牌号查到了吗?”我问。
“正在解析。”李悦调出卫星图像叠加定位,“车牌被遮挡,但车身有细微划痕,与三个月前出现在城西加油站的同一辆车吻合。当时车上下来两个人,其中一个……”
她放大画面,进行面部比对。
数据库弹出匹配结果。
“陈维。”我念出这个名字,心头一震。
他曾是市应急管理局的技术顾问,半年前因涉嫌非法访问核心系统被停职调查,后来案子不了了之。没想到,他竟然成了这次事件的幕后操盘手。
“通知特勤队,包围采石场。”我站起身,“不要开火,活捉为主。我们需要他开口。”
赵勇抓起战术背心就往外冲。
我望着监控画面中那辆静静停驻的黑车,心中却没有丝毫轻松。
这场战斗看似胜利,实则刚刚开始。
因为他们选择的方式,不是毁灭,而是欺骗。
而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让人慢慢失去对真实的信任。
        那一声“等等”并不大声,却像一阵冷风吹进了整个控制室,原本紧张的气氛瞬间更凝固了。
赵勇的动作僵住了,像是被什么东西拽住了手腕,指尖离按钮只有那么一点点距离,却再也没法往前按。
他抬头看我,眼神里全是焦急和不解。“昭哥,时间不多了。”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几乎贴着地面,“再过一会儿,他们就能接入全市的社区广播系统。要是真放出去‘天然气泄漏’‘有毒气体扩散’这种假消息,老百姓肯定会慌。踩踏、堵车、医院挤爆……这些都不是吓人。”
我没有马上回答,眼睛一直盯着主控屏。
那是一张三维的城市应急地图,西山雷达站的位置正一闪一闪地发着红光,像黑夜中藏着的一颗跳动的心脏,安静又危险。
“不能现在冲。”我又说了一遍,语气很稳,但每个字都有分量,“他们就等着我们动手。”
话音刚落,李悦已经调出了反向追踪的日志。她的手指在触控板上飞快滑动,动作干净利落,像手术刀一样精准。
屏幕左边是一串密密麻麻的数据跳转记录,每一行都标着时间和伪装Ip;右边则是信号路径的三维模型,一条幽蓝色的线从d-937传感器一路往上,穿过七层代理服务器,最后指向西山雷达站的方向。
她把播放速度调到0.5倍速,一帧一帧地回看那条弯弯曲曲的入侵路线。
“用了七层代理。”她轻声说,语气冷静得不像在说话,倒像是在念数据,“最后两层伪装成市政维修终端,还用了合法证书。但响应时间只有0.3秒。”她顿了顿,看向我和赵勇,“延迟这么短,说明真实主机离目标不超过十公里。西山雷达站符合这个范围。”
赵勇皱眉:“可万一里面没人呢?就一台自动发包的服务器,真正的操控者早就跑了?”
“有道理。”我看向李悦,“能不能判断是不是有人在实时操作?比如打字、移动鼠标,或者说话指令之类的?机器脚本和真人操作,总会有点不一样。”
她点头,没多解释,直接打开了一个底层监听窗口,切到了行为特征分析模块。这是内部才有的高级工具,专门用来抓“非周期性的人类操作痕迹”。
“如果有人在操作,系统会有细微的抖动。”她一边操作一边说,“比如临时改参数、手动刷新状态、突然中断再重启——这些是AI很难模仿的。它能学节奏,但学不了犹豫和思考后的决定。”
三分钟后,她停了下来,眼神变了。
不是害怕,也不是激动,而是一种很确定的感觉。
“有两个异常输入间隔。”她指着波形图上的两个凹陷,“一个是18秒,一个是23秒。不是固定节奏,也不是循环触发。更像是……一个人在等反馈,然后做出反应。”
我盯着那组数字,脑子里飞快地推演。
敌人能设计出这么精密的渗透计划——从废弃传感器开始,一步步突破防火墙、伪造身份、植入后门——绝不会让核心节点没人守着。那个位置太关键了,掌握着城市公共信息发布的入口,不可能全靠程序运行。
而且,真正可怕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藏在技术后面的人心。一个愿意花几个月布局、慢慢腐蚀系统防线的人,一定既谨慎,又自负。他不会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代码。
“可信度很高。”我说,“但他们不怕我们知道坐标,甚至希望我们立刻行动。为什么?因为突袭本身就是他们计划的一部分。”
赵勇猛地转身,双手撑在控制台上,指节都捏得发白:“昭哥,不能再拖了!零点快到了,他们随时可能启动广播。要是真放出那种消息,后果你想过没有?”
“我想过。”我看着他,声音不高,但一字一句都很清楚,“正因为想过,才不能冲动。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强行破门,他们会怎么做?”
