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群星璀璨之大唐武将篇(9)-《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

  明·应天府徐达府邸

  徐达刚结束练兵,听闻天幕再现古人事迹,便与长子徐辉祖一同观看。当看到郭子仪“收复两京、抵御吐蕃”的战绩时,徐达抚掌赞叹:

  “大丈夫当提三尺剑,护万里疆土!郭公一生征战,为大唐续命数十年,这份功绩,足以名垂青史!”

  徐辉祖疑惑:“郭公历经四朝,权倾朝野却能善终,还获‘尚父’尊荣,这般保全自身的智慧,实在难得。”

  徐达目光深邃,望向“守谦退、不恃功”的记载:“这正是郭公的高明之处——功高不震主,权重不谋私,始终以家国为重。我等身为将帅,当以此为戒,永守忠君报国之心,方能免蹈覆辙。”

  清·京师岳钟琪府中

  岳钟琪屏退左右,独自凝视天幕上郭子仪的生平,读到“单骑说回纥”时,不禁起身踱步,眼中满是敬佩:

  “两军对垒,仅凭一人之勇与三寸之舌便退强敌,这份胆识与谋略,堪称兵家奇谈!”待看到“反对宦官干政、维护皇权”时,他轻叹:“宦官乱政乃历代隐患,郭公敢冒风险直言,这份忠直,远超常人。”

  当读到郭子仪寿终正寝、获赠太师时,岳钟琪驻足良久,缓缓道:“郭公一生,集忠勇、智谋、仁厚于一身,既能于战场上破敌制胜,又能于朝堂上全身而退,实为后世将帅之楷模。我等戍守边疆,当以郭公为镜,既要练强兵、御外敌,更要守忠节、安百姓,方能不负朝廷所托。”

  唐朝,郭子仪正与子孙围坐庭院,听闻天幕垂下,映出自身生平,手中茶盏微微一顿。初见“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的记述,他苍老的眼中泛起微光,指尖轻叩桌面,低声道:

  “当年朔方军东讨,九死一生,只盼能护大唐周全,未曾想竟能留下这般痕迹。”

  待读到“相州兵败遭谗失权”,他沉默片刻,抬手抚过鬓边白发,对子孙笑道:“人生起落本是常事,彼时虽无兵权,却也能在家中读兵书、教子弟,未尝不是一桩幸事。”

  身旁孙儿追问:“祖父单骑说退回纥时,难道不惧吗?”郭子仪眼中闪过锐光,朗声道:“回纥与大唐本无深仇,若能以诚意化解兵戈,护得关中百姓,纵有风险,亦当为之!”

  最后见“尚父尊荣”“谥号忠武”,他缓缓起身,望向长安方向,躬身行礼:“臣一生所求,不过‘忠’‘武’二字,今得陛下与百姓认可,此生无憾矣。”

  说罢,转身对子孙叮嘱:“尔等切记,无论将来身处何位,都要以家国为重,莫要恃功而骄,更不可辜负黎民所托。”

  天幕依旧进行着自顾自的盘点,这次依旧是唐朝名将“李光弼”

  【李光弼是唐代中期杰出的军事统帅,出身契丹族,以平定“安史之乱”的卓越战功闻名,与郭子仪并称“李郭”,是维系唐朝中期统治的关键人物。

  李光弼少年从军,历任左卫亲府左郎将、河西节度副使等职,以治军严明、善用谋略着称,深受郭子仪赏识与推荐。】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成为平叛核心将领。

  -756年,任河东节度使,率部在常山(今河北正定)与叛军激战,大破史思明部,奠定河北抗叛基础。

  757年,参与收复长安、洛阳的关键战役,重创叛军主力。】

  【759年,在邺城之战后,接过唐军统帅权,稳定军心;761年,于河阳(今河南孟州)以少胜多,击败史思明大军,保卫了黄河沿线战略要地。

  安史之乱后期,因宦官专权、朝廷猜忌,李光弼逐渐被边缘化,晚年郁郁寡欢,764年在徐州病逝,追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

  他一生以军事才能着称,尤其擅长防守与战术谋划,其指挥的战役多次扭转战局,被誉为“中兴第一功臣”之一,对唐朝中期政权的延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唐朝,李隆基(少年时期)看着天幕,“好啊,真不愧是我大唐的将领,而且,还是中兴第一功臣!”

  唐·洛阳 李光弼府邸

  天幕映出自身生平时,李光弼正手持兵书立于廊下,闻声抬头,目光落在“与郭子仪并称‘李郭’”的字句上,指尖微微一顿。

  身旁副将惊叹“河阳之战以少胜多,竟被记为扭转战局之功”,他却只是淡淡摇头:“河阳一役,靠的是全军将士死战,非我一人之能。”

  待看到“宦官专权、晚年边缘化”的记述,李光弼沉默半晌,将兵书递与侍从,对幼子李象道:

  “为将者,能破敌护疆便足矣,朝堂风波非我所长。你日后若从军,切记专注治军,莫涉党争。”

  最后见“谥号武穆”,他望向长安方向,缓缓躬身:“陛下与朝廷能念及平叛微功,臣已心满意足。只憾未能亲眼见大唐彻底安定……”

  言罢,转身下令:“明日加练守军,边境一日不宁,我等一日不可懈怠。”

  明·应天府 徐达府邸

  徐达见天幕切换到李光弼,手指无意识敲击桌案,待读到“常山破史思明、河阳以少胜多”,忽然拍案:

  “好一个‘善守善谋’!河阳之战以弱胜强,既保了黄河防线,又稳住军心,这份战术眼光,不输古之名将!”

  徐辉祖皱眉看向“宦官猜忌、郁郁而终”的记载,低声道:“李将军战功赫赫,却落得这般境遇,实在可惜。”

  徐达长叹一声,目光凝重:“这便是将帅的难处——既要能破敌,又要懂避祸。李光弼虽善谋军,却不善谋身,我等当引以为戒,既守疆土,也守本分,方能保家族与朝堂皆安。”

  清·京师 岳钟琪府中

  岳钟琪见天幕提李光弼“出身契丹族,却为大唐鞠躬尽瘁”,先是一怔,随即抚掌:“自古英雄不问出身!李光弼以异族身份成大唐中兴功臣,可见只要心怀家国,无论族属,皆能成栋梁之材!”