他没说话。
“第一,我们打草惊蛇,对方销毁证据,换到下一个隐蔽节点;第二,系统自动发布虚假警报,制造混乱;第三,借机嫁祸给我们——说警方行动导致应急系统瘫痪,公众信任彻底崩塌。”我走到白板前,拿起笔画出三条线,每写一笔,都在强调一种可能,“这三点,任何一点发生,都是他们在赢。”
房间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只剩下设备运转的嗡嗡声。
赵勇嘴唇动了动,终究没反驳。他知道我说得对,也知道冲动只会让局面更糟。
就在这时,李悦忽然开口:“我们可以干扰他们的连接。”
我们都看向她。
她摘下耳机,换了副新的耳塞,音量调到最大,仿佛要把外界的声音全都隔绝开,只听系统深处的动静。“继续保持d-937的假身份在线,让它显示‘连接正常’。”她说得平稳,“然后我在广播系统的认证环节加一段延迟脚本。每次他们尝试握手,都会多花五到八秒。这段时间足够我们判断是否真的要发布,并做好应对。”
“这能争取几分钟?”我问。
“至少三分钟。”她说,“而且他们不会察觉,只会以为网络卡了。毕竟这种系统本来就有波动,尤其是在高峰期。”
赵勇想了想:“那外面呢?总不能干等着吧?”
“虚实结合。”我接过话,“对外放风,说我们在城南发现了猛虎帮的秘密据点,调动部分警力去查。他们要是真和周雄有关,肯定会分心去确认。”
李悦补充:“同时派侦查组悄悄靠近雷达站,不接触,只做电磁扫描和热源监测。如果有大功率设备运行,或者多人聚集,就能进一步确认情况。”
赵勇点头:“我可以带人去,穿便衣,不开警车。”
“不行。”我摇头,“你太显眼了。上次抓捕你是现场指挥,监控录像肯定被他们研究过。换别人,最好是技术科的小张,他脸生,也不常露面。”
他没坚持,只是握紧拳头,指节咔咔作响。我能理解他的着急——作为一线人员,最难受的不是战斗,而是看着敌人就在眼前,却必须忍住不动。
“三级响应机制呢?”他低声问,“要不要现在定下来?”
“定。”我走回主控台,“一级:静默监视,发现异常立即上报;二级:封锁所有出入口,切断外部供电,防止远程引爆其他系统;三级:强攻突入,必须三人同时授权才能执行。”
李悦已经在系统里设置了双因子验证,任何关键操作都需要两个人的生物识别加密码确认。这是为了防内鬼,也是为了保证决策是集体做的。
“还有舆论。”她提醒,“就算拦下了广播,也不能让市民觉得系统不可靠。得提前准备好解释口径。”
“交给我。”我说,“一旦发现异常,立刻通过正规渠道发通知,就说市政系统在做例行压力测试,部分终端波动属于正常现象。把这事说成技术调试,而不是故障。”
赵勇看了眼时间:凌晨两点四十一分。
距离预估的攻击窗口,还剩不到二十分钟。
“还有一个问题。”他声音更低了,像是怕惊动什么,“我们怎么确定他们一定会选社区广播?万一是交通调度?电力调控?甚至是医疗急救平台?”
我闭上眼。
不是回忆,也不是推理。
我把自己的思维放空,试着代入对方——一个想一步步瓦解公众判断力的人,会选择哪种方式?
不是最危险的,也不是最难攻破的,而是最容易让人信的。
停电会让人立刻反抗,停水会引发投诉,但一条听起来合理的警告呢?比如“某区域检测到微量有害气体,请居民暂勿外出”——它不剧烈,不致命,却能在心里种下怀疑的种子。信一次,下次就更容易信第二次。第三次,人们甚至不再追问真假。
这就是认知战的第一步:让你习惯谎言的存在。
我睁开眼:“一定是广播。它不像断电或停水那么直接,但它能制造心理暗示。一条看似合理的警告,只要没人质疑,下次就会有更多人相信。这是温水煮青蛙的过程。”
李悦已经重新配置了d-937的伪装协议,让它持续发送模拟心跳包。屏幕上,那个报废的传感器正安静地“活着”,每隔三十秒传回一组虚假数据,完美模拟正常运行。
“诱饵已经布好。”她说,“只要他们接入广播系统,延迟脚本就会启动,同时自动记录攻击路径。”
赵勇站在监控墙前,目光扫过各个区域的画面。城东、南郊、老城区……那些曾经出现过小规模异常的地方,此刻都显得格外平静。
但他知道,平静之下往往藏着风暴。
“我觉得他们不会等到零点。”他忽然说,“可能会提前一点,试探我们的反应。”
我点头:“所以从现在开始,每一秒都不能松懈。”
李悦摘下耳机,换了副新耳塞,音量调到最大。她的手指搭在快捷键上,随时准备切入反制程序。她的眼神专注得近乎冷漠,那是长期和代码打交道养成的习惯——情绪越少,失误就越低。
赵勇拿出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低声交代了几句。挂断后他说:“小张半小时内到位,会从北坡绕进去,避开主路摄像头。”
我坐在主控台前,眼睛盯着雷达站方向的实时监控画面。夜视镜头下,废弃建筑的轮廓模糊不清,门口堆着塌陷的水泥块,杂草长得比人还高。红外热成像显示周围温度稳定,没有明显生命体征活动。
看不出任何动静。
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
真正的高手,从来不会暴露在明处。他们会躲在规则之外,藏在系统的缝隙里,等你主动踏入陷阱。
李悦突然抬手示意安静。
所有人屏住呼吸。
屏幕上,d-937的连接状态栏微微闪了一下——一次极短的握手请求,持续不到一秒,随即中断。
“试探。”她轻声说,“他们在检查通道是否通畅。”
我没有动,也没下令。
几秒钟后,系统恢复平静。
“别回应。”我说,“让他们以为一切正常。”
李悦点点头,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像是在计算时间。她的节奏很稳,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都对应着某种内在计数。
赵勇走过来,站在我旁边,声音压得很低:“接下来怎么办?”
“等。”我说,“他们试过了,没发现问题,就会放松警惕。真正的攻击,往往藏在第二次尝试之后。”
他沉默了一会儿,忽然问:“如果他们一直不发动呢?”
我看着屏幕,回答得很慢。
“那就我们来逼他们出手。”
话音未落,李悦忽然轻声道:“来了。”
不是警报,不是提示音,而是她语气中那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紧绷。
我立刻凑近屏幕。
d-937的日志界面中,一条新的连接请求正在建立。这一次,不再是瞬间中断,而是进入了完整的三次握手流程。认证阶段开始加载,广播系统的接口返回了应答码。
“延迟脚本已激活。”李悦的手指飞快敲击键盘,“预计额外耗时六秒二。”
六秒,听起来很短。
但在网络安全的世界里,六秒足以完成一次溯源追踪、一次反向注入、一次精准打击。
“启动二级预案。”我下达指令,“通知外围小组,进入待命状态。切断雷达站周边变电站的远程控制权限,改由人工值守。”
赵勇立刻抓起对讲机联络部署。
与此同时,李悦的屏幕上,攻击路径正在逐步浮现。第一跳、第二跳……第七跳之后,信号并未终止,而是继续穿透一层加密隧道,最终锁定在一个移动基站附近的私人服务器集群。
“不是固定主机!”她猛然抬头,“他们在用便携式设备接力传输!可能是车载服务器,或者是背包式的热源装置!”
这意味着对方具备高度机动性,随时可以撤离。
“但他们还没撤。”我说,“说明目标还没达成。他们还在等广播系统的最终确认。”
“要不要现在切断广播信道?”赵勇问。
“不行。”我摇头,“贸然切断,等于告诉他们我们发现了。他们会立刻终止任务,转移阵地。我们必须让他们完成‘发布’动作,才能顺藤摸瓜,揪出幕后主使。”
李悦深吸一口气:“我已经准备好反制程序。一旦他们发出第一条广播指令,我会立即反向注入一段伪装数据流,让它看起来像是成功播出了,但实际上只在局部测试环路内循环。”
“好。”我点头,“让他们以为得手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主控屏上的倒计时悄然逼近零点。
忽然,广播系统的核心模块亮起黄灯——这是即将推送消息的前置信号。
“来了。”李悦的手指悬在回车键上方,指尖微微颤抖,不是因为害怕,而是高度集中下的生理反应。
三秒延迟……
五秒……
七秒!
“执行!”我低喝。
她按下快捷键。
刹那间,系统反馈显示:“社区广播指令已接收,正在分发至各区终端。”
但实际上,这条指令从未离开安全沙箱。全市所有的喇叭、电子屏、应急广播终端,都没有接收到任何内容。
而在后台,一条隐藏的数据链路已被悄然打开。我们顺着那条逆向追踪的路径,一层层剥开伪装,最终锁定了信号源头——一辆停在西山脚下废弃采石场内的黑色厢式货车。
“车牌号查到了吗?”我问。
“正在解析。”李悦调出卫星图像叠加定位,“车牌被遮挡,但车身有细微划痕,与三个月前出现在城西加油站的同一辆车吻合。当时车上下来两个人,其中一个……”
她放大画面,进行面部比对。
数据库弹出匹配结果。
“陈维。”我念出这个名字,心头一震。
他曾是市应急管理局的技术顾问,半年前因涉嫌非法访问核心系统被停职调查,后来案子不了了之。没想到,他竟然成了这次事件的幕后操盘手。
“通知特勤队,包围采石场。”我站起身,“不要开火,活捉为主。我们需要他开口。”
赵勇抓起战术背心就往外冲。
我望着监控画面中那辆静静停驻的黑车,心中却没有丝毫轻松。
这场战斗看似胜利,实则刚刚开始。
因为他们选择的方式,不是毁灭,而是欺骗。
而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让人慢慢失去对真实